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超凡, 趙小云, 劉奕雯
(淮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無法宣泄,導致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出現身心失衡現象.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顯示,相比十年前,我國國民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下降[1].《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顯示,十余年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穩(wěn)中有降,抑郁水平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大約10%高中生呈現重度抑郁傾向[1].因此,如何幫助人們緩解壓力和負面情緒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成為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認為身心健康不僅是指個體生理上的健康,還應具備心理上的健康,譬如沒有心理疾病,心理機能以及社會適應良好等內容[2].針對此問題,以往學者主張通過提高自尊來提升個體的心理彈性,從而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提高自尊帶給大家的都是益處嗎?有學者質疑,他們認為個體的自尊水平是很難改變的[3].同時,個體過分強調自尊可能會帶來自戀、自我中心和攻擊行為等負面影響[4].鑒于此,學者們試圖尋找能夠幫助個體減輕負面情緒和提升身心健康的新途徑,諸如自重、真實自尊、自我同情及自我效能感等概念產生[5].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也稱“自憫”,這一術語是Neff[6- 7]在佛教慈悲觀、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情緒應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于此概念,她認為具有較高自我同情水平的個體,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責備自己,也不會對挫折或失敗事件耿耿于懷,他們通過不同方式排解出來后,會迅速將負面情緒遺忘,從而保持身心健康.因此,“自我同情”這一術語提出以后,就被大量的學者應用于提高個體的身心健康.目前,國內關于自我同情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數研究來自國外學者.鑒于自我同情在促進身心健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自我同情的概念、測量、與身心健康的關系以及自我同情干預技術等方面著手,對國內外有關自我同情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最后提出目前在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展望.
1.2.1 自我同情的測量
自我同情測量工具的使用大多選自Neff[6]和Raes[9]所編制的兩個量表.Neff根據自我同情的三個成分編制了自我同情量表.該量表由6個子維度組成:自我友善、自我評判、普遍人性、孤立感、正念和過度認同,共26個題目,具有較好的心理測量學屬性.但是有研究者認為該量表的題目過長,在有時間限制的條件下測量的信效度可能不高.因此,Raes等在Neff的量表基礎上進行修訂編制,它也是由6個子維度構成,共保留了12個項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兩個量表.另外,宮火良等[10]以Neff的量表為依據,編制了一套符合中國青少年的自我同情量表.該量表由三個維度構成,共12個項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我國青少年自我同情的測量.
1.2.2 自我同情的誘發(fā)
有研究者設計了實驗誘導法,讓被試在特定情境中誘發(fā)自我同情[11].實驗誘導法主要是通過三個不同的步驟讓被試聚焦于自我同情的三個成分.首先,實驗人員要求被試回想自己經歷過的失敗事件并將其經歷寫下,想象他人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聚焦于普遍人性;然后以一種寬容、友善的心態(tài)給遭受失敗事件的朋友寫一封信,聚焦于自我友善;最后,讓被試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描述他們對失敗事件的評價,聚焦于正念.Leary等[11]的研究結果發(fā)現,被試的自我同情被誘導出來,并且自我同情的出現能夠減少個體消極心理問題的產生.這種實驗誘導方法的有效性已被多個研究所證明[12].
自我同情能夠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不僅能減少個體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而且還能夠降低個體患生理疾病的概率,維持個體的健康狀態(tài)[13-14].
自我同情對個體的生理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我同情能夠降低個體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產生較高水平的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以及較低水平的負面情緒反應[15-16].心率變異性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較低的HRV說明個體的心率變異范圍小,自主神經調節(jié)能力較低,將會增加個體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見,提高自我同情水平能夠增加HRV的水平,進而減少個體患疾病的風險.(2)自我同情能夠減少炎癥相關的疾病.Breines等[17]考察了自我同情與較低水平的壓力誘發(fā)炎癥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具有自我同情的個體能夠減少血漿白細胞介素-6 (IL-6)濃度,IL-6濃度在激活與調節(jié)免疫細胞以及在炎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具有自我同情的個體能夠有效地對抗壓力誘導的炎癥和炎癥相關疾病.(3)自我同情能夠保護口腔和呼吸道健康.Bellosta-Batalla等[18]分析了以自我同情為基礎的干預對唾液免疫球蛋白A (sIgA)以及唾液皮質醇(Csal)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自我同情水平的提高,被試的sIgA水平提高,Csal水平下降,他們的健康狀況和情緒有所改善.
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發(fā)展,庫存管理技術也獲得了更為完善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競爭程度越發(fā)加深,企業(yè)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就必須從更多的方面去探索發(fā)現,庫存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成本組成模塊,其控制技術的有效利用也作為重要項目而提升到許多企業(yè)的建設日程了。
自我同情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同情通過認知情緒調節(jié)策略來保護個體心理健康.大量的研究發(fā)現,自我同情可以通過降低反芻思維、經驗回避、思維抑制等非適應性認知情緒,促進認知重評和接納等適應性認知情緒的產生,進而減少焦慮、抑郁等心理病理性癥狀[19-21].例如,Neff等[22]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干預,發(fā)現自我同情增加降低了思維抑制水平,從而減少焦慮和抑郁水平.Zhang等[23]研究發(fā)現,具有自我同情的個體可以通過增加對失敗的接納程度來減輕個體的抑郁癥狀.郭晴晴等[24]對442名大學生調查發(fā)現,特質正念能夠通過認知重評來減輕個體的負面情緒.綜上可知,自我同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使用,進而改善心理健康.
(2)自我同情通過調節(jié)行為反應來改善其心理健康.研究發(fā)現,具有自我同情的個體能夠減少諸如睡眠障礙、網絡成癮、飲食失調、身體羞恥等不良行為所導致的不適感[25].例如,Turk等[26]研究發(fā)現,自我同情水平與女性的身體羞恥和消極飲食態(tài)度呈負相關.Toole等[27]對87名認為自己有身體困擾的女大學生進行研究,通過三周線上的干預,發(fā)現自我同情的增加降低了個體的身體意象困擾.Yu等[28]對998名參加睡眠障礙干預研究的被試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同情緩沖了日常壓力導致的睡眠障礙,從而減輕抑郁和焦慮癥狀.
(3)自我同情還可以增強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動機、成就目標、生命意義感、個人成長主動性等存在一定的關系[29].例如,Arikkatt等[30]通過對346名被試進行研究,發(fā)現成年早期的自我同情會激發(fā)個人成長主動性,進而提高個體幸福感.Li等[31]的研究發(fā)現,生命意義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且自我同情能通過作用于個體感知到的生命意義感來間接地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知,自我同情不僅能減少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而且能增強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自我同情能夠改善個體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Neff等[32]研究認為具有高自我同情水平的個體較少受到人際交往煩惱,更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在親密關系中,具有高自我同情的個體更容易友善地對待伴侶,并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在面臨人際沖突時,具有高自我同情的個體在滿足雙方需求的基礎上,更愿意以和平、友善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沖突帶來的負面情緒[33].因此,當個體面對挫折或人際沖突時,他們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有效地減輕個體的痛苦.
由此可見,自我同情不僅可以通過調節(jié)個體的生理指標降低患疾病的風險,還能通過調節(jié)認知、行為及增強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等,使個體避免遭受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并在人際交往中發(fā)揮作用,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因子.
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有促進作用.學者們開始意識到自我同情干預的重要性.此后,自我同情的干預技術不斷涌現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常用的干預方法.
正念減壓療法是由Kabat-Zinn[34]開發(fā)的,它旨在幫助個體通過擺脫沉思和自我批判來增強當下意識,并以不同的方式與思想、感覺和身體感覺相關聯.在正念訓練下,參與者學會承認、接受自己當下的想法和感覺,而不是對它們做出反應或回避.在這種情況下,參與者可以了解他們對壓力的習慣性反應,進而培養(yǎng)更健康、更適應的應對方式.
目前的MBSR干預包括8次2小時的療程,每周1個療程.參與者要接受以下冥想練習:(1)靜坐冥想,包括對身體感覺、思想和情緒的感知,同時不斷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2)身體掃描,即注意力從腳趾到頭部在全身逐步移動,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任何感覺;(3)哈他瑜伽,它由伸展運動和姿勢組成,旨在增強人們對肌肉骨骼系統(tǒng)的認識,并平衡和加強肌肉骨骼系統(tǒng).除此之外,參與者每天要通過錄音CD來練習正念冥想[36].
正念減壓訓練的干預效果已得到國內外眾多實證研究的證實.研究表明,MBSR可以有效地減少個體壓力、抑郁等心理問題[35],并且MBSR也被證明在減少慢性疼痛、軀體癥狀障礙和睡眠障礙等生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36-37].多項研究結果均表明,MBSR能提高正念和自我同情水平,減少抑郁、壓力等負性情緒,進而提升個體的身心健康[35].
同情聚焦療法是一種綜合的多模式干預方法,它主要是針對具有高度羞恥和自我批評的臨床患者而開發(fā)的[38].基于進化心理學、依戀理論和神經科學等理論,CFT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存在三種調節(jié)系統(tǒng):威脅保護系統(tǒng)、驅力興奮系統(tǒng)和舒緩撫慰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當這三種調節(jié)系統(tǒng)無法協(xié)調運作時,個體將無法從自己和他人身上得到安全和撫慰.因此,讓這個系統(tǒng)保持平衡是治療的目的之一[39].
CFT既能夠以個案治療的形式呈現,也可以用于結構化的團體治療.它通常包括6~12個療程,具體過程如下:(1)介紹“同情”的概念,進行舒緩節(jié)奏呼吸訓練;(2)介紹大腦的本質,教參與者如何用同情心的方法關注問題;(3)了解威脅、驅力和舒緩撫慰系統(tǒng),并通過實例讓參與者了解這三個系統(tǒng)如何相互運轉;(4)探討自我批評和自我同情之間的差異,通過行動練習成為有同情心的自我;(5)探討如何讓“富有同情心的自己”發(fā)揮作用,并探討善良和感激的重要性;(6)回顧概念,進一步介紹如何將自我同情融入日常生活[40].治療師可以依據來訪者的狀況,采用上述步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諸多研究均證實,CFT可以廣泛應用于不同的群體中.學者們大多采用隨機對照試驗(RCT) 、非隨機對照試驗(non-RCT)、臨床觀察以及個案報告來進行研究,主要涉及進食障礙[41]、腦損傷[42]等.這些研究結果表明,CFT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群體和正常人群的自我同情水平,減少其自我批評和羞恥感,保持調節(jié)系統(tǒng)平衡運轉.
正念自我同情訓練是Neff等[43]基于正念減壓療法的結構開發(fā)的,用于提升參與者(包括健康人群和臨床患者)自我同情水平的訓練項目.該項目是以團體治療的形式呈現,對參與者進行為期6~8周的自我同情訓練,訓練通常包括10~25個參與者以及2名專業(yè)咨詢師.
正念自我同情訓練包括部分冥想訓練(如慈心禪、正念呼吸等)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非正式練習(如自我擁抱等),具體過程包括:(1)向參與者介紹自我同情的概念,以及消除對自我同情常見的疑問(例如,它會讓你軟弱或自滿);(2)介紹自我同情的實踐,如支持式觸碰或在困難時刻使用自我對話來喚起自我同情的三個組成部分,此外,它還引入正念練習;(3)注重用自我同情激勵自己,而不是自我批評;(4)提供處理困難情緒的策略;(5)介紹如何以平靜的心態(tài)實踐同情;(6)討論富有挑戰(zhàn)性的人際關系問題;(7)討論如何欣賞自己和生活中的積極方面.同時,每周課程結束后,咨詢師會根據課程內容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yè),并鼓勵參與者每天進行冥想訓練,以鞏固訓練效果[44].咨詢師可以根據來訪者的狀況,并根據上述過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正念自我同情訓練的干預效果已得到國內外眾多實證研究的驗證.研究表明,MSC能夠顯著提高參與者的自我同情水平,減少其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45].此外,研究者還發(fā)現MSC能夠給癌癥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社會效應,減少其身體形象困擾等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46-47].
依戀同情療法是García-Campayo等[48]基于依戀理論開發(fā)的.ABCT包括8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xù)2小時,包括正念技巧和同情訓練,其八個療程如下:(1)慈悲的理論基礎.讓我們了解大腦是如何進化的,痛苦和快樂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同情,同時在此過程中進行正念呼吸和慈悲身體掃描等訓練.(2)加強自尊和同情心.例如,理解自尊的差異以及如何管理和應對對同情的恐懼.(3)發(fā)展我們富有同情心的世界.比如用更慈悲更寬容的聲音代替批判的聲音.(4)理解我們與同情的關系.了解我們的依戀類型、意識到我們有接受他人關愛的能力.(5)致力于自己.重新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模式,意識到自己對他人和自己都有表達愛意的能力.(6)高級同情心Ⅰ.比如,寬恕對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7)高級同情心Ⅱ.例如,在處理困難關系時對他人的嫉妒和痛苦.(8)向他人傳遞同情.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同情心.每次干預都會從短暫的同情冥想練習開始,基本理論隨后被引入,并與實踐相結合[48].
該方案不僅能用于健康人群,而且還可以用于治療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癥、焦慮、適應障礙和纖維肌痛等問題,它對這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49-50].此外,ABCT還包括幫助來訪者識別他們自己的依戀風格并理解它如何影響他們目前的人際關系.根據依戀理論,成年后個體的依戀關系類型與童年時期和父母建立的依戀關系密切相關[51].因此,ABCT旨在提高個體與父母形成的依戀關系的認識,并在適當的情況下,解決與父母依戀關系中的不適應方面.
上述列舉的常用干預技術,干預的效果都顯示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干預內容上,都包括部分冥想訓練;在適用人群中,既包括健康人群也包括一些臨床患者.但是幾種干預技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形式上,MSC、MBSR、ABCT是以高度結構化的團體輔導的形式呈現;而CFT既能夠以個案治療的形式呈現,也可以用于結構化的團體治療.第二,在理論基礎上,MSC是基于正念減壓療法開發(fā)的,依據的是Neff的自我同情理論;CFT基于進化心理學、依戀理論和神經科學等理論;ABCT則基于依戀理論.幾種自我同情干預技術各有利弊.MSC的優(yōu)點在于便于推廣,因為許多干預訓練可由參與者在家練習,但它的局限在于仍處在起步階段,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52].ABCT亦是如此,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ABCT能夠幫助來訪者識別自己的依戀風格并理解它如何影響其人際關系,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究MSC和ABCT的有效性.反觀CFT和MBSR,已有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有足夠的實證研究結論,是一項較為成熟的干預技術.以上干預技術,咨詢師可以視來訪者的情況而定.
本文主要闡述了自我同情的概念和測量、與個體身心健康的關系以及干預方法.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自我同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領域仍然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研究可從多個視角來進一步開展.
(1)進一步擴大自我同情的干預技術.學者們已提出很多自我同情干預療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縱觀這些干預療法,它們都是聚焦于改善自我同情的某一成分,進而來提升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未來學者們能否結合多種方式對個體進行多階段、多層次的干預,從而更高效、更全面地改善個體的身心健康.
(2)進一步擴大對自我同情的臨床研究.第一、目前已有的干預研究存在譬如被試量較少、流失率較高以及干預后續(xù)的追蹤研究等問題,使得部分學者對自我同情干預的效果提出了質疑.例如,Navarro-Gil等[49]在研究中并未隨機分配被試,致使未隨機化偏差降低其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來研究應采取更為嚴格的隨機對照實驗,擴大樣本量,并進行較長時間的縱向追蹤.第二、縱觀以往研究,我們發(fā)現自我同情與個體身心健康的研究絕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我國學者在自我同情方面的研究較少.同時,我們發(fā)現大部分聚焦于身心健康,提升個體幸福感,但是,對于抑郁癥和焦慮癥之外的一些精神疾病仍然缺乏實證研究[53].因此,我們未來的研究應基于中國文化背景考察自我同情干預技術的臨床效果,并且深入探究自我同情與身心健康之間的聯系.
(3)進一步擴展自我同情的測量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一、在測量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Neff或Raes的自我同情量表,這種方法可能存在社會贊許效應和共同方法偏差等局限性.有研究采取臨床評估方法(治療師報告)對自我同情的測量取得了一定成效[52].未來的研究可以將他評作為補充材料,采用自評和他評結合的方式,提高自我同情測量的準確性.(2)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不論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對自我同情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法,用實驗室方法研究自我同情寥寥無幾.迄今為止僅有 6 篇相關研究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的方法來研究自我同情,并沒有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考察自我同情在不同時間的激活狀態(tài).未來的研究可以運用ERP來探究在不同時間段,大腦皮層各腦區(qū)的激活狀態(tài),并結合fMRI等實驗儀器對自我同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4)進一步探討自我同情是否具有消極效應.目前自我同情的研究結果呈現的都是積極影響,但自我同情對個體身心健康是否會有一些適應不良的效果目前尚未可知,是否存在一些具有較高自我同情水平的個體通過采取極端的行為來偽裝自己,從而為自身謀取利益.例如,高自尊的心理益處曾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大多數人都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自尊,從而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后來研究發(fā)現過度強調自尊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5],由此自我同情這一概念才產生.因此,對于自我同情是否存在消極影響,這是我們未來研究要探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