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華
[摘要]“雙減”政策下,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優(yōu)化教學課堂,把課上好,教好每一個學生,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小學結構化教學,是當下小學數學“雙減”課堂的新路徑、新教法,它以知識結構入手,建構認知結構,關注課堂結構,促進“傳遞知識”向“提升素養(yǎng)”的正向發(fā)展,以“結構”促“素養(yǎng)”,達成“雙減”實效。
[關鍵詞]雙減;結構化;核心素養(yǎng)
“雙減”回歸教育本質,聚集立德樹人,重構教學體系,對我們一線教師而言,要從關注學業(yè)的“量”的減少,回歸到關注“質”的提升。這個根本的出路就是優(yōu)化教學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在數學教學中緊扣“知識導入、知識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深化”四個環(huán)節(jié),以教學設計的“角度、梯度、深度、廣度”,以結構化教學模式為抓手,優(yōu)化學習內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優(yōu)化學與教的順序,形成“學知識—長知識—悟道理”的過程,落實了數學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內容設計的思考
人教版《分數的基本性質》呈現了兩個例題:例1是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探究相等的分數之間的規(guī)律,發(fā)現分數的基本性質;例2則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為此,本節(jié)課我立足教材編排和自己班的教情學況,大膽創(chuàng)新。為了很好達成教學目標,我以認知事物最一般的“猜想—驗證—結論—運用”的過程結構作為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結構中大膽猜想、小心驗證中發(fā)現、歸納并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并對同類知識(數概念)形成結構化的認知,整體上促進教學發(fā)展和學生數據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二、教學過程設計的思考
(一)猜想
1.猜想的定位在哪里?
猜想給人以動力,尤其本課是在學習分數與除法、商不變性質等基礎上,基于類比推理的猜想,就成了我備課的不二之選。猜想要合理,要有目的性,更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猜想難度過大,會讓學生望而生畏,無從下手,更別說勾起探索的欲望了;猜想難度偏小,學生一猜即中,那么探究就沒有必要也沒趣味了。我在網上查看了多個視頻,卻依舊沒有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我下載了很多教案,一一查看,發(fā)現大多按教材的編寫一一呈現。但每一份教案與每一個視頻,似乎都提及“商不變”的性質。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真是“異曲同工”,我便設計用商不變的性質作為猜想的導線。商不變的性質是四年級上冊已學習過的知識,五年級上冊的小數除法也提及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列筆算,可見,商不變的性質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如果我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遷移,既不會加深學生學習的難度,也不會讓學生覺得猜想太容易。于是,我便決定用“商不變的性質”作為猜想的起點。
2.如何為猜想作鋪墊?
孩子的遺忘性較快,為了更好地開展猜想,商不變的性質的熟練度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如果我在新課上重新幫孩子復習,估計會占用一些時間,但不復習,猜想無從下手。于是,我想起了學習前置——預習單。預習內容可以幫孩子把遺忘的“商不變的性質”找回來。但如果只是概念的復習,學生可能要翻看書本,或者死記硬背。因此我設定了以實例引入,再歸納概括商不變的性質。(如下)
復習商不變的性質。
(1)10÷5=(? ? )
(2)10÷5=(10×2)÷(5×2)=20÷10=(? ? )
(3)10÷5=(10÷5)÷(5÷5)=2÷1=(? ? )
被除數和除數(? ? )乘或除以(? ? )的數(? ? ),(? ? )不變,這叫做商不變的性質。
接下來,如何架起橋梁,讓商不變的性質過渡到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就是它們的橋梁了。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我在預習單中,加入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復習。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發(fā)問,建立問題之間的聯系。
一切準備就緒了,本節(jié)課的猜想問題便呼之欲出?!俺ɡ镉猩滩蛔兊男再|,那么分數里有沒有不變的性質呢?如果有,又叫什么名字?你的猜想是什么?”便是引發(fā)學生猜想的問題。
(二)驗證
驗證猜想的過程是一個有明確指向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素材和研究空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學習,反復試錯,才能善思會做能說,深度地學,形成有效的數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這節(jié)課中,如果我把驗證的要求局限于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2或者除以2,那么,這樣的學習僅停留在“雙基”層面,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驗是沒有的。深度不夠,難以高位引領。我開始設想用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度的探究,讓他們嘗試乘或者除以一個相同的數,這個數可以是他們自己討論出來的,即使是奇思妙想,我也希望學生通過動手驗證,然后得出結論。
設定開放空間的探究,問題又來了——如何分配好課堂的40分鐘?每人都要有足夠的機會獨自動手驗證,每個獨自驗證的結果都有機會分享匯報,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小組合作便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小組合作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分享交流辯析,讓他們都在組里說說做做,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在驗證過程中,個別孩子的動手能力差,這樣也會影響驗證的效果。小組合作可以實現取長補短的效果。假如時間設定過多,40分鐘的課堂質量保證不了;時間設定過少,驗證探究成了一種形式。因此我設定本節(jié)課的驗證時間為7分鐘之內。共學單的設計是一個探究的導向,可以幫助學生在導學中有序地進行探究,更能幫助學生完善交流、匯報。但考慮到個別小組的驗證速度快,小組合作有默契,怎樣調控?我便運用分層的教學理念,設計了共學單。在共學單上設計了多余的空格,讓先完成的一組,還可以再選一個本組都喜歡的分數,再用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開放的探究空間,其驗證方法、手段必然是多樣化的,這也要求我有一定的駕馭能力,能預設學生生成知識。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探究,使課堂上有深層次的探究又能保證足夠的時間?這些問題一直縈繞著我。最后我決定讓學生對? ?進行研究。這樣的設定避免學生因設計較大的分數而造成探究困難。
我預設畫圖法、折紙法、線段法、計算法、數軸法,商不變的性質都有可能在學生的驗證過程中產生。但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單位1”相同方可實現比較大小。因此,我通過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要實現驗證? ?與所得的分數比較大小時,必須是單位1相等。在驗證過程中,我也考慮到學生得到分數必須要掌握分數的意義或者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知識,因此,我在預習單上,加上了復習分數的意義,幫助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可以運用知識進行探究。
(三)結論
以不完全歸納的方式,概括結論是小學常用的策略。怎樣能讓我班女多男少、內斂穩(wěn)重的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結論?如何抓住重點展開闡述,再進一步肯定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得出的成果?我及時抓住了“同時,相同的數、0除外”來“做文章”。用文字概述表征遠遠沒有具體直觀的舉例好。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創(chuàng)設了三個鮮活的例子展示說明,幫助學生去理解概念。繼而,組織學生自學課本,回歸教材,認真閱讀并填寫例1,鞏固學生的學習與認識后再歸納、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概念。
(四)運用
運用拓展,是認知的最終目標,也是個體內化的最關鍵一環(huán)。因此,要讓學生明白到驗證時只是拿了個別的分數舉例,再用舉一反三的方法運用到所有的分數中去。因此,我用商不變的性質適用于全部的除法,推導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也同樣適用于所有的分數。然后讓學生根據題目嘗試練習。先學后教的方法對孩子的認識有著深刻意義。我讓學生嘗試獨立做例2,讓他們在練習中,通過思考,慢慢悟出運用分數基本性質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做法遠比先講授后做題好得多。完成后,我還刻意點名讓學生匯報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聆聽中,把注意力跟隨著分析漸漸領悟。
初嘗練習的甜頭后,我預測學生會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于是,我設計了先搶答—集體判斷—筆頭的練習。這個過程也是遵循我班學生的特點,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由于本班學生自信心不足,是全校出名的靦腆,不愿意舉手發(fā)言,且回答問題的聲音十分小),這樣的練習設計層層遞進,以點帶面,可以說十分巧妙。
設計挑戰(zhàn)性的練習也是活躍氣氛的一環(huán),我把創(chuàng)造分數的機會交給學生,附上接力賽的形式,讓他們覺得好玩且刺激,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目標。
拓展延伸的題目,我設計成把乘號改為加號,讓學生思考分子、分母同時加上相同的數對不對,再引發(fā)思考,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再為加上一個不同的數使分數大小不變,再找出這個不同的數也藏著一些規(guī)律,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良好的學科基本結構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或心理表征的基礎。本節(jié)課,我以“猜想—驗證—結論—運用”的過程結構作為教學策略,不僅注重分數基本性質的知識教學,更注重學生思維方法和認知方式的啟迪,為以后學習分數的簡便計算、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或者認知范圍的擴大,提供了有用的啟蒙,這就是數學知識背后的素養(yǎng)的力量!
小學結構化教學,是當下小學數學“雙減”課堂的新路徑、新教法,它不但能指向兒童教學的深度學習,更能促進“傳遞知識”向“提升素養(yǎng)”的正向發(fā)展,以“結構”促“素養(yǎng)”,由知識結構入手,建構認知結構,關注課堂結構,做到心中有結構、眼中有學生,才能“雙減”有實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馬露露.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3]呂玉曼.教學過程結構化對中職生實踐能力的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