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內容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中職語文教學需要挖掘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機地把語文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有效地結合起來,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本文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以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如何挖掘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合理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能夠科學有效地融合起來,實現教育價值。
關鍵詞:中職 語文 思政元素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綜合素質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有機會、有效果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教學思維,提煉出語文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精神層面的指引,讓學生品嘗到高質量的“精神糧食”。教師需運用可以培養(yǎng)中職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的題材與內容,全面提高中職生因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挑選高質量思政元素,為學生披荊斬棘
(一)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教育,立鴻鵠之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強調青年人“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梢姡訌娭新毶睦硐胄拍罱逃钦Z文課程思政內容重要的一環(huán)。
1.追逐夢想,樹立信心。中職生首先要有個人的遠大理想,用它來指引人生前進的方向?!疤扑伟舜蠹摇敝坏耐醢彩凇队伟U山記》中強調“盡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為中職生就應該朝著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不要給自己的青春留下遺憾。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樹立信心,披荊斬棘,我們才能看盡“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直觀”!在平時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加入此類理想信念教育,達到水到渠成的教育目的。
2.永葆初心,砥礪信仰。開展好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結合“回望過去”和“展望未來”,在學習《把欄桿拍遍》的時候,教師講述宋朝詞人辛棄疾追逐理想的故事,他是如何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坎坷經歷,縱使江山巨變,物是人非,他矢志不渝,永葆初心。讓學生在了解愛國詞人的成長過程中,驚嘆詞人信仰的堅定,是那顆報國初心砥礪他的前行,又是信仰守護他報國的初心,最終“一將成名萬骨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可挖掘“初心”元素,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3.筑夢復興,堅定信念?!爸袊鴫簟笔侨珖髯迦嗣竦墓餐硐耄彩侵新毶鷳摾喂虡淞⒌倪h大理想。如在學習《荷花淀》一文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荷花淀”與現在的“雄安新區(qū)”的鮮明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起來,激發(fā)他們努力學習的高亢熱情,堅定他們逐步實現偉大復興的信仰。教師還可以融合抗美援朝以及改革開放、“新冠疫情”之戰(zhàn)、中美貿易之戰(zhàn)等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教育,不斷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汲取精神之鈣,教育引導中職生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心用情為黨和人民的復興事業(yè)不懈奮斗。
(二)思想上的“光”——政治信仰教育,照前行之路
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是語文思政教育中又一核心任務。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準確把握中職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挖掘能夠引導他們樹立正確政治信仰的元素,讓政治信仰成為學生前行道路上的耀眼光芒。
1.堅定科學真理是樹立正確政治信仰之“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政治信仰,從根本上說是要他們堅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性?!斗磳h八股》闡明了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堅持真理;《科學是美麗的》讓學生沉浸在真理的美好中……教師要幫助中職生學習領會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做到以正確的理論去指導實踐,他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摒除雜念,坦蕩前行。
2.培養(yǎng)愛國情感是樹立正確政治信仰之“葉”?!秶鴼憽肥窃娙饲瓰閴蚜覡奚膼蹏鴮⑹繉懙囊皇准栏?,是詠唱愛國精神的英雄贊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高度贊揚戰(zhàn)士們的舍生取義精神,加強學生的政治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断氡逼健纷x到“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學生們無不感受到故土淪喪,作為游子的作者對民族的拳拳擔憂……愛國情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能夠幫助中職生樹立正確政治信仰。新形勢下,我們要把愛國主義教育常態(tài)化,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的深情厚愛,激發(fā)他們的報國斗志。
(三)行動上的“翼”——價值取向教育,展鯤鵬之翅
習近平總書記說:“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痹谒枷胛幕蛢r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中職生需要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用它來整合多維價值取向,化解社會轉型中的價值沖突,為自己插上豐滿的羽翼,展翅高飛。
1.樹立國家的價值目標?!段靼策@座城》洋溢著濃濃古韻,作為有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深沉的底蘊是我們富強的資本;《胡同文化》引發(fā)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思考,樹立民族自信心,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為己任。
2.堅持社會的價值取向?!蹲8!防锷钍芊饨ǘY教摧殘的祥林嫂揭露了“吃人”的本質,在社會主義中,我們可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想:假如祥林嫂活在今天,她的命運如何?讓學生在人物“穿越”設計下,感受新時代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犊兹笘|南飛》的教學中同樣可以結合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來進行思政教育。
3.遵守公民的價值準則?!逗醚┢防锏牧骼藵h對陌生人的關愛,保持了善良人的本質,這正是新時代公民的價值準則。王蒙筆下的“善良”,踏實敬業(yè)的“工匠精神”等都是教師可挖掘的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取向教育,讓學生肩負起時代所賦于歷史使命。
(四)良心上的“秤”——社會責任教育,登泰山之巔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憑借其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成為國家、民族發(fā)展的主力,成為時代責任的擔當者。”中職生理應把社會責任當做衡量人生的一桿秤,激勵自己勇攀山峰,登上人生之巔。
1.深厚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社會責任感,《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仁愛”,《寡人之于國也》的“以民為本”,《蘭亭集序》飽含“老之將至、人生無?!钡人枷牒屠砟?,都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從古至今,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深厚的文化基石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強烈的國家、社會、民族責任感。可見,社會責任教育需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能夠引起中職生強烈的共鳴。
2.鮮明的倫理道德?!鞍偕菩橄取保靶笔侵袊鴤鹘y社會責任思想的根本,這種“小家”的倫理道德延伸成為一種適用“大家”的博愛與責任?!蛾惽楸怼防蠲軐ψ婺钢靶ⅰ?,老舍的《我的母親》、史鐵生的《合歡樹》都對母親有著深切的懷念,這些無一不是這種倫理精神的彰顯。最初源于血緣關系而建立起來的責任,在推己及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種對天下民眾的偉大責任與愛?!耙晃莶粧?,何以掃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對家庭的責任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從中我們可以挖掘相應的思政元素。
3.前瞻的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責任需要立足于現實,整個世界在科技革新,這樣的大背景下,中職生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哆^萬重山漫想》謳歌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和歷史上無數“第一人”的首創(chuàng)精神,教師可結合神州十三號的成功發(fā)射,第一位女性宇航員出艙,成為歷史上“第一人”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國家興旺之泉,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敝新毶響灰蜓嘏f、滿足現狀,成為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
4.敏銳的世界眼光。習近平認為青年社會責任包括對整個世界的責任?!妒澜缡瞧降模澜缡峭ǖ摹氛故玖酥腥A文化對世界文明豐富與繁榮做出的貢獻,贊頌了新時代崛起的中國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與擔當,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理念。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是當代中國三大歷史任務之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生承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傳承人類文明的責任。
二.巧用高質量思政元素,為學生保駕護航
(一)“灌輸”與“滲透”相結合
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有機地“灌輸”思政,應注重啟發(fā)。啟發(fā)學生主動認知、認同、內化思政元素,而非被動的注入、移植、楔入,更不能是填鴨式的機械性教育。如《將進酒》一文談到李白懷才不遇被“賜金放還”,“且放白鹿青崖間”,壯志難酬,教師可貼近學生中考失利的實際,幫助他們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個人信念。后期可引導學生查閱李白相關生平經歷,了解詩人坎坷人生,感同身受,主動輻射學習李白其他詩詞,制作“李白小檔案”,用李白的人生故事不斷激勵自己奮發(fā)前行。教師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生活,有機地滲透思政元素。“灌輸”與“滲透”相結合其實就是堅持春風化雨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被動、他發(fā)的學習轉向主動、自覺的學習,并主動將之付諸實踐。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語文思政教育元素,不是從抽象的理論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來的,而是應該有機地結合社會生活,比如時事熱點、新聞動態(tài)、環(huán)球變化等,從語文本學科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度中去尋找??v觀社會,工廠員工流動性越來越大,珠三角地區(qū)的工廠經常招工不滿,關鍵就是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耐勞,好逸惡勞,缺乏愛崗敬業(yè)的精神,這不正是《士兵突擊》想要告訴中職生的嗎?當學生掌握好技能后,就要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干一行愛一行”,不是“朝三暮四”。教師不應從理論邏輯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應該從社會實踐出發(fā)來解釋理論的形成,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思政元素融入語文教學內容中,因時代變化而改進教學內容,因形勢變化而更新教學內容。
(三)“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是現實的前身,“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縱向歷史與橫向現實的維度出發(fā),如《拿來主義》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論既在當時有實踐意義,放到現在依然具有時代意義。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指導中職生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不能過度盲目自大,也不能謹小慎微,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對外來事物要有正確的判斷,可組織學生對韓國引入的系列真人秀節(jié)目進行辯論,“真人秀”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讓學生對“外來物”有正確清醒的認識;再如《廢墟的召喚》體現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的比較,結合當代中職生勿忘國恥,以掌握國際前沿技術,復興中華為使命的責任教育,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歷史又基于現實,既傳承歷史血脈又體現與時俱進。
(四)“顯性”與“隱性”相結合
中職語文教學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顯性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組織實施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對學生進行公開的道德教育;隱性教育指的是引導學生在教育性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經驗的活動方式。比如《老人與?!芬晃模@性思政教育在于教師傳授的個人信念教育,堅定不移地向目標努力,即使最后一無所獲。隱性教育就是讓學生在“老人與魚”的斗爭中感受“人的力量”,人不一定能勝天,但可以超越自己,以達到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目的。通過隱性滲透、寓道德教育于語文教學內容之中,通過“滴水穿石”的方式,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五)“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統一性與差異性的融合。思政元素既需要挖掘其統一性,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教學中,作者是在那個特殊的戰(zhàn)爭年代賦予了對故鄉(xiāng)不一樣的情愫,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感覺有一定共通性,但是時過境遷,學生與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學生與學生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又具有差異性,對于一部分學生,教師很難喚醒他們的共鳴,就不必刻意去挖掘。所以語文教學融入思政元素必須遵循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則,既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應遵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職業(yè)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中職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得到了政府及教研工作者們的廣泛重視和探討。中職語文課程可以憑借其天然蘊含思想教育的優(yōu)勢,提升語文課堂實效性,培養(yǎng)學生健全品格,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的。但是,課程思政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生善于發(fā)現,找到切合點,自然而然地進行教育。在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相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挖掘新鮮的思政教育元素,與時俱進,貼合學生日常生活,“溶鹽于湯”,否則思政教學將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感,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張潔,張愛軍.文道并重講語文 潤物無聲育匠心——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河北能源技術學院學報,2019(6):160-161.
[2]唐紅.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探析[J].才智,2019(27):194.
[3]張美玲,賈彩鳳,杜震宇:見微知著 溶鹽于湯——淺談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8(12).
[4]姜麗.課程思政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16-17.
[5]侯依娟.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程的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