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龍,宋天賜,陳文濤,毛嘉元
(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工程技術訓練中心,四川 廣漢 61830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學院,南京 211106)
表面肌電信號是一種生物電流信號,對表面肌電信號的研究可以促進人機交互的發(fā)展,目前表面肌電信號已廣泛應用于體育運動器械、游戲娛樂產品、手語識別等領域。其中,以仿生智能假手為例,通過采集患者的表面肌電信號,或是表面肌電信號和腦電信號的結合,成功解決了殘疾人的生活問題。未來的仿生智能假手還應向更高級別的智能化、人性化發(fā)展,不僅要滿足患者生理上的需求,還應給予心理上的舒適感,而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提升表面肌電信號的識別性能。因此,對表面肌電信號的識別率的提高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手勢動作識別是肌電信號最重要的應用之一。文獻[1]應用HMM(Hidden Markov Model,隱馬爾科夫模型)方法對6種肢體的運動進行識別,結果表明識別的準確率高于傳統(tǒng)的識別方法,可以達到95.5%以上。文獻[2]利用小波包變換結合LVQ(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學習向量量化)神經網絡對伸腕、屈腕、張手、握拳等4種手部動作進行分類識別,對伸腕、屈腕動作的識別率均為100%,對張手、握拳動作的識別率均達到92%,平均識別率為96%。文獻[3]利用支持向量機對張手、握拳、伸腕、屈腕等4種手部動作進行分類,識別率平均為95.625%。文獻[4]利用BP神經網絡對伸腕、屈腕、張手、握拳等4種手部動作進行分類識別,正確率達95%以上。
本文將小波閾值及小波包變換組合提取特征,在單一隱藏層的BP神經網絡進行識別的前提下,觀察這種組合所達到的最終識別效果。
一個完整的肌電信號識別過程需要經過表面肌電信號的采集、預處理、特征提取和模式分類,最終得到分類結果。而濾波處理是預處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作為特征提取和模式分類的前置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通常采集到的表面肌電信號中的有用信號成分往往比噪聲信號低2~3個數量級,如果數據不先經過濾波,有用信號會埋沒于噪聲信號中,將不利于表面肌電信號的特征提取,造成后續(xù)分類準確率的下降。
小波閾值去噪的基本原理是:對信號進行小波分解,給分解后的小波系數設定閾值,將高于閾值的判定為有用信號,低于閾值的判定為噪聲信號,去除噪聲對應的小波系數,然后將信號進行重構,得到的便是去噪后的信號。因而小波閾值去噪的過程分別是小波分解、閾值選取和信號重構。其中,閾值的選取和量化是小波閾值去噪的關鍵。常見的閾值選取規(guī)則有Rigrsure、Sqtwolog、Minimaxi和Heursure等4種。閾值的量化分為軟閾值和硬閾值。
小波閾值去噪的關鍵是閾值的選取。閾值選取過大,會造成有用信號的丟失,不利于后續(xù)的特征提取,分類識別;閾值選取過小,去噪效果不好,有用信號埋沒于噪聲信號中,提取出的特征量混雜了噪聲信號的部分,同樣會造成分類準確率的下降。
常見的小波閾值去噪法有默認閾值去噪、給定閾值去噪、強制去噪。由文獻[5]可知,給定閾值去噪相對于默認閾值去噪可靠性更高,盡管強制去噪能夠有效地抑制噪聲,去噪后的波形相對于另兩種更為平滑,但是可能會丟失信號中的有用成分。因此,將小波給定閾值去噪作為濾波處理方案。
現(xiàn)以“握拳”這一動作為例,觀察“握拳”產生的肌電信號經小波閾值去噪后的效果。
以4 s為一幀,取一幀的表面肌電信號并觀察信號能量集中段所在區(qū)間(本例中為2.8~3.2 s)的波形,“握拳”信號在該區(qū)間內的時域圖如圖1所示。
圖1 “握拳”的表面肌電信號
依據wmaxlev函數(最大分解層數)確定分解層數為6層,分解后的頻段小波系數cd1含有大量的噪聲和少量的有用信號,cd2含有少量的噪聲,因此需重點對這2個頻段的小波系數設定閾值。經調試,當cd1的閾值取Thr1=20,cd2的閾值取Thr2=15時能夠基本實現(xiàn)去噪,重構后的信號波形如圖2所示。
圖2 小波閾值去噪效果圖
表面肌電信號需要對其進行特征提取,才能將其運用于肢體的動作識別。文獻[6]給出了3種常見的特征提取分析方法: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時頻分析。
選取平均絕對值(MAV)、均方根(RMS)、過零點數(ZC)、自回歸(AR)系數和符號改變斜率(SSC)等5種時域特征對表面肌電信號進行特征提取。
1)絕對平均值:
式中:xi為當前采樣數據;N為滑動窗的長度。
單單時域提取出的特征量還不能夠完全體現(xiàn)表面肌電信號的特性,還需進行頻域特征提取。表面肌電信號的頻域特征提取主要采用的是功率譜分析方法,通過功率譜估計計算出功率譜密度,從而提取出頻域特征參數。
由文獻[7]提出平均功率頻率(MPF)和中值頻率(MF)等2種特征參數,其可抵抗噪聲并具備較強的信號混疊能力,因而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可靠的、準確度高的頻域特征參數。
1)平均功率頻率:
其中:f為頻率;PSD(f)為功率譜密度函數。
傅里葉變換只能反映頻域上的特征,不能反映時域上的特征。許多從事sEMG研究者希望能得到信號的頻率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即利用時頻分析方法來研究信號的特征。
小波變換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分析方法。小波變換的特點是:在低頻具有低的時間分辨率和高的頻率分辨率而在高頻區(qū)域則相反。因此小波變換能夠應用于各種信號,能夠對表面肌電信號這類突變信號進行處理。
小波變換的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τ為小波函數的平移量;a為小波函數的尺度伸縮量;f(t)為信號時域函數;Ψ((t-τ)/a)為小波基函數。
小波變換僅對信號的低頻部分做分解,針對高頻部分不再繼續(xù)分解,它能夠很好地處理以低頻信息為主的信號,但不能很好地處理含有大量細節(jié)(以高頻為主)的信號。而小波包變換既可以分解低頻信號,也可以分解高頻信號,可以處理大量中高頻信息。
鑒于小波包變換處理信息量上多于小波變換,選取小波包變換作為時頻域特征參數的提取方法。
對肌電信號進行小波包分解,得到一個小波包系數矩陣。為了提高后續(xù)信號分類識別率,要求對小波包系數矩陣進行特征提取。本文選擇小波包系數奇異值、小波包系數最大值、小波包系數能量作為特征值。
1)小波包系數奇異值。
若A是m×n的任意矩陣,則ATA是一個方陣,對這個方陣求特征值,計算公式如下:
2)小波包系數最大值。
小波包系數最大值它能夠反映每一層信號的最大頻率,因此作為信號的特征是可行的。求出的每一層的小波包系數的最大值還要進行對數處理,從而將因手部動作導致肌電信號幅值波動降為最小。由小波包系數最大值組成的特征向量為
圖3為本文的BP神經網絡模型,為研究去噪和特征提取對最終識別率的影響,選用單一隱藏層的網絡模型,輸出層節(jié)點數為6,輸入層節(jié)點數為特征向量的維度。運用Matlab自帶的神經網絡工具箱對模型進行訓練。將3/4的輸入特征量用于訓練,構造出合適的網絡模型,剩余1/4的數據用于預測,得到分類結果,驗證網絡的有效性。
圖3 神經網絡模型
握拳、張手、內旋、外旋、腕伸、腕屈等6種上肢動作經3次實驗后的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
表1中,各個動作的分類準確率范圍是97%±2%,而6種動作的平均識別率達到了98%以上,較好地對6種手部動作進行了分類識別。
表1 神經網絡分類準確率
對6種上肢動作信號進行小波閾值去噪,結合時域、頻域和時頻分析對信號進行特征提取,利用BP神經網絡對特征量進行訓練和測試。結果表明,在利用單一隱藏層的BP神經網絡進行分類的前提下,由小波閾值去噪結合時域、頻域及基于小波包變換的時頻特征提取能夠對信號進行較好的處理,從而利于后續(xù)的分類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