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鐘慧 馮志敏
摘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國家脫貧攻堅工作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做好“精準化資助”是發(fā)揮“資助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xiàn)狀出發(fā),探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精準化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資助育人;精準化
一、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及現(xiàn)狀
1.1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百Y助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組成部分之一,全面推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要求,是確保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資助育人,即是讓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會因經濟原因而失去享受教育的同時,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知、情、行等方面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1.2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xiàn)狀——以黃山學院為例
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資助工作面臨著認定工作難精準、資助主體難協(xié)同、扶志育人難開展、資助管理難有效等困境。在深入探究黃山學院的資助工作時,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隨機對我校不同年級學生的消費情況調查及他們對我校資助工作的看法,有近40%的學生提到一些共性問題:“部分學生提交的材料準確性不強,不能真實反映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困難敘述特別模糊”;“不知道具體資助政策,到底是怎樣的評定流程”等。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我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xiàn)狀。
(1)資助對象難識別
目前,我校資助工作的基本流程是:由學生本人提交申請和相關情況說明,各班級組織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學校對評議結果進行審核認定。在此工作流程下,評議小組成員的主觀思想有可能會干擾評議結果,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因為內心的自卑,害怕自己透露真實家庭情況后,班上同學會投以異樣的眼光,從而放棄受資助資格,這就是“貧而不申”。而一些家庭經濟情況尚可的學生,有著一種錯誤的思想:困難補助的錢不要白不要,而這些學生在提交材料說明時就會進行所謂的“賣慘”,這就是“申而不貧”。這些對高校的資助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干擾。
(2)資助育人需重視
資助政策體系雖已較完善,但我?,F(xiàn)階段的育人工作實效還存在著瑕疵。目前,資助工作基本只停留在經濟資助階段,對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和能力培養(yǎng)還不夠。經濟資助只能暫時解決學生在學期間的經濟問題,使最基本的生活得到解決。但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這樣才可以保證他們有核心競爭力,在畢業(yè)之后有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
綜上所述,高校資助工作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但現(xiàn)狀也存在著較大問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做到精準化已是重中之重。
二、推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精準化的實施方案
2.1多角度提高資助工作精準化識別
(1)提高思想認知,加強資助隊伍建設
高校資助工作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高校輔導員作為資助工作的直接實施者,加強資助隊伍專業(yè)素質非常有必要。作為工作的直接實施者,高校輔導員必須要加強理論知識建設,不斷深入學習精準脫貧、習近平新時代精準扶貧思想等相關知識內容,不斷更新思想,加強專業(yè)技能學習,全面探索資助政策。
(2)利用大數(shù)據(jù)優(yōu)勢,建立認定指標體系
在深入學習政策的同時,還需要建立科學的認定指標體系。高校應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狀況、不同家庭的經濟情況,將學生的家庭情況指標化。是否為特殊困難群體?高中情況是否獲得資助?家庭成員的職業(yè)、勞動能力,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況建立相應的一級、二級和多級指標,并對每一級指標進行賦值,將具有主觀意識的敘述轉化為科學的數(shù)據(jù)指標。
(3)創(chuàng)新認定方法,主客觀評定相結合
高校在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評議認定流程存在著一些客觀問題,民主評議具有很大的主觀性,會干擾評定結果。為確保評定結果更加準確化,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方面應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將民主評議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相結合,民主評議為主體,大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為參考,定量分析與定性評價相統(tǒng)一,科學化、規(guī)范化、全程化、精準化地展開困難認定工作。
2.2多層次提高育人工作實效
資助育人的結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不斷變化,單一型的保障式資助已不再適合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式資助是新發(fā)展階段下的產物。全面式資助,即在給予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專業(yè)的發(fā)展、道德素質的提升。以經濟資助為契機,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培育學生自力更生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大學生信念。高校應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經濟資助和提高能力的雙重方法,加強培養(yǎng),將“扶貧”和“扶志”有機結合,提高育人成效。
2.3多形式推進誠信感恩教育
誠信和感恩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美德,不僅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良性開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也有重要意義。高校在推進資助工作的同時,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校園活動,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教育學生誠實做人,學會感恩、勵志、發(fā)奮、節(jié)儉;建立誠信檔案,將誠信考核與學生評獎評優(yōu)同步,讓學生明白不誠信的后果。只有加強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才能將資助育人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N].人民日報,2018-03-01.
[2]彭韻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作家天地,2020(20):79-80.
[3]劉天地.構建符合新時代特征的高校資助育人精準化體系[J].內蒙古教育,2018,(24):4-5.
作者簡介:于鐘慧,(1994.05-),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阜陽市臨泉縣,單位:黃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馮志敏,(2001.05-),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