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約其佐喜
摘 要:成昆鐵路線上在大涼山深入運行的“小慢車”是沿線彝族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被當?shù)厝朔Q為“出行的公交車”。在此,選擇5633/5634次列車內(nèi)較小的空間單元——車廂作為研究對象,用民族志的分析方法對這一較小空間單元的空間結(jié)構(gòu)、該空間內(nèi)彝族人的“好面子”與“厚臉皮”以及車廂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不信任”進行了深描。鐵路沿線的彝族老百姓將彝族傳統(tǒng)社會中固有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整體移植到“小慢車”這一具有現(xiàn)代性意涵的流動空間內(nèi),從而使得“小慢車”這一空間內(nèi)不僅滲透著復雜的社會關系,同時也呈現(xiàn)了沿線彝族老百姓的生活樣態(tài)。
關鍵詞:流動空間;成昆鐵路;小慢車;彝族;道路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3 - 0052 - 13
一、問題的提出
兩次工業(yè)革命帶來了交通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使得我們對傳統(tǒng)時空距離和觀念有了全新的認識,人們對時空的感知和體驗經(jīng)歷了“時空伸延”(time - space distanciation)[1]、“時空壓縮”(time - space compression)[2]以及“時空張縮”[3]等變化。在此背景下,有關道路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尤其人類學界較早關注到道路所隱含的社會文化意涵,并對此展開了大量研究。國外學者圍繞“道路與經(jīng)濟貿(mào)易”“道路與政治和權(quán)力”“道路和社會文化變遷”“道路與現(xiàn)代性”以及“道路與流動性”等主題進行了研究。此外,近年來國外學者出版了不少有關道路研究的論文集、民族志甚至???。2012年,國際期刊Mobilities推出???,主要刊登有關道路民族志(Ethnographies of the Road)的論文,以展示文化人類學對道路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在更為宏觀的流動性和現(xiàn)代性背景下對道路進行研究,尤其強調(diào)道路、空間、時間以及流動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隨后《路與人類學》(Roads and Anthropology)[4]、《非洲公路的修建》(The Making of the African Road)[5]以及《公路:基礎設施與專業(yè)知識的人類學》(Roads:An Anthropology of Infrastructure and Expertise)[6]等論著的出版,更是標志著一個以文化人類學為核心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形成和發(fā)展。目前國內(nèi)外的“路學”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周永明提出的roadology(2010),Argounova - Low提出的 hodology(2012)和Dalakoglou的dromology(2017)[7],均是以文化人類學為基礎的道路研究。整體而言,國內(nèi)外學者有關道路的研究主要借鑒歷史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等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大多以“路”為研究切入點,進而將研究領域拓展到與人類社會戚戚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等諸多方面。
近年來,國內(nèi)學者注意到道路與少數(shù)民族社會變遷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并就此展開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張輝和李志農(nóng)對奔子欄的個案研究表明,公路建設對于促進民族間社會文化交往、實現(xiàn)我國各民族“多元一體”整合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8]。周大鳴和馬露霞的研究表明,在青藏線的發(fā)展過程中烏蘭縣從青藏鐵路的地理中點轉(zhuǎn)變?yōu)槌擎?zhèn)社會發(fā)展的“終點”[9],路的“虹吸效應”引人深思。張雨男的研究則表明鄂倫春人的社會變遷與道路的修筑密切相關,公路和鐵路的建設使得鄂倫春人原有的生計方式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同時提出如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與鄂倫春人原有文化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0]。這些研究結(jié)果均表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道路建設密切相關;無論道路是作為一種物質(zhì)實體,還是一種具有社會屬性和文化意涵的抽象空間,它都可視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的一種隱喻或象征,更是少數(shù)民族村落地方社會賴以生存的空間和載體。雖然當前國內(nèi)對道路建設與少數(shù)民族村落變遷研究已成一定規(guī)模,且呈方興未艾之勢,但其中涉及涼山彝族社會的卻寥若星辰。當前有關涼山地區(qū)道路研究的議題主要涉及樂西公路的修筑背景及其歷史作用[11],樂西公路的修筑與國民政府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位的政治承認[12],樂西公路與國家認同 [13],也有學者從宏觀上探析了涼山彝族地區(qū)現(xiàn)代道路建設及其意義[14]。由于涼山彝族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現(xiàn)代道路的開通運行才使得涼山彝族從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等領域真正與他者關聯(lián)起來,其中已在大涼山深入運行五十余年的成昆鐵路對沿線彝族的影響尤為突出。
火車這一具有現(xiàn)代性意涵的交通運輸工具與沿線彝族老百姓之間建立了怎樣的關系?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關系,還是相互排斥的關系?為了能夠全面、細致地呈現(xiàn)火車與沿線彝族老百姓之間的真實關系,本研究選取成昆鐵路線上頗具特色的“小慢車”作為研究對象。人對“小慢車”這一流動空間的感知,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類學研究的新視角?;疖囀禽^為典型的“公共聯(lián)系和接觸”(public connection and encounter)的場所之一,因為火車本身就是一個空間,在這個流動的空間內(nèi),各種緊密的關系和臨時群體不斷發(fā)展和瓦解。同時,火車這一空間又具有復雜性特征,其復雜性在于“空間滲透著社會關系,它不僅由社會關系支撐而且也由社會關系產(chǎn)生和生產(chǎn)(producing and produced)”[15]。本研究選擇5633/5634次列車內(nèi)較小的空間單元——車廂作為研究對象,對車廂“開放”的空間結(jié)構(gòu)、車廂內(nèi)彝族人的“好面子”與“厚臉皮”1以及車廂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不信任”進行深描,以呈現(xiàn)涼山彝族在這一流動空間內(nèi)的生活樣態(tài)。
筆者曾多次乘坐5633/5634往返于西昌和普雄進行實地調(diào)研,文中凡未明確標明出處的材料,均來自上述田野調(diào)查。此外,按照學術慣例,本文中的人名均為化名。
二、成昆鐵路上“小慢車”的基本情況及其車廂結(jié)構(gòu)
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以來,5633/5634次慢火車便開始運行,往返于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zhèn)和攀枝花市之間,全長運營里程353公里,其中涼山州境內(nèi)281公里,總行駛時間分別為約9小時,停經(jīng)28個小站。普雄到西昌段,乘客以當?shù)匾妥鍨橹鳎鼐€彝族老百姓的民生經(jīng)濟、基本教育、醫(yī)療等都依賴“小慢車”,因此“小慢車”成為沿線彝族老百姓名副其實的“公交車”。
(一)“小慢車”的基本情況
“小慢車”具有經(jīng)停站點多、停留時間長以及票價優(yōu)惠等特征。根據(jù)5633/5634次列車時刻表分析,在普雄到西昌段,每2個站之間的運行時間均在10至16分之間,161公里的行車里程共設有16個小站,平均約10公里便設有1個小站,運行速度約為50公里/時;2而該區(qū)段T8869次普通列車僅設立4個小站,運行速度約為56公里/時,由此可見普通列車與慢火車的運行速度相差并不大,慢火車的“慢”并不是運行速度慢,而是由于停經(jīng)站點多,站臺停留時間長,從而導致整體運行時間長。
表1 普雄 - 西昌站段普通列車與慢車相關數(shù)據(jù)對比表
[車次 運行里程/公里 經(jīng)停站點數(shù) 運行時間/分 共計停留時間/分 運行速度(公里/時) 5633 161 16 274 59 50 T8869 161 4 184 12 56 ]
如表1所示,“小慢車”的“慢”和普通列車的“快”是相對的,小慢車的“慢”并非絕對速度慢。在當今速度、快速、加速等話語占支配地位的政治經(jīng)濟語境下,5633/5634次列車的運行無疑讓沿線彝族在面對其社會文化加速轉(zhuǎn)型,感受強大的國家力量的同時,依然能維持“慢”的生活節(jié)奏。而T8869次列車等普通快速列車,在某種程度上使沿線大山深處尼波、樂武、紅峰、沙馬拉達、瓦祖、鐵口、新涼以及聯(lián)合鄉(xiāng)等小站附近的彝族村莊被區(qū)隔或忽略,使得普通快速鐵路與沿線傳統(tǒng)彝族村落之間呈現(xiàn)一種互為“他者”的特征。而與之相比,5633/5634次列車與沿線傳統(tǒng)村落之間則呈現(xiàn)出一種互為“主體”的關系。在5633/5634次列車運行50余年的過程中,沿線大山深處的彝族傳統(tǒng)村落不再是孤立、封閉和停滯的聚落,村落的彝族老百姓一直處于流動的狀態(tài),與外界充分融入和連接,不斷接受新鮮事物,這使得他們對外來的人群(他者)、文化(異文化)以及物等持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
其次,5633/5634次列車的票價一直保持在2 - 25.5元,幾十年來從未發(fā)生過改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扶貧”列車,是公益性的虧本運營。沿線彝族老百姓都深知“小慢車”屬于虧本運營,在調(diào)研中,筆者聽得最多的是他們“感恩黨、感恩國家”等話語。當前中國鐵路的經(jīng)營體制逐漸向市場化調(diào)整、轉(zhuǎn)換,中國鐵路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化的力量必不可少。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仍然在諸如涼山等邊遠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維持慢火車的運行,這說明國家在重視“快速度、重盈利”的同時,同樣注重“慢速度、輕盈利”的政治經(jīng)濟策略。
(二)“小慢車”的車廂:“開放”的空間
車廂作為火車內(nèi)較小的空間單位,有著不同社會背景和身份地位的人在這里組成一個臨時群體,人們之間形成某種“緊密”關系。無論從社會意義還是空間意義層面,車廂這一狹小的空間都可以讓人們靠得更近,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似乎在這一空間內(nèi)有絕對的公平和自由。正因為車廂的這些“功能”,在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思潮中,鐵路成了平等主義愿望得以實現(xiàn)的有效途徑:“火車和蒸汽船上的共同旅行,以及工人們大量聚集在工廠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激發(fā)了平等與自由的感受與習慣。讓所有社會階級一起旅行,并且把他們并置在某種鮮活的馬賽克里,那就是各個國家能夠提供的所有的財富、地位、性格、習慣、風俗、衣著方式的拼貼。鐵路極大地推進了真正友愛的社會關系的支配,并且比起民主的民權(quán)保衛(wèi)者最尊重的訓誡,更有助益于平等的感受”[16]118。
5633/5634次列車共有14節(jié)車廂,1 - 13號全為硬座車廂,14號車廂為牲畜專用車廂,每節(jié)車廂23米,共有118個座位,并不像普通快速列車一樣有硬座、硬臥和軟臥車廂之分。如果說不同身份背景的乘客在同一輛火車上這一事實能夠讓乘客在心里覺得自己能公平享受技術帶來的益處,那么5633/5634次列車所有車廂都是硬座車廂、不分等級這一事實更加增強了乘客獲得社會公平的滿足感。而車廂內(nèi)“開放”的空間則促進了火車行駛過程中旅客間的交流,而不像19世紀歐洲的鐵路包廂一樣“迫使旅客要面臨一種源自尷尬而不是基于實際需要的關系”[16]122。5633/5634次列車“開放”的空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開放的車窗。車窗上的窗簾幾乎不會關閉,乘客不用擔心因為關上窗簾而無法欣賞沿途窗外的風景。相比車廂內(nèi)有限的空間,“開放”的車窗和窗外寬闊的視野給乘客帶來無限的空間,讓乘客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并未被限定和控制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關于人體、空間安排以及建筑三者所隱含的復雜關系,米歇爾·福柯在《規(guī)訓與懲罰》和一系列關于空間的采訪和講座中,對社會控制的空間化進行了歷史性的探索。他將建筑作為一種政治“技術”(technology),通過日常生活的空間“渠道化”(canalization)來解決政府關注的問題,即對個人和權(quán)力的控制,從而考察了權(quán)力與空間的關系。這種技術的目的是通過將個人組織和封閉在某一空間內(nèi)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一個“溫馴的身體”(docile body)[17]。傳統(tǒng)上,彝族并不喜歡封閉的空間,也不會過于強調(diào)私人空間,這種“開放”式的車窗更加符合彝族的日常生活習慣。此外,“小慢車”上隨時可以打開的車窗以及車窗外寬闊的視野為乘客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放”的空間,這一“開放”的空間賦予乘客身體及心理層面的自由感,而不至于有一種因身體被控制在封閉的空間內(nèi)而產(chǎn)生的被“規(guī)訓”(disciplined)感;當乘客覺得車廂內(nèi)過于擁擠時,他們可以望向窗外,以拓展自己的“私人空間”[18]。
其次是車廂間“開放”的通道及車廂內(nèi)寬敞的“縱向走廊”。5633/5644次列車的相鄰車廂間都處于連通的狀態(tài),乘客可以自由、隨意穿行于各車廂間,這促進了車廂內(nèi)乘客的自由流動,特別為車廂內(nèi)“流動”的售貨人員提供了便利。車廂內(nèi)兩端的座椅上每排有3個座位,座位所占面積比普通列車硬座車廂的面積稍小,這就為兩端座位間留出了更寬敞的“縱向走廊”。如果將座位視為乘客的私人空間,那么“縱向走廊”則可視為車廂內(nèi)的公共空間,寬敞的“縱向走廊”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平衡,也正如有學者指出“流動空間經(jīng)常會消滅和取代場所空間,而大走廊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這兩者取得了平衡” [19]。
(三)車廂內(nèi)的“臨時公共社區(qū)”
5633/5634次列車的乘客上車后大多都會隨意找個空位坐下,并不會嚴格按照車票就座。踏上5633/5634次列車,你仿佛進入一個由熟人組成的“臨時公共社區(qū)(public community)”: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彝族青年圍在一起聊天;車廂內(nèi)的小孩無論認識與否都會在一起嬉戲玩耍,時而跑向父母請求給予零錢購買零食,時而圍在一起分享小零食,其樂融融;還有的婦女在車廂內(nèi)做起諸如做鞋墊、織毛衣等針線活;三三兩兩的彝族阿普坐在一起一邊品嘗白酒的味道,一邊聊家長里短;放學歸來的孩子自覺地在車上寫家庭作業(yè);身著傳統(tǒng)彝族服飾去奔喪或送親的隊伍在車廂里商量相關事情;車廂內(nèi)連續(xù)不斷有吆喝售賣食品的彝族阿麻,1還有人在車廂內(nèi)售賣彝族漆器或彝族文化相關書籍……。2
車廂內(nèi)時而發(fā)出歡笑聲,時而發(fā)出孩子的哭叫聲,時而發(fā)出售賣食品的吆喝聲……整個車廂完全是一個充滿生機、熱鬧非凡的“公共社區(qū)”。沃爾夫?qū)は8柌际┰鴮]有包廂的三、四等車廂與有包廂的一、二等車廂進行比較,認為:“三、四等車廂簡單而又寬敞,坐在里面旅行的無產(chǎn)階級擠在一起,這就促使他們不斷交談;在一、二人等車廂中產(chǎn)階級所坐的包廂里,這種交流到19世紀末就已經(jīng)消失了。而這些一、二等車廂里的人聽到三、四等車廂里愉快地交談和笑聲傳到他們那孤立、無聊的小包廂時,心里充滿了羨慕和忌妒。”[16]97 - 98在5633/5634次列車的“臨時公共社區(qū)”內(nèi),你不用擔心如何消解整個旅行過程中的疲憊和無聊,即便你是獨自旅行,車廂內(nèi)的乘客會隨時向你投來熟人般的微笑,
(四)“車廂”的技術改造
2017年,為響應國家號召,助力涼山彝族地區(qū)脫貧攻堅,成都鐵路局對5633/5634次列車的車廂進行技術改造:將14號車廂的座位全部拆除,改裝為大型牲畜專用車廂,并在地板上安裝拴系裝置,以方便拴牛羊等大型牲畜;1 - 13號其他車廂首尾兩端各拆除一排座位,留出大約10平方米的空間,便于堆放大件貨物,從而使得車廂內(nèi)的“公共空間”更大,車廂衛(wèi)生更加整潔;車廂內(nèi)所有標語均為彝漢雙語文字,到站播報語言設置為彝漢雙語,沿線站臺也增設了列車到站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的彝漢雙語播報。
首先,改裝大型牲畜專用車廂使得其他車廂能保持干凈整潔的衛(wèi)生環(huán)境,避免了技術改造前人畜同乘帶來的弊端。其次,拆除車廂首尾兩端的座位為乘客提供了更大的公共空間,這一公共空間是車廂內(nèi)名副其實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上上下下、不斷來往的乘客在此進行交易?!稗r(nóng)貿(mào)市場”所占空間雖小,但卻五臟俱全,交易的物品琳瑯滿目,包括雞鴨鵝等家禽、蔬菜、大米、化肥和磷肥等農(nóng)用肥料以及具有彝族特色的銀飾、漆器等,整個車廂呈現(xiàn)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上述兩個方面的改造為乘客提供了更加干凈整潔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和更加寬敞的“交易公共空間”,而車廂內(nèi)彝漢雙語文字的標語,以及車廂和沿線站臺上增設的彝漢雙語播報,則從更深層面體現(xiàn)出在涼山彝族地區(qū)“推行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同時,科學保護彝族語言文字”的國家政策。這不僅能為涼山彝族地區(qū)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語言基礎,同時還能兼顧涼山彝族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因為“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 [20]。
三、“小慢車”內(nèi)彝族人的“好面子”與“厚臉皮”
在火車運行過程中,“售貨阿麻”們來回穿梭在13節(jié)車廂間,不斷吆喝售賣,我們不妨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流動的小賣部”?!傲鲃拥男≠u部”這一表象背后卻隱含了彝族傳統(tǒng)觀念的轉(zhuǎn)變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如下,將以筆者在5633/5634次列車上的多次調(diào)查經(jīng)歷對此現(xiàn)象進行深描。
(一)吆喝售賣的彝族“售貨阿麻”
據(jù)筆者實地調(diào)研,5633/5634次列車上每天售賣商品的“售貨阿麻”約有30人。這些“售貨阿麻”全部來自普雄鎮(zhèn)的彝族,大多因為年齡較大,無法外出務工,因此在火車上做小買賣補貼家用。這些彝族“售貨阿麻”在前一天晚上便準備好第二天售賣的大多數(shù)商品,熟食類則在當天凌晨準備。1早上7:10在普雄站上車,上車后將背篼放在座位的小桌子下,并用一條長圍巾蓋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1然后每類食品挑選幾樣放入小簸箕,就開始端著小簸箕在各個車廂間來回吆喝售賣。這些彝族“售貨阿麻”大多在月華站下車(上午11點左右到站),下午又從月華坐5634次列車(下午3點左右到站),然后在車廂內(nèi)重復上午的售賣工作,晚上7點到達普雄,從早上出門到晚上到家整整持續(xù)近12個小時。除特殊情況外,彝族“售貨阿麻”們每天來回穿梭于5633/5634次列車的各個車廂間,顯然5633/5634次列車這一“非場所”(non - place)成了她們最重要的生活空間。
馬克·奧吉(Marc Augé)認為傳統(tǒng)意義的空間應至少有三個特征:有身份的、有關聯(lián)的和有歷史的(places of identity, of relations and of history)。在他看來火車并不具備這三個特征,因此火車是與場所相對立的“非場所”,每一個在火車上穿梭通過的人,也只是這一非場所的過客,他們不會在火車上留下太多深刻的記憶,不會和火車發(fā)生深刻的聯(lián)系,因此也不可能和火車有任何情感關聯(lián)(relations),火車只會加速個體身份的相似性和孤獨感[21]52。然而上述彝族“售貨阿麻”的實例卻表明,她們與火車建立了互為主體的關系而非過客,她們與火車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此外,她們在火車上建構(gòu)了“售貨員”這一特殊身份,且這一身份不會因其離開火車而具有短暫性和臨時性,因為第二天她們又會以“售貨員”的身份出現(xiàn)在火車上,因此這一群體對火車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對“售貨阿麻”而言,“小慢車”是一個具有社會和空間雙重意義的場所(place),“小慢車”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關系,它在生產(chǎn)社會關系的同時又被它們所生產(chǎn)。它承載著“售貨阿麻”的情感,是這一群體與他人發(fā)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在這一場所內(nèi)“售貨阿麻”并非“只能與自己的影子交流”[22]86,也并非“只能與書這一圖像式代替品的景觀進行交流”[16]94。相反,她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屬于這里:她們對這里發(fā)生的一切有著深刻的記憶,這里不僅是她們與舊友維系情感的地方,也是她們與陌生人建構(gòu)新聯(lián)系和情感的地方,因此“小慢車”這一具有流動性和短暫性特征的空間對“售貨阿麻”這一特殊群體而言,是具有身份性、聯(lián)系性和歷史性三大特征的空間或場所。
(二)車廂內(nèi)的彝族售貨阿麻的“厚臉皮”
? ? ? ? ,? ? ? ? bbap bbap vu o,bbap bbap vu o(買粑粑啦,買粑粑啦);? ? ? ?,? ? ? ? va qip vu o,va qip vu o(買雞蛋啦,買雞蛋啦),liang fen vu o,juan fen vu o2(買卷粉,買涼粉)……
在5633/5634次列車車廂內(nèi),每隔幾分鐘就會有彝族“售貨阿麻”嘴里吆喝著上面的彝語在車廂內(nèi)來回售賣東西,有時甚至會彝語和漢語混合使用。雖然乘坐5633/5634次列車的乘客98%以上是彝族,漢語和彝語混合使用從更深層面表明了車廂內(nèi)彝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其次,“售貨阿麻”吆喝售賣這一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彝族地方很少見,因為在彝族傳統(tǒng)觀念里吆喝售賣是一件有損面子、很丟臉的事情。有一位喜德的依火小伙子說:“在車廂上賣東西的阿麻都是普雄人,我們喜德人是不會這么大聲叫著賣東西的,因為普雄阿麻可以做到厚臉皮”。來自喜德的莫色阿麻有同樣的看法:“這些普雄阿麻真的厲害,她們可以放下臉面,來回吆喝售賣,我們喜德阿麻學不會,也做不到”。
如上,依火小伙子和喜德莫色阿麻總是將普雄阿麻和喜德阿麻進行比較,他們都是彝族阿麻,且在地理位置上距離較近,地域差異并不明顯,可為何他們的話語中這兩個群體有如此大的差別?筆者在調(diào)研過程中帶著這一疑問訪談了不少彝族乘客,他們在討論普雄阿麻時并沒有因為他們口中的“厚臉皮”而帶有歧視的眼光,相反帶有一種敬佩之情。他們內(nèi)心深處其實早已接受“厚臉皮”這樣一種經(jīng)商行為,但自己卻無法具體付諸實踐,那是因為“一般說來,人們總是愿意固守他們的習慣,而不愿意采用要求他們做出調(diào)適的新東西”[22]。
普雄彝族也并非天生就有這樣的經(jīng)商意識和行為,它的產(chǎn)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筆者看來,普雄阿麻的經(jīng)商意識及“厚臉皮”的經(jīng)商行為與成昆鐵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普雄站是成昆鐵路線上最大的三等站,在過去涼山彝族地區(qū)公路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普雄曾經(jīng)是涼山州美姑縣、昭覺縣、雷波縣、布拖縣以及金陽縣(俗稱“東五縣”)的人流和物流集散地。人與物借助成昆鐵路在普雄流通,文明文化借助成昆鐵路在普雄傳播,不同族群借助成昆鐵路在普雄互動和交融。因此,對普雄彝族而言,成昆鐵路集流動通道、文明孔道和互動通道等功能于一身。隨著成昆鐵路的開通運行,大量鐵路相關部門和單位相繼在普雄建立,同時不少外來漢族到此經(jīng)營生意,逐漸在當?shù)匦纬深H具規(guī)模的“路畔”經(jīng)濟。這種“路畔”經(jīng)營模式對普雄彝族起到了潛移默化地影響,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普雄彝族對貿(mào)易的態(tài)度便經(jīng)歷了從“接觸、觀察”到“參與、實踐”的轉(zhuǎn)變過程,從而逐漸形成了上述“厚臉皮”的經(jīng)商行為或意識。
(三)車廂內(nèi)彝族乘客的“好面子”
與上述普雄阿麻“厚臉皮”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車廂內(nèi)彝族乘客的“好面子”。從更深層面而言,“厚臉皮”和“好面子”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一對隱喻。喜德人反復強調(diào)普雄阿麻的“厚臉皮”,實則更加突出了其“好面子”的傳統(tǒng);而普雄阿麻“厚臉皮”的行為能夠成功實踐也正是因為其了解彝族乘客“好面子”這一傳統(tǒng)?!昂衲樒ぁ迸c“好面子”的實例則生動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小慢車”上的碰撞與正面交鋒,筆者在5634次列車上目睹了以下實例。
阿西阿麻看到兩名年輕男女從月華站上車,在他們交談過程中她了解到這兩名年輕人是結(jié)婚不久的新婚夫婦,結(jié)婚后兩人便外出務工,這是婚后第一次回男方家。阿西阿麻找準時機和兩個年輕人交流,并告訴女孩子彝族第一次去公婆家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其中專門強調(diào)不能空手去,應該給公婆買東西等。最終兩個年輕人在阿西阿麻處買了155元的東西。
以上實例中,阿西阿麻成功做成“大生意”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她在車廂內(nèi)售賣過程中,細心觀察每一位乘客,以了解他們的大概背景,并進一步找準時機加入乘客的聊天話題;第二,阿西阿麻并未一開始就推銷她的產(chǎn)品,而是以一個長者的身份與年輕人進行交流,拉近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讓年輕人感受到他們之間并不是“小販”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而是熟人般的緊密關系;第三,阿西阿麻熟悉彝族相關風俗習慣,能根據(jù)不同乘客的實際情況精準推薦適合的商品。整個銷售過程展現(xiàn)了阿西阿麻精湛的銷售技巧,這是其在長期銷售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便是彝族人“好面子”的傳統(tǒng),這里的“面子”具有兩個層面的意涵:第一層面為售貨阿麻與乘客間的面子;第二層面為同行乘客(同伴)間的面子。有學者從農(nóng)民日常生活實踐的角度分析了“面子觀”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具體意涵與形態(tài),并重點分析村莊社會結(jié)構(gòu)與農(nóng)民面子觀念之間的相互形塑關系,認為中國農(nóng)村的現(xiàn)代性變遷使得農(nóng)民的面子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多元化的沖突中,變得無法定義自己,無法定義與別人、與社會的關系[23]。
在此筆者的重點不是剖析彝族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其面子觀之間的形塑關系,而是分析彝族“好面子”的傳統(tǒng)如何在“小慢車”上具體實踐?!靶÷嚒钡能噹@一“臨時公共社區(qū)”不再如彝族傳統(tǒng)社會那樣是基于血緣和地緣而構(gòu)建的共同體,而是由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背景、甚至互不相識的乘客臨時組成的公共空間。在這一公共空間里,乘客與售貨阿麻之間以相互給面子的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他們在銷售食品這一過程中,逐漸將對方變成自己人(抑或熟人),從而保持了一種臨時但較為緊密的社會關系。而對于同行乘客而言,購買食品與同伴一起分享時,購買者一方在同伴面前顯得很有“面子”,而這一“好面子”背后則隱含了彝族傳統(tǒng)文化核心之一的“情”,這次由A購買食品,那么其他同伴會記住這份“情”,下次一起乘坐火車時其他人會積極主動購買,以做到“禮尚往來”。“情”不僅在彝族傳統(tǒng)文化里尤為重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是核心之一,正如喬建所言:“‘情’則是主流文化里我們認為最核心的一個觀念,但卻甚少以實證的、科學的方法為人所討論。‘情’是中國文化里頭很神秘,也是很復雜的一個概念,然而,真正代表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應該就是這個‘情’字” [24]。
一言以蔽之,當乘客在面對售貨阿麻“厚臉皮”的銷售技巧時,購買則表明其給售貨阿麻“面子”,不購買則自己會感到不好意思、有失面子;而購買食品和同伴一起分享則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體現(xiàn)了彝族傳統(tǒng)文化里神秘又復雜的“情”文化。彝族乘客的“好面子”和售貨阿麻的“厚臉皮”在車廂這一公共空間內(nèi)碰撞融合、相互形塑,最終構(gòu)成一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協(xié)奏曲。
四、“小慢車”內(nèi)的“信任”與“不信任”
在吉登斯看來,“信任關系是與現(xiàn)代性相關聯(lián)的擴展了的時空伸延的基礎” [25]76,信任關系與時空伸延有著密切關聯(lián)。此外,吉登斯還進一步闡釋了影響現(xiàn)代生活獨特動力特質(zhì)的三大因素:時空分離(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社會制度的脫域機制(disembedding of social institutions)以及制度化反身性(institutional reflexivity)[25]13 - 16。時空分離使得“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gòu)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25]18(即“脫域”)。時空分離和脫域機制共同驅(qū)使社會脫離固有的規(guī)則或慣例的控制[26]19,從而產(chǎn)生現(xiàn)代制度動力機制的第三個因素——反身性,三個因素之間的具體關系如表2。
傳統(tǒng)的彝族社會是一個以血緣(親緣)和地緣為紐帶締結(jié)而成的共同體,這一共同體內(nèi)的成員有一種不分彼此的“我群意識”(we group consciousness)。1這種“我群意識”使得個體對共同體內(nèi)的成員充滿信任、依賴,而將共同體外的人則視為“他者”并對其加以排斥,由此產(chǎn)生了對“他者”的不信任。在傳統(tǒng)彝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形成如費孝通所言的差序格局。那么,在具有時空伸延特征的“小慢車”內(nèi),傳統(tǒng)彝族社會中彼此“信任”的社會關系是否出現(xiàn)“脫域”狀態(tài)?身處“小慢車”的個體是否脫離彝族傳統(tǒng)社會固有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的控制?而對“他者”的不信任是否依然存在?以下,筆者將以5633/5634次列車上的多次調(diào)查經(jīng)歷對上述問題進行闡釋和回應。
(一)信任
雖然車廂內(nèi)的彝族乘客可能互不相識,但都是彝族同胞這一事實讓他們將彼此視為“同者”(same)而非“他者”(other),從而形成“我群意識”。由此,車廂這一“臨時公共社區(qū)”為彝族乘客提供了身份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確定性等共同體所具有的基本屬性,而這些基本屬性為車廂內(nèi)彝族乘客間的相互信任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小慢車”內(nèi)的信任主要體現(xiàn)為彝族乘客間的相互信任以及乘客與售貨阿麻間的相互信任兩個方面,以下兩個案例分別呈現(xiàn)了這兩個方面的信任。
案例一:吉俄阿麻看見三位彝族男士上了2號車廂,便迅速走過去推銷啤酒,三位男士起初并沒有買酒的意愿,吉俄阿麻見再三推銷無果,最后干脆直接把3瓶啤酒放在三位男士前面的小桌子上,就轉(zhuǎn)身去其他車廂售賣。吉俄阿麻在兜售一圈后返回2號車廂時,三位男士竟然已經(jīng)打開啤酒喝了起來,吉俄阿麻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但并沒有立刻向三位男士索要啤酒費用,而是繼續(xù)前往1號車廂售賣,后來3位男士把15元啤酒錢壓在酒瓶下就下車了。
案例二:莫色阿麻在“小慢車”上跟筆者聊起自己的故事,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去年二兒子也去世了,所以她心里很痛苦,這次去西昌哥哥家玩就是為了散心,這次去哥哥家不僅得了500元“卡巴”1,嫂子還買了3套彝族衣服給她,此時她臉上露出了驕傲自豪的表情,與此前在聊家庭情況時傷心難過的表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案例一中,吉俄阿麻將啤酒放在桌子上便離開,以及不及時、主動向三位男士索要啤酒費用都顯示出其對三位男士的信任,她并不擔心三位男士會在不支付費用的情況下下車。而三位男士將15元啤酒費用壓在酒瓶下便下車則表明他們對其他乘客的信任,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屬于吉俄阿麻的錢,便不會將其占為己有。案例二中,莫色阿麻與筆者之前素不相識,但筆者“彝族同胞”這一身份讓莫色阿麻將筆者視為“同者”“熟人”,因此在車廂這一公共空間內(nèi)毫無保留、敞開心扉地與筆者分享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某種程度來說這屬于個人隱私),足見其對筆者的信任。以上兩個案例中所呈現(xiàn)出的相互“信任”這與當前主流話語中的“風險社會”和“信任危機”等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彝族乘客大多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但他們將彝族傳統(tǒng)社會“共同體”所具有的身份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確定性等基本屬性整體移植到車廂這一“臨時公共社區(qū)”內(nèi),從而使得傳統(tǒng)彝族社會中彼此“信任”這一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在這一空間內(nèi)仍然適用并具體實踐著。
(二)不信任
如上文所述,“我群意識”使得個體對共同體內(nèi)的成員充滿信任、依賴,而將共同體外的人則視為“他者”并對其加以排斥,由此產(chǎn)生了對“他者”的不信任。熟人社會的“他者”必定是陌生人,這種熟悉和陌生是族群排斥感的基礎[27]137。筆者從穿著打扮、語言、行為舉止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他者”的特征,筆者在車廂內(nèi)時而用普通話與外地乘客交流,時而用四川話與列車員交流,時而用非標準的彝語2與彝族乘客交流,因此對售貨阿麻而言,筆者的身份具有“不確定性”。
即便筆者一再表明自己“彝族”和“教師”的身份,但筆者多次嘗試與一名售貨阿麻們進行交流并詢問她的電話號碼時,都被她以“我不會用手機,不會接聽電話”婉言拒絕。售貨阿麻的拒絕理由顯然是客套話,因為筆者親眼所見阿麻運用微信收付款功能的熟練程度不亞于一般年輕人。后來另外一位售貨阿麻無意間告訴筆者:“有時候車廂上的警察或列車員會換上便服,目的是為了逮我們。”此時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售貨阿麻對筆者“撒謊”是因為她有較強的提防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拘湃问且环N與周遭行動和互動環(huán)境中的風險與危險相關的遮護裝置。他還是防護甲或“保護殼”的主要情感支撐,所有正常個體都會借助它們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務[26]37。對售貨阿麻而言,信任和風險在車廂內(nèi)緊緊地相互捆綁在一起。售貨阿麻在車廂內(nèi)售賣食品這一行為具有被便衣警察或列車員“逮”的風險與危險,在這種情境下,售貨阿麻的提防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是一種防護甲或“保護殼”,而他們對“他者”的不信任則成為其應對被“逮”風險與危險的遮護裝置。
五、結(jié)語
鐵路對經(jīng)濟地理空間具有較強的形塑力,“快”速鐵路不僅增強了城市間的通達性,而且加快了人、物、信息、觀念和資本等的流動,但與此同時也會加劇中心地區(qū)和邊緣地區(qū)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在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快”的話語占支配地位的高鐵時代,“慢”的心聲卻容易被忽略。李克強總理曾指出:“我們現(xiàn)在雖然有了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但不能沒有逢站就停、票價低廉的綠皮車。因為我們國家很大,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還很不平衡很不充分,既要考慮效率,又要兼顧公平?!?[28]當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就像一列“高速列車”,然而中國區(qū)域間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卻仍然客觀存在,國家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必須予以“掉隊”的人和地區(qū)足夠的關照,從而真正實現(xiàn)“在脫貧、全面小康、現(xiàn)代化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愿景。本研究表明,在大涼山深處運行的“小慢車”就是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具體實踐,真正滿足了成昆鐵路沿線彝族老百姓的需求,并成為他們賴以生存的、流動的生活空間。
“小慢車”車廂這一流動空間可視為由有不同社會背景和身份地位的人構(gòu)建的“臨時公共社區(qū)”,這一公共社區(qū)兼具社會意義和空間意義。這一“臨時公共社區(qū)”再造和塑造了當?shù)匾妥迦说淖晕艺J同,人們在這里見老友、交新友、逛“市場”、找樂子,“來自四面八方的彝族都聚集于此,交錯出新的身份認同與階序”[29]。列車這一馬克·奧吉筆下的“非場所”卻是售貨阿麻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她們是這一“非場所”的主人而非過客,她們與火車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聯(lián)系,“售貨員”這一身份讓她們對火車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而在吆喝售賣的過程中,她們“厚臉皮”的現(xiàn)代行為在車廂內(nèi)不斷展演,與其他彝族乘客“好面子”的傳統(tǒng)不斷碰撞,在車廂內(nèi)彈奏出一曲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協(xié)奏曲。
此外,“信任”與“風險”(“不信任”的來源)也在車廂內(nèi)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雖然“小慢車”具有時空伸延的特征,但由于這一場所為彝族乘客提供了身份認同、歸屬感、確定性和安全感等共同體所具有的基本屬性,傳統(tǒng)彝族社會中“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并未出現(xiàn)完全“脫域”的狀態(tài),車廂內(nèi)乘客與乘客之間、乘客與售貨阿麻之間建立起一種“熟悉人”的社會關系,因此他們之間仍然能遵守相互信任的行為規(guī)范或準則。然而,由于售貨阿麻在列車上售賣東西這一行為可能會“招來”便衣警察或列車員,他們會對列車上的“可疑人物”產(chǎn)生提防心理,此時“不信任”就成了他們抵抗風險與危險的遮護裝置。
總之,鐵路沿線的彝族老百姓將彝族傳統(tǒng)社會中固有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整體移植到“小慢車”這一具有現(xiàn)代性意涵的流動空間內(nèi),從而使得“小慢車”這一空間內(nèi)不僅滲透著復雜的社會關系,同時也能呈現(xiàn)沿線彝族老百姓的生活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 Giddens A.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Harvey 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 MA: Blackwell, 1990.
[3]? Campbell B. Rhetorical routes for development: a road project in Nepal[J].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2010, 18(3): 267 - 279.
[4]? Dalakoglou D, Harvey P. Roads and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infrastructures,(im)mobil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4.
[5]? Beck K, Klaeger G, Stasik M. The making of the African road[M].Leiden: Brill, 2017.
[6]? Harvey P, Knox H. Roads: An anthropology of infrastructure and expertise[M]. Ithaca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5.
[7]? 王健,伍應滔.道路與空間:貴州月亮山地區(qū)的道路人類學研究[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21(6):87.
[8]? 張輝,李志農(nóng).道路、發(fā)展與認同——滇藏公路與奔子欄藏民國家認同的構(gòu)建與維系[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20(1):123 - 131.
[9]? 周大鳴,馬露霞.青藏線上的城鎮(zhèn):路學視角下的縣域?qū)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30 - 35.
[10]張雨男.路、國家與鄂倫春社會文化變遷[J].開放時代,2020(4):212 - 223.
[11]羅赟.樂西公路修筑緣起及其歷史作用再探[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20 - 22.
[12]趙崢.國民政府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政策之轉(zhuǎn)變:以抗戰(zhàn)時期動員西康彝族修筑樂西公路為中心的討論[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4(1):90 - 101.
[13]楊梅.道路建設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民國時期樂西公路的個案研究[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20(6):58 - 65.
[14]楊梅.人類學視閾下涼山彝區(qū)現(xiàn)代道路建設及其意義探析[J].西昌學院(社會科學版),2020(3):49 - 55.
[15]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1:286.
[16]沃爾夫?qū)は8柌际?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yè)化[M].金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7]Fouco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M]. New York: Vintage Book , 1975:198.
[18]Goffman E. Relations and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30.
[19]路易斯·阿爾布雷克特,湯姆·科彭斯,蔣冰蕾,馬睿瑞.大走廊:取得流動空間與場所空間的平衡[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1(6):42 - 48.
[20]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63.
[21]Augé M. Non - 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M].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5.
[22]王銘銘.文化變遷與現(xiàn)代性的思考[J].民俗研究,1998(1):1 - 14.
[23]董磊明,郭俊霞.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面子觀與鄉(xiāng)村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7(8):147 - 160.
[24]喬健,邱天助,等.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論述[M].臺北: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2012:6.
[25]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6]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xiàn)代中的自我與社會[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7]范可.在野的全球化:流動、信任與認同[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5:137.
[28]李克強.我們雖然有了高鐵,但不能沒有綠皮車[EB/OL].(2019 - 02 - 02)[2021 - 02 - 13]http://news.china.com.cn/txt/2019 - 02/02/content_74436403.htm.
[29]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M].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
[責任編輯:王 健]
收稿日期:2021 - 12 - 2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道路建設對涼山彝族社會的影響研究”(20CMZ022)
作者簡介:楊梅,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約其佐喜,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成都,610041)。
1“好面子”與“厚臉皮”這組漢語表述是筆者根據(jù)彝語“哦尼卡”和“哦尼阿卡”翻譯。本文中“好面子”與“厚臉皮”是一組中性詞,是對“小慢車”上普雄阿麻吆喝售賣的行為以及火車上彝族乘客的 “面子心理”的客觀描述,并無歧視之意。“哦尼卡”和“哦尼阿卡”這兩個表述的詞性在彝語里因具體語境不同而不同。如,當一個人借了別人的錢但一直不愿意歸還,可用“哦尼阿卡”來表達此人的行為,此時該詞具有一定的貶義感情色彩;而在下文中喜德人描述普雄阿麻為“哦尼阿卡”(即“厚臉皮”)時,該詞為中性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為褒義詞,以表達喜德人對普雄阿麻吆喝售賣行為的贊賞?!芭赌峥ā钡氖褂门c“阿尼阿卡”相似,在不同的語境亦可表達褒義、貶義以及中性之感情色彩。
2此處運行速的計算方法為:運行里程/(運行時間 - 共計停留時間)。
1“阿麻”為涼山彝族對上了一定年齡(一般為50歲以上)的女性的尊稱,本研究中在火車上進行吆喝售賣的彝族女性年齡從42 - 66歲不等,為行文方便,統(tǒng)一用“姓氏+阿麻”的稱呼模式。
2以上描述內(nèi)容由筆者多次在5633/5634次列車上的實地調(diào)研資料整理所得。
1這些食品主要有飲料、啤酒、白酒、大頭菜、果凍、花生瓜子、鳳爪、橘子、蘋果等,熟食主要有煮雞蛋、夾心鍋盔、涼粉、卷粉等。
1列車員偶爾會禁止他們在車廂內(nèi)售賣商品,因此她們會將售賣的商品“隱藏”起來,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列車員對她們在車上買東西這一行為持默許的態(tài)度。
2因“涼粉”和“卷粉”等詞匯在彝語里屬于外來詞,沒有對應的彝文字,此處直接借用這些詞語的漢語拼音,彝文字省略。
1“我群意識”是由人類學家亞當斯提出,他指出“我群意識”是一種個人與集體的一體感,這種一體感產(chǎn)生自日?;蛘咧芷谛越佑|過程中的親緣、地緣及其他事實,是一種共同的利益感和經(jīng)濟需要,以及心理上對群體的依附。
1“卡巴”為彝語音譯,是一種從年齡、輩分或階級地位上由上而下的單向饋贈,類似于印度的“檀施”(dan)和日本的“恩”(on)禮。有關“卡巴”的研究可參閱巫達:《彝族社會中“爾普”形式的變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2涼山彝語屬于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分為圣乍土語、義諾土語、所地土語、田壩土語和阿都土語。筆者來自阿都方言區(qū),但在西昌已生活近20年,經(jīng)常與來自不同方言區(qū)的彝族交流,因此能基本掌握各種土語,但筆者在用圣乍土語與車廂內(nèi)的乘客進行交流時,仍然顯得生疏、不夠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