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劉茂清
關鍵詞:手作;美育;教學改革
1.研究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大命題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提出的①,其兼具學理性和實踐性的雙重品格。在新時代、新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意味著當代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追求,持守“中華立場”。“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開放的命題,因此要求高校的一線教師在學術及教學層面進行多樣化的思考和多層次的把握。
《手作》系列選修課,課程內容集“生活美學”、“設計藝術”、“手作實踐”為一體,讓學生在親身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更加科學自然的接受美育。以手作親身體驗美育為主旨的大學選修課程,教給學生的不只是如何安身立命(專業(yè)課)的技能,更加注重的是體會設計藝術及生活美學對現實人生的改觀與提升。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美育不斷受到社會關注,中國人民大學還曾專門舉辦過“新時代高校美育教學體系改革建設”研討會。研討會上提供的數據表明,各大高校確實開展了一系列的美育課程,“藝術概論”之類的理論類課程過于教條化和模式化,混學分的情況多見,而相關實踐性的課程卻很受學生們追逐和推崇。原因在于美育不是單純灌輸理論就可以解決的,一定是全方位的、立體的,耳濡目染,親身體會的建設。
國外的美育則是從更早的基礎教育階段便開始了,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發(fā)現高校中各俱樂部的活動海報更換頻繁且設計表現水準頗佳。了解發(fā)現,這些平面海報操刀人并非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僅僅就是長期浸潤在充滿豐富美學作品與高質量美學教育環(huán)境下的影響。
可見,大學美育要避免“知識化”取向。
美育與一般知識教育是有區(qū)別的,美育更注重于培育、發(fā)展和完善人的能力,強調的是在耳濡目染的熏陶與訓練中持續(xù)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高度,是滋養(yǎng)性的培育。要有體系化的實踐,包括課程體系建設,以及如何體現實踐性的指向和根本。教師們在教學活動與教育過程當中要擁有有形的教育手段和更有生氣的教育形式。然而,“教”只是手段,最終目標是實現無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實和完善,達到情感上的上升,這也是課程思政的最高追求。
3.改革內容:
雖然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容與形式、藝術作品鑒賞的具體對象和價值指向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但美育應當始終堅持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將文化自信、審美熏陶融入高校美育課程中,高舉生活改造的旗幟,將個體審美體驗與藝術價值的實現聯(lián)系起來。
讓美育在設計類選修課程中“活”起來。
首先,美育要“活”起來。生活美學作為與現實合一的價值關懷,表達的是超脫一般生活規(guī)訓的體驗。因此,美學與生活的關系必然是密不可分的。近代以來,美學逐漸趨向知識化和概念化,由于知識性話語的邏輯構造的需要以及封閉的學術氛圍,美學反而漸漸背離了生活體驗和與現實的聯(lián)系,往往陷于自我求證的知識滿足。令美育重新活化的根本,在于要將其真正以實踐形式推向并深入到生活中。因此,要通過對“生活的美學”全新建構與美學實踐的回歸,將美學與現實重新連接,實現美學對現實的關懷,使美學真正成為支撐生活的精神力量,進而成為有意義的闡釋活動。
其次,實施美育的課程模式可以“活”起來。用手作實踐的課程模式讓美育“活”起來。手作是有溫度的藝術,從人類祖先開始雙手造物以來,手作從開始的生存手段發(fā)展為藝術行為,慢慢被人們所迷戀;手作亦是良好的治愈術,它可以將現代大學生從對網絡的依賴和對學習乃至情感生活的焦慮中解救出來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安靜的位置,回到心靈最初的地方,在實踐與嘗試的過程中逐漸受到美的熏陶。手作的誕生需要時間的浸潤和匠人的思考,融入別樣的靈感與心思,每一件手作的物品都有其獨特的氣質和別樣的生命力。手作可以令學生們親身體會過去時代的匠人精神和氣質,感受時間與美的魅力,追求極致、感受完美的匠心文化。
4.改革目標:
以“匠心”展美育培育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健康心理、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美育與一般知識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強調通過日復一日的浸潤式熏陶來持續(xù)滋養(yǎng)人的個體心靈意識自覺,因而美育在總體上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識話語”,而是一種更加注重實踐性的存在。要以“有形之教”為手段,在富有現實生命氣息的審美活動中主動追求實現“無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實完善。以此為課改基礎,增強手作及相關美育課程的普適性和泛用性,讓更多不同基礎的,不同專業(yè)性質的學生都能毫無障礙的接受手作美育的熏陶,進而真正理解美,以實現大學美育的最終目標。
5.結語
人類對美的追求是天然的,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對審美觀的塑造,不僅僅是習得知識,更是在美育教育中了解人生、了解生活。通過美育改革,讓學生們真正了解并體會到美與藝術的魅力。讓美育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成為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欣賞藝術的引路者。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0.10
[2] 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的重要講話》2020.9
[3] 王德勝著,《美學與文化論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 曾繁仁,《現代美育理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朱寧 沈凌,《淺論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手作皮具課程的心流體驗》
[6] 劉悅笛,《生活中的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7] 成遠鏡,朱晶,《生活美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8] 谷鵬飛,《應用美學學科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 [法]米·杜夫海納,韓樹站譯,陳榮生校,《審美經驗現象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10] 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鋒譯,《生活即審美:審美經驗與生活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1]孫獻華.高校美育實踐的新路徑與新課程[J].江蘇高教,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