吳增禮,李亞芹
[摘要] 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是預防危機和提升危機治理成效,加強和改進我國社會公德教育的現(xiàn)實迫切需求。教育內容上堅持自強價值導向,倡導“理性愛國、與黨同向”“舉國同心、迎難而上”“生命至上、尊重科學”等給危機治理“減負”的公德;堅持自律價值導向,倡導“抱誠守真、公道信義”“客觀審慎、明辨是非”等不給危機治理“添亂”的公德;堅持利他價值導向,倡導“扶危濟困、仁者愛人”“命運與共、團結合作”等給危機治理“幫忙”的公德。實施路徑上融入危機治理“參與者”教育培訓,融入危機“受害者”救援活動,融入學?!按笏颊惫ぷ黧w系,融入網(wǎng)絡輿論話語引導宣傳,向不同群體準確傳導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訴求,實現(xiàn)危機“受害者”和危機治理“旁觀者”“違秩者”向危機治理“參與者”轉化。
[關鍵詞] 突發(fā)公共危機;社會公德教育;危機治理;價值導向;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 D6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2)04—0014—07
Significance, Orientation and Path: 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Governance of Unexpected Public CriseWU Zengli,LI Yaqin
(College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governance of unexpected public crises is required urgentl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isis governance, to prevent moral and legal violations of individual in crisis governance, and improve 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 itself in China.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it is to?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lfimprovement, and advocate the virtues contributing to crisis governance, such as “of one mind with the Party and rational patriotism”, “rise to challenges in a concerted effort of the nation”, “l(fā)ife paramountcy and respect for science”; “self-discipline”, “sincerity, fairness and integrity”, “objectivity and prudence, and distinguishing right from wrong”; as well as “the altruistic spirit”, “helping those in distress and aiding those in peril, benevolence” and “standing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In ter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it is? to introduc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articipants” of crisis governance, the rescue activities of “victims” of cri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of schools, the discours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ve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ccurately transmit the social ethics demands of crisis governance to different groups, and convert “victims”, “bystanders” and “violators” of crisis governance into “participants” of it.
Key words: unexpected public crises; 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 crisis governance;the value orientation;implementation path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 被列為“十四五”期間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大目標。突發(fā)公共事件既是公共問題,又是社會道德倫理問題,解決公共問題與社會公德教育存在必然聯(lián)系。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作為一項復雜社會系統(tǒng)工程,不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也折射出身處危機旋渦中的國民需要通過德性檢驗,危機化解需要個體公民的集體應對,其基礎在于公民整體道德素質。社會公德實踐的悖論則是平常時期公民遵守社會公德不足為奇,難在公民在危機中還能夠堅守道德良心?!按宋┚人蓝植徽?,奚暇治禮義哉?”[2]257當前,我國危機應急管理機制雖逐漸完善,危機治理與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公民對危機中“有為”“必為”“不為”的道德界限并不清晰,預防和參與危機治理的道德自覺有待提高,處置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仍需增強,危機可能伴生社會個體、群體及組織的失德違秩行為。國內學界關于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及一般社會公德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成果均頗豐,但將二者相結合,探討如何強化社會公德對突發(fā)公共危機的預防和應對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成果匱乏,研究視野不寬,內容及路徑探索不足,忽略了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下的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對社會公德教育的特殊訴求?,F(xiàn)有研究成果觀點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從危機主體協(xié)調互補、社會自我管理和政府干預的不同角度論述危機治理的公民倫理價值,強調樹立社會信任,強化大眾榮辱觀[3]。二是從政治、文化、社會的不同視角提出公民應對危機的道德踐履內容,從國家、社會、個體層面探討踐履路徑[4][5]。三是從道德教育指引、道德實踐養(yǎng)成、網(wǎng)絡空間凈化、國家法治保障四個維度建議強化危機治理相應道德建設[6]。因此,加強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公民道德教育研究,在突發(fā)公共危機的事前及事中適時、恰當引導公民自律、自強和利他,是促進全社會形成個人自救、社會互救與政府施救三者同向同行危機應對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一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概念釋義及三重意義
(一)相關概念釋義
1.突發(fā)公共危機。突發(fā)公共事件是“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7],根據(jù)事件原因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根據(jù)可能的危害、緊急程度及發(fā)展態(tài)勢分為一般、較大、重大、特別重大四級。現(xiàn)實中,洪澇、地震、海嘯等自然因素所致的“天災”,或爆炸、投毒、恐怖襲擊、縱火等人為對抗因素所致的“人禍”,或礦難、疾病傳染、工業(yè)事故等人為非對抗性因素所致的“事故”,以及聚眾鬧事、政治事件等由利益沖突所致的特殊事件,均具有突發(fā)性、不確定性、威脅性、緊迫性、資源嚴重缺乏性、傳播性等性質。事件后果威脅公民生命安全,損害個人與社會經(jīng)濟利益,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民族文化遺產(chǎn),激發(fā)政治風險等,因危機事件產(chǎn)生種種危害,故也稱為突發(fā)公共危機。
2.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與私德相對應,是對社會公民公共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近代梁啟超首提“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認為“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目的是“犧牲個人之私利,以保持團體之公益”[8]139。社會公德是“全體成員為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必須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與集體、組織、民族、國家有關的道德”[9]362?!缎聲r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規(guī)定:“推動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盵10]然而,預防及應對非常時期之突發(fā)公共危機的社會公德應既包含又高于平常時期的一般公德,在公德的內涵、外延上有別于一般公德,在價值導向、具體內容及實施路徑上具備比一般公德更強有力的引導性、針對性和特殊適用性。結合突發(fā)公共危機特性及治理需求,參考已有研究觀點,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一是公德主體為特定國家一定社會制度下的公民;二是公德應用范疇為社會公共領域;三是公德目的是防范或解決一定時空范疇內突發(fā)公共危機;四是公德內容體現(xiàn)突發(fā)公共危機下個體對國家、社會及他人的道德價值、使命與責任。據(jù)此,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是為防范和應對突發(fā)公共危機,以在危機中所應遵循的價值導向與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為內容,以多樣化途徑引導國家公民形成有利于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危機中自律、自強、利他的道德人格。
(二)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三重意義
突發(fā)公共危機擾亂社會秩序,伴生對社會公德的挑戰(zhàn),同時又引發(fā)社會對危機的理性反思,為社會公德建設帶來契機。正是突發(fā)公共危機與社會公德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決定了社會公德教育是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基礎性工程。通過教育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在實踐中強化“大我”“小我”休戚與共的關系,形成全社會防范和應對危機的危機治理合力,方能更有效預防和快速化解危機。
1.預防突發(fā)公共危機中個體失格違秩之需。突發(fā)公共危機使得公民處于高壓應激之態(tài),引發(fā)社會部分個體散播流言、囤積哄搶、投機斂財、欺蒙坑騙、瀆職失職、消極應對等一系列失格違秩社會行為,甚至短時期內導致局部社會道德環(huán)境崩壞。這些行為或為自保,或為盲從,或為謀利,是部分公民道德認知下降、道德判斷遲鈍、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為退化的結果,會激起連鎖社會不良反應,動搖他人危機治理信念,繼而破壞全社會危機治理秩序,為危機治理抹上冷色調的同時,又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背道而馳。推進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鼓勵人人行利群之舉,提前為公民在危機中擔當?shù)赖仑熑谓o予合理邊界參考,是“黑天鵝”意外來臨時預防個體失格違秩行為的必要舉措。什么樣的公民是理想公民?亞里士多德回答是那些具有德性和公共精神的公民。好公民并非天生,而是教育的結果,“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11]。
2.提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成效之需。危機治理中社會個體的非道德、不理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社會信任,破壞社會秩序,進而影響民眾對政府治理危機的配合度,增加危機治理難度及成本,最終損害公民自身利益,并導致“全能主義政府”[12]公共危機治理困局。“人們對權力和公民身份的利用,己如同爆炸似地增多?!啾戎?,對實現(xiàn)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義務和責任卻保持沉默?!盵13]1-2因此,危機治理不僅需要政府強大的執(zhí)政力來增強“社會免疫力”,還要借助公民道德合力對“社會肌體”健康起基礎“保健”作用。將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作為一種廣泛性低成本前置措施,教導公民在突發(fā)公共危機前明了應對危機的道德底線,在突發(fā)公共危機中有必為、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得引發(fā)或惡化突發(fā)公共危機的人為因素大幅降低,減少危機治理阻力,降低治理成本和危機損害,達到危機時期維護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破解“全能主義政府”困局的積極效果。
3.充實完善國家現(xiàn)有公德教育體系之需。危機治理中僅靠個人覺悟、公序良俗或社會輿論維系的道德約束力在特定危機情境中被嚴重削弱,需要教育成為危機治理的外在作用力。為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抹上灰色調的失格違秩行為需要防范,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中公民展現(xiàn)的主流美好品德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危機中積極踐行,在與危機斗爭中積淀的“抗洪”、“抗震”、“抗疫”等偉大精神需要傳承,這都需要通過社會公德教育推動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向好向善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是社會公德教育體系的自我完善,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及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內在訴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的現(xiàn)實召喚,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契機。中央文明辦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也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更加注重發(fā)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協(xié)作互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培育文明有禮、助人為樂的社會公德,注重強化遵守秩序、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注重倡導守望相助、共度時艱的人際關系[14]。
二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價值導向與內容建構
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向全體公民倡導給危機治理“減負”的自強,不給危機治理“添亂”的自律,以及給危機治理“幫忙”的利他等價值導向,引導可能或正身處危機漩渦的公民產(chǎn)生積極個體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做出正確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養(yǎng)成在危機治理中利他、自強、自律的道德人格,為國家、社會和他人盡“分內應盡之事”。
(一)自強價值導向:給危機治理“減負”的公德
首先引導公民在客觀認識危機基礎上積極自救、化解危機之自強自勵行為。
1.理性愛國、與黨同向。民眾愛國情感更易在戰(zhàn)勝困難過程中升華,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本身即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一是理性愛國。愛國呼喚熱情但更需要理性,理性愛國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秩序下的愛國思想及行為表現(xiàn)。在突發(fā)公共危機爆發(fā)之初,不乏公眾缺乏獨立思考,未充分了解就在“鍵盤”上對危機治理“評頭論足”,發(fā)表不鑿言論,而在現(xiàn)實中對危機治理袖手旁觀。更有言必稱西方經(jīng)驗,將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人為割裂,以愛國之名,行謗國之實。對此要教導公眾堅持客觀立場,厘清“小我”“大我”關系,用合理渠道、科學言論適時適度發(fā)聲,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參與危機治理的理性行動。二是與黨同向。在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愛國與愛黨相統(tǒng)一。在應對天災、事故和抗擊疫情中,中國共產(chǎn)黨一貫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統(tǒng)攬全局,迅速應對,科學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顯示堅強有力的執(zhí)政水平,展現(xiàn)獨特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優(yōu)勢與中國制度優(yōu)勢,公民在歷次危機的國內外應對水平比較中更加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5]的信心。公眾有必要在參與危機治理中接受形勢政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增強對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模式、機制、方針、政策的信任與認同,共同防范突發(fā)公共危機成為國內外敵對勢力攻擊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破壞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借口和催生錯誤思潮的溫床。
2.舉國同心,迎難而上。拋開本身的破壞性來說,危機也是一次無法預設的集體主義教育機會。中國從不缺乏危難中的勇士,中華民族越歷災難與逆境,越是不屈和奮進。歷次危機中重生的背后都有國民集體意識和偉大斗爭精神,“舉國同心、迎難而上”的危機治理經(jīng)驗應成為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突發(fā)公共危機既事關所有人,又依靠所有人,每個人都是戰(zhàn)士而非看客。在危機治理中,“我是黨員我先上”,“人民子弟為人民”,“‘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愿紅迅速集結”[15],公益人士緊急馳援,普通百姓默默堅守,以及各行各業(yè)援助者逆向而行,這些鏗鏘誓言和生動景像均展現(xiàn)國家利益、社會整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斗爭精神。通過教育引導全民主動“參戰(zhàn)”而非被動“觀戰(zhàn)”,無論是個體參與還是組團參與,是以專業(yè)技術參與還是以一般勞動參與,是以資金捐助參與還是以物資供應參與,公民以不同途徑積極參與危機治理都是個體作為道德責任主體的重要社會實踐,既節(jié)省危機治理成本,又提高危機治理效率。危機治理越是深入基層,處理事務越是事無巨細,特別是涉及民生的細微之處,越需要教育喚醒公民集體意識和斗爭精神。
3.生命至上,尊重科學。自強的前提是具備科學知識,否則將流向自負或無知,而無知將導致恐懼。當人們對降臨的危險了解不充分,甚至一無所知時,恐慌和焦慮會加劇,行為失格違秩的概率也將提高。人們對危機性質、成因及防范措施越能清晰認知和掌握時,則越有可能成為一個情緒穩(wěn)定、認知正常的遵德守法公民?!吧辽?,尊重科學”需要教育引導。一方面,公民應對危機的首要之務是以科學態(tài)度直面問題,以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公民要想客觀認識危機,需要接受職能部門和專業(yè)人士的科學宣教,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于紛亂繁雜的信息中不盲從、不附和,主動過濾不實信息。 另一方面,公民維護自身安全就是維護公共安全。公共健康作為一種高層次“公共善”,是以每個公民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為前提的,因此選擇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公民社會責任。個體在突發(fā)公共危機中的最高責任是維護自身生命安全,公民通過養(yǎng)成科學健康的飲食、衛(wèi)生及行為習慣,保持尊重、敬畏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對潛在的危機源保持高度警惕,適時主動采取防護措施,積極自救、主動化解危機也是一種美德。
(二)自律價值導向:不給危機治理“添亂”的公德
“嚴于律己,出而見之事功。”突發(fā)公共危機中倡導每一位命運休戚與共的公民嚴于律已,其內容上不僅指向公職人員公權公用,還包含普通百姓抱誠守真、公道信義、明辯是非、客觀審慎。
1.抱誠守真、公道信義。誠信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公民需要遵守的重要價值準則。但突發(fā)公共危機中,失信問題儼然成為影響危機治理成效、增加治理成本、損害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傷害事故瞞報虛報、個人行蹤刻意隱瞞、制造謠言引發(fā)混亂、制假售假趁機斂財、以慈善之名蹭危機熱度等失德之舉均是誠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反面教材,同時也凸顯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誠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公利與私利的關系?!扒蓚尾蝗缱菊\”,誠信公道是危機中促進社會合作、防止社會撕裂、維護社會公共心理安全的粘合劑。危機中個人、群體、組織不興偽事,踐行抱誠守真、公道信義之德,恰是“大考”的重要得分點。另一方面不為私利干擾和危害危機防治。危機中種種失信行為的本質是因謀求自身利益而破壞社會規(guī)則,違背公序良俗,甚至觸犯法紀,對“公共善”造成損害事實。公民維護自身生命財產(chǎn)安全,企業(yè)維持經(jīng)營、謀求經(jīng)濟效益固然重要,但不能以侵害他人之生命健康或利益為代價,更不能挾他人生命健康而謀利。危機治理中公民不見利忘義、不隱瞞涉疫信息、不惡意傳播病毒、不哄搶公共資源、不妨害公共安全、不觸碰法律底線,是特殊時期的社會公德底線。
2.客觀審慎、明辨是非。理智德性主導著倫理德性,在危機中客觀審慎、明辨是非、站穩(wěn)立場,不盲從、不刻意或被動擴散恐慌和煽動民意是一種美德。突發(fā)公共事件事關公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一經(jīng)確認發(fā)生便獲得社會高度關注,因此危機發(fā)生之后便是輿情洶涌之時。特別是在特定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民粹主義、抽象人道主義、政治虛無主義、反智主義等趁機過度解讀或有意曲解危機治理,打著“民意”的旗號以偏概全地以個別案例誤導公眾、指責政府,進而抹黑中國共產(chǎn)黨,攻擊國家制度,消解公眾信心。盡管《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明令禁止社會公眾散播謠言、煽動民意,并提出相應懲罰措施,但當人們被情緒所裹挾,信息真?zhèn)伪鎰e能力有限,且又處在信息不對稱的環(huán)境中時,謠言便快速在人群中傳播,導致風險信息失真、危機傳播加速,從而弱化政府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掌控。對此,一方面要教育引導公民客觀審慎、正確判斷信息來源,對不明來源的各種網(wǎng)絡消息,特別是自媒體平臺高流量消息持謹慎態(tài)度,用科學常識和理性邏輯進行信息篩選。另一方面則需深刻認識參與謠言傳播的法律責任,保持網(wǎng)絡道德自覺,遵守網(wǎng)絡行為準則,不濫用網(wǎng)絡話語權,不斷提升對海量信息的判斷與篩選能力,共同減少謠言生存土壤,推動危機治理朝正確方向發(fā)展。
(三)利他價值導向:給危機治理“幫忙”的公德
危機當前,社會個體“獨善其身”容易,同心同德地“達則兼濟天下”卻并非易事。“自律”是公民不給危機“添亂”,明確何事不可為;“自強”是公民為危機“減負”,明確何事必為;而“利他”則是公民給危機治理“幫忙”,知曉何事可為。
1.扶危濟困、仁者愛人?!洞髮W·第十章》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仁”的內核是利他,自我主體施愛于他者,擔起對家國天下的個人責任?!鞍滓聭?zhàn)士”不畏危險前赴后繼,無名身影不計報酬主動請纓,普通百姓捐資捐物共渡時艱,這些扶危濟困行為均是利他之德的自然流露。扶危濟困、仁者愛人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的本質屬性和具體表達。誰是突發(fā)公共事件中需要幫扶救濟的人?首先是危機中遭受生命健康損害的個體及家庭,其次是因危機而遭受經(jīng)濟損失、生活困頓的個體及家庭。作為旁觀者的社會個體所需做的不僅僅是旁觀。首先,公民不戴“有色眼鏡”去歧視和中傷處于危機漩渦的他者;其次要有同理心,能以遭受傷害和損失的危機受害者為中心,聽其心聲,接納情緒,給予充分理解、尊重和關心,讓其在嚴酷危機環(huán)境中獲得社會歸屬感。最后,鼓勵實際救助行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個體的道德訴求要植根于實踐土壤,公民扶危濟困要有具體明確的救助對象,以真實有效的救助措施、雷厲風行的救助速度去疏浚危機,而非無謂的感嘆和同情,更非用錯誤無效的施助行為去堵塞危機。個人扶危濟困的力量有大有小,但共同編織的是弘揚社會正氣、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
2.命運與共、團結合作。大道不孤,大愛無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15]。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件以及事故災難等突發(fā)公共危機并不局限于一國范圍之內,很有可能同時或相繼發(fā)生在多個國家,甚至波及全球,化解危機更需要世界命運與共、團結合作。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即使最艱難時刻,中國政府也在加強本國疫情治理的同時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推進多邊協(xié)調,先后援助支持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展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15]。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面對“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我們應該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這一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同舟共濟,開創(chuàng)健康安全的未來”[16]的倡議,為突發(fā)公共危機國際治理提供方向指引與價值遵循。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要講好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貢獻的故事,引導中國公民樹立全球視野,認識到每位中國公民都是世界危機治理鏈的節(jié)點,鼓勵中國公民以民胞物與的情懷關心他國危機,理解他國公民痛苦,在網(wǎng)絡上理性發(fā)聲,在現(xiàn)實中守望相助,在國際舞臺上展現(xiàn)仁者愛人、互幫互助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形成危機治理國際合力奉獻力量。
三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實施路徑與重點群體
根據(jù)與危機的關聯(lián)性,突發(fā)公共危機相關利益群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在事件中正在或可能直接遭受損失的“受害者群體”;二是接受專業(yè)訓練,身處或可能趕赴事件發(fā)生地參與危機治理,為受害者提供救助支援的“參與者群體”;三是違背公序良俗乃至踐踏法律,已經(jīng)干擾阻礙危機治理的“違秩者群體”;四是與當前危機治理未產(chǎn)生任何直接聯(lián)系,但有可能關注并形成社會輿論的絕大多數(shù)人,即“旁觀者群體”。突發(fā)公共危機自身特性和相關利益群體的不同特點決定了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既要融入危機治理中,又要提前開展于危機未現(xiàn)之時,既要面向全體公民,又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對象、找準關鍵渠道因類施教,以防止趨于泛化、流于形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以準確的渠道和高效的傳播速度,傳導危機治理所需的特殊公德訴求,實現(xiàn)“三減一增”,即盡可能將“旁觀者”“受害者”“違秩者”有效轉化為危機治理“參與者”,全社會合力形成個人自救、社會互救與政府施救有效結合的危機應對共同體。
(一)融入危機治理“參與者”教育培訓
共產(chǎn)黨員、公職人員是危機治理措施的首要執(zhí)行者與傳達者,其道德責任意識與工作能力水平?jīng)Q定了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程度,其個人品德要求更高于普通群眾。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參與者”主要來源于廣大黨員干部群體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群體。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疫情防控斗爭中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經(jīng)受住考驗,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17]。鮮明的政治屬性和政治站位必然要求黨員干部成為公德教育的首要對象。要將教育內容融入黨員思想政治學習活動,還要建立妨礙危機治理的負面行為清單制度,對疲沓拖拉、敷衍了事、推脫躲閃、不敢擔當?shù)扰c危機治理要求不匹配的行為拉上警戒線,對行為不當、瀆職失職個體或單位進行警示教育,確保社會道德風向標不偏移。同時,志愿及慈善公益組織是吸引公眾參與危機治理、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的重要媒介與載體。據(jù)國家民政部統(tǒng)計,截至2019年8月底,我國已有1.26億名注冊志愿者,慈善組織數(shù)量達到5511家[18]。這些組織作為社會救助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對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參與度與影響力日益提高。但是在當前中國,志愿服務并沒有內化為公民集體自覺意識,公益志愿組織的公益精神、法制觀念及內部自治水平還有待提高,部分組織由于自我約束不足,外在監(jiān)督缺失,非贏利性質在組織運營過程中被侵蝕變質,活動實施受群眾質疑否定,活動效果及信度有所降低。要提高這些組織的公信力及建設運營水平,起到增進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必須就這些組織的重點人員、重點事件、重要環(huán)節(jié)等有針對性地開展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相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并使之成為其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融入危機“受害者”救援活動
“階級社會的驅動力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我餓! 另一方面,風險社會的驅動力則可以表達為: 我害怕!”[19]57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一旦爆發(fā),危機首發(fā)地很有可能成為“重災區(qū)”,隨著危機影響范圍擴大又伴生新的“受災區(qū)”,相應地域居民必然會成為受害者。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遭受重大破壞,人身安全、財產(chǎn)物資、親情關系等可能蒙受巨大損失。“受害者”群體思想觀念受到較大沖擊,甚至產(chǎn)生不同程度心理創(chuàng)傷,繼而產(chǎn)生應激反應導致危機惡化??赡艿氖芎φ咛幱诤ε略馐軅皳p失的恐懼之中,甚至為急切逃離危境不惜損害公共利益、加重危機傳播而失德違法。對此,“受害者”群體的公德教育需要及時跟進,幫助其盡快從危機“被動接受者”轉化為危機治理“參與者”。一是將教育融入官方救援隊伍解除或防范危機的舉措中,在提高“受害者”危機應對能力的同時加強個人責任感教育,增強其危機治理的參與理性。二是將教育融入專業(yè)心理人員的心理輔導服務中,解除“受害者”心理障礙,減輕恐懼焦慮,正確處理公私關系,避免自私自利行為干擾危機治理。三是將教育融入社區(qū)(鄉(xiāng)村)基層工作人員的勸導幫扶工作中。工作人員既要以身作則地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危機治理,向上傳達群眾訴求,幫助解決群眾問題,向下又要及時發(fā)布危機動態(tài),促進危機信息對稱,在基層危機常識講座和危機應對宣傳中滲透道德訴求,以危機治理反面案例防范不良行為。四是將教育融入危機發(fā)生地流動人口人道主義關懷中,依托工作單位及生活社區(qū)加強思想引導。流動人口是危機中的弱勢群體,也是影響危機擴散速度的重要群體,其居住環(huán)境及經(jīng)濟條件劣于戶籍人口,危機之下受沖擊程度更高,危機應對能力更低,在缺乏朋友家人幫助下更容易精神緊張和行為失格,更需要獲得危機應對資源和相應教育指導。
(三)融入學?!按笏颊苯逃w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20]22。學生是當下危機治理的“參與者”或“旁觀者”,還是可塑性極強的未來危機治理中堅力量,必然是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社會公德教育的重點對象。一方面,學校是人口密集、易受影響的高危單位,突發(fā)公共危機一旦爆發(fā),學生更有可能成為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受害者。另一方面,歷次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無數(shù)大學生或個人出征,或投身公益團體,沖鋒在危機防治一線,為打贏危機治理之戰(zhàn)貢獻巨大青春力量。此外,學生具備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及資源優(yōu)勢,對學生開展與突出公共危機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具有作用于家庭、社會的外部溢出效應?!耙蚜⒌聵淙巳谌胨枷氲赖陆逃⑽幕R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21]351。學校可借新冠疫情防治的契機,將與突發(fā)公共危機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教育融入學?!按笏颊苯逃w系,滲進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集體主義、國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與學校公益志愿類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消防、抗震、抗洪、抗疫等公共安全應急模擬演練相結合,以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介危機治理先進典型人物,創(chuàng)作和宣傳反映危機治理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討論、提煉、傳揚和實踐突發(fā)公共危機應對經(jīng)驗,使學生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逐漸接受危機防治相應社會公德教育,不斷涵育包括公共理性、公共關懷、公共責任、公共參與的公民公共精神。
(四)融入網(wǎng)絡輿論話語的引導宣傳
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所有關聯(lián)群體均通過網(wǎng)絡關注危機發(fā)展態(tài)勢,在網(wǎng)絡上對危機“發(fā)聲”。特別是在自媒體繁榮時代,公民利用頭條、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發(fā)聲和表達利益訴求的意識與能力不斷提升,但個人的網(wǎng)絡傳播倫理和法制意識有所缺失。在突發(fā)公共危機爆發(fā)及治理中,網(wǎng)絡輿論是把“雙刃劍”。正向網(wǎng)絡輿論促進公眾知情、共情,起到預警危機、緩釋沖突、反思總結、監(jiān)督社會等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危機治理。負向網(wǎng)絡輿論則會擾亂認知、蠱惑思想、帶偏社會價值導向,進而破壞主流意識形態(tài),降低危機治理效能。因此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將危機治理所倡導的公民道德融入網(wǎng)絡輿論話語的引導宣傳,“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2]340。一是做好政務輿情工作,加強政策解讀,發(fā)布權威信息,講清事實真相,在危機相關社會熱點信息流通上不缺位、不失言,于說“理”之中明確公民參與危機治理的道德責任。二是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依法懲治妨害危機治理行為的信息通報,加強相關網(wǎng)絡違法犯罪案例的法治宣講和警示教育,讓危機治理失格違秩者行有所止,于說“法”之中明確危機治理的道德行為底線。三是走好社會公德教育的網(wǎng)絡群眾路線,樹立好危機治理的正面典型,精心選樹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先進典型,通過宣講報告、事跡報道、文藝作品和公益廣告在網(wǎng)絡中廣為傳播,講好危機治理的中國故事,讓危機治理的不同群體,特別是“旁觀者”群體和“違秩者”群體能學有榜樣、行有示范,形成爭先恐后為危機治理出力的生動局面,于說“情”之中建立危機治理共同體意識。
四結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的社會公德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觀為根本遵循。國家層面,危機治理要弘揚“文明”“和諧”價值觀來編織中國人民團結和睦、相互支援的精神紐帶。社會層面,突發(fā)公共危機從爆發(fā)到治理,更呼吁公民對“公正”“法制”的尊重與維護。個人層面,危機治理“匹夫”有責的“愛國”,忠于職守、逆向而行的“敬業(yè)”,公道正派、誠實無欺的“誠信”,感同身受、民胞物與的“友善”等價值觀,更是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急需的價值導向。適應突發(fā)公共危機的社會公德還要在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譜系中挖掘。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上下同心,以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取得全世界最佳的防控成績?!啊咔榭简灻媲?,國民‘公德意識得以集中呈現(xiàn),可以說是頂住了壓力,為自己贏得了尊嚴?!盵23]在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譜系中,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都體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斗爭精神,體現(xiàn)中華民族“仁者愛人、兼濟天下”的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各區(qū)域各民族“舉國同心、眾志成城”、不被任何困難壓倒的團結偉力,體現(xiàn)“尊重科學、生命至上”的科學倫理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以及“禍福同當、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它們均需要在社會公德教育中廣為傳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20-2-15(001).
[2]孟子,等.四書五經(jīng)—中華經(jīng)典普及文庫[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陳桂蓉.突發(fā)公共事件視野下的公民倫理精神[J].科學社會主義,2007(01):113-116.
[4]陳永杰. 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公民道德責任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
[5]高芙蓉,黃留國.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公民道德責任問題研究[J].道德與文明,2013(06):93-98.
[6]王麗娥.提升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公民道德責任的路徑探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20(20):186-188.
[7]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N]. 工人日報,2006-01-09(001).
[8]方克立.中國哲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9]孫國華.中華法學大辭典·法理學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
[10]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 人民日報,2019-10-28(001).
[1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 新華每日電訊,2001-10-25(001).
[12]張建榮.“全能主義政府”的公共危機治理困局[J].學術界,2015(07)
[13][美]托馬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柯雄,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4]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N].人民日報,2020-2-7(004).
[15]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9-09(002).
[16]本報評論員.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步履不停[N]. 光明日報,2021-04-22(001).
[17]關于加強黨的領導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N].人民日報, 2020-1-29(001).
[18]我國慈善組織數(shù)量已經(jīng)達5511家 注冊志愿者1.26億名[N/OL].央視網(wǎng)http://m.news.cctv.com/2019/09/05/ARTIuZrG34RMYkT2TYbVKzSO190905.shtml.
[19][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江蘇:譯林出版,2004.
[20]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1]習近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2]習近平.自覺承擔起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3]張永超.疫情防控下的公德意識與多元他者[J/0L].中國倫理在線精神文明導刊https://www.shnu.edu.cn/_t12/f1/f9/c26244a717305/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