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協同發(fā)展,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科學性和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型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當前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沒有較好地融合起來,尤其是在思想觀念以及價值取向觀念不斷向多元化發(fā)展方向的背景下大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此,高等院??梢詮乃枷胝谓逃?,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制、教育團隊、工作機制等方面入手,達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目標。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協同育人機制的概念,并且就協同育人機制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性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之間的協同發(fā)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9-0054-03
1995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在該德育教學大綱中,正式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而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已經步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在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形式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新時代為高等院校學生帶來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必須要面臨新的外部變化情況,不斷更新德育教學方式,能夠立足于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發(fā)展的現狀以及復雜多變的外部市場環(huán)境,從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兩個方面同時出發(fā),并且以協同育人機制作為核心點,探索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方法。2004年,我國正式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該文件中明確指出,開展細致且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途徑之一。因此,高等院校在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協同效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間的優(yōu)勢實現互補,最終達到和諧發(fā)展的育人狀態(tài)。這也是新形勢下幫助高等院校創(chuàng)新德育教學模式,確保教學價值的新途徑。
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
(一)創(chuàng)新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強了高等院校德育教學的有效性
以教育工作者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者的被動式授課方式是大多數高等院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但是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是采用班級授課制,這種授課方式是一種集體式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學課程多數作為必修公共課程,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對階梯教室中的眾多學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還應該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個人成長特色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而一位教育工作者面臨這樣的學生群體,顯然精力不足,同時在大班級授課的教學模式下,也會使得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缺乏靈活性與互動性。除了課堂教學模式之外,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會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參觀實踐教學基地、公共播放與德育教學相關的影視節(jié)目、組織學生參加德育社會團體活動等方式開展德育實踐教學活動。雖然高等院校的德育實踐教學活動豐富多彩,但總體上來說,這種實踐教學活動還是屬于集體式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無法細致地考慮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教育活動中,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本,推動學生全面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基本原則。[1]
心理教育工作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特征以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真正地滿足學生的個人內心需求,同時對于不同學生的發(fā)展特色教學方案也更加靈活多變。心理教學工作的開展,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訪談、心理測試、案例分析、情感互動等各類型教育教學模式。如果能夠將心理教學的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活動相互結合,就能夠有效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體化教學帶來的教學弊端。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增加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使教育工作者能夠真正地樹立起尊重學生、服務學生、關注學生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的意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能夠建立在學生個人發(fā)展特色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結合力度,能夠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論價值觀念鋪墊基礎,在真正意義上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了前路,發(fā)揮了二者之間的協同教育價值。
(二)拓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依賴于課本教材,而教材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關于我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總結的政治觀點、法律法規(guī)、信仰和理念等方面的文字知識。如果單純地依賴課本教材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過于單一,同時也無法引發(fā)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為此,國家領導人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道路,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接班人。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推動高等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并獲得正確信仰的重要途徑,所以,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教育理論作為基礎,在教育活動中不斷滲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各項任務,能夠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除此之外,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同時,還應該將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德育以及心理教育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對課本教材中理論性政治觀點、法律法規(guī)以及信仰和理念的內容的講述,還應該通過積極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認識自我,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地調節(jié)不良情緒,建立起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讓教育工作者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以及身心發(fā)展的特色和規(guī)律,以專業(yè)知識和心理暗示等輔助性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從認知層面、情緒層面以及意志層面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tài)。[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通過教育內容和教學手段,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個人思想,最終通過意識層面的引導和教學感染學生的個人行為。
因此,推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協同發(fā)展,要將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夠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在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基礎上進行。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間相互結合,還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地關注學生個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色,引導學生能夠樹立起堅定的理想道德信念,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地實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價值。[3]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于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單方面灌輸,而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從學生的認知層面出發(fā),真正地打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發(fā)揮二者之間的協同育人機制。
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策略
(一)建立協同育人的管理機制
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認清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將理論知識、實踐性活動相互結合。在高等院校中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同時還應該創(chuàng)設心理咨詢工作的相關規(guī)范和條例,在咨詢工作中能夠將咨詢數據記錄下來,做到心理咨詢工作的有序化以及專業(yè)化發(fā)展。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還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高等院校的學習管理機構中,便于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領導實現對兩種教育的協調指導。解決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歸屬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資源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梢酝ㄟ^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歸屬權歸屬為學工部門,通過學工部門適時地組織各類型大型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方便對個體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隨時展開疏導工作。同時還應該建立起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相互整合。
(二)建立協同育人的教育隊伍機制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深入人心,拉近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了解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動機,才能夠對癥下藥。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獲取新的教育方法以及相關知識,才能夠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且綜合性較高的教育工作,對于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素質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備心理學理論、教學理論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同時還應該掌握與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的心理咨詢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梳理和開導,不能夠僅僅局限在表面工程中,而是應該根除學生內心的問題,通過心理層面的交流感染學生。因此,高等院校更應該抓緊思想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使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從業(yè)人員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業(yè)務能力。高等院校可以通過定期培訓、外出學習或交流考察等方式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yè)務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掌握心理健康教學理論以及相關的基本知識,能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fā)審視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一支職業(yè)素質較高的骨干團隊。
(三)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
信息時代的到來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而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浪潮也使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沖擊著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念。移動手機和移動電腦也成了高校學生入學的必要裝備,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將網絡平臺利用起來,了解學生在網上交流思想以及表達的訴求。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應該認清當前的發(fā)展形勢,可以研究網絡德育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征,不斷挖掘網絡中優(yōu)質的德育教學資源,利用互聯網平臺這一載體,探索出一條適應學校網絡建設與學生德育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思路。在校園網絡建設過程中,可以設計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頁以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頁,網頁中的內容可以涉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識以及一些正能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網頁的設計應該將知識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融于一體,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眼球,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同時,還應該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列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從自身的實際生活以及內心思維出發(fā),實現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判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協同育人的機制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發(fā)展,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接班人。因此,高等院校更應該通過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建立協同育人工作平臺、加強對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再教育等手段,為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尉清.協同育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嵌邏輯[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4(4):36-38.
[2]高芳放.“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實做新途徑探賾[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9,11(1):90-93.
[3]齊桂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1):67-71.
[4]張梅英.協同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發(fā)展之路[J].高教學刊,2019(23):26-29.
作者簡介:王玲(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