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科舉制自隋朝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是古代知識分子進入仕途和實現(xiàn)理想的階梯。這一篇我們就以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為例,真實還原一次古人的“進京趕考”全過程。
很多人將今天的高考類比為古代的科舉考試,這種類比并不十分恰當。今天的高考是為了獲得高等教育的資格,古代的科舉考試則是為了獲得做官的資格。但從參加規(guī)模和社會影響力的角度看,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備受全國矚目。
正式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必須先通過資格考試“童試”,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正試”。童試要經(jīng)過三個級別的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是古代讀書人參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試,考試地點為其所在縣,一般由知縣(相當于縣長)主持??h試一般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舉行。魯迅就曾經(jīng)參加過晚清的縣試,當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縣試后沒再參加府試,而是去了南京礦務學堂改讀新式學校。
縣試合格者將參加第二級資格考試,叫作府試。府試一般在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舉行,考試地點在府城,相當于今天的市。府試一般由知府(相當于市長)主持,連續(xù)考三場。府試合格的考生,被稱為“童生”。年紀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歲,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爺爺和孫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試合格的童生,接下來要參加“童試”的最后一級考試——院試。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每次連續(xù)考兩場。院試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學政,學政由皇帝直接從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質類似欽差大臣。學政任期三年,任期內(nèi)依次到每省下轄的府或州主持院試。
院試通過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員”,俗稱“秀才”。秀才的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見了知縣不用下跪,還不需要服國家的差役和徭役。另外,秀才還有資格進入官學上學,成績最好的被稱為 “廩生”,還可以按月獲得國家發(fā)放的糧米??贾行悴乓呀?jīng)很不容易,按照魯迅參加的那次縣試的人數(shù)計算,500余名考生最后錄取了40名秀才,比例不高于8%。
雖說秀才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還沒有資格出任官員。在《儒林外史》里,范進考中秀才的時候,他岳父胡屠戶還奚落他“尖嘴猴腮”,但當范進考中舉人之后,胡屠戶就馬上變臉了,低三下四地稱范進為“賢婿老爺”。這前后變化的原因來自秀才和舉人身份的懸殊。
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正試了。正試也分三個級別,分別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三年舉行一次,由于考試時間多在農(nóng)歷八月,正值秋季,所以鄉(xiāng)試又稱“秋闈”。主考官一般由進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員擔任。考試地點一般在省城,有專門的考場,叫作貢院。鄉(xiāng)試共考三場,初九、十二、十五各一場,每場考一天。發(fā)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桂榜”。通過鄉(xiāng)試后,考生的身份就從秀才變成舉人。
成為舉人,意味著進入了“士”這個階層,可以做官了。舉人不光免役,而且還免稅。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對舉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報朝廷革去舉人資格后才能用刑。有學者統(tǒng)計過:明朝應天府的鄉(xiāng)試錄取率為7.26%;清朝人口劇增,鄉(xiāng)試的錄取率更是低到了1.68%。怪不得范進中舉之后會高興得瘋掉。
考中了舉人,考生得馬上準備會試。會試一般在鄉(xiāng)試之后第二年的農(nóng)歷三月舉行,時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欽定。會試的考試地點在北京的禮部貢院,大多數(shù)舉人一般鄉(xiāng)試考完的當年臘月就要啟程出發(fā),開始真正的“進京趕考”。
舉人們進京趕考,需要路費盤纏。清朝順治年間,參加會試的舉人會得到國家給予的路費補助,視路途遠近,每人十到二十兩銀子不等。另外,同鄉(xiāng)的鄉(xiāng)紳地主也會資助路費,一來是對文化的重視,二來是為了結交今后前途無量的官紳階層。與路費同時發(fā)放的,還有官府為舉人準備好的路引,類似于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介紹信。在專制時代,沒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會按律治罪。
舉人在出發(fā)前還可以到官府領取一面火牌。古代的驛站只為官府服務,民眾無權使用,舉人進京趕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驛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驛站沒有役夫時還會折現(xiàn)給舉人銀子。舉人進京趕考所乘坐的車叫作公車,公車上插有一面黃布(黃色為御用顏色)做成的旗幟,旗上書寫“奉旨會試”或“禮部會試”四個大字,看到這面旗幟,沿途所有關卡必須無條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過路費。
那到了北京,舉人們住在哪里呢?有親友的投靠親友,沒親友的可以住在客棧,更多的則住進了“會館”。所謂會館,類似今天各地在北京設立的駐京辦事處,因為會館里經(jīng)常住一些來京候命的地方官員,所以會館還是舉人們了解官場、結交人脈的名利場。
在會館居住復習一段時間后,就要迎來禮部會試了。會試分三場舉行,一場考三天,所以要自備飯食和油燈??荚嚨臅r候,一人一個考棚,一個考棚只能容下一張桌子,其空間類似今天廁所一個蹲位那么大。會試這關仍要殘酷地淘汰掉大多數(shù)人,以明朝萬歷五年的會試為例:4500余人參加考試,最終僅錄取了300人。
會試后的錄取者被稱為貢士,成為貢士后的一個月,考生就要參加科舉考試的終極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完后由皇帝欽點的閱卷官閱卷,最后交由皇帝親自審閱,并選出前三名。
最后就是放榜公布成績了。所有考生按照成績高低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就三個人,是皇帝欽點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一百多人,三甲也是一百多人。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都會通過考試成為進士,一甲叫作“進士及第”,二甲叫作“進士出身”,三甲叫作“同進士出身”。
考中進士后,仕途之路便正式開始了。明清兩朝,考中進士后的出路一般有三種。最優(yōu)出路是進翰林院,翰林院里高官云集,也是高官的培養(yǎng)地。狀元一般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編修。二甲中一些成績好的,也會進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職,相當于實習生,在翰林院跟高官學習為官之道。翰林是最佳選擇,去不了翰林院也要到中央各部任職。進士最差的出路就是到地方任職,一般從知縣這個級別做起。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