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娜
【摘 要】以南海區(qū)星輝學校學前班智力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以課程為主線,以項目為推動,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特點、特殊需求,結合培智課程新標準、幼兒園指導綱要等,對康教結合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使教育與康復形成合力,探索出“六個一”的實施路徑。讓學生在學習中康復,在康復中學習,實現教育和康復“雙贏”,以達到“缺陷補償,開發(fā)潛能”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學前智障兒童;康教結合;課程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中明確提出,“積極開展學前教育,殘疾幼兒的教育應當與保育、康復結合實施”?!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中也提到:“各地要注重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并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增設附屬幼兒園(學前教育部),積極探索早期救治、康復與教育緊密結合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模式?!笨梢?,“康教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有效的,越早干預,康復效果越顯著,這也是特殊兒童及其家長的迫切需求。
對此,為了滿足學前智力障礙兒童教育與康復的需求,南海區(qū)星輝學校在區(qū)人民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學前班。同時與南海區(qū)福利院合作啟動“康教結合”項目,由社會福利院派出專業(yè)康復治療團隊進駐學校,對學前班有康復需求的學生開展康復教學。根據智力障礙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實際需求,采用教育、醫(yī)學、心理等多學科合作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康復與保健服務??偟膩碚f,“康教結合”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將康復滲透進去,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與教育融合,讓兩者成為有機整體,推動特殊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一、啟動康教結合項目,搭建“一站式”平臺
我校一直秉承“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治療”的理念,注重智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康復和教育,著力解決我區(qū)特殊教育中學生需求多、分布廣,康復資源少、服務難,教育資源和康復資源分屬不同部門、難以協調等問題。2017年9月,由區(qū)殘聯和教育部門推動簽訂“康教結合、協同發(fā)展”合作協議,由南海區(qū)社會福利院派出專業(yè)康復醫(yī)生入駐學校,為學前智力障礙兒童提供綜合康復服務,“康教結合”項目正式啟動。一方面,特殊教育學校提供康復對象、實驗基地、實驗器材、康復時間以及教師參與等涵蓋各項條件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南海區(qū)社會福利院提供康復醫(yī)生、康復理念及康復技能,在對中、重度各類型障礙學生進行康復矯正的同時傳授教師相關生理、心理知識以及康復技能。打破以往“康教結合僅僅是依靠特校康復教師和教學教師”的合作模式,實現了專業(yè)康復機構和學校之間、專業(yè)康復人員與教師之間的有機合作,做到特殊兒童發(fā)現、診斷、評估、康復、教育全方位和無縫隙的有機銜接,并通過集體康復、個別訓練及家庭輔導等多形式、個性化、一站式地滿足特殊兒童教育和康復需要。
二、發(fā)現康教結合問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醫(yī)生和教師突破時間和空間障礙,齊聚一堂、深入交流、相互配合,避免了家長和孩子的奔波,取得了一定教育和康復效果。但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也出現了課程缺少、評價缺失、定位不清、康教分離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課程缺少、評價缺失??到探Y合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康復醫(yī)生和教師還未達成合作共識,尚未能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課程設計,出現“四無”問題:無計劃、無教材、無教法、無評價。難以確保項目順利、有序、有效地開展。
2.定位不清、康教分離。在教學上“康”和“教”處于分離狀態(tài)。在項目開展的初期,無論是教師還是康復醫(yī)生都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課程能力,尚未形成合作共識,每堂康復課由康復醫(yī)生擔任主教,教師提供輔助。雖處一個空間,但未真正實施“協同教學”,而且教學與康復內容不同步,康教結合流于形式。
三、設計康教結合課程,探索“康教三結合”模式
針對學生缺乏主動性及互動模仿等基礎學習能力的現狀,康教結合團隊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學校培養(yǎng)目標與已有資源和條件,整體設計滿足學生需求的“1+X”課程?!?”是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促進學生潛能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課程,包括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癤”是使學生的障礙得到康復的補償性課程,包括溝通與交往訓練、情緒行為訓練、精細動作訓練、粗大動作訓練、感知覺訓練五大領域。兩類課程相互協作,有效優(yōu)化教學效應,以學年為單位制訂課程計劃,對課程進行動態(tài)管理。
針對康教結合項目研究內容不確定,設計思路不清晰,醫(yī)生和老師缺少交流平臺,課程缺少、評價缺失導致教學模式不定,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甚微等問題,我校通過文獻分析康教結合歷史發(fā)展不同階段,探索了“康教三結合”模式:堅持以任務為導向,突出以功能康復為核心,形成了“雙師結合、評估結合、課程結合”主題教學模式。
1.雙師結合。通過搭建“康教結合實驗班”,選取特教專業(yè)的教師和康復治療師共同擔任班主任管理學生,開展“康教結合”研討會,進行“雙主體”教學。這樣在實驗班的平臺上,教師、醫(yī)生以協同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服務。有了共同的目標和方向,既加強了雙方的交流,又可讓教師參與到康復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康復治療師與教師之間的結合。
2.評估結合??祻歪t(yī)生和學科教師共同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教育診斷與康復全面評估,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及最近發(fā)展區(qū),共同制定單元主題,進行學習效果評量分析,了解彼此的教育內容及學生的掌握情況,相互協作,共同作用于學生,真正達到康復與教育相結合。
3.課程結合。教師和康復醫(yī)生以評估為基礎,共同推進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單元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科知識技能相互結合,有效地整合知識與技能學習。大膽進行課程改革,從整個學科到單元乃至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具有階段性、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做到個性化、生活化,探索同一主題下集體+小組+個訓、教師與康復治療師“協同教學”模式。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針對孩子們的不同需求進行康復訓練,注重將語言康復、認知訓練的方法和數學、社會、健康等領域進行融合滲透,打造康復聯合教學特色課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泛化。
四、豐富康教結合資源,優(yōu)化課程實施路徑
依托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項目“特殊教育康教結合實驗”,通過解讀細化國家培智課標,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編寫校本教材、錄制精品微課、開發(fā)課程教學內容等,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的課程資源。
第一,課程內容資源。依據學校課程方案、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需求,研發(fā)了200多個學前康教結合課程資源。第二,教學微課資源。跟隨信息化發(fā)展步伐,學校至今共積累180余節(jié)康教結合精品微課。其中,108節(jié)精品微課資源收錄在中國特殊教育、掌握現代特教等官媒中,與全國特教同行分享資源成果,獲得一致好評。第三,課程評估資源。學校匯集了各種評估工具,如依靠專業(yè)評估師進行施測的標準化評估工具等。
為了保障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做到個別化與集體化教學相結合。通過“六個一”將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與學校、班級的課程結合起來,探索出多樣化的課程實施路徑。
1.多維度評估,形成“一生一評估”。針對目前我校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殘疾程度重、個體差異大的現狀,為了實現真正的個別化,評估是基礎。在實踐中采取多維度評估。每個學生入校前都要進行基礎評估,有醫(yī)學評估,如智力測驗、社會適應性評估等;也有教育評估,如教師自制的個別化教育教學評估等。除了基礎性評估外,還會采用不同的評估工具進行專項評估。如采用觀察、訪談、調查、測驗等方法,將正式評量與非正式評量相結合,明確學生課程學習的起點,為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提供依據,使評估直接對接康教結合課程。并通過全程評估,不斷調整教學。
2.個性化設置,形成“一生一課表”。每學期初,在基礎評估與教育評估的基礎上,教師與康復醫(yī)生通過研判學生學習需要,制定發(fā)展性班級課程表,補償性課程表,集體、小組、個訓安排表等,最終形成符合學生需求且有針對性的個人課程表。
3.按需求調整,形成“一生一目標”。每個學生的需求有所不同,教師可根據學生個人課程表中的科目設置,以學期為單位制定個別化教育康復目標,并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適當調整目標的數量和難度。
4.多元化評價,形成“一生一評價”。以學生的個別化目標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價,評價貫徹教學全程。過程性評價注重及時與多元,幫助教師和醫(yī)生找準問題及干預的方式方法,及時評價干預的應用效能,發(fā)現學生的進步,并把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幫助學生和家長樹立信心,促進學生發(fā)展。階段性評價注重信度與效度,通過開展周測、月測、期末檢測核驗學生個別化教育目標達成度,全面反映學生個別化教育應用效果。同時,依據測驗結果及時調整、簡化、充實教學目標。
5.個別化教育,形成“一生一計劃”。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風格、學習環(huán)境都不同,為了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醫(yī)生與家長齊聚一堂,通過訪談、教育診斷與評估、擬定目標、召開家長會等一系列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
6.歸檔和整理,形成“一生一檔案”。注重過程性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將學生的評估報告、個別化教育計劃、課堂實況、作業(yè)練習、家庭康復記錄等通過視頻、照片、文字、表格等多種形式保存下來,最終形成完整的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五、創(chuàng)造康教結合條件,實現師生全面發(fā)展
經過5年的實踐與探索,學生破繭成蝶,家長滿意度高,教師實現專業(yè)化成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硬件配備齊全??到探Y合實驗班共配備5間康復訓練功能室。包括:語訓室3間、感統(tǒng)室1間、精細動作室1間。配制泰億格言語治療儀6臺及羊角球、平衡木、T背架、大龍球等康復訓練器具。
2.學生進步明顯,家長參與度高。學生無論在認知理解、語言表達還是在動作發(fā)展、生活自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家長積極參加訪談、問卷調查、家長會、專題講座等校內活動,與教師、康復師形成雙向聯動,按照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展學校康復、家庭康復的雙向康復,實現家校共育,形成23份個別化教育計劃及學生成長檔案。
3.教師不斷成長,科研成果豐碩。積極開展基于實踐教育的“教學研討”“同課異構”“成果交流”等,參加了特殊教育學校課程建設優(yōu)秀成果評選、個別化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征集、特殊教育案例征集、教育教學信息化展示等活動,獲得專家和同行的一致認可。以項目為平臺,共榮獲5項省級成果獎,撰寫了20多篇相關論文,其中1篇論文發(fā)表,21篇論文榮獲省市區(qū)獎勵。1個省級項目結項,5個區(qū)級課題結題;1個市級課題立項,2個區(qū)級課題立項。10余個課件及微課獲省市區(qū)獎勵。
六、反思康教結合不足,積蓄能量繼續(xù)前行
雖然我校醫(yī)教結合項目在項目、課題的引領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及教育科研工作中,仍需要砥礪前行。
1.多方著手,增加受益。增強多方合作,拓展更多領域,增加學生的受益面及康復課時量,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康復、教育需求。
2.以研促教,提升專業(yè)。組織團隊成員參與課題研究、論文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提升專業(yè)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康復培訓,學習專業(yè)康復知識,把考取“教師資格+康復師資格”的“雙證書”作為醫(yī)教結合項目成員的標配,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3.整合資源,建設團隊。統(tǒng)整醫(yī)教結合評估、教材、教學設計、課件、微課等相關資源,逐步建立數字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推廣項目成果。采用“雙引”方式,將職業(yè)素質、教育、醫(yī)療水平高且富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師資引進學校,組成跨學科、跨領域、跨專業(yè)技術團隊。同時,邀請思想修養(yǎng)好、康復醫(yī)療和教學水平高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深入校園指導,為康教結合項目進行頂層設計,指導課程實踐。
4.創(chuàng)新課程,健全體制。根據本地的社會文化、背景、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及學生特殊需求,不斷調整、修改和完善相關課程,以適應特殊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
設置具體的管理機構負責康教結合課程的研究和開發(fā),明確課程目標,滿足學生需求,同時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項目運作。此外,建立獎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使學校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優(yōu)。
康教結合是當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促進特殊學生成長與進步的有效方式,而如何結合取決于各區(qū)和學校條件,且符合學生實際需求。我校開展康教結合項目的模式運作和課程應用在目前來說是有效的、值得推廣的。尤其是經過5年的探索,經歷了從物理空間形式的結合到實驗班的搭建,通過設計與應用康教結合課程、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創(chuàng)新“康教三結合”模式,開發(fā)了面向學生學習的豐富課程資源,形成了靈活有效的課程實施路徑,實現了師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雪婷,李潔,金妍,趙巍,劉愛斌,王春雨.“童期教育”結合醫(yī)學康復干預對學齡前腦癱患兒療效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8(8).
[2]博文倩,肖非.醫(yī)教結合: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特殊教育,2013(7).
[3]高凱健,趙小艷.在培智學校實施醫(yī)教結合的有效性探索[J].師道:教研,201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