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彪 嚴勝
摘? ?要:河北省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既包含著對課程的理解和詮釋,也包含著對教學的引導和期盼。分析、研究中考試題,應克服應試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從試題與課程相互聯(lián)系、試題與教學相互影響的視角,探尋試題蘊含的育人價值,領悟試題傳遞的基本理念,明確試題承載的課程目標,理解試題表達的教學要求,從而加深對課程、教學的理解,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行為的改善,使中考對教學的引導作用落到實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分析;教學導向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8-0002-05
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水平考試(以下統(tǒng)稱中考)作為課程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試題的命制實質上是一種教育價值判斷,命題的一系列活動是以學科教育目的為價值標準展開的。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是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jù)命制的,包含著對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領悟,體現(xiàn)著對學科育人價值的準確把握,反映了學科教學要求及教學改革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試題既包含對課程的正確理解和詮釋,又包含對學科教學的引導和期盼。
由于中考的高利害性,對中考試題的分析、研究不可避免地帶有考試功利性色彩,存在一些誤區(qū),比如關注題型及其變化,以求找到相應的答題之策;關注試題情境的來源,試圖找出試題選材的規(guī)律;關注試題任務表達的句式及用詞,企盼摸清問題表述句式的特點;關注板塊內(nèi)容在不同題型上的分布,想以此提高猜題押寶的幾率等等。諸如此類的關注點及研究目的,均是以應試為價值追求的,研究的是試題形式、呈現(xiàn)方式等淺層問題,沒有涉及試題的課程及教學內(nèi)涵等深層次問題。要走出試題研究單純針對應試的誤區(qū),就應該回歸中考試題研究的教學價值追求,從試題與課程相互聯(lián)系、試題與教學相互作用的視角,探尋、揭示其蘊含的學科育人價值、傳遞的基本課程理念、承載的課程目標及表達的教學要求,以此加深對課程、教學的理解,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實現(xiàn)教學行為的改善,使中考對教學的引導作用落到實處。
一、體會試題詮釋的育人價值
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思想政治課程的范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基本規(guī)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養(yǎng),促進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用特有的形式詮釋著課程的性質,彰顯出鑄魂育人的課程價值。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浸潤了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五大發(fā)展理念,滲透了憲法意識、法治觀念、民主意識、責任意識等正確思想觀念。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猶如一條立德樹人的紅線貫穿試題情境、任務、答案之中,詮釋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追求。
研究中考試題,首先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認識試題的教育價值,體會到試題所詮釋的學科育人價值,這有利于強化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感、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增強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己任的自覺性。此外,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體會試題所詮釋的學科育人價值,能夠幫助我們增強核心素質意識,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落實到教學行動上,自覺做學生心靈的溝通者、美德的激發(fā)者、智慧的誘發(fā)者、思想的啟迪者,促使自己職業(yè)價值追求得到提升。
二、領悟試題傳遞的基本理念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的建構,立足學生生活,遵循學生成長的特點,面對學生成長的需要,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主題學習和學生生活基礎相結合,其教學內(nèi)容都在一定的教育主題統(tǒng)領之下,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nèi)涵和要求,服務于學生的道德生活,因此,生活化的理念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河北中考試題通過增強試題的時代性、情境的生活性、任務的實踐性全方位體現(xiàn)課程的生活屬性,傳遞生活化的理念。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與時代生活相通相融,有著深厚的生活根基。首先,試題情境均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從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時代故事。情境中既有國家層面的抗疫斗爭、中國經(jīng)濟率先實現(xiàn)正增長、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實現(xiàn)全部脫貧等,也有社會生活層面的醫(yī)務人員逆行出征、英模人物無私奉獻等,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展現(xiàn)了時代風貌。其次,試題任務設置基于生活情境,建立起考生與時代生活的聯(lián)系。如第1、2、6、7題側重考查對生活熱點的感悟,第3、4、9、24(1)、25題側重考查對生活現(xiàn)象的認識,第8、24(2)、28(4)題則側重對生活問題的解決。
基于時代生活設計試題,旨在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特征,引領教學改變側重講授、解釋教材的教學方式,將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走進生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學會生活中感悟課程學習的生活價值。分析、研究中考試題就要讀懂試題所傳遞的課程理念,將之轉化成我們的教學理念。首先,從思想上接受并認識到,道德價值觀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存在與現(xiàn)實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道德學習也離不開生活,道德學習的本質是生活的、實踐的學習,脫離生活的教學,學生得到的更多的是關于道德的知識,很難內(nèi)化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并變成行動。其次,教學中要奉行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切合青少年成長需求的理念,更加生活化地選擇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活動,要善于將靜態(tài)的教材文本與動態(tài)的生活世界結合起來,將鮮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現(xiàn)象、生活經(jīng)歷植入課堂,將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產(chǎn)生思想上的陶冶、認識上的提升。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適當組織開展生活實踐活動,實現(xiàn)課堂上理解到、領悟到,生活中體驗到、運用到。
三、明確試題承載的課程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包含價值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價值目標是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能力目標是指學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獨立思考與理性分析問題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等;知識目標,主要指學科基本常識、基本概念、基本事實等。嚴格地說,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是融為一體的,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又能促進價值的接受和內(nèi)化,可以說價值目標是統(tǒng)領,能力目標是關鍵,知識目標是基礎。河北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的命制,在準確把握了價值目標、能力目標與知識目標考查要求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了不同目標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的協(xié)調、全面考查。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采用以價值目標為統(tǒng)領、學科知識為支撐、側重學科能力考查的思路,實現(xiàn)了三維目標綜合呈現(xiàn)、融合考查。如第25題,4個任務均指向價值目標考查,正確解答問題又是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綜合反映,而有關國家安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文化等知識則是理解材料、分析問題進而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支撐。試題在全面考查課程目標的同時,突出了學科能力的考查,從識記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等學科基本能力,到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綜合能力等高階能力,均進行了考查。試題對學科能力考查的突出特點是將能力考查與思維品質要求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能力以思維為支撐,思維因能力而呈現(xiàn),凸顯了思維品質對能力的支撐作用,如第6、8、22、24(2)、25(1)題的判斷,第1、2、5、23、24(1)、28(4)題的分析,第3題的推理,第9、28(5)題的論證,第28(3)題的概括,第4、7、10、25(4)題的綜合,這些思維方法使能力考查的根基更為扎實,也使思維品質的考查更加突出。
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凸顯學科能力和思維品質考查,旨在強調道德與法治課是事關價值的課,而價值的接受和內(nèi)化離不開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交流分享、積極實踐,只有具備相應能力、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深入地理解學習內(nèi)容、辯證地分析問題、多角度地認識事物,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形成價值,指導行為。我們應該將分析試題所承載的課程目標作為研究試題的一個側重點,既從整體上體會試題對學科能力和思維品質考查的堅守,又要善于對每一個試題進行解剖分析,清楚試題考查了哪些學科能力和思維方法,具體是怎樣考查的,促使自己增強重學科能力培養(yǎng)、重思維品質培育的意識,不斷豐富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
四、理解試題表達的教學要求
為改進教學提供指導是中考的目的之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具有以考促教的功能,如前所述試題所體現(xiàn)的育人價值、蘊含的課程理念及對課程目標的考查,均從不同側面體現(xiàn)了對學科教學的引導。從課堂教學實踐層面看,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表達著具體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改進建議,這些要求和建議既有課程標準依據(jù),又兼顧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具有現(xiàn)實指導作用?,F(xiàn)以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為例,進行簡要分析說明。
(一)凸顯教學的價值性
題例1(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綜試卷第24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對城鎮(zhèn)居民和農(nóng)村居民分別以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標準計算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有公民對此提出合憲性審查建議,認為這樣會導致司法審判實踐中出現(xiàn)不公平現(xiàn)象,與憲法有關精神不一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審查后,建議最高人民法院適時修改完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統(tǒng)一城鄉(xiāng)居民人身損害賠償標準。
(1)提出合憲性審查建議,體現(xiàn)出該公民對憲法有什么認識。
(2)最高人民法院應該如何對待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建議?
(3)以上材料及問題啟示我們要增強哪些意識。
該題以合憲性審查典型事例為情景,圍繞運用所學解釋、認識這一事例設置任務,涉及憲法、國家機關之間關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民主、權利等相關知識,但任務主要指向憲法意識、法治觀念、平等意識、公平意識、民主意識等價值層面,即考查的目標是超越知識指向價值。這就啟示我們,教學中要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克服只見知識不見價值的傾向,充分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思想內(nèi)涵和育人價值,將教學追求上升到提升學生思想境界、涵養(yǎng)道德品質、激勵責任擔當上來。
(二)體現(xiàn)教學的時代性
題例2(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綜試卷第2題):回望過去一年,是廣大醫(y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軀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是人民子弟兵聞“汛”而動、迎難而上,保江河安瀾、護群眾安全;是無數(shù)勞動者勤勤懇懇、辛苦耕耘,共同托舉起中國經(jīng)濟的逆勢上揚……這啟示我們
①勞動是幸福的源泉
②規(guī)則是行動的指南
③創(chuàng)新讓生活更美好
④奉獻讓生命更精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該題將廣大醫(yī)務人員、人民子弟兵等普通勞動者的敬業(yè)奉獻、勤勞付出放在抗擊新冠疫情、抗洪救災、中國經(jīng)濟逆勢上揚這些重大事件中,讓考生從這些特寫鏡頭中領悟勞動的價值、生命的意義。該題清楚地表明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與時代生活相通相連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既要遵循教材內(nèi)容,又不能固守教材內(nèi)容,要善于選取豐富鮮活的時代生活事件、事例等作為教學資源,體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時代性,增強教育的時效性。
(三)注重教學的實踐性
題例3(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綜試卷第8題):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農(nóng)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多數(shù)村民遇到問題愿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有法不用”“有法不知如何用”的現(xiàn)象。面對這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議是
①推動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
②發(fā)展農(nóng)村集體經(jīng)濟
③加快農(nóng)村法律人才培養(yǎng)
④加大農(nóng)村普法力度
A.①②? ?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該題的情境從法治角度描述了農(nóng)村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任務則指向尋求應對之策,側重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從生活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視角再去分析河北省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就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題目是就教材考教材,所有題目都采用了教材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的設計思路,都體現(xiàn)了課程內(nèi)容學習的生活運用價值。這就提示我們,教學中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善于把道德與法治小課堂與社會生活大課堂對接,一方面用課堂所學去解釋、理解、認識生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另一方面要選取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事件、案例及學生生活經(jīng)歷作為教學資源,去說明、印證教學內(nèi)容,拓展學生認識生活的視野。尤其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多樣的生活情境,提供生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激發(fā)真情實感,深化思想認識,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實現(xiàn)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四)強調教學的綜合性
題例4(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綜試卷第25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漢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大都可以用漢字來表述。如“國”,甲骨文,左邊是一個方框,象征一片土地,右邊是戈,表示以兵戈來保衛(wèi)這片土地。到金文,在表示“國土”的“口”外邊加了“國界”,仍表達以“戈”衛(wèi)“國”的意思。到了小篆時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個方框,表示國界、疆域。(見下圖)
材料二: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意境深遠,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情懷、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用詩文表達內(nèi)心對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材料三:從拼上老命也要改變蘭考面貌的焦裕祿,到拖著有病之軀還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張定宇;從把青春和生命獻給脫貧事業(yè)的黃文秀,到長期獻身艱苦偏遠山區(qū)教育事業(yè)的張桂梅;從為“中國天眼”殫精竭慮的南仁東,到為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嘔心瀝血的孫家棟……無私而忘我的奮斗,是奮斗者永遠的座右銘。
(1)從國家安全的視角看,材料一中“國”的字形演變反映了古人怎樣的思想觀念?
(2)材料二中的詩文所表達的共同的人生道德境界是什么?
(3)揭示材料三中的奮斗者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上共同的價值追求。
(4)結合以上材料及問題,跨越時間的長河感悟中華文化,你能得出一個什么認識?
該題以愛國情懷為主線,讓考生跨越歷史的長河,理解、認識愛國情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體會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該題情境時空跨度大,任務角度轉換大、思維含量大,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性特征。其實,其他試題也大都采用了主題式設計思路,均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強化試題綜合性,意在引導教學重視教育主題統(tǒng)領下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提倡主題式教學方式,以克服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分離的傾向,避免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碎片化處理,讓相關教學內(nèi)容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這一目標下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統(tǒng)整,更好、更有效地服務于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
(五)落實學生的主體性
題例5(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綜試卷第5題):全國模范法官胡國運時常對同事們說:“我們的每一次審判都連接著社會的神經(jīng),關系著法治的進步。法官不僅要做好每個案件的裁判,更要通過司法的力量去激活社會的正義和良知?!睆闹形覀兏形虻?/p>
①司法維護公正? ? ②政府應依法行政
③檢察權受制約? ? ④法治的價值追求
A.①③? ?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該題以法官胡國運的一段話為情境,要求考生感悟這段話所包含的價值追求,需要考生走進具體情境之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領悟出正確答案。以該題為代表,河北省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的任務都具有明顯的自主探究性,答案也不是教材上現(xiàn)成的知識點或結論,而是考生結合具體情境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這樣的設計思路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事關價值的課程,“價值無法直接植入心靈”,不借助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實踐,一切價值引導都會落空。這就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和表達,關注學生的感知、體驗、發(fā)現(xiàn)、思考和感悟,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學”,通過設計適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情、動心,讓學生動起來,教育效果才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