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天英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福建 福州 350002)
2021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指出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新課標”還明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四個方面[1]。由此可見,高職英語教育應該注重實用性,強調英語語言能力和職業(yè)技能的融合,培養(yǎng)學生在職場中用英語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能力。
筆者對目前任教學校的108名往屆畢業(yè)生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調查他們職場中英語的使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口語使用幾率最高,其次是寫作,最后是閱讀;89%的參與者認為自己在工作崗位上英語運用表達能力較弱,尤其是寫作能力。究其根本原因,一是現(xiàn)今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仍以語言知識講解為重點[2],大部分教師不重視寫作教學,通常作為作業(yè)布置課后完成,缺乏作文語言、內容和結構等方面的指導。二是評價手段單一,以教師評價為主,沒有讓學生反思或與同伴互動。Long認為學生間的互動,尤其是意義協(xié)商中的糾錯反饋有利于學習者習得正確的語言形式[3][4]。三是教學沒有很好地與職場場景相連接,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主動性。以上因素制約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導致學用分離。因此,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將“產出導向法”理論應用于高職英語寫作教學,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寫作教學模式,以期改變“學用分離”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文秋芳教授創(chuàng)建的外語教學理論。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和關鍵能力,是POA“教學理念”的指導思想;其“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促學,是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理論依據(jù)[5]。POA理論體現(xiàn)了外語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屬性,強調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學用無縫對接、學以致用,這與“新課標”的指導思想相契合。
經(jīng)過課題組多次討論、教學實踐初期的探索以及多次的修正,最后擬定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寫作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驅動—促成—評價”寫作教學模式
在POA寫作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同時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又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都是為了實現(xiàn)最終目標,即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中用、用中學,學用不分離”的原則。課前學生通過微課了解產出場景、產出任務和教學目標。上課前,教師選擇關鍵的單詞、短語和句型作為促成的目標語言,這些目標語言必須與完成產出任務密切相關。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遵循“辨識理解—按要求產出—開放性產出”的路徑,保證目標語言接觸頻次,同一目標語言在多樣化的語言練習任務中強化操練,幫助學生建立語言表達信心,順利實現(xiàn)語言產出進階[6]。在熟練掌握目標語的基礎上順利產出作品。最后,通過師生合作評價作品進一步深入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使學習發(fā)生,適時提供“腳手架”(也叫“支架”)[7]。
實驗在一所普通高職院校的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兩個班開展,學生總數(shù)101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84人。他們的高考英語成績平均分為77.85分(總分150分),其中21人參加春季高考(高職單招),49人參加夏季高考,31人中專直升大專(五年專),整體英語水平一般。從課堂表現(xiàn)來看,中專生源的學生詞匯量較少、語法薄弱,普通高中生源相對較好,大部分學生表達能力(口語和寫作)較弱,有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存在畏懼心理。
實驗圍繞教材中5個單元開展寫作教學,每個單元2課時。實驗前,教師進行了一節(jié)課的POA教學模式的導學課,向學生解釋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教學實驗要求和評價方式、教材的特點和配套教學資源。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完成學期總結和課程評價。
3.3.1 半結構化訪談
實驗結束后,分別從兩個班好、中、差3個級別中各抽1位學生共6位進行訪談。根據(jù)研究目的擬好訪談提綱。提綱內容包括對POA教學模式的看法,該教學模式對提高寫作能力的作用以及教學建議等。訪談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每人受訪時間從25分鐘到38分鐘不等,訪談過程全程錄音,后整理成文本[8]。
3.3.2 學習日記
學習日記包括學期英語學習總結和教學反饋。
收集以上數(shù)據(jù)后,根據(jù)Dornyei的質化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方法,對數(shù)據(jù)編碼,進行主題類屬歸類[8],以了解教學實踐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
3.3.3 前后測成績
前測成績?yōu)樯蠈W期期末考試寫作成績,后測成績?yōu)閷嶒瀸W期期末考試寫作成績。
“新課標”要求能寫出職場常用的應用文。下面以備忘錄寫作為例,闡述“驅動—促成—評價”寫作教學模式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建構。
Directions: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a memo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given in Chinese. You are to write no less than 60 words.
以公司人事部的名義寫一份備忘錄,召集一次會議,于2016年1月4日發(fā)出。通知內容如下:
1.會議時間:2016年1月13日(星期三)晚上7:00。
2.會議地點:公司辦公大樓217室。
3.會議內容:討論2016年新員工招聘計劃。
4.出席人員:各部門經(jīng)理。
5.要求:每人準備一份本部門招聘計劃。
該教學時數(shù)為2課時,分2次課上。分開上是為了留出足夠的時間讓教師制定出評價標準并批閱習作。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如下:驅動環(huán)節(jié)安排在第一次課課前,促成環(huán)節(jié)放在第一次課,師生合作評價環(huán)節(jié)放在第二次課。
3.4.1 產出驅動
驅動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前,這樣既可以解決課時少的問題,又能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該環(huán)節(jié)以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呈現(xiàn)產出場景、說明產出任務和教學目標。微課時長3分53秒,微課腳本見表1。其中呈現(xiàn)產出場景是POA最具創(chuàng)意的部分,場景應包括四個要素:話題、目的、身份和場合,呈現(xiàn)的場景應體現(xiàn)產出場景的真實性[9]。由于教材本單元寫作產出場景身份不當、真實性不足,所以筆者進行了改編:假設你是一家外國公司人事部的秘書……其他要求不變,讓學生嘗試完成產出任務。在嘗試產出時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查找資料以及學習的欲望。學生將遇到的困難按小組上報給課代表,再由課代表及時匯總給老師。
表1 微課腳本
3.4.2 產出促成
根據(jù)學生產出困難的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強的促成方案。以往的經(jīng)驗表明,單靠“輸入”活動無法促成產出任務的完成,因此,在設計促成活動時,既要有輸入,也要有輸出,先“輸入”后“輸出”,學生學一點用一點,邊學邊用;同時,遵循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先易后難,承前啟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產出任務。促成環(huán)節(jié)分成三個階段。
(1)理解階段:提出問題(如:備忘錄是什么、由幾部分組成且分別是什么、語言有什么特點等),引導學生閱讀范文、理解范文,并完成閱讀理解練習,掌握備忘錄的概念、組成部分、格式和語言特點。
(2)語言促成階段:教師選擇目標語言,按“詞(詞組)—短語—句子”的順序設計促成活動。首先,目標詞(詞組):subject; discuss; hold; request; require; employee; recruitment plan;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be present,通過音節(jié)接龍和選詞填空的活動,學習這些詞的音、形、意。音節(jié)接龍按小組進行,小組內按順序說出每個詞或詞組的音節(jié)(每人次一音節(jié)),如:sub-ject、em-ploy-ee,學習音節(jié)知識,學會切分音節(jié),減輕雙音節(jié)和多音節(jié)詞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其次,目標短語:時間、地點和部門名稱。備忘錄寫作中常出現(xiàn)事件的時間、地點和相關單位部門,針對學生常寫中式英語的毛病,采用組詞、翻譯和對比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學會地道的表達。如:2020年12月9號(December 9, 2020),行政辦公樓第一會議室(No.1 Meeting Room of the Administration Building)等。最后,目標句型:“主語+be to do”句型和被動句。備忘錄文體較正式,常用“主語+be to do”句型表示按計劃或安排要做的事;備忘錄文體還具有語言簡潔、被動句多的特點,而被動句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對此筆者設計選擇題、連詞成句和改寫句子的練習,習題包含但不限于前面學習的目標語,增加接觸的頻次,鞏固語言形式與意義匹配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3)寫作階段:學生根據(jù)產出要求和提供的信息模仿范文進行寫作,完成產出任務。在這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腳手架”,適時提示:注意備忘錄的格式、備忘錄組成部分的順序(收件方、發(fā)件方、發(fā)出日期、主題和正文)以及選擇使用目標語言(詞匯、短語和句型)。正文部分是難點,引導學生審題,組織話語,理清邏輯順序,弄清楚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避免出現(xiàn)逐條翻譯題目要求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前面兩個步驟的促成活動,大部分學生基本能較輕松地完成習作。由于時間關系有些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寫作任務,允許他們課后完成并要求在指定時間前上交。
3.4.3 師生合作評價
師生合作評價是在教師的專業(yè)引領下,學生邊評邊學、邊學邊評,打破“學”與“評”的界限[7],從而優(yōu)化、強化學習效果,提高教學效率[10]。筆者在第二次上課前,瀏覽所有學生的初稿,選出兩份具有共性問題的典型樣本(問題覆蓋面廣的習作),進行詳批,并設定評價框架。評價內容以教學目標為參照點,從格式、語言形式和話語結構等維度進行評價。課上,筆者將典型樣本呈現(xiàn)在PPT上,首先讓學生思考這些樣本存在什么問題;然后小組談論,并提出修改意見,當學生難以解決問題時,筆者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出修改意見;最后學生自評或互評,修改初稿并提交。課后教師批改修改稿,總結學生修改稿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過QQ群交流并展示學生優(yōu)秀作品以及范文。
實驗結束后,共收集學習日記101份,100%上交,并對6名學生進行深入訪談。數(shù)據(jù)(學習日記和訪談)表明98.02%學生認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化難為易”“實用”等高頻關鍵詞說明了這點。筆者還對學生期末作文成績與上學期期末成績進行了對比,學生對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整體進行了評價,普遍感到滿意。表2為部分學生的評價。
表2 學生評價
筆者對學生期末作文成績與上學期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兩個班級平均分分別提高了1.9和2.1分(總分15分),最高分提高了1分,最低分提高了3分。具體表現(xiàn)為:應用文格式基本正確,拼寫、語法結構準確率顯著提高,中式英語明顯減少。此外,筆者明顯感覺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了抄別人作業(yè)的現(xiàn)象。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該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克服英語教學中“學用分離”的弊端具有現(xiàn)實指導性作用。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個別學生提到:“對于一些平時英語成績較差的同學,面對課前的任務容易陷入看不懂但又不得不做的尷尬處境,從而產生不該有的焦慮。”
本研究對高職英語寫作教學有一定的啟示:首先,產出場景盡可能真實,教學目標要明確并提供適當?shù)膱D片,使所有教學活動促成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其次,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結合學情,遵循“從易到難,從詞到句子再到語篇”的原則,循序漸進。再次,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適時提供“腳手架”,對于學生易犯的錯誤和難點,可以在閱讀和語法教學中增加學習練習頻次。最后,教師對后進生應該多一份關注、多一份耐心,給予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整體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