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英,孔 標(biāo)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xué)院 大學(xué)外語教學(xué)部,合肥 231201)
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霸鰪娢幕孕拧薄敖ㄔO(sh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關(guān)注點,中華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近年來,在國家的提倡和支持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日益凸顯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望了解和學(xué)習(xí)中國社會及中國文化。徽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極具地域特色更需走出國門,以豐富中國文化,鞏固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并有機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體系中,以此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翻譯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文化走出去離不開翻譯這一橋梁。徽文化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及自身的多元性和復(fù)雜性等特點,迄今為止,相關(guān)文本的異語翻譯及基于翻譯文本的研究仍然甚少。中國知網(wǎng)以“徽文化翻譯”為主題的相關(guān)論文僅有23篇(截止2022年11月),且大多論文是以某一個簡單的文本翻譯為載體進行分析的,比如:徽州民歌、景點解說牌、新安竹枝詞、黃山市旅游解說詞、徽州民俗文化詞語、徽州楹聯(lián)、徽州古建筑展品等的英譯本;然而,也有少數(shù)談?wù)摶瘴幕g的方法、質(zhì)量及問題等。本文基于“譯創(chuàng)”理論視角,試圖對徽文化的外宣翻譯進行探究,通過分析徽文化外宣翻譯當(dāng)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合理的翻譯策略及外宣策略,為徽文化譯介提供有力的借鑒。
羅選民說“典籍翻譯者即文化托命者,從事一種偉業(yè),讓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在沖突、協(xié)調(diào)和妥協(xié)中得到對話,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從而在異域得到接受并發(fā)揚光大”。[1]在全球化的今天,徽文化的發(fā)展歸根結(jié)底是要走國際化道路,與他者文化平等交流和對話,以便豐富中國文化及鞏固其在國際上多元文化中的地位。然而,綜觀當(dāng)前徽文化的翻譯,發(fā)現(xiàn)存在較多比較明顯的問題,如翻譯的碎片化、翻譯文本匱乏及管理機制缺失等?!澳壳?徽文化的對外傳播還有很多問題,如對外傳播意識淡薄,不夠重視,缺乏一定的國際視野,文化傳播不夠主動”(盧迪[2])。當(dāng)前徽文化翻譯尚局限于旅游景點、民歌(如谷峰[3])及民俗詞語(如陳彥[4])和建筑(如章亞蘭[5]、王曉蕾[6])等方面,系統(tǒng)、全面的徽文化典籍翻譯仍付闕如。諸如新安理學(xué)、新安醫(yī)學(xué)、徽州樸學(xué)、徽劇等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無人涉足。
研究發(fā)現(xiàn),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徽文化屬于區(qū)域文化,受地域限制,尚未受到國人及海外漢學(xué)家足夠的重視;二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推動工作主要關(guān)照中國宏觀文化的對外傳播,尚未關(guān)注各地區(qū)亞文化的翻譯及傳播;三是徽文化中諸如新安理學(xué)和新安醫(yī)學(xué)等文化文本,包羅萬象,內(nèi)容繁多,專業(yè)性強,跨學(xué)科廣,語言艱澀難懂,要求譯者既精通外文、古漢語、中國古典哲學(xué),又要掌握各領(lǐng)域的專業(yè)知識,使許多外宣譯者望而卻步。
翻譯不僅是語言層面上的轉(zhuǎn)換,更是譯者對原作在文化層面上的重寫。[7〗徽文化典籍著作的對外宣傳不妨嘗試采用“譯創(chuàng)”的方式來進行。“譯創(chuàng)”理論通過“譯”和“創(chuàng)”,最終在差異性中實現(xiàn)文化雜合。譯創(chuàng)是顯現(xiàn)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文化特性。[8]“譯創(chuàng)”作為創(chuàng)造性翻譯和翻譯式創(chuàng)作模式能夠賦予譯創(chuàng)者更多的自由空間來選擇所需要的源語文本,而不囿于翻譯的原文和譯文的二分法,打破了翻譯與原創(chuàng)的邊界,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和規(guī)避一些影響傳播效果的不可譯因素。
“譯創(chuàng)”(Transcreation)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印度詩人兼翻譯家普魯肖塔瑪·拉爾于1957年正式提出的,來表達一種“翻譯+創(chuàng)作”并存的寫作模式。[9]后殖民研究興起之后,印度英語文學(xué)本身被認(rèn)為是一種“譯創(chuàng)”。正如印度學(xué)者多拉·薩爾瓦多所說,印度作家用前殖民者的語言(英語)進行寫作,雖然是一種原創(chuàng)實踐,目的卻是傳播印度本土的文化,這種后殖民寫作就是一種“譯創(chuàng)”。[10]如此說來,中國的“譯創(chuàng)”活動其實早在20世紀(jì)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最典型的“譯創(chuàng)者”代表莫過于林語堂先生。林語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是融合了翻譯、編輯、闡釋、改寫及創(chuàng)作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中國文化著作。正如馮智強等所說:“林語堂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翻譯模式的桎梏,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進行譯、編、創(chuàng)的融合與會通”。[11]林先生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社會與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為世人所知,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位,堪稱中國文化對外譯傳的的杰出代表。林語堂先生秉承“中西融通”的文化觀念,堅持“入西述中”策略,倡導(dǎo)在充分消化吸收雙重語境中文化質(zhì)素的基礎(chǔ)上,以易于目標(biāo)語接受者理解的方式重塑中國經(jīng)典,兼顧中國文化異質(zhì)性與異域傳播。[12]
“譯創(chuàng)”創(chuàng)作方法同樣適用于徽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徽文化外宣成效并不顯著的前提下,基于徽文化的復(fù)雜性及文化的不可譯因素,本文提出用“譯創(chuàng)”的方式來對外譯介徽文化,探討“譯創(chuàng)”理論的內(nèi)涵及其在文化對外傳播中的現(xiàn)實意義、徽文化“譯創(chuàng)”的可行性、“譯創(chuàng)”手段、“譯創(chuàng)”內(nèi)容及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作用。
“譯創(chuàng)”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路徑使得原文和譯文、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成為雙向流動的對話關(guān)系,為文化傳播與文化雜合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將他者文化與本土文化通過對話和互文進行文化雜合,創(chuàng)建了兩種文化并存的第三空間。譯創(chuàng)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對徽文化的傳播和翻譯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dǎo)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能夠某種程度上解決和規(guī)避因文化的異質(zhì)性而產(chǎn)生的不可譯現(xiàn)象。譯創(chuàng)者可以在翻譯式寫作中融入創(chuàng)造性翻譯來對徽文化進行模塊化闡述,在用“譯創(chuàng)”的方式進行文化外宣時,譯創(chuàng)者能夠用譯語時而翻譯、時而評述和創(chuàng)造來完成對原文意義的傳達。此舉要比原文/譯文二元對立的忠實性翻譯更有靈活性、可行性、易操作性,并能加強“譯創(chuàng)”作品對目的語讀者的吸引力和理解性。
翻譯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因為翻譯的意義不在于翻譯活動本身,而在于通過譯文在目標(biāo)語文化中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biāo)。[13]徽文化本身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擁有大量的文化負(fù)載詞,譯者在英譯時應(yīng)重視文化信息的傳遞,把具有徽州特色的各類文化信息通過翻譯最大限度地傳遞出去,以達到宣傳徽文化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譯創(chuàng)大師林語堂對文化負(fù)載詞的翻譯基本是以音譯和直譯為主、解釋和注釋為輔。[14]本文借助林語堂先生對待中國文化負(fù)載詞的翻譯策略,通過實例分析,旨在探討譯創(chuàng)理論在徽文化外宣翻譯中的應(yīng)用和發(fā)揮的作用。
2.3.1 音 譯
音譯,即在翻譯時保留漢語的發(fā)音或采用近似發(fā)音,這種方法通常用于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等詞匯時,或以之表達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事物或概念。[15]Steele認(rèn)為,從翻譯策略來看,譯出母語的翻譯是一種主動的文化輸出手段,更多地體現(xiàn)源語社會的意志,遵從原文本的規(guī)范。[16]這種翻譯方式既可以更充分地把握原作,又能避免或減少目的語讀者理解上的誤差,能更真實地傳遞我者形象。譯創(chuàng)理論在處理文化專有名詞時采用音譯的方法,就是為了保留源語文化特色,主動進行文化輸出,如下例所示。
例1
中文: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由西鎮(zhèn)街、八家棧、新市街向東蜿蜒而成。[17]14
英文:At the foot of Huangshan Mountain lies the ancient street Tunxi consisting of Xizhen,Ba Jiazhan, and Xinshi streets.[17]14
徽文化中典型的地名、景點名等特指專有名詞,使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保留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是文化自覺和自信提高的表現(xiàn)。上句中的“西鎮(zhèn)街”“八家?!焙汀靶率薪帧比糁弊g為“West Town Street”“Eight Warehouses”“New City Street”就失去了其文化韻味。如徽州屯溪老街的“八家?!币虍?dāng)時街上有8家商棧而得名,其歷史悠久,且與新安程氏族人程維宗有著歷史淵源。所以在翻譯時,直接將其音譯為“Ba Jiazhan”,而非“Eight Warehouses”更能凸顯其地域文化特色,既傳播了徽文化,又激發(fā)異域讀者了解徽文化的好奇心。若通過音譯+注釋的方式來進一步闡釋這些文化負(fù)載詞的話就能既保留文化特色又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更有效地保證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失語,不走樣,不變形,如下例所示。
例2
中文:為了更好地留住財氣,徽州村落通常還在水口處增設(shè)“關(guān)鎖”。[17]14
英文:In order to better retain wealth,“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 is usually added in Huizhou villages at the water outlet.[17]14
徽州人認(rèn)為,水即財富之氣,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財氣。所以,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水口處設(shè)關(guān)鎖,以便留住財氣。在翻譯上例中的“關(guān)鎖”時,作者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式,將“關(guān)鎖”譯為“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既保留了徽文化的地域特色,又清楚解釋了關(guān)鎖的作用——像門一樣鎖住水口,得水聚財氣。不過,上文若進一步增補譯文,將“關(guān)鎖”譯為“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 to lock the water outlet and accumulate wealth)” 文化意義則更為清晰,目的語讀者讀后更能理解徽文化中“關(guān)鎖”的意義和內(nèi)涵,了解徽州人在水口處增設(shè)“關(guān)鎖”所表達的美好愿望?;瘴幕庑g中體現(xiàn)該譯創(chuàng)原則的例子還有“牌坊”(Paifang, a huge archway-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eats, loyalty, filialness,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5]142),該文化負(fù)載詞的音譯保留了文化特色,進一步的注解則使目的語讀者清楚理解“牌坊”的文化內(nèi)涵——褒揚功德,旌表節(jié)烈,表達出徽州人矢志不渝追崇儒學(xué)的情懷。
2.3.2 增 譯
增譯就是在譯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沒有的字眼, 有時是為了讓譯文讀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有時則是為了使譯文更加完滿, 更富有宣傳性。[18]通過增譯,一方面能有效保證譯文語法結(jié)構(gòu)完整;另一方面能確保譯文意思明確。增譯是譯創(chuàng)策略比較重要的翻譯方法。所增加的部分為譯者提供了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空間?;瘴幕⒆g中不乏通過增譯的方式來進一步闡釋文化負(fù)載詞的情況,如下例所示。
例3
中文:各家的單位有大小之分,一般進門為前庭,中設(shè)天井,后設(shè)廳堂,叫二進三開間。[17]32
英文:The compound of each family varies in size.It is generally made up of the forecourt, Tianjing or skylight(a courtyard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ompound for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purposes)and back halls, which is known as “two-court, three-beam”.[17]32
在徽州風(fēng)水理論中,水是“玉氣”和“財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歸堂”,寓意暗室生財。上例中,譯者在翻譯“天井”這個文化負(fù)載詞時創(chuàng)造性地增譯了“a courtyard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ompound for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purposes”,如此增添了天井的構(gòu)造信息和用途,使譯語讀者對天井有了更加立體全面的理解。
另外,徽文化中的“美人靠”(beauty recliners, special benches for servants and women)”、“百忍堂”(One-Hundred Ways of Endurance Hall, enduring family members and chores can bring harmony and prosperity to the family)和徽州版畫筆法“鉤、勒、皴、擦、點”中的“皴”(Cun, the method of showing the shades and texture of rocks and mountains by light ink strokes in landscape painting)”均是采用了增譯的譯創(chuàng)方法,透過意義和文化的傳遞,彰顯徽州人詩情畫意的生活,隱忍大度、溫馨和睦的家庭夙愿和高超的國畫技藝。由此,“祠堂”一詞采用增譯的方法翻譯為“the memorial hall, built for worshiping the ancestors and praying prosperity for the family, can also be seen as a symbol of a powerful clan”就能充分地傳遞出徽州人那種“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的強烈家族意識?!榜R頭墻”譯為“horse-head shaped wall”也是增譯的典例,能讓目的語讀者清晰地理解到是形似馬頭的墻,而非馬頭做的墻,可凸顯徽州建筑文化特色, 實現(xiàn)徽文化負(fù)載詞的有效傳譯。
2.3.3 省 譯
省譯也叫 “刪減” 翻譯, 即在翻譯的過程中省掉一些東西,[19]以此來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眾所周知,漢語重聲韻對仗、押韻對偶,慣用四字結(jié)構(gòu),語義重疊; 英語講究簡潔明快、邏輯嚴(yán)謹(jǐn)。因此,在翻譯時,考慮到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譯者需作適當(dāng)?shù)膭h減,以便更好地適應(yīng)目的語讀者的思維和表達習(xí)慣,傳遞精髓,幫助讀者精準(zhǔn)把握句子含義,避免語言冗余、累贅,使得表達更加簡潔明了。省譯法亦是譯創(chuàng)策略的一種常見表現(xiàn)形式。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譯者以目的語語境為導(dǎo)向,充分考慮譯文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不影響交流的前提下對原文中冗余的信息進行刪減,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如下例所示。
例4
中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為了顯示木材天然文理,雕品通常不施色彩,清新淡雅,稱為“清水雕”。[17]57
英文:In order to show the natural grain of wood and the natural beauty, colors are usually not applied to the wood carvings, which is known as “Natural Carving”.[17]56-57
在中文表達中,譯者會引用詩句來深化主題,使文章錦上添花。上例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李白的《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那剛出清水的芙蓉花,質(zhì)樸純潔,毫無雕琢裝飾。此句中用以喻指徽州木雕像出水芙蓉那樣天然、清新、淡雅。此詩句與后面的句子描述語義重疊,考慮到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故英譯時,譯者對此詩句做了省譯處理,簡明扼要地譯出句子含義,以確保譯文簡潔明了,符合譯語讀者的思維及視野期待。
翻譯中,除了詩歌的省譯,還包括四字成語的省譯。如“斗山街濃縮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許、汪、揚、王四大家宅為主要代表,氣勢恢宏,造型古樸,雕飾精致,自成一格...”[19]。上句中“氣勢恢宏,造型古樸”這兩個四字成語是用來描述斗山街徽派建筑的大氣的,屬于抽象概括,“氣勢”和“造型”若無具體描述還是很難讓讀者有較直觀的閱讀感受,與其直譯,不如省譯,將之譯為“Doushan Street boasts the feature of Huizhou architecture.The representative houses belong to Xu,Wang,Yang and Wang.Their hous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with simple structure but exquisite wooden carvings...” 更能為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
2.3.4 意 譯
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意譯強調(diào)的是譯語文化體系和源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意譯的使用體現(xiàn)出不同語言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性和本民族的語言特征?;瘴幕杏泻芏嘣~匯和表達具有濃郁的文化特色,為了避免文化信息缺失和直譯加注釋的冗長,就需要借助意譯來完成意義傳遞的任務(wù)。意譯不拘泥原文結(jié)構(gòu)形式與修辭手法,以信息傳遞為要義,兼顧源語文化內(nèi)涵和譯語讀者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對源語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改寫,旨在有效地傳播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如下例所示。
例5
中文:徽州木雕圖案...如荷花配鴛鴦叫“和美”,荷花配對蝦叫“和順”,荷花配青蛙叫“和鳴”,荷花配螃蟹叫“和諧”,寓意深刻,構(gòu)思奇妙。[17]55
英文:The themes of the woodcut patterns are...For example, there is lotus and ducks, lotus and shrimps, lotus and frogs, lotus and crabs.The animal and plant come in pairs, which means harmony and success by taking the homophones of the animals and plants.[17]55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瘴幕?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其極具特色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木雕的創(chuàng)作上“和”文化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家庭和美、諸事和順、琴瑟和鳴、社會和諧,都表達了徽州人對吉祥、和諧與成功的追求。中文表達精選中國意象詞,如“荷”“鴛鴦”“對蝦”等,源語讀者理解起來毫無障礙,“荷”通“和”,意指和諧和美,“鴛鴦”“對蝦”則寓意成雙成對、幸福美滿。但礙于文化的異質(zhì)性,這些動物意象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只指示一種動物,無法使其獲得如源語讀者同等的理解和心理感受,甚至使譯語讀者產(chǎn)生疑惑。為了更好地傳遞句子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這里采用了意譯的譯創(chuàng)方式,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用there be 句型譯出句中動、植物意象名詞,而后使用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直接譯出這些成對意象蘊含的意義,即代表“harmony and success”,如此創(chuàng)譯,既避免了直譯的冗繁,又高效地實現(xiàn)了意義與信息的傳遞。
2.3.5 替 換
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主要途徑。翻譯活動一方面需要確保各自文化某種程度上保留其異質(zhì)性,另一方面也會因文化差異而遭遇各種瓶頸。在不同文化中,語言的象征意義會不盡相同,在翻譯時,譯者不能只求文化詞語表面上的對等,而是需要通過文化負(fù)載詞替換等譯創(chuàng)方法來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20世紀(jì)60年代末至90年代,亞洲四個發(fā)展迅速的經(jīng)濟體,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然而,“亞洲四小龍”的英語譯文是“Four Asian Tigers”, 這是因為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的意象是邪惡、貪婪,和中國文化中的吉祥、正義、興旺和力量背道而馳,于是用tiger(代表勇氣和力量)來替換dragon。文化負(fù)載詞替換是為了精準(zhǔn)傳遞信息,再現(xiàn)源語文化特色并確保譯文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徽文化的翻譯也可以運用這種譯創(chuàng)手段。
例6
中文:“枕山”即村后有山,徽州人認(rèn)為這是靠山,俗稱“來龍山”。[17]5
英文:“Backed by hills” means a mountain is behind the village, which Huizhou people think is a patron——commonly known as “the mountain that attracts phoenix”.[17]5
在例6中,原文中“來龍山”的“龍”寓意吉祥如意、飛黃騰達;而譯文則是“the mountain that attracts phoenix”。因為,在西方,“龍(dragon)”完全沒有漢語中積極正面的文化信息和內(nèi)涵,故翻譯時替換成“phoenix(鳳)”?!皃hoenix”在西方有長生、復(fù)活、重生之意,代表希望、美好。替換文化負(fù)載詞,用譯語的文化符號來翻譯,成功達到同等文化信息和意義傳遞的效果。
2.3.6 仿 擬
仿擬(parody)又稱仿用或套用,是一種使用廣泛的修辭格。顧名思義,它是根據(jù)表達需要,模仿或套用已有的詞、句、篇,而臨時生成一個新的詞、句、篇[20]。這里的句可以是名言、警句、諺語。諺語仿擬是譯者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原諺語的接受度和影響力,仿擬同樣的句型來傳遞中文句子的含義,雖“改頭換面”但卻給人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不由“會心一笑”。仿擬這種修辭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 既有對仿擬本體的領(lǐng)會,又有仿擬仿體新信息所賦予的新穎別致[21],完成高效的文化傳遞。如下例所示。
例7
中文:族下有房,房下有家。[17]35-36
英文:Where there is a clan, there are branches, and the branch is then divided into families.[17]35-36
例8
中文:無徽不成鎮(zhèn)。
英文:No Hui merchants, no towns.
例7的翻譯仿擬了諺語“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目的語讀者對該諺語是非常熟悉的,這種熟悉度會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徽文化中“族”“房”“家”之間的關(guān)系。例8則是仿擬了“No pains, no gains”(不勞則無獲),既生動又活潑,再現(xiàn)了徽商的影響力,凸顯了徽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徽文化的外宣翻譯可采用音譯、音譯+注釋、增譯、省譯、意譯、替換和仿擬等多種譯創(chuàng)方法來最大限度地保留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實現(xiàn)有效的意義和文化的傳播,將徽州的藝術(shù)和故事娓娓道來,使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接受徽文化。
徽文化屬于區(qū)域亞文化,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關(guān)徽文化典籍的翻譯更是鮮有人問津?;瘴幕胱叱鰢T,需要徽州地區(qū)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提高文化自覺,有意識地推動徽文化典籍的外宣翻譯。作為安徽人,我們不能被動地等著域外他者來譯介我們的文化,而是需要自己主動出擊,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翻譯和傳播徽文化。當(dāng)?shù)卣枰l(fā)揮引領(lǐng)和支持作用,通過設(shè)立專項經(jīng)費,邀請有能力的專家和培養(yǎng)翻譯人才來加強徽文化的對外譯介。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講好“徽州故事”。
徽文化外宣的成功與否主要靠外宣譯者,譯者在徽文化的翻譯中將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徽文化外宣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更是把徽州地域文化傳播出去的過程,要求譯者在譯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文化特色。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嫻熟的翻譯能力,還要對徽文化極為了解,并擁有深厚的徽文化素養(yǎng)。[22]因此,譯者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譯者要通過參加培訓(xùn)和講座,提高業(yè)務(wù)水平,促進學(xué)術(shù)交流;更新文化傳播的主體觀念、培養(yǎng)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其次,譯者需要采用“譯創(chuàng)”翻譯理念來處理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負(fù)載詞,“夾敘夾譯”,實現(xiàn)文化自譯,這樣才能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時也能最大程度保留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異域風(fēng)情。再者,譯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勇?lián)鷤鞑セ瘴幕呢?zé)任和使命,加強與外國譯者之間的合作。我國譯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徽文化的內(nèi)涵意義,對其進行原汁原味地解讀,外國譯者能夠更好地了解譯語文化及譯語表達,兩者合作,能發(fā)揮語言和文化的互補作用,更高效地去譯介徽文化,展現(xiàn)其魅力,增強其活力和吸引力。
徽文化資料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涉及廣泛,包括買賣契約、信札案卷、宗族牒譜、理學(xué)經(jīng)典、勸善書等文獻資料,且目前對徽州文獻資料的編譯工作缺少體系和組織保障[22],這就更需要譯者優(yōu)化整合徽文化外宣翻譯資源,對徽州典籍進行深入挖掘整理,挑選出極具代表性的能突出積極正面的文化意象和區(qū)域文化特色的精華部分?;瘴幕耐庑g應(yīng)包括對古籍卷冊的整理翻譯,包括對徽州地區(qū)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如黃山、西遞、宏村等景區(qū)的宣傳推介,以及對徽州人文景觀及徽州風(fēng)土人情,如徽派建筑、徽州三雕、新安四寶、徽劇、徽菜等的外宣譯介。譯介方式可以是系列叢書翻譯、制作英文版的文化宣傳冊、拍攝類似于《美麗中國》的英文版徽文化主題紀(jì)錄片等,利用數(shù)字信息技術(shù),多渠道“講述安徽故事,傳播安徽聲音”,提高徽文化自覺和徽文化自信,建立徽文化認(rèn)同。
“譯創(chuàng)”理論指導(dǎo)下的翻譯實踐有助于譯者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和能動性,更靈活地解構(gòu)文化,譯介文化,輸出文化,為目的語讀者提供高質(zhì)量的譯作,促進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瘴幕厣r明,底蘊深厚。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徽文化外宣翻譯采用音譯、意譯、增譯、省譯、替換和仿擬等譯創(chuàng)策略能有效地實現(xiàn)文化的傳遞和保持,加強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這也為更多徽文化典籍的譯介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和參考?;瘴幕叱鋈ト沃囟肋h,需要譯者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譯介水平,多渠道地對其進行推介,以提高徽文化的影響力,豐富中國文化,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