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內容摘要:如果要改革、激活、豐富課堂教學,我們應該突破教材局限,不斷挖掘、打撈、發(fā)現(xiàn)新的教學資源。筆者認為,地方民間藝術就是一座教學資源的富礦,在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它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和運用。本文將以馬良這個地方的民間藝術為例,具體介紹如何將其轉化為優(yōu)質教學資源,從而引入課堂教學,同時總結這一探索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地方文化 民間藝術 教學資源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而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孩子了解鄉(xiāng)情,關注身邊具有濃烈鄉(xiāng)土氣息的傳統(tǒng)文化,尋找鄉(xiāng)土的生命之根,挖掘身邊的民間藝術資源,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在學生內心深處種下鄉(xiāng)愁的種子,從而引導學生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情愫,體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為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是我執(zhí)教本課的追求,為此,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探究。
一.立足課標,吃透文本
《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內容有民間藝術交流會、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保護民間藝術三個板塊。主要是落實《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題四“我們的社區(qū)”第10條,“了解本地區(qū)的民風、民俗和文化活動,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能夠識別不良的社會風氣,不參與迷信活動”。
《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教材用三句話做了教學導引,也突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第一句話教材用山西壽陽得勝鼓、余杭滾燈、云南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來引導探究,告訴我們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第二句話教材用河南沁陽的嗩吶、甘肅慶陽的香包、東北的“二人轉”引導探究,用提問的方式點明探究的重點:這些民間藝術滿足了人們的哪些需求,或表達了人們哪些愿望?你們那里有哪些民間藝術呢?它告訴我們民間藝術的作用是什么。第三句話教材用天津泥人張的故事引導探究,它告訴我們,好的民間藝術是藝人的執(zhí)著堅守、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從而引導學生由單一的物質層面探究轉向物質與精神雙層面探究。
我所任教的馬良,有著深厚的民間藝術沃土,基于對教材的解讀,我從教材中列舉的民間藝術引入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地名傳說、沮水嗚音、獨臂皮影、民間竹編、民間手工藝品等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民間藝術是由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用來滿足人們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中泥人張的故事則用我們這里的國家級非遺文化沮水嗚音第十代傳承人王成成的故事代替,讓學生感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執(zhí)著堅守以及開拓創(chuàng)新。
沮水嗚音、玩獅子在紅白喜事、節(jié)慶中學生大部分都見過,比較熟悉;對斷韁、馬良等地名傳說,手工竹器、繡花鞋墊也有一定了解。沮水嗚音和竹器,雖然仍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活,但上升到文化層面、藝術層面,學生的感受和認知都還非常欠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調查、采訪、查找資料的能力,相信學生在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之后,對家鄉(xiāng)民間藝術的探究興趣會更高,學習起來會更有廣度、深度和厚度。
二.精心預設,和諧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達成教學目標,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教學預案:
活動一:復習引入,初步了解我們身邊的民間藝術。
此環(huán)節(jié),我在引導學生欣賞全國各地特色民間藝術圖片之后,讓學生廣泛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讓學生通過充分展示、交流,真切感受到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真是豐富多彩,讓學生學習有廣度。
活動二:小組合作,感受馬良民間藝術的魅力。
此環(huán)節(jié)重點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沮水嗚音和竹編,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開展了充分調查、實地采訪、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的情況下,大膽展示、交流、補充、辯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學習有深度。
活動三:總結升華,根植鄉(xiāng)情鄉(xiāng)愁的種子。
通過總結升華,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有心有意于民間藝術,激發(fā)學生藝術傳承的意識,在學生心中埋下鄉(xiāng)愁的種子。
三.反思教學,收獲啟示
本課的教學給了我深刻的啟示:
1.課前準備要實。課前準備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準備主要包括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兩個方面。
(1)教師準備。如果學生是小溪,那么教師就應該是浩瀚的大海。執(zhí)教本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摸清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我做了大量的功課:閱讀了大量關于馬良民間藝術的書籍,親自走訪民間藝人,自己學做女工,收集民間手工藝品等等,課堂上及時給學生補充資料,力求讓學生感受深刻。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敬佩和自豪之情。
(2)學生準備。試教本課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式單一,只局限于到網(wǎng)上查資料,問問身邊大人這兩種方式,素材貧乏,導致課中交流面窄,學生興趣不濃。對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傳承的艱辛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感受不深刻。反思后再次教學,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了解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如在上網(wǎng)查資料,找圖片,拍視頻,搜集實物的同時,我還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圣埡村竹器加工廠,探秘趙家山村上世紀五十年代純手工打造的石頭糧倉,游覽融入民間藝術元素的網(wǎng)紅村——陳家灣村,探訪馬良文化站非遺工作室,參觀扁桶河村民俗文化館,采訪民間藝人,與馬良民間藝術及民間藝人零距離接觸,深入了解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
2.資源選擇要精。課程教學資源龐雜,這就需要老師在眾多資源中精心收集,甄選出最具代表性、最貼近兒童生活的資源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試教本課,我引導學生一一詳細交流地名傳說、沮水嗚音、獨臂皮影、竹編和女工,這些都是我們身邊具有代表性,大家非常喜愛的民間藝術,哪一種我都不愿意割舍。正所謂不撞南墻不回頭,試教結束,我發(fā)現(xiàn)因教學容量太大,導致教學時間嚴重不足,交流時面面俱到,但每一樣都如同蜻蜓點水,不能做實。通過反思,我調整了教學策略,把交流重點確定為沮水嗚音和竹編,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探究自己喜歡的其他民間藝術,這樣以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也完成了從課內向課外的遷移。
3.教學方式要活。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這樣闡述:“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突破。(1)請進來。在探究沮水嗚音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交流搜集的關于沮水嗚音的資料之后,我將沮水嗚音傳承人王樹銀、王成成和王樹金請進課堂,學生面對面和藝人交流,讓學生們聽一聽民間藝人的故事,摸一摸輩輩相傳的樂器,嘗試沮水嗚音樂器演奏,現(xiàn)場欣賞民間藝人的精湛表演,特別是換“母眼”表演,對學生是一次震撼和洗禮,俗話說:說一千遍,不如看一遍,這種處理是課堂上老師怎么說教永遠也解決不了的。課中,學生的交流不再浮于表面,“我的家鄉(xiāng)真美”、“我為我是馬良人而感到驕傲”……這是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聲音,是學生真情的表白。課后,學生圍繞在藝人身邊,紛紛找三位民間藝人交談,有的想拜師學藝,有的留了師傅們的電話,還有很多學生請三位藝人簽名……此時此刻,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已經(jīng)被藝人們高超的技藝所折服,更被藝人們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執(zhí)著堅守、堅忍不拔、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鼓舞。(2)走出去。走出去主要是第一板塊所說的讓學生走出課堂,走近藝人,走近民間藝術品等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里不一一贅述。(3)重體驗。《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追求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學生的體驗達到一定程度,認知才能達到一定高度。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體驗:讓學生去參觀、去采訪是體驗,把藝人請進課堂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是體驗,讓學生嘗試演奏沮水嗚音更是體驗。學生在這一系列體驗活動中,生發(fā)出對家鄉(xiāng)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對家鄉(xiāng)民間藝人的敬佩之情。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xiāng)愁?!编l(xiāng)愁就是家鄉(xiāng)的烙印,經(jīng)歷本次學習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從這些家鄉(xiāng)的老村、老屋、老物件兒及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中汲取營養(yǎng),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再不僅僅是山水和美食,就連家鄉(xiāng)能留存歲月的殘痕被無情銷蝕,亦會引發(fā)他們心頭的痛楚和惋惜。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已經(jīng)內化為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一部分,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作者單位:湖北省保康縣馬良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