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妮, 成群, 高光霞, 徐華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 四川 成都 6100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且逐漸加重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肺部非特異性疾病,患者肺功能呈進行性衰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氣流受限更為嚴重,可出現(xiàn)發(fā)熱及咳嗽、咳痰、氣喘加重,引發(fā)諸多合并癥[1]。膿毒癥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病情變化快,可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AECOPD合并膿毒癥時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有效的綜合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由于膿毒癥發(fā)作涉及內分泌、免疫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單藥治療難以取得理想療效,對AECOPD合并膿毒癥患者通常采用聯(lián)合用藥[3]。目前針對AECOPD的臨床用藥相關研究已有諸多報道,但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聯(lián)合用藥方案仍在不斷探索中[4-5]。血必凈注射液是一種中藥復方靜脈注射藥物,既往研究證實其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抑制炎癥反應、糾正凝血功能異常的作用[4];胸腺肽α1為免疫應答增強劑,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tài)、抑制炎癥,緩解膿毒癥病情。本研究旨在觀察血必凈注射液聯(lián)合胸腺肽α1治療AECOPD合并膿毒癥的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021年2月入住治療的130例AE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5例;觀察組男47例、女18例,年齡45~75歲、平均(63.15±6.74)歲;對照組男45例、女20例,年齡43~74歲、平均(62.83±6.28)歲。AECOPD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診治專家共識(2014)》中相關標準[5]:慢性咳嗽咳痰、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有COPD危險因素的接觸史(即使無呼吸困難癥狀);結合肺功能檢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EV1/FVC)<70%可以確認存在不可逆的氣流受阻,50%≤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80%。膿毒癥診斷標準[6]:有明確感染病灶,心率>90次/min,體溫<36 ℃或>38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32 mmHg或呼吸頻率>20次/min,白細胞計數(shù)<4×109/L或>12×109/L。排除年齡>75歲,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損傷、或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禁忌或不耐受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液體復蘇、抗感染、營養(yǎng)等常規(guī)綜合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yè),Z20040033)50 mL加至100 mL 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胸腺肽α1(海南中和藥業(yè),H20051916)皮下注射,1.6 mg/次,1次/d。兩組療程均為10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0 d時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0 d時的血氣指標[包括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血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氧飽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外周血炎癥指標[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淋巴細胞表達情況[輔助型T細胞1/輔助型T細胞2(Th1 cell/Th2 cell,Th1/Th2)、調節(jié)性T細胞(regulatory cells,Treg)]。臨床療效評價參考文獻[6]:氣喘、咳嗽、咳痰等癥狀恢復至急性加重前狀態(tài),肺部啰音消失,心率、體溫、呼吸頻率恢復正常為臨床控制;氣喘、咳嗽、咳痰等癥狀明顯改善,肺部啰音減少,心率、體溫、呼吸頻率基本正常為顯效;氣喘、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心率、體溫、呼吸頻率均有所改善為有效;氣喘、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無明顯改善甚至有所加重,仍有心率、呼吸加快及發(fā)熱癥狀為無效;以(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為總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COPD病程及急性加重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AECOPD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結果顯示,治療10 d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95,P<0.05)。見表2。
表2 兩組AECOPD患者治療10 d時的治療效果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結果顯示,治療10 d時,兩組患者PaCO2均較治療前降低,SaO2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結果顯示,治療10 d時,兩組患者外周血PCT、CRP、IL-6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4。
結果顯示,治療10 d時,兩組患者Th1/Th2均較治療前升高,Treg細胞比例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變化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5。
AECOPD合并膿毒癥涉及凝血功能、免疫系統(tǒng)等多方面功能紊亂,治療不僅需要對誘發(fā)因素進行干預,還要恢復內環(huán)境的平衡狀態(tài)[6]。
根據(jù)COPD癥狀表現(xiàn),可將其歸為中醫(yī)“肺脹”“喘證”等范疇,以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的氣喘、咳嗽、咳痰為特點,病久則臟腑虛損,故本病以本虛為主,急性加重期則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7]。瘀毒為COPD的病理產(chǎn)物,也是膿毒癥的病理基礎,故而AECOPD合并膿毒癥患者機體氣血虧虛加之瘀血、毒熱內阻,正虛毒損為其病機之根本[8]。血必凈注射液為中藥復方靜脈制劑,主要成分當歸、丹參、赤芍、紅花、川芎,其中的藥理成分阿魏酸、紅花黃色素A、丹參素、川芎嗪等已被證實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抑制炎癥因子釋放、改善凝血功能的功效[9]。有研究發(fā)現(xiàn)證實血必凈注射液可降低機體內毒素水平,減輕血管內皮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8]。胸腺肽α1是一種酸性多肽激素,具有調節(jié)淋巴細胞生長、分化,促進NK細胞、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促炎細胞及炎性介質的作用同時,胸腺肽α1可提高巨噬細胞對抗原的提呈能力,進而提高免疫功能[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aCO2、PaO2、SaO2亦較對照組改善更為顯著,與既往研究一致[10],證實血必凈注射液聯(lián)合胸腺肽α1治療AECOPD合并膿毒癥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血氣指標。雖然該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在抑制炎癥進展,減輕器官損傷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11]。根據(jù)本研究結果,兩組患者外周血PCT、CRP、IL-6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證實聯(lián)合用藥可進一步控制炎癥因子水平。
反復感染是導致AECOPD急性發(fā)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AECOPD患者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巨噬細胞抗原提呈能力降低、淋巴細胞加速凋亡[12-13]。同時,膿毒癥患者存在過度炎癥反應狀態(tài),抗感染治療必然是治療關鍵之所在,但實際上單獨的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預后仍然較差[13]。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膿毒癥的病情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免疫功能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淋巴細胞大量凋亡、失活,機體的抗炎反應一方面對高炎癥狀態(tài)具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導致繼發(fā)性免疫抑制[14]。細胞免疫失衡在膿毒癥的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4]。Th1細胞主要介導與局部炎癥相關的免疫應答,Th2細胞介導體液免疫過程,參與免疫抑制,Treg細胞則可通過多種途徑抑制效應T細胞反應[15]。在正常情況下,Th1與Th2細胞通過釋放相關細胞因子進行交叉調節(jié),并維持動態(tài)平衡,Th1/Th2平衡是機體炎癥反應與抗炎反應免疫平衡的基礎[16]。AECOPD合并膿毒癥患者Th1/Th2比值低于正常水平,而Treg細胞比例升高,也即是適應性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Th1/Th2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reg細胞比例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證實兩藥聯(lián)合治療可糾正促炎/抗炎反應失衡,改善免疫狀態(tài)。
綜上所述,血必凈注射液聯(lián)合胸腺肽α1治療AECOPD合并膿毒癥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機體免疫狀態(tài),改善預后。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未分亞組探討血必凈注射液與胸腺肽α1的最佳劑量,且病例數(shù)偏少,未來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更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