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錫
近些年,我所接觸的家庭教育咨詢幾乎都繞不開一個話題—孩子沉迷網絡。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十二條特別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边@說明,國家已經關注到造成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原因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找到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我們曾多次對少年兒童使用網絡的行為進行研究,發(fā)現有沉迷網絡特征的孩子和沒有沉迷網絡特征的孩子之間有很多不同。
網絡使用行為:相較于沒有網絡沉迷特征的孩子,有網絡沉迷特征的孩子用網頻率高,用網時間長,開始使用網絡的年齡更早,其中不乏9歲甚至6歲以前就開始用網,這也意味著他們更缺乏父母的管理。
生活狀況:和正常使用網絡的孩子相比,有網絡沉迷特征的孩子更缺乏娛樂活動,學習壓力更大,自我可支配的休閑時間更少,其中,感到沒有自主休閑時間的比例高18%,感到學習負擔重的比例高21%。
心理狀況和人際關系:有網絡沉迷特征的孩子經常感到孤單、沒有朋友、不受歡迎、自卑、被瞧不起等,和正常使用網絡的孩子相比,他們感到被看不起的比例高22%,感到心理壓力大的比例高21%。
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有網絡沉迷特征的孩子所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嘮叨更多、陪伴更少,父母要么和孩子溝通少,要么對孩子管理過于嚴格,其中,感到家長經常嘮叨的比例比合理使用網絡的孩子高25%。
不難看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和家庭的關系尤為緊密。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家庭是第一道防線。具體怎么做呢?
更新養(yǎng)育觀念,提升媒介素養(yǎng),和孩子同頻共振。有些父母談網色變,極力阻止孩子接觸網絡。這是和時代嚴重脫節(jié)的。作為網絡原住民,這一代孩子對網絡有天然的親近感,他們需要通過網絡學習、社交。數據顯示,未成年人上網比例已達到94.9%。父母要更新養(yǎng)育觀念,提升媒介素養(yǎng),了解孩子喜歡的網絡話題、網絡產品,和孩子同頻共振;了解網絡風險,為孩子保駕護航。
立規(guī)矩做榜樣,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擁抱網絡不意味著不加節(jié)制,所謂過猶不及。父母必須要給孩子建立好用網規(guī)則,把握好度。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玩得很嗨,卻要求孩子不能上網。
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確保孩子有足夠的休閑時間。有些父母總喜歡給孩子安排很多學習任務,生怕休閑時間一多,孩子就去上網,加大沉迷網絡的風險。真相是,學習壓力越大,越沒有休閑時間,孩子沉迷網絡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家庭教育促進法專門提到,家長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休息和娛樂時間。注意,這里所說的休閑時間是孩子能自主安排而非被安排的休閑時間。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公園玩兒,要求孩子回來必須寫篇作文,休閑就變成了任務。
提升育兒能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孩子不是真的迷戀網絡,只是想從糟糕的現實逃離。為此,父母必須拿回自己的責任,提升育兒能力,從只重視成績到重視孩子,從只關心身體到關注心理,從控制打壓到尊重贊美,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當發(fā)現現實世界那么美好,誰還愿意躲到虛擬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