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仁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介入科 山東 聊城 252000)
臨床中最常見的血管損傷類型非外周假性動脈瘤莫屬,可發(fā)生瘤體血栓脫落栓塞遠端動脈、瘤體破裂出血、瘤體對壓迫鄰近血管和神經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性命。外周假性動脈瘤是由于瘤體破裂出血所引起的休克,為臨床常見的血管損傷類型,一旦瘤體血栓脫落,會堵塞遠端動脈,導致供血區(qū)域組織發(fā)生缺血或者壞死,同時瘤體會壓迫其血管以及神經[1],最終引起一系列相關并發(fā)癥,故亟須盡早治療。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通過進行血管重建和瘤體切除,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較多不足,比如術中出血量大、創(chuàng)面大、手術時間長等,導致其應用受到限制。而隨著腔內介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現已廣泛用于血管創(chuàng)傷的治療中,效果好、安全性高[2-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血管腔內介入與開放手術治療外周假性動脈瘤的療效,具體內容見下文。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聊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外周假性動脈瘤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2±4.75)歲;對照組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19~65歲,平均(41.88±4.6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①因創(chuàng)傷所致的血管損傷,并且經多項影像學檢查手段確診為外周假性動脈瘤者;②符合治療適應證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者;②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異常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行開放手術:首先行全麻操作,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根據不同病變特征選擇不同修復方案。如動脈瘤鎖骨下動脈患者,切口部位在胸骨正中聯合頸部或在鎖骨,做一道上下平行切口;而位于髂動脈患者應以腹膜外途徑為主;股動脈患者,切口位置應以股動脈走形做縱向切口,行假性動脈瘤切除聯合股動脈重建操作。
觀察組采用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在局麻下開展手術,經患者肱動脈或股動脈切開,并將其作為手術入路,第一步為患者行造影檢查,目的是明確患者的損傷部位假性動脈瘤的范圍,同時測量其病變動脈的直徑和破口大小,根據其結果為患者選擇適合支架和球囊的規(guī)格,給予其全身肝素化,劑量為50~75 U/kg,損傷段以及狹窄閉塞段采用泥鰍導絲和導管緩慢穿過,交換超硬導絲操作,更換與之兼容的動脈鞘,在路圖指引下將Fluency支架血管重建進行釋放,若存在造影劑外溢情況,可擴張相同直徑和長度的球囊,封堵1~2 min。
術后處理:兩組研究者術后處理方式一致,如:術后1周為其行抗凝、祛聚相關治療;在出院后,根據其病情準確指導其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治療,服用時間應超過1年;每3個月回院復查,并隨訪,選擇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并發(fā)癥情況進行觀察。
①對比兩組各項相關治療指標如: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ICU監(jiān)護時間、住院時間。②療效判定: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視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視為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視為無效。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④比較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法(visual analogue scale,ⅤAS),范圍為0~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情況越嚴重。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代表,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50 88.25±2.52 96.25±2.45對照組 50 198.38±8.85 585.63±12.85 t 84.629 264.530 P 0.000 0.000
表1 (續(xù))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7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n(%)]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單位:例
兩組術后2 h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50 2.03±0.253.98±1.133.95±1.053.92±0.59對照組 50 2.06±0.112.54±0.942.49±0.142.13±0.46 t 0.498 5.493 5.332 5.165 P>0.05 <0.05 <0.05 <0.05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即動脈壁破裂后與其動脈通路發(fā)生搏動性血腫,纖維包裹血腫周圍,與動脈的區(qū)別就是無血管壁結構,只是因血腫機化形成瘤壁。一旦形成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由于高動脈壓的沖擊不斷的破裂會反復出血,繼而發(fā)生感染問題,腫塊也不斷增大,形成較大的腫塊后,極易破裂引發(fā)大出血,發(fā)生失血性休克,為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外周假性動脈瘤作為最常見的血管損傷類型,不僅容易發(fā)生瘤體破裂出血,亦能因為瘤體血栓脫落栓塞遠端動脈,而瘤體會壓迫鄰近血管和神經等,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性命。外周假性動脈瘤的發(fā)生是動脈部分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破裂,周圍由于滲出等形成血腫;血腫與動脈血管腔有鏈接,形成一個通路,高壓動脈血不斷沖擊,血腫腔由于壓力而不斷擴張,形成瘤樣。外周假性動脈瘤屬于一種機化的纖維組織和血腫,與正常的動脈相比,缺乏第三層機構;這也就意味著外周假性動脈瘤容易破裂,隨著反復破裂出血的情況發(fā)生造成感染,其病灶也不斷增大[4],對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等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于外周假性動脈瘤患者而言,治療時機、治療方案都會對患者的生命產生直接的影響,并關乎患者的日后生活質量。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也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造成的因素與醫(yī)源性、感染性、創(chuàng)傷性等有一定的關系,其中創(chuàng)傷性是主要的因素。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發(fā)病人群較為廣泛,小兒、中老年均是發(fā)病群體。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破裂后,僅為血腫機化形成瘤壁,無血管壁結構,會反復發(fā)生破裂出血,極易發(fā)生感染,致使腫塊不斷增大,逐漸擴張[5-6]。為此患者應及時接受相關治療,預防大出血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具有起病較急的特點,不僅血流動力學會受到影響,且因瘤體不斷增大,再次破裂出血的發(fā)生概率高。而增大的瘤體不斷向外擴張,不僅壓迫其周圍神經血管,腔內的血栓脫落也會引起遠端動脈栓塞等,對于此類患者需要盡早手術治療。在臨床中,通過比較開放手術與血管腔介入手術治療血管損傷的差異,有學者經研究發(fā)現,腔內手術效果明顯優(yōu)于開放手術,并且平均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7]。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腔內覆膜支架),腔內修復之前,應認真全面評估影像學結果和臨床癥狀,嚴格遵守適應證,保障手術順利實施[8]。
假性動脈瘤臨床常規(guī)的手術主要通過切口對內部情況了解后,作各項修補方案如:載瘤動脈結扎、血管移植、動脈瘤囊內血管修補、動脈瘤切除端吻合等。而外周假性動脈瘤的發(fā)生,外傷損傷為主要因素,損傷性情況會引發(fā)滲液,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腫,倘若術中發(fā)生腫脹部位粘連嚴重,不清晰的組織結構都會對手術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影響[9]。同時傳統(tǒng)的手術會受到切口等因素影響,造成患者術中出血量增多,手術時間延長,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高的劣勢,再與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方案相互比較,故治療療效不盡如人意。而介入手術的運用,其主要優(yōu)勢是術中可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透視,行直視操作,支架置入可以從微小切口進入,通過球囊的阻斷等作用,阻止血流沖擊瘤腔,同時不影響血液循環(huán)。因隔離后對動脈管腔行重建操作,不僅可逐漸恢復病變區(qū)域的血流,亦能降低瘤腔內壓力,瘤體內部成形血栓,逐漸閉塞脈瘤體。
血管腔介入治療與開放手術相比存在諸多優(yōu)勢,比如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特別適用于瘤體位置較深或高危人群中[10]。本次結果也證實了該觀點,說明血管腔內介入療效顯著,安全性高,能夠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但是需要注意,此種治療具有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為此術前應行CTA、DSA造影檢查,來確定髂動脈近端錨定距離以及髂內動脈開口位置等情況,保證有一側髂內動脈,預防因為兩側髂內動脈同時覆蓋引起的臀肌缺血等危險情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血管腔內介入與開放手術治療外周假性動脈瘤的療效對比中,前者更具有優(yōu)勢,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