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是因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存在的種種問題所致。構建《紅樓夢》的教學內容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由課文《林黛玉進賈府》向《紅樓夢》全書拓展,以設計相關專題、解決專題任務的方式閱讀全書;在兼顧具體學情的基礎上,挖掘具有揭示性價值的情節(jié);重視小說人物精神世界的閃光點。
【關鍵詞】《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策略探析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頒布與統(tǒng)編教材的投入使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成為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課題。對《紅樓夢》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教學嘗試正以公開課、精品課、課題研究與論文成果等方式推行開來,張心科、詹丹、鄭桂華、吳欣歆、吳泓、余黨緒等人都對《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提出了構思與建議,這對于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價值。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圍繞自己的研究與設想,開展了《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問題。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反思、修正,強化研究成果,并將其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以期對《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起到一些的啟發(fā)作用。
一、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出現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對小說提不起興趣。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快餐化”“碎片化”的閱讀使學生追求知識的速成性,很少學生能靜下心來讀完這樣一部長篇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學生無法兼顧,也暫時看不到《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對提升分數的直接價值;作品中的社會背景、為人處世、價值觀念、世俗人情等都遠離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種種因素都導致《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舉步維艱。
其次,作品中人物關系模糊。書中的人物關系,即便有專家將其制成了直觀呈現的圖表,但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比較困難。像寶玉和賈蓉,很多學生都認為,從人物關系的親密程度與志趣投合來看,這兩人怎么看都像是平輩,為何賈蓉還要喊寶玉為“叔叔”?黛玉、寶釵,一個是寶玉姑媽的女兒,一個是寶玉姨媽的女兒,這是很清晰的人物關系,但學生往往將兩人與寶玉的關系張冠李戴。至于探春與賈環(huán)的關系、王熙鳳與賈寶玉的關系、三春之間的關系、賈珍和賈璉的關系等,學生也難以厘清。即便暫時強行記住了,時間一久,之前的理解又煙消云散,仍是一頭霧水。
最后,小說中的經典細節(jié),學生往往無法深刻理解。劉姥姥進大觀園遭王熙鳳戲弄,說出“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引得眾人哄堂大笑。此處對眾人的情態(tài)的描寫可謂小說的經典場景之一。但學生看了原著后卻無動于衷,且深感困惑:這有什么可笑的?古人的笑點這樣低?社會背景的巨大差異,導致學生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無法深入體會小說的思想內蘊。
時代的隔閡、學生的志趣、現實的困境,導致學生很難完整地閱讀《紅樓夢》。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者——教師,如何在千頭萬緒的情節(jié)中找到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基本思想的情節(jié)與場景,并引導學生對其領悟、探析、歸納直至形成相應的學習成果,這是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之前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路探析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前提是要閱讀完整本書。面對豐富繁復的內容,從哪里開始引導學生閱讀,并由此進入小說的具體情節(jié),讓他們深刻理解情節(jié)的內涵,發(fā)現作品的獨特魅力是教師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而找到《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逐層推進的源頭,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良好開端。
(一)《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石:《林黛玉進賈府》的有效拓展
先設計相關專題任務,然后讓學生圍繞任務閱讀,分析情節(jié)并尋找答案,是《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通常做法。但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沒有顧及具體學情和書籍的特性,因而效果通常不太理想。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學開展的基點。激發(fā)閱讀興趣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立足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依據課文中多個情節(jié)的觸發(fā)點,延伸到閱讀《紅樓夢》整本書。實踐證明,這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
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全書。雖然統(tǒng)編教材已經刪除了經典名篇《林黛玉進賈府》,但在開展《紅樓夢》整本書教學的前三個月,筆者還是非常精心地進行了《林黛玉進賈府》的單篇課文教學,并以此作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始。筆者通過課文教學設計一些專題,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任務,然后根據專題任務閱讀《紅樓夢》整本書,最后總結專題答案。這種教學方法,將課文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基石,既聯(lián)系了課文教學,使學生自然進入《紅樓夢》整本書,又使學生興趣盎然。在對課文內容領悟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進入小說內容,體現科學合理的知識深化過程。
筆者圍繞課文《林黛玉進賈府》,設計《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專題任務(見表1)。
多樣化的專題任務,在難易程度上體現了一定的差異性和梯度性,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在知識層面與閱讀興趣上存在的個體差異的難題。因為學生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總會發(fā)現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與探究。表1中的第1個專題涉及賈雨村。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對賈雨村見風使舵、趨炎附勢、過河拆橋的性格特征已經有初步了解。通過解決專題任務的方式,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過程中進一步探析、總結、歸納賈雨村的人物形象。這樣學生對賈雨村就會有一個更加豐富、全面、立體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紅樓夢》主題的了解。
筆者通過課文教學設計適切的專題任務,讓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依據具體情節(jié)來尋找、概括、總結專題任務的答案,最終形成研究成果。這很好地體現了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特征,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讀起來”,又突破了閱讀的瓶頸,使學生“讀進去”。這些專題任務都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即能夠對教學內容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作用的問題或話題,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1]。要完整回答這些主問題,僅閱讀《紅樓夢》的相關回目肯定得不出科學的結論,因為缺少了其他情節(jié)在內容、思想、技巧以及情感上的有力輔助與支撐。唯有通讀、精讀與研讀相結合,才能使專題任務的結論顯得客觀、科學。
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和閱讀喜好選擇哪個或哪些專題任務,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在聯(lián)系《紅樓夢》相關情節(jié)解析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要善于觀察,要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專長有一個正確的初步了解,進而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來判斷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過程中是否能順利完成專題任務。需要強調的是,《紅樓夢》中含有巨大的信息量,即便學生沿著專題任務的導向閱讀整本書,也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心理耐受力,需要教師適時點撥和定時指導。如此,學生通篇閱讀《紅樓夢》并解決相關專題任務就不會太困難。筆者圍繞黛玉和晴雯性格的相似性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全書并詳細比較這兩個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得出了以下結論:黛玉和晴雯,雖然一個是寄人籬下的大家閨秀,一個是乖巧伶俐的富家丫鬟,身份有別,但有許多相似性,二人不媚俗,不從眾,性格傲,性情真,都鐘情寶玉,都以死收場,并且死后都對寶玉的人生之路產生了重大影響。晴雯死后,寶玉悲傷過度,特撰《芙蓉女兒誄》,發(fā)出了“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的感嘆。這使寶玉看穿了封建大家庭殘忍的本質;黛玉死后,寶玉則大徹大悟,最終看破紅塵,重返青埂峰下[2]。
(二)挖掘對《紅樓夢》主題有揭示性價值的情節(jié):賈寶玉和甄寶玉的有效比較
在解決專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紅樓夢》的整體情節(jié),又很好地鍛煉了研究的能力。這為接下來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奠定了基礎。
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一忌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二忌問題過大過深,三忌毫無根據的憑空索隱,四忌人物形象的固化與扁平?!都t樓夢》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復雜浩繁,手法多樣別致,如何從千頭萬緒的情節(jié)中找出適切的拓展方向使學生科學研讀《紅樓夢》,需要教師的精心籌劃。圍繞小說的基本主題來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
就《紅樓夢》主題而言,讀者可以從多個敘述視角得出不同結論,但揭示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沒落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則是小說主題的基本闡釋。在完整閱讀《紅樓夢》整本書之后,如果能在不耽誤學生時間、不耗費學生精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從其他較小的角度認識《紅樓夢》的基本主題,既能使學生充分了解《紅樓夢》主題思想的深刻性,又能顧及具體學情,那么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賈寶玉和甄寶玉兩人的比較則是極為典型的例子。
賈寶玉和甄寶玉同為門戶相當的官宦子弟,兩人名字相同,相貌完全一樣,都深受祖母溺愛,都非常害怕父親,且兩人志趣相投:都對女孩十分尊重。賈寶玉相信“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甄寶玉也認為“這‘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凈的,比那瑞獸珍禽、奇花異草更覺希罕尊貴”。兩個寶玉還在夢中相見過,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并且兩人都曾在夢中游覽過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從太虛幻境醒來后,經歷了家庭的敗落,甄寶玉“痛改前非”,深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精髓;賈寶玉仍舊一如既往堅守本心,對甄寶玉的變化感到厭煩與失望。在分析兩個寶玉形象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通讀相關情節(jié)的基礎上思考、解答。
思考問題:賈寶玉和甄寶玉游覽太虛幻境的敘述方式和側重點有何不同?曹公為何這樣處理?甄寶玉妥協(xié)于世俗社會的名韁利鎖,賈寶玉則始終固守自我,為此不惜離家出走。兩人截然不同的變化說明了什么?紫鵑初見甄寶玉,想到:“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時,就將那甄寶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比绻煊襁€活著,紫鵑的想法成立嗎?
甄寶玉的變化和賈寶玉的不變,必然會牽涉到封建王朝與仕宦大族對社會、家庭和個人的改造與影響。上述問題的設計就管中窺豹地透視出小說主題的深刻性。離開了小說主題,學生就無法回答以上問題。紫鵑的想法,則涉及對黛玉思想本質的探索。黛玉追求的是與寶玉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愛情,絕非出于對寶玉空皮囊的愛慕。
甄寶玉在《紅樓夢》中出現的篇幅并不大,在學生已經熟悉《紅樓夢》全書情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關于甄寶玉事跡的所有回目與情節(jié)摘錄出來讓學生細讀,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相關情節(jié),如有遺漏則由教師補充,以此來比較兩個寶玉。熟悉《紅樓夢》情節(jié)的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可以把小說中甄寶玉的故事全部通讀一遍并在課后順利解決以上問題。甄寶玉的妥協(xié)、賈寶玉的“頑固”、紫鵑的揣測,都與小說主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類似專題的設計,切入點是非常多的,如賈赦和賈政的比較,賈蘭和賈環(huán)的比較,賈雨村和甄士隱的比較等,都與《紅樓夢》主題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像這類從其他小的層面來反映小說主題的情節(jié),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解決類似性質的問題,既不過分擠占學生時間,又能使學生充分認識《紅樓夢》的主題,體會名著的魅力,加深對經典的深刻理解。
(三)重視人物精神世界的閃光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劉姥姥
《紅樓夢》的社會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曹公所處的時代。小說雖然寫出了封建社會的種種陰暗面,但也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寶釵和湘云姐妹情深、寶玉對金釧虔誠祭奠、晴雯拖著病體為寶玉修補雀金呢、襲人對賈府忠誠不貳、王熙鳳對劉姥姥盡心照顧等?!都t樓夢》塑造的人物形象處處體現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像呆霸王薛蟠,一亮相就強買香菱,打死馮淵,以惡棍形象示人;在之后的事態(tài)中,他笑話百出,庸俗無聊,但對朋友重情重義,對母親極盡孝順,在妹妹面前知錯能改。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這個人物形象愈加豐滿,他身上的閃光點也越來越多。小說中呈現的美好人性,教師在教學時是不能忽視的,因為這涉及學生美好品格的塑造。任何一個文本,都是一定時間、空間交互的產物,但它的價值又不僅限于其所在的時代[3],《紅樓夢》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師不能僅僅考慮作者的寫作意圖,必須結合時代發(fā)展的特點來教學,尋求背景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結合點,帶給學生最大的教育收益[4]。
例如,《紅樓夢》中最讓人感動的故事,就是劉姥姥的知恩圖報。劉姥姥初進榮國府受到王熙鳳贈銀的恩惠,再進大觀園時受到賈母和眾姐妹的全力贊助與物質支持。在賈府落魄的時候,她也能前來探望王熙鳳,哭奠老祖宗。最讓人感動的是,在巧姐兒有難的時候,正是劉姥姥的智慧,才使巧姐兒化險為夷。劉姥姥的故事,說明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對王熙鳳而言,又顯示出好人有好報的真理。教學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尋找答案。
思考問題:劉姥姥總共幾次進入賈府?每次來賈府的目的是什么?小說是如何敘述劉姥姥在賈府的歷次活動的?你對劉姥姥哪次進賈府印象最深刻?為什么?王熙鳳和劉姥姥交往的結果,深刻說明了什么道理?
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劉姥姥的完整事跡分析這個人物的形象。劉姥姥在《紅樓夢》中是一個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有關她的事跡在《紅樓夢》中所涉的章回也不多,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圍繞相關回目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類似問題的設計,富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人性可貴的正能量。挖掘這些正能量,應當成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突出內容。
三、《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路探析
《紅樓夢》可謂是封建世俗社會的鮮明畫卷與集大成之作。鑒于具體學情與學生的知識層次,《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當圍繞作品的整體特征,在充分閱讀整本書的基礎上從多個小的角度引導學生仔細窺探,以此達到小中見大的教學效果。系統(tǒng)化的課堂設計與實踐應當遵循以下思路。一是閱讀引導課,激發(fā)閱讀興趣,讓學生“讀起來”;二是任務驅動課,突破閱讀瓶頸,讓學生“讀進去”;三是思考探究課,把握作品價值,讓學生“讀通透”;四是體驗展示課,表述閱讀成果,讓學生“說出來”[5]。
上述《紅樓夢》整本書教學內容的構建就很好地遵循了這一思路: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作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基石,體現閱讀引導課和任務驅動課的鮮明特色,使學生“讀起來”并且“讀進去”;挖掘對《紅樓夢》主題有揭示性價值的情節(jié)以及重視小說人物精神世界的閃光點,體現了思考探究課的特點,使學生在進行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將《紅樓夢》“讀通透”;研究成果的達成與展示,則是讓學生把自己的心得“說出來”。閱讀《紅樓夢》可以貫穿學生的一生。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明確指出,整本書閱讀課時可安排在兩個學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學生靜下心來,集中時間與精力,認真閱讀一本書[6]。但對于《紅樓夢》來說,兩個學期內的集中使用似乎不太合適。我們不要求學生在《紅樓夢》上集中花費過多時間,但高中三年,學生在閑暇之際依據自身情況對《紅樓夢》進行泛讀、精讀、研讀或者選擇性閱讀,都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2011(2):25-27
[2]楊大忠高中生初步學術研究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7(3):23-25
[3]鄭傳銀新歷史主義“文本歷史性”視閾下的文本復譯[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6):67-69
[4]沈旭林把握文本價值豐富人文內涵[J]教育科研論壇,2007(6):65-67
[5]孫一靈“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四種課型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34):5-7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