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邢梅
【摘要】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詩歌的理解具有一定障礙,教師對于詩歌的運用,不能強行插入一杠子,而是巧妙地與故事的發(fā)展邏輯、人物的內(nèi)心軌跡,巧妙地融入,使得詩歌資料不再是課文的附庸,而成為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對事件意義價值的精準提煉,更是人物內(nèi)心感受的直接再現(xiàn)。
【關鍵詞】課后習題;洞察用意;人物形象;語文要素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思考題第二題,教材提供了周恩來總理的一首詩作,詩作如下: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詩歌以擲地有聲以及凝練的語言,展現(xiàn)了周恩來宏大抱負和責任擔當。教材要求學生結合詩歌,收集材料,理解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對于這一道習題,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一、解讀:洞察用意,把握價值
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詩歌的理解具有一定障礙,教師不能將其與課文中的古詩等同起來,無需在理解故事大意上耗費太多時間。教參也建議,“或提供注釋,幫助學生理解”“或直接告訴學生詩歌的大致意思”。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大意,這是利用古詩走進周恩來立志原因的基礎。
從內(nèi)容來看,動亂的面貌、停滯的發(fā)展,讓擁有悠久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周恩來立志東渡日本,試圖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fā)展。課文主要呈現(xiàn)故事,將人物的經(jīng)歷、見聞全盤托出,再利用畫龍點睛的感受,刻畫了人物內(nèi)在情感的發(fā)展軌跡,而這首詩則側(cè)重于展現(xiàn)心路歷程,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將內(nèi)心的抱負和志向展現(xiàn)出來。
二、萌芽:了解社情,東渡日本
周恩來少年時期,隨著伯父來到沈陽,面對伯父所提醒的“外國租界”,雖然并沒有真正理解,但伯父的交代卻流露出了足夠的信息。教師可以緊扣“不要隨便去玩”“有時繞著走”“惹出麻煩沒有地方說理”等關鍵詞語,形成對“租界”的感性認識,并借助收集的資料,進一步理解“租界”的實質(zhì)。教師要重點激發(fā)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愛國本能,感受“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不能去呢”這句話在疑惑不解中,所蘊藏的憤慨。
此時,學生的情感與周恩來處于同頻共振之際,并結合拓展的資料,揣摩人物內(nèi)心世界,對當下社會的現(xiàn)狀進行思考,初步認識到民窮國弱,失去了發(fā)聲、言說的權利,自己的國土也淪為了“租界”?;蛟S就在這一刻,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留學救國的心志,已經(jīng)開始萌芽。
三、發(fā)酵:為救民族,立下目標
這部分的教學,仍舊從伯父口中的“中華不振”入手,可以在學生了解內(nèi)容基礎上,結合具體信息進行提煉。“中華不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的街道上,大多是外國人—本末倒置,就是“中華不振”的一種表現(xiàn);其二,女人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肆無忌憚;其三,中國巡警反而訓斥女人—巡警欺軟怕硬、崇洋媚外;其四,周圍群眾只能勸慰不幸的女人—敢怒不敢言。
這次經(jīng)歷是“聽聞中華不振”的延續(xù)和升級,原本已經(jīng)開始萌芽的留學救國之夢,在這次經(jīng)歷之后,逐步發(fā)酵。但如何幫助學生搭建通過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大道,取得與詩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呢?筆者以為至少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從課文中生長出來。整件事情“中華不振”的表現(xiàn),都是純粹的交代信息,并沒有展現(xiàn)相應的描寫,這就為學生深度感悟和補充提供了留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借助前一板塊形成的情感積淀,相繼想象洋人在我們國土上的頤指氣使,巡警阿諛逢迎的媚態(tài),圍觀群眾的束手無奈……隨著想象,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了故事情境,與人物形成了深度對話。第二條,從對話中流出來。這些表現(xiàn)對于周恩來究竟會形成怎樣的觸動與影響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將自己看成是周恩來和他的同學,模擬他們在回家路上針對經(jīng)歷的這一場景進行對話,一方面緊扣語段所呈現(xiàn)的信息,另一方面則借助前一環(huán)節(jié)拓展補白的信息,將自己的心中所想、所感、所憤,以對話聊天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四、爆發(fā):痛定思痛,發(fā)憤圖強
正是經(jīng)歷了“聽聞中華不振”和“目睹中華不振”,才有了周恩來與魏校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振聾發(fā)聵的立志之聲。課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只有周恩來的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讀書”,而這句話語背后所涌動的情感,卻沒有完整再現(xiàn)。
所以,這一部分需要回讀,將后文中的兩件事情整合到此處。教師設問:究竟是什么促使周恩來立下了這樣的志向?關于“中華不振”的一連串畫面,此時就在學生的腦海中不斷閃現(xiàn):伯父叮囑時沉郁的表情、洋人不可一世的神態(tài)、中國街道滿是洋人的場景、不幸女人無所依靠的痛苦、中國巡警溜須拍馬的丑態(tài)、圍觀群眾扼腕嘆息的憤慨……當學生滿懷情感、不吐不快之際,需要教師在設計上開鑿一個缺口,讓內(nèi)心涌動的思維和情感之水,蹦涌而出。
此際,教師可以模擬魏校長與周恩來之間的對話,以聊天的方式將學生內(nèi)心的話語“誘”出來:別人都是“為家父讀書”“為光耀門楣讀書”,你為什么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面對“魏校長”的及時發(fā)問,學生自覺將自己演化成為周恩來,將從伯父那里“聽聞中華不振”以及在沈陽街道上“目睹中華不振”的經(jīng)歷和盤托出,作為自己所立志向的支撐。
此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點撥學生,結合詩歌中“面壁十年圖破壁”的詩句,相繼替周恩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即便寒窗十年,也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騰飛而發(fā)憤讀書。
五、升華:壯志難酬,豐富內(nèi)涵
教學至此,故事已經(jīng)結束,課文中三件事情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學生也已經(jīng)明了,“緊扣主要事情和主要人物,把握主要內(nèi)容”的語文要素,也得到了基本落實。課文的教學完全可以鳴金收兵了,但詩歌的內(nèi)容并沒有終結。最后一句話“難酬蹈海亦英雄”,看似與課文中的三件事情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其展現(xiàn)出來的雄心壯志和對民族存亡的責任擔當,與課文所展現(xiàn)的主題內(nèi)涵一脈相承。
這句詩重在展現(xiàn)周恩來“一心救國,不論成敗”的豪情壯志。其中“難酬”是指壯志如果不能實現(xiàn),而“蹈?!笨捎袃煞N理解:其一,即為跳入海中殉身明志之意。周恩來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正值愛國學者陳天華為了喚醒國人,毅然投海自殺,警醒民眾;其二,即為晚清之時,出洋留學就被稱為“蹈海”。筆者取第一種之意。因為第一種理解更能展現(xiàn)周恩來對于國家危急存亡的擔憂,是其愛國熱情和責任擔當?shù)闹匾憩F(xiàn),同時更與課文中所凸顯的主題緊密相關。
與整篇文章融合起來審視,這句詩是對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拓展和延伸。對其展開以下的兩步開掘:首先,這一志向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嗎?顯然不是,教師可以借助“面壁十年圖破壁”,想象要想真正達成這一志向,周恩來可能需要經(jīng)歷怎樣的“面壁”過程,其中可能會遭遇哪些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甚至是折磨;其次,這一志向如果因為各種客觀原因而無法實現(xiàn),該怎么辦?繼而引出這句“難酬蹈海亦英雄”,感受周恩來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萬丈豪情。由此,將詩句與整篇課文融為一體,成為感受人物立體化形象的重要一環(huán)。
縱觀這樣的解讀和構思,教師所關注的不僅僅是課文,同時還要把握和運用課后練習中所拓展的詩歌。巧妙地與事情的發(fā)展邏輯、人物的內(nèi)心軌跡巧妙地融入。詩歌資料不再是課文的附庸,而成為了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對事件意義價值的精準提煉,更是人物內(nèi)心感受的直接再現(xiàn)。由此,課文、資料、練習三位一體,有機交融,螺旋而上,高效課堂應可盼也。
【參考文獻】
[1]靳慶華.兒童詩校本課程的開發(fā)[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9(12).
[2]李思瑤.部編語文教材“提問策略”單元教學建議[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