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怎樣建構?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復雜問題,整合多門學科的視野方能創(chuàng)建出更為全面的跨學科共識,從而回答問題??鐚W科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過程得以明晰:它發(fā)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語境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形式、關系等要素之間整合的過程,在整合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現建構目標。具體來講,這個過程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關系蘊含在話語實踐中,通過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最終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人際功能目標和概念功能目標。從跨學科視野整合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建構過程,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話語建構;跨學科整合
“人文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機制在于轉換視域?!盵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新的“理論生長點”[2],轉換學科視域、引入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是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個新思路。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個跨學科的復雜概念,它的建構也無疑是一個跨學科問題,因此,可以引入跨學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中整合學科視野??鐚W科研究方法是“解答復雜課題、解決復雜問題并對復雜議題實現合乎邏輯的認識,對復雜問題全面處理、充分解決”[3]的方法。多學科、多因素復雜關聯情況下,整合不同相關學科的視野及見解,方能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跨學科視野下的多層解構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什么?在學科研究中,概念意義的闡釋是首先會碰到的問題,在處理概念意義時,跨學科方法不是選取某一學科的視野去看另一個學科的概念或簡單羅列粘合概念,而是將若干個相關學科里面的理論、觀點加以整合和理解,形成新的概念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理論,為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新的方向。如圖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可以被多層次、多學科解構,每個層次間又相互關聯形成新的概念意義。
三個層次概念解構和整合,闡發(f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念意義中的一個核心命題:話語和人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關系,這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時首要闡明的關系。在最細致的哲學層次下,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理解應緊緊抓住一個專屬特性:意識形態(tài)性,這也是最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表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傳遞并使受教育者明白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核心價值觀念的一種載體。第二層次討論的則是思想意識形態(tài)傳播問題。教育話語是“教育共同體內有話語主體所使用的、表達教育問題的內容與意義”[4]的話語,教育是實現思想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一種手段,在教育視野下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討論教育主體間溝通表達思想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問題,解釋、描述、建構的是意識形態(tài)傳播實踐的信息。以上內容都蘊含在最大的語言層次——話語中。話語是源于語言學科的術語,是“語言交際活動與語境的有機結合體”[5],不但包括語言,還包括除語言之外的其它意義符號。這些語言和意義符號在語境中創(chuàng)造了意識形態(tài)的寓所和載體,語境中的話語是“觀念的實現方式,也即是意識形態(tài)的實現方式”[6]。除核心意義,其它關聯學科也可作為補充視野,如傳播學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溝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交流的媒介,是一種社會實踐中的信息傳播。
跨學科視野下深入解構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多層意義,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之所以能建構起意義,核心在于其與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可操作的、有效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載體,例如通過話語宣傳(標語、演講、會議、刊物等)、話語解釋(深入闡釋某種理論、觀念、思想等)、話語交流(對話、說服等),意識形態(tài)傳播就變得可操作、可實踐。教育心理學觀點認為,可操作、可實踐的行為所蘊含的思想、觀念等最終可以轉化為人的潛意識的心理結構并影響人的行為和人的發(fā)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功能:跨學科視野下的建構目標
“跨學科”一詞由“跨”和“學科”構成,“跨”并不止是“交叉”,而含有“整合”。整合指的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綜合”[7],其結果應當是跳出原有學科的局限,對所闡釋的東西形成一種新的結構。
從最寬廣的語言學意義層面看,話語是通過“在行動、交流、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物體、工具、技術和獨特的思維、評價、感覺和信仰方式中一起使用的語言”[8]來建構體系、闡釋世界的,話語本身即是多要素的整合。從功能學角度看,話語除了具有工具性外,還具有“建構事物和范疇”的屬性——這是一種建構性的話語觀,關注的焦點在話語的社會意義上面,即話語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話語的多要素整合目標正是要實現話語的這種建構性。
從建構的觀點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的任務是實現建構人際功能和概念功能兩項目標,可以劃分為具體的小任務。社會傳播學認為:建構人際功能的任務是建構起“關系功能”和“身份功能”。
一方面,建構關系功能可以分為建構“關系”和建構“聯系”兩個任務:建構關系是探究怎樣通過話語建構話語者與聽者或讀者的關系、話語者想跟社會建立或正在建立什么樣的關系等;建構聯系則探究話語是怎樣反映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或不相關性的。傳播學認為,意識形態(tài)在話語這個載體上的傳播,正是通過這種深層的關系與聯系的建構過程實現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關系的建構就要著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是怎樣通過話語來建構起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的,建構起的關系又是否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得到充分和準確傳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聯系的建構則是要著重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如何將主流理念、價值觀與受教育者正在經歷的現實實踐相關聯的,以達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建構身份功能也是建構起話語人際的重要一環(huán)。社會學學科中,有重要的“語用身份”理論:建構身份功能是探究話語者與受話者在話語中是什么話語身份、他們的話語身份是如何在話語中得到顯示(建構、重構、爭奪等)的。受語用身份論的啟發(f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的身份建構問題乃是值得去深入探究的問題,如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下不同的語用身份選擇問題、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的語用身份需求問題、語用身份建構的有效性問題等。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另一個建構任務:建構概念功能,所探究的問題是話語如何建構社會現實的。這里的建構“社會現實”包含建構意義、建構活動、建構立場與策略、建構符號系統(tǒng)與知識等。在建構意義層面上,由于話語往往具有多重意義,意義又可以有多重方式來表達,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語境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承載的意義或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不同的,這是哪種意義或哪種意識形態(tài)被思想政治教育者選擇了的問題,這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無限創(chuàng)造性和承載性。在建構活動層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以實現一項功能——反映受教育者活動的具體情況,這是基于話語可以反映人們正在從事什么樣的社會活動的功能。在建構立場與策略層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以“建構一個關于社會產品的觀點”,這是實現話語承載價值觀的目標。建構符號系統(tǒng)與知識是建構話語權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特定的場景、語境下可以呈現優(yōu)勢或劣勢,這是基于話語可以“為一個符號系統(tǒng)或知識建立高于另一個符號系統(tǒng)或知識的優(yōu)先權和威望”。
整合多重學科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要達到的建構目標有兩個:一是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包括話語與實踐的關系,話語者(實踐者)與實踐受益者的關系等;二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世界,通過建構意義、活動、立場策略、符號系統(tǒng)與知識等,將思想政治教育拉到現實的操作維度。
實現建構人際功能的目標,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話語關系(話語間性)要素的整合來實現的,如圖2;而實現建構概念功能的目標,則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形式(話語交往)要素的整合來實現的,如圖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話語關系要素和話語形式要素,將在下一節(jié)闡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過程:跨學科視野下的多要素整合
前文提到了跨學科研究中的要素整合問題。要素整合既是跨學科要達到的目標,也是跨學科的一種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具體來說是指建構什么呢?這就是思想政治話語建構要討論的要素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重要素整合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基本包含三個要素:內容、關系和形式,話語內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圍話語;話語關系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話語間性,包括不同話語之間的關系和話語主體間關系;話語形式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往形式,包括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如圖4:
多學科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可劃分為內圍和外圍話語,內圍話語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核心的話語,如思想政治話語、政治思想話語、意識形態(tài)灌輸話語、意識形態(tài)宣傳話語、意識形態(tài)說服話語等[9];外圍話語主要指與內圍話語相關聯的其它學科話語,如政治話語、道德話語、哲學話語、心理健康教育話語[10],其指向實際教育中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治觀教育等[11]。
思想政治教育內外圍話語之間存在著關系和聯系,整合這些關系和聯系,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人際功能的目標(如前文圖2),這就是思想政治話語關系(也稱話語間性)要素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間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不同話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內外圍話語之間的關系,表征為“話語之間內在的關聯、理論淵源的共同性、歷史文本的比較性、話語的共生性、理論自覺參照性等”[12],在這個層面上整合,整合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關聯學科之間的關系;二是指話語的主體間的聯系,即話語在主體間溝通過程中的關系問題,表征為“不同話語之間的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同一話語在主體間的權力分配、話語霸權的消解等”[13],在這個層面上,話語間性討論話語者身份問題,即社會學視野下人的身份問題,“話語霸權”“話語權力”就是屬于這個范疇下討論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話語關系承載在文本或話語實踐的形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大多是應用話語實踐的形式傳達話語內容。根據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話語實踐主要涉及的是話語交往,這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整合的過程,這兩種話語交往方式是實現建構概念功能目標的方式(如前文圖3)。話語交往有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強勢交往在于話語雙方“達成共識”——這“指稱一個社會世界”[14],往往在強勢交往的過程中已經存在現實的話語預設(話語者雙方已經相互了解、知道的不言自明的東西);而弱勢交往的程度較淺,話語雙方“達到理解”,即受話者對話語者言說的東西知道、了解——這“指稱一個外在世界”,在話語交往的過程中不一定具有現實預設,而很可能是虛擬預設(說話者以為受話者知道的預設)。由此可見,話語形式要素整合成功的關鍵在于話語預設的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雙方能“達成共識”的前提是使雙方之間存在互通的思想和相互理解的思維方式,即人們常說的“三觀一致”;而當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學生的現實話語預設不一致時,就容易陷入“想當然”的誤區(qū)和“雞同鴨講”的尷尬。認識到這點在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尤其是開展意識形態(tài)安全教育工作、筑牢意識形態(tài)陣地時顯得尤為重要。
總的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過程就是以上話語要素之間的一個整合過程。在要素整合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定置于某種思想政治教育場景(或稱語境)下,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這個概念本身的意義所決定的——話語本身即代表了一定的語境。要素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關系(話語之間的關系和話語主體間的關系)蘊含在話語實踐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具體指的是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通過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最終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人際和概念功能,實現建構目標,如圖5。
四、結語
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怎樣建構的”這個跨學科的復雜問題時,單學科視野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帶有學科偏見的,通過整合多門學科的概念、理論、方法方能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或者說創(chuàng)建出跨學科的共識。
跨學科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的過程得以明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關系、形式等要素之間的一個整合過程,這個過程發(fā)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或者語境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素整合的過程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關系(話語之間的關系和話語主體間的關系)蘊含在話語實踐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具體指的是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通過強勢交往和弱勢交往最終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人際和概念功能——在整合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現建構目標。這種整合不同學科視野的思路是具備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價值的,其焦點不在于學科是什么,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本身是什么,不拘泥于某一個學科的觀點、理論、方法,而是試圖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這個問題的本身出發(fā),通過整合的方法構建起一個新框架,形成對問題的見解共識。
參考文獻:
[1]徐盛恒.交叉學科研究視域下理論概念的移用與發(fā)展[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01):1-13.
[2]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論的馬克思主義審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4.
[3](美)艾倫·雷普克.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M].傅存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
[4]王亞平.生活論教育話語的分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5]吳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6.
[6]盧永欣.語言維度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11.
[7]程如煙.美國國家科學院協會報告《促進跨學科研究》述評[J].中國軟科學,2005(10):154-156.
[8](美)詹姆斯·保羅·吉.話語分析導論:理論與方法[M].楊炳鈞,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1-13.
[9][12][13]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59-63,47.
[10]張世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8:36.
[11]杜匯良,劉宏,薛徽.高校輔導員九項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
[14]Cooke,M.Meaning and Truth in Habermass Pragmatics[J].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1(01):23.
責任編輯? 楊定明
作者簡介:吳卉,韶關學院醫(yī)學院專職輔導員、助教。
*基金項目:本文系韶關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基于語料庫的跨學科研究”(項目編號:SYJY2021116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