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亮
走進順義焦莊戶抗戰(zhàn)紀念館,展廳前矗立著一座高3.5米,重2噸的青銅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兵民是勝利之本”,碑頂有抗日軍民的塑像??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焦莊戶人民利用地理條件于1943年春開始挖地洞,并在實戰(zhàn)中不斷改造、擴展,形成戶戶相通,與鄰村相連,全長達23華里的地下通道,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947年11月,順義縣人民政府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的光榮稱號。
1943年初,當時的日本侵略者還十分猖獗,形勢處于敵強我弱。為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村里發(fā)明了地道。初時的地道,只能容一個人,下小上大,被戲稱為“蛤蟆蹲”,如果被敵人發(fā)現,后果就很嚴重。于是,村里干部動腦筋,想辦法,把地道挖深,延長,敵人來了,就可以跟他在地道里周旋。于是,村干部們動員群眾,講地道的作用,村干部還自己帶頭挖地道。為隱蔽消息,村里安排兒童團在村口站崗放哨,不許生人進村。經過一個冬天的苦干,地道挖成了,從村里挖到村外,并在土坡、大樹下、墓地等開挖了出口,并把村里的主道和各戶的隱蔽洞連接起來,形成了一道完整的地下長城。
地道完工后,正巧日本人來村里抓人。村干部和民兵得到信息后立刻下到地道里,敵人進村后,誰也沒抓到。通過這次實踐,大伙認識到,地道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敵人知道村里修了地道,也在想辦法破壞。一次,敵人發(fā)現了一條地道,就往里面灌水。這給村干部敲響了警鐘,倘若敵人往里灌水、熏煙、放毒怎么辦?村里借鑒冀中平原地道的經驗,發(fā)明了翻板。所謂的翻板,即是把地道直著挖一段后,接著向下挖,約一丈深,再往前挖一丈多長,然后往上返,再平著往前挖,呈凹字形。在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裝置一塊木板,墊上土,潑上水,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煙熏灌水。有了翻板,地道的設施完善了,可以更有效地打擊敵人、保護自己了。
一次,八路軍的兩個偵察員住在村里,敵人得到消息后就派兵來到村里,村干部趕緊把兩個戰(zhàn)士帶入地道,而后順著地道的出口來到村外,安全轉移。
地道完工后,時任十四軍分區(qū)的曾雍雅司令員組織各縣武裝部長來這里學習。在現場點燃柴火往地道里熏煙、灌水,結果,翻板有效地防止了煙、水,受到了軍區(qū)領導的認可,并推廣他們的做法。
1943年9月,焦莊戶的民兵和區(qū)小隊來到密云白巖村伏擊日軍的一輛汽車。日軍的汽車進入伏擊圈后,民兵立刻拉響了地雷,并向汽車開槍射擊。這一仗民兵打死了開車和押車的鬼子,繳獲電臺一部、步槍兩支、子彈500發(fā)和其他一些物資,得到十四軍分區(qū)的嘉獎。
次年春天,駐守在龍灣屯據點的日本鬼子預感到末日來臨,就撤到鄰近的王泮莊據點,只留下40多名偽軍駐守。焦莊戶民兵和區(qū)小隊包圍了龍灣屯炮樓,向偽軍展開攻擊,經過激戰(zhàn),偽軍掛出白旗。這一仗,俘虜偽軍40人,繳獲大槍37支和一些軍用物資,振奮了大家的抗日熱情。
1948年年初,駐守在密云的國民黨63師一部和伙會1000多人,帶著輕重武器,進攻焦莊戶。村干部得到消息后,立刻指揮群眾躲進地道。住在村里的區(qū)縣干部和民兵們則通過地道來到臨時指揮部——村里的大炮樓,民兵們利用有利的地形打擊敵人。敵人見沒占到便宜,就調來大炮,猛轟大炮樓。民兵們見敵人火力猛,就全部轉入地道。敵人進入村里,這時住在村里的區(qū)縣干部、民兵、群眾已全部轉入地道,敵人連一個人影也沒見到。匪兵進村后燒房子、翻糧食、搶豬羊、搶東西。后用大車拉著搶來的物資和死尸傷兵垂頭喪氣地離開了村子。這一仗,村里的民兵共打死打傷50多個敵人,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有了地道,村里利用這些設施,用以隱蔽群眾,為上級貯存糧食、戰(zhàn)備物資。部隊、區(qū)縣干部戰(zhàn)士受傷,都到村里地道養(yǎng)傷治療,得到村里干部群眾的悉心照顧,傷好后重返戰(zhàn)場打擊敵人。
1944年8月,中共冀熱邊特委領導李楚離同志去延安參加第七次黨代表大會,并率領一支教導隊去平西參加培訓。如果從長城內經過敵占區(qū)危險很大,如果走長城外,道路崎嶇,還要繞很遠的路程。時間緊迫,上級領導經過研究,由焦莊戶民兵配合,武裝護送這支隊伍經過封鎖線。經過周密籌劃組織,焦莊戶民兵成功護送這支隊伍經過敵人封鎖線,順利通過潮白河。
1943年冬天,兩個村民在村口執(zhí)勤。到下半夜,突然聽到一陣叫喊,細聽,卻是日本話。兩個人立刻警覺起來,仔細查看,黑暗中有一個黑影往村里走來。待來人走到跟前,他比劃著,但說的是什么,倆人都不懂。于是,他們把他帶到村公所。村里有個人稍微懂幾句日本話,請他來做翻譯。于是,連說帶比劃,大致聽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叫菊田,被強迫來中國打仗,他反對侵略戰(zhàn)爭,聽說這里是抗日根據地,就趁黑夜來到這里,想和抗日軍民一塊兒打擊日本侵略者。弄明白他的意思后,村里立刻和上級聯系,后把他送到上級機關。后來,這個日本人加入了反戰(zhàn)同盟,幫助中國人民抗日。
1945年初,村里還接待了幾個美國人。那天,有許多八路軍戰(zhàn)士護送著幾個外國人來到村里。這些外國人高個子,黃頭發(fā),高鼻深目。原來,他們是美國飛行員,開著飛機去轟炸日本的一處軍事設施。返程時,飛機發(fā)生故障,被迫降在平谷縣境內。被八路軍十三團戰(zhàn)士發(fā)現,就近把他們護送到這里。這幾個美國人在村里做短暫的停留,又被護送到晉察冀軍區(qū),后又被送到了延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焦莊戶地道戰(zhàn)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秋,為焦莊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1979年更為現名,并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9月,紀念館被國家六部委(教育部、民政部、文物局、文化部、解放軍總政、團中央)確定為百家全國中小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市文物局投資25萬元恢復十四軍分區(qū)司令部、衛(wèi)生處第二所、區(qū)公所三戶傳統(tǒng)抗戰(zhàn)民居。2004年9月被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xié)調小組等14個部門授予全國紅色旅游景區(qū)稱號。
紀念館自2008年3月28日起向社會免費開放。2005年8月,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市、區(qū)政府投資1212萬元,占地面積666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展覽館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展室內有抗日軍民打擊侵略者的圖片,焦莊戶民兵們使用過的長短槍、地雷、“人民第一堡壘”的紅旗,各種抗戰(zhàn)老物件,以及地道的模型等。2006—2010年,市文物局投資296萬元修復抗戰(zhàn)民居,30米原始地道,并對外開放。在供游客參觀的800米地道中,增加3處安全疏散通道,1處應急通道。至今已有大批的青少年、解放軍戰(zhàn)士、游客們參觀地道。1965年9月,被人民政府特赦的末代皇帝溥儀和一些原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來到這里,近距離地感受當年抗擊侵略者艱苦卓絕的斗爭。
2010年,經市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紀念館由A級晉升為國家AAA旅游景區(qū);年內,被市旅游局授予首批北京市紅色旅游景區(qū)。這年,已連續(xù)14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評為文明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