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雁
關鍵詞:《紅與黑》 愛情視角 缺失性體驗 吉拉爾愛慕模仿
《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這一部經典的批判現實主義著作的副標題“1830 年紀事”,符合司湯達對于“小說是人們在路邊來回移動的一面鏡子”的創(chuàng)作風格。司湯達將政治和愛情分別作為小說的經線和緯線,整部小說的起伏跟隨主人公于連的起伏而定,伴隨著于連的得意與失落,整個當時的社會背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司湯達筆下主人公于連一心想要出人頭地,贏得社會聲譽和地位是他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此外, 我們還應注意到司湯達是一個高度關注愛情的作家。他在《論愛情》一書中對愛情進行分類: 理智的愛情、精神的愛情以及激情的愛情。曾坦言:“我愛力量, 一只螞蟻所顯示出來的可以和一頭大象所顯示的相等?!碑斘覀冊谡務撚谶B之虛榮時,難以回避的是于連的兩段愛情。于連的愛情悲劇和他的命運悲劇緊密交織。因此,本文從缺失性體驗和吉拉爾的愛慕模仿理論角度分析于連的愛情發(fā)生。
一、于連的缺失性體驗與愛的發(fā)生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缺失性體驗是指主體對各種缺失即精神的、物質的、心理的和生理方面的體驗。缺失即是這些層面沒被滿足。由于生活的不幸,愛的失落,事業(yè)的失敗,潛能的不能實現等所引起的創(chuàng)傷、痛苦、失落、焦慮、抑郁等情感體驗,都是缺失性體驗。馬斯洛講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達不到滿足,都可能形成缺失性體驗。缺失性體驗會在作者創(chuàng)作時發(fā)揮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說:“一個幸福的人絕不會幻想, 只是一個愿望未滿足的人才會有。”司湯達幼年喪母,父親管教嚴格,自小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齡人的排斥和欺負,自卑敏感。他的這一缺失性體驗在作品中有很強的表現,他將性格投射在自己塑造的人物身上。如于連從小喪母,在只有父親和哥哥的環(huán)境中長大,同樣性格孤僻,他的敏感多疑使得他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視與傲慢,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在愛情中,這種過于強烈的自尊心阻礙了愛情的表達。在與德·瑞納夫人的交往中,始終呈現過度的自卑與自尊,如第一次和德·瑞納夫人接觸不是出于愛慕,而是出于報復性的捍衛(wèi)尊嚴。他在乘涼的時候無意識碰到了夫人的手, 夫人把手縮回嚴重地觸及了于連的自卑心理,他因此下定決心要抓到夫人的手。當他這一愿望實現的時候, 于連認為是履行了一個英雄的職責,全然是出于自卑的心理而引發(fā)的追求, 是于連內心中渴望受到尊重的一種表現。
司湯達深受啟蒙主義、浪漫主義影響,司湯達對盧梭尤為崇敬,認為他是“思想最高尚、才能最偉大”的人物,盧梭的《懺悔錄》中的華倫夫人,既是他的養(yǎng)母亦是情人,和盧梭長期保持著同居關系。弗洛伊德在《戲劇中的變態(tài)人物》一文中寫道:“戲劇受眾的歡樂建立在替代性的幻想之中,他們借觀看戲劇來宣泄被壓抑的沖動,體驗現階段難以實現的愿望?!睍鹃喿x亦然,司湯達的閱讀習慣和缺少母親的缺失性體驗加重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在他的書寫中,于連最喜愛拿破侖的《圣赫勒拿島回憶錄》《帝國軍報》,前者同樣塑造了一位年長富有魅力的女性——約瑟芬夫人。司湯達將自己對具備母親形象的女性的愛和對啟蒙思想家的狂熱愛戀的追求投射到于連身上。因此,于連出于對母愛的缺失性體驗,除了產生了贏得貴婦欣賞由此獲得成功的黑色欲望,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感情不再僅僅出于占有欲和報復心理,而是對具有母親形象和貴族身份的她產生了真正的愛戀。如文中所言:“于連生性多疑,又自負不淺,尤其需要一種肯于犧牲的愛;但面對一種如此偉大、如此分明,而且時時刻刻都在做出的犧牲,他也頂不住了。他對瑞納夫人不勝戀慕。”“他的戀情,不再僅僅是對美貌的傾倒,不再僅僅是對擁有嬌姿艷質的得意。”而在對瑪蒂爾德的感情中,于連的缺失性體驗無法得到填補是因為他最終回歸到對德·瑞納夫人愛戀的重要原因。
二、基于吉拉爾的愛慕模仿理論解析于連的愛情悲劇本源
(一)吉拉爾的愛慕模仿理論
吉拉爾根據欲望的不同來源,將欲望劃分為來自于自身以及他人兩種類型?!坝背健氨灸堋保粸楸灸芩龑?,形式上是“漂浮的”,“在一種欲望的源頭總是有另外一種真實的或者虛幻的欲望景象”。最容易成為欲望對象的是對其他個體明確的欲望。
在吉拉爾的眼中,通過確立主體性,來闡釋小說形成發(fā)展史是“浪漫的謊言”。自主性最基本的意義在于主體對客體的追求完全遵照自己原本的愿望,表現在外界的是欲望和熱情。然而,主人公的欲望和其欲望目標并非一種直線關系,在二者之間,還有一個“欲望介體”,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主人公的選擇。他認為:“出于對更為完美和充實存在的渴慕,人們會瞄準他人的欲望目標,亦步亦趨地模仿他人的欲望?!庇恼嬲龑ο笈c其說是客體,不如說是介體,主體的欲望更多表現為對他者欲望的模仿。吉拉爾改變了單一的直接的欲望模式,欲望不僅是欲望的主體與客體的關聯(lián),還是由欲望主體、欲望介體、欲望客體共同構成一個欲望的三角結構,吉拉爾也稱這種欲望為三角欲望。主體對自我欲望缺乏認知,本質上虛無,只是名義上的欲望的發(fā)出者,而介體“既關及主體,又關及客體,是主體真正追求的對象。表現三方關系的空間圖自然是一個三角形”,“客體只不過是達到介體的一種手段,欲望覬覦的是介體的存在”。吉拉爾還根據欲望主體與介體的距離將介體分為了兩種:內中介和外中介。這里的距離是指精神距離,相較于外中介的主人往往公開宣布自己的欲望,宣布介體的絕對模范性,內中介的主人公因為對介體的艷羨中包含著與介體的競爭觀念,因此竭力隱瞞欲望,以求取得競爭的勝利。
縱觀《紅與黑》一書,全書描寫了三層主要關系:于連與拿破侖,于連與德·瑞納夫人,于連與瑪蒂爾德小姐,而這些關系的共同點,便是其中存在的“愛慕”與“摹仿性欲望”兩個元素。在于連、拿破侖與兩位女性的關系中,原始的、出于本心的愛慕被壓抑。于連無法認識到自己真正所愛的對象是德·瑞納夫人,而是在對拿破侖的模仿中迷失自我。他對德·雷納爾夫人有著復雜的情感。他占有德·瑞納夫人和瑪蒂爾德暗含著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在壓迫的環(huán)境下渴望平權,他具有強烈的野心和反抗意識,真正的愛情被他的野心蒙蔽,導致了愛情悲劇的發(fā)生。
(二)于連與拿破侖
于連和拿破侖有很多相似之處。拿破侖出生在法屬的殖民地科西嘉島,由于“將科西嘉島視為化外之地,也將該島的居民視為低人一等的外族異類” d,拿破侖因此背負著沉重的種族歧視,對改變自己的命運,進入上流社會有強烈渴望。而于連生活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外省,作為小資產階級代表,由于當時貴族對外中介王室的模仿無法實現,因此轉向對內中介的模仿和競爭,小資產階級與貴族式競爭著,并且渴望獲得財富與地位。于連對拿破侖的愛慕來自于《圣赫勒拿島回憶錄》,這本啟蒙之書為于連建立了最初的欲望介體——拿破侖。于連的欲望客體無疑是貴族的財富權勢地位,于連企圖通過模仿拿破侖這一欲望介體,通過同樣的途徑——獲得女貴族的賞識向上攀爬。純粹出于野心的黑色愛慕使得于連產生了對拿破侖的模仿。對拿破侖的愛慕引導他向德·瑞納夫人發(fā)起攻擊。暢想一個巴黎的女貴族對他青睞有加的愿望,正是對拿破侖的模仿,使他產生了追逐成功的野心,這一模仿對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尤其是于連的兩段愛情發(fā)展影響很大。而后雖然于連短暫地將目光轉向教會,教士、權勢、財富的欲望客體更加深刻,新的欲望三角形中的介體不再是拿破侖,但客體的實質內容并未發(fā)生改變。因此,在與瑪蒂爾德小姐的關系中,拿破侖重新成為欲望介體,甚至于連已經基本上完成拿破侖走進貴族的道路模擬。
(三)于連與德·瑞納夫人
于連與兩個女人的感情是于連戰(zhàn)爭的一部分,于連的感情是于連上升的一部分,也是他毀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于連的悲劇主要在于,他的政治野心無法控制他的情感。他對德·瑞納夫人的感情,源于對拿破侖的模仿,他在愛慕的過程中模仿拿破侖追求年長于他的女貴族,而在這征服的過程中,他又確實地愛上了德·瑞納夫人,這種愛甚至與對拿破侖的愛慕不相上下,然而這一本源的發(fā)自內心的激情的紅色愛慕一直被非本源的黑色愛慕控制,以至于于連一直無法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于連對德·瑞納夫人的愛慕,是野心和愛心共同作用的結果。于連悲劇的根源在于他認為應該愛慕拿破侖而不是德·瑞納夫人。而在小說結尾處,于連又與夫人相愛了,愛慕再次占據主導,他終于意識到悲劇所在以及何為幸福,這也是他最后平靜接受審判結局的原因。
與此同時,德·瑞納夫人對于連的愛慕中,對上帝的信仰和悔恨影響她對于連的態(tài)度,垂直超驗一直存在于她心中,夫人對于連本源的愛慕受到的信仰即上帝和神職人員的壓制和影響。此外,德·瑞納夫人對于連的情感起初只是有好感,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愛”,但當德·瑞納夫人的女仆愛麗莎也愛上了于連時,她對于連的愛慕由于競爭者的存在明確了。當女仆向于連表達愛意卻被拒絕時,德·瑞納夫人知道后異常高興,“她發(fā)覺自己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情”。愛麗莎正是“介體”般的存在,她對于連的愛,激起并加深了德·瑞納夫人對于連的欲望與愛慕。
(四)于連與瑪蒂爾德小姐
基拉爾在《〈伊萬〉中的愛與恨》中分析騎士競爭時寫道:“在我們的文化語境里——在其他許多文化語境里也一樣,性愛的核心是競爭,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械娜顺蛑粓龈偧迹瑐€個熱血沸騰,美麗的女繼承人或者說寡婦與人群一樣,為勝利者歡呼雀躍,女人們誰都惦記著嫁給勝利者?!痹谟谶B與瑪蒂爾德的感情中,于連出于對欲望的追求發(fā)動對這位貴族小姐的追求,但又不是單純的對拿破侖的欲望模仿。在瑪蒂爾德初次登場時,于連覺得“她一點不討他喜歡”。而當司湯達為瑪蒂爾德設置了一位競爭對象,即頭號美人富爾蒙小姐?,數贍柕峦ㄟ^艷壓富爾蒙小姐,獲得了競爭的勝利。于連被人群擋住,只能聽到眾人的談論,沒有真正看到瑪蒂爾德,但仍然對瑪蒂爾德產生興趣。原因在于欲望不是由于客體產生的,瑪蒂爾德只是于連對介體拿破侖模仿中的一個角色,換成任何一位女貴族都無差別。人們遐想瑪蒂爾德的未來配偶是“一個君主,相貌英俊,才氣橫溢,體格健壯,戰(zhàn)爭中的英雄”,這與于連一直模仿的拿破侖的戰(zhàn)斗英雄形象十分貼合,甚至于連曾經在第一次戀愛中把自己對德·瑞納夫人的征服比作為戰(zhàn)爭的勝利。因此,于連開始模仿介體對女貴族的追求,對瑪蒂爾德開始產生欲望。巴黎時期于連的三角欲望由于連、瑪蒂爾德、瑪蒂爾德的追求者組成。
再次是瑪蒂爾德對祖先愛情的模仿?,數贍柕聦矍榈挠笞畛跖c于連對自己的追求一般無二。于連對她的吸引,讓她從冷淡到為之傾倒源于于連與她對祖先模仿的愛情欲望相吻合。此外,在兩人的愛情中,同時存在于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慕與模仿,征服是其中的重要主題。瑪蒂爾德向家族史尋求模仿的模式,渴望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她在模仿中,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客體于連上?,數贍柕麓嬖谥欢ǖ氖芘靶睦?,在競爭與“欲望模仿”的機制中產生對于連的真愛。因此,每當于連對瑪蒂爾德主動示愛,她就馬上感到厭倦;而當于連冷漠時,她又立馬燃起愛意。在欲望模擬中,欲望主體真正欲求的是亦步亦趨地模仿介體,客體變得不再重要。
基拉爾指出:“模仿的過程和任何預定的目標相分離,然而俄狄浦斯情結卻將欲望固定在某個母系的客體上?!睋Q一句話說,俄狄浦斯情結只是基拉爾欲望模擬理論中由母親、父親、兒子組成三角的特殊一種。在基拉爾的欲望模擬理論中,欲望客體不必一定是母親形象,介體也不必是父親形象。因此,于連對德·瑞納夫人的愛戀不僅僅源于自己的缺失性體驗?,數贍柕屡c德·瑞納夫人的差異也不僅限于是否具有母性,而在于其欲望的源頭,即司湯達對愛情的四分: 一是激情之愛, 這是人類應該努力追求的愛情類型; 二是趣味之愛, 它使愛情失去了靈性, 只具有物的性質; 三是肉體之愛, 這僅僅是生理的需求, 是最為卑下的; 四是虛榮之愛, 他認為這是法國上流社會獨存的愛情類型。其中“激情之愛”是司湯達所推崇的 ,“激情之愛會違背我們的興趣使我們失去自制力”, 無論是德·瑞納夫人置丈夫與宗教于不顧瘋狂地愛著于連, 還是瑪蒂爾德小姐放棄自己的名譽與貞潔來追求浪漫的愛情,抑或是于連最后回歸對德·瑞納夫人的愛都是激情之愛,而于連對瑪蒂爾德的欲望是模仿而來的,是虛榮之愛。于連至死方才明白真愛所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泉實際上是作者司湯達對愛情問題進行的深入探究,其通過愛情描寫更深刻地表現了新型資本主義制度背景下,不同階級男女的典型特征,從而更好地揭示了民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抗心理,揭示了男女愛情的描寫探討其背后深層的社會原因與愛情悲劇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