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焱燚
摘要:目前學前教育工作者都很關注自主游戲,自主游戲與課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支持幼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在觀察中捕捉課程生長點,促進游戲中幼兒的深度學習與發(fā)展。本文以“農家小院”為例,展現(xiàn)戶外自主游戲與主題課程相互融合,逐步構建園本課程的過程。
關鍵詞:游戲融合園本課程
目前,學前教育面對雙重課題:既要順應兒童發(fā)展需要,也要將兒童的發(fā)展納入合乎社會要求的軌道。在幼兒園教育中,有兩類活動分別強調了這兩個方面,就是游戲與教學。因此,幼兒園園本課程要處理好游戲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究游戲與教學的融合。只有這兩者有效融合,才能使幼兒園教育變得更為完善,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或者“灌輸式”的教育。我國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幼兒園園本課程大多是幼兒園自己編制的預設性課程,不是基于當下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興趣、需要來開展活動,這樣的園本課程,要么是本園教師教案的組合,要么是各種已有教材的拼湊。園本課程的構建要立足于幼兒的生活與游戲,立足于兒童所處的特定文化,立足于本園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幼兒園要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的、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環(huán)境。我們嘗試以游戲與已有課程融合為切入點,找到兒童當下的需要和興趣,從而為兒童制定有針對性的行動方案,引發(fā)更深入的探索活動,豐富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建構動態(tài)的園本課程框架。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放手幼兒自主游戲
最近幾年學前教育工作者都在關注幼兒自主游戲,而開放的游戲環(huán)境能有效地促進自主游戲的開展。我園根據(jù)戶外場地條件,以上下空間延伸拓展、內外空間學會自我調適、邊角空間無限整合的思路進行改造。如考慮到單一的大型的戶外玩具運動價值不高,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野趣探索空間:在大樹上掛繩索梯;兩棵大樹之間拉空中飛索;圍墻墻面上安裝輪胎、攀爬網(wǎng);草地上堆起山坡,山坡下有隧道;根據(jù)木類、竹類、鐵類、布類、塑料類等材料的性能,制作了幾百件器械,全面促進幼兒走、跑、跳、拋、鉆、爬、投擲、平衡等動作能力的發(fā)展,有效地激發(fā)了幼兒的運動興趣和潛能。
隨著課題研究不斷深入,老師用照片與視頻記錄下孩子大量的游戲精彩瞬間。一些鮮活的案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斷做出改進與調整。
為了引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需要,2019年我們對全園的戶外場地進行調整,改變原有單一的戶外運動游戲場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多元的開放的游戲環(huán)境,為幼兒開辟“農家小院”“森林小屋”“奇想花園”等游戲場地,投放低結構的游戲材料。每周自主游戲時間安排體現(xiàn)定區(qū)與混區(qū)相結合的原則,讓幼兒有機會去幼兒園的每一個游戲區(qū)域自由玩耍,也有機會在某一個區(qū)域深入游戲。
幼兒是天生的玩家,當他們真正行使自主游戲的權利時,迸發(fā)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令人驚嘆。如深受小班幼兒喜歡的釣魚游戲,老師只需要提供筷子做的魚竿,彩色紙做的魚,他們就能進入自己的游戲世界,玩得津津有味。戶外活動中,有的幼兒用木架、梯子搭建大型運動場,鉆爬、跳躍,釋放運動的天性;有的將搭建好的運動場布置成了生日聚會的現(xiàn)場。我們在幼兒園里開墾出一方土地,用茅草搭好草棚子,用紅磚砌了一個灶臺,還買來了石磨,材料架上擺滿了各種工具、食材。這里每天都吸引著孩子們來活動,挖土、播種、施肥、捉蝴蝶、炒菜燒飯,孩子們樂此不疲。夏天,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播種的綠豆收獲了滿滿一小筐。老師在幼兒游戲時記錄了一段對話。
程詩琪:今天磨豆?jié){的豆子沒了,菡菡我們一起剝豆莢吧!
魯子菡:豆莢里面的豆子怎么都是綠色的呀?
程詩琪:這都是綠豆莢,當然都是綠色的。
魯子菡:我喜歡紅色豆子,要是有紅色豆子就好了。
徐語桐:你們猜紅豆磨出來的豆?jié){是紅色的還是別的顏色的?
程詩琪:我覺得是紅色的,因為我吃的豆沙包里的豆沙就是紅色的。
徐語桐:那紅色豆子磨紅豆?jié){,黃色豆子磨黃豆?jié){,紫色豆子磨紫豆?jié){。
魯子菡:那好多種顏色豆子一起磨,就可磨出五彩豆?jié){啦!
孩子們的議論,引起了老師的關注:“農家小院”的游戲材料綠豆,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游戲需要了。怎樣才能滿足孩子們磨“五彩豆?jié){”的需要?老師對孩子們在干什么、該不該支持、如何支持,幼兒在這個游戲中會有什么樣的學習與發(fā)展,支持幼兒會不會耽誤原來的計劃等問題展開深入思考,以為幼兒做“五彩豆?jié){”的實驗提供支持。
二、提供材料,支持幼兒不斷探索
不同的材料會引發(fā)不同的游戲,適宜的游戲材料會讓游戲更精彩、更有價值。集體活動時,一般著重分析教材內容,研究如何教,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F(xiàn)在我們從研究教材轉向研究材料。當幼兒提出“用不同顏色的豆子一定可以磨出五彩豆?jié){”的設想時,教師回應“那我們一起動手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磨出五彩豆?jié){”。第一個任務就是請孩子們收集各類豆子。我們把收集來的黃豆、綠豆、黑豆、紅豆等各種顏色的豆子用不同的容器擺放在材料架上,并且投放了一些透明材質的一次性杯子。教師還和幼兒一起設計了五彩豆?jié){記錄表,記錄不同顏色的豆子磨出來的豆?jié){是什么顏色的。
接下來的幾天,幼兒開始了他們的實驗:驗證“黑豆磨出來的是不是黑色的豆?jié){”“紅豆磨出來的是不是紅色的豆?jié){”。教師一邊觀察游戲的進展,一邊拍照做記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幼兒整理了他們的記錄表,得出結論:綠豆磨出來的豆?jié){是綠色的,紅豆磨出來的豆?jié){是紅色的,黑豆磨出來的豆?jié){是黑色的,黃豆磨出來的豆?jié){也是黃黃的;可是將它們混合以后,并沒有得到期待的“五彩豆?jié){”,孩子們由此感受到了生活原來這么奇妙!
雖然幼兒最終并沒有磨出五彩豆?jié){,但是他們依然為自己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感到開心和激動。原來,大自然中藏著這么多的奧秘,豆子的顏色從外表看和從里面看是不一樣的,不同顏色的豆子放在一起可以組成五彩豆,卻磨不出五彩豆?jié){。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不是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聽來的,是幼兒在深度探究中主動獲得的,是在動態(tài)的園本課程中逐步建構的。4435031E-261A-4E37-9ED9-2ECDDCBC066B
三、追隨興趣,生成系列主題活動
幼兒園“農家小院”的豆類種植活動結束后,幼兒對五彩豆?jié){的興趣逐漸減退。但與此有關的幼兒感興趣的一個個系列活動應運而生。
活動一:有趣的種子
在制作五彩豆?jié){的過程中,班級自然角里多了一個展示區(qū)“各種各樣的種子”。老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兒認不清種類繁多的蔬菜,對蔬菜的種子更是不了解,他們經(jīng)常在展示區(qū)發(fā)生爭論:“這是菠菜的種子?!薄安粚Γ憧磮D片,這是青菜的種子。”“我認識字,這是生菜?!睂τ谠诔鞘虚L大的孩子來說,關于蔬菜的經(jīng)驗恐怕更多來自飯桌,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有接觸到蔬菜種子的機會。為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幼兒的疑惑,一節(jié)“各種各樣的蔬菜種子”的集體教學活動應運而生。教師的教學計劃不再是簡單地預設“我要教什么?”,而是基于幼兒當下最真實的需要設計課程,提供支持,幫助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種子,豐富關于種子的相關經(jīng)驗。
活動二:我的種植小天地
要播種了,可菜園太小,種子太多。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孩子們決定將種子的種植區(qū)域分為兩個:“農家小院種植區(qū)”與“班級自然角種植區(qū)”?!稗r家小院”的菜地種一些需要較大生長空間的菜,班級自然角種植區(qū)用花盆栽種,種的是對生長空間沒有太多要求的蔬菜。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規(guī)劃菜園種植方案,畫出設計草圖,帶著有關蔬菜種植的新經(jīng)驗,教師和幼兒一起投入下一階段的游戲與學習中。
四、科學觀察,確定深度學習內容
幼兒深度學習的內容是構建園本課程的重要因素。幼兒在游戲時會提出很多的問題,要在眾多的問題中找到關鍵點,才能構建有效的園本課程內容。
重視對孩子的觀察、傾聽,及時記錄和反思。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需要什么,什么樣的經(jīng)驗是孩子們當下需要提升的?!稗r家小院”的小菜地里種滿了蔬菜以后,小朋友經(jīng)常聚集在那里觀察、討論、交流,幼兒每天都關注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小心呵護“小院”中的生命。他們看到小小的黃瓜苗冒出新芽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大大的擔心:黃瓜苗長得好像小草,會不會被當作雜草拔掉?。吭鯓訁^(qū)別黃瓜苗和雜草呢?老師敏感地意識到這涉及科學領域的核心經(jīng)驗?!?—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5—6歲幼兒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fā)現(xiàn)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后的變化?!苯處熢谏烧n程中與幼兒結成學習共同體,為了保證活動開展的科學性,老師向書本學習,向網(wǎng)絡學習,向幼兒學習。正是在和幼兒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都獲得了知識的積累,產生了新的經(jīng)驗。最終教師和孩子們討論出解決的方法:“制作黃瓜標牌”,插一個明顯的標記在黃瓜苗旁邊,這樣黃瓜苗就不會被當作雜草拔掉了?;氐桨嗉壷螅蠹揖烷_始計劃制作“黃瓜標牌”。有的覺得要先用尺量一下,標牌不能做太大;有的提出標牌不能淋雨,最好過塑一下……一個小小的黃瓜標識牌,充分體現(xiàn)了小朋友的愛心與責任心。他們從擔心黃瓜苗被拔到畫黃瓜、做標牌,再到主動要求過塑標牌,積極參與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來,體現(xiàn)出保護黃瓜苗是“我要做”而不是老師“要我做”。在制作標牌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新的問題:黃瓜上的刺怎么畫?有的認為要畫整齊,有的認為可以隨便畫。經(jīng)過進一步的觀察、探究,最后驗證得出:黃瓜上面的刺排列沒有規(guī)律,但是很均勻,應該畫得細細的、短短的。孩子們把做好的黃瓜標牌插在“農家小院”的菜地里,內心充盈而滿足。陪伴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深刻地體會到和理解了“園本課程在教師和兒童共同的行動中”,只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變成人的視角為幼兒的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游戲中學習無處不在,就會看見孩子們善于觀察、充滿愛心的品質。
五、行動反思,游戲課程自然融合
幼兒園園本課程建構應以兒童為本,堅持“以學定教”,在游戲和已有課程中發(fā)現(xiàn)兒童目前的興趣和需要,了解兒童需要學什么再決定給予什么樣的支持,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以經(jīng)驗獲得為過程和目的。
以往幼兒園的種植活動中,種什么是由教師說了算的,孩子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觀察,頂多今天澆澆水,明天施施肥,新鮮勁很快就過去了?,F(xiàn)在我們從把“農家小院”作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讓幼兒明確如何種植、誰來管理、收獲什么,使幼兒可以得到全面的學習和發(fā)展。
“農家小院”游戲活動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游戲和教學不是對立的,它們相輔相成,可以相互延展和相互轉化。教師在游戲中捕捉有價值的園本課程生長點,幼兒在課程中獲得的新經(jīng)驗又可以運用到游戲中去。
一次音樂律動活動“猴子爬樹”中出現(xiàn)了兩個角色:猴子與鱷魚?;顒咏咏猜晻r,軒軒和嘉葉爭論起來:鱷魚與猴子誰厲害?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沒結果。于是教師決定讓小朋友扮演猴子、鱷魚,比比看誰厲害,一個體育游戲應運而生。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游戲和課程的相互延展和轉化,教師在律動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時,沒有忽略而是給兒童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由幼兒主導產生了一個精彩的體育游戲。
孩子的學習發(fā)展與高質量的師幼互動息息相關。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班級幼兒關于規(guī)則、經(jīng)驗、技能、材料、交往等各個方面的需求,確定生成課程的出發(fā)點,給予幼兒有效的支持,推動孩子的探究不斷深入,逐步搭建適合本園、本班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園本課程。
“放手”把“游戲自主權”還給幼兒,“放手”后我們才能觀察到真實的孩子。在耐心等待和靜心觀察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認知、思維、情緒情感、動作發(fā)展,更要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園本課程的建構需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視野出發(fā),不斷調整原有的教學計劃,聚焦全方位的整合發(fā)展,搭建觀察與傾聽、支持與回應、挖掘學習價值、生成具體活動的園本課程框架。
幼兒園園本課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jù)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找準游戲與課程的切入點,形成動態(tài)的課程體系,真正滿足幼兒的需求。幼教工作者唯有不斷探索,在實踐中思辨、在思辨中行動、在行動中完善,努力跟隨兒童的腳步,為他們創(chuàng)設適宜的課程,才能幫助他們提升已有經(jīng)驗,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崇明.一園一品: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2]朱家雄,黃瑾,李召存,等.幼兒園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偉芬.從陽光體育到陽光教育[J].幼兒教育,2015(25).
責任編輯:黃大燦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幼兒園主題課程與自主性游戲融合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為JK18080。)4435031E-261A-4E37-9ED9-2ECDDCBC06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