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超,王福保,朱廣生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三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在中國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僅次于肺癌的第二癌癥,由于人們健康意識淡薄,早期胃癌不易發(fā)現(xiàn),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2]。現(xiàn)階段,臨床以病灶切除根治為主要手段,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發(fā)展,醫(yī)療水平進步,腹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胃癌根治術中,雖能有效控制病情,但術后消化道失去完整性,其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預后,因此,選擇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尤為重要[3]。Roux-en-Y吻合與Billroth-Ⅱ吻合是臨床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在實際臨床應用中仍存在爭議[4]?;诖?,本研究選取126例進展期胃癌患者術后分組進行Roux-en-Y吻合、Billroth-Ⅱ吻合消化道重建,旨在探究兩種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臨床效果及優(yōu)勢。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21年2月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6例接受全腹腔鏡根治術的進展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為對照組(63例)和觀察組(63例)。觀察組男32例,女31例;年齡46~74(60.67±5.97)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24(20.76±1.49)kg·m-2;病理分期Ⅰ期27例,Ⅱ期22例,Ⅲ期14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級27例,Ⅱ級21例,Ⅲ級15例。對照組男29例,女34例;年齡48~75(61.58±6.08)歲;BMI 18~25(21.29±1.38)kg·m-2;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Ⅱ期23例,Ⅲ期15例;ASAⅠ級25例,Ⅱ級20例,Ⅲ級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病理分期、ASA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符合《胃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試行)》[5]中胃癌診斷標準,結合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臨床癥狀以機體消瘦居多,其次為食欲不振、嘔吐、胃部疼痛等。
1.3 選例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術前未接受中醫(yī)藥治療、輔助放化療;(3)無手術禁忌證;(4)腫瘤細胞未遠端轉移;(5)生命體征穩(wěn)定;(6)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2)突發(fā)病情需接受急診手術;(3)既往上腹部手術史;(4)合并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異常;(5)器官功能存在不可逆功能異常;(6)確診其他腫瘤;(7)依從性較差。
1.4 研究方法
1.4.1 術前準備 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征得家屬同意,消除手術顧慮。給予患者低蛋白、貧血、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術前1 d進流食,并采用聚乙二醇對胃腸道進行清理。術前置入胃管、尿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1.4.2 病灶切除 (1)平臥分腿位,術區(qū)消毒,插管實施全麻,建立氣腹并維持氣壓;(2)于臍下鉆孔置入腹腔鏡,確認病灶位置及情況;(3)按照規(guī)范給予胃癌患者腹腔鏡根治術,遵循腫瘤根治原則(無腫瘤原則、整塊切除淋巴結、足夠切深、切口保護等)。
1.4.3 對照組 標本取出后,采用Billroth-Ⅱ吻合進行消化道重建;游離十二指腸,以直線切割閉合器切割幽門管下,于殘胃大彎行切口,距Treitz韌帶(15~20 cm)處空腸做孔;將直線切割閉合器臂置入該孔,上提空腸至橫結腸松開;將殘胃大彎與空腸側側吻合,確認吻合良好,無活動性出血,置入閉合器。
1.4.4 觀察組 標本取出后,采用Roux-en-Y吻合進行消化道重建;封閉十二指腸殘端,于Treitz韌帶約15 cm處切斷空腸,對系膜、殘胃大彎側后壁做孔,采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對胃空腸側側吻合,距此閉合口50 cm左右的空腸遠、近端行端側吻合,間斷加固,完成重建。
1.4.5 術后處理 確認吻合良好,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常規(guī)給予患者奧美拉唑(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137)支持;術后6 d進行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
1.5 觀察指標(1)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消化道重建時間、恢復排氣時間、恢復進食時間、住院時間。(2)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3)術后營養(yǎng)指標[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4)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腸梗阻、切口感染、膽汁反流、反流性胃炎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手術期指標兩組患者消化道重建時間、恢復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消化道重建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恢復進食時間/h住院時間/d對照組63 184.42±21.47 54.29±10.59 247.39±58.62 70.38±19.85 12.39±1.87觀察組63 198.36±25.39 51.48±11.32 289.42±59.47 69.42±20.15 12.42±1.95 χ2 3.372 1.439 3.995 0.269 0.088 P 0.001 0.153<0.001 0.788 0.930
2.2 胃腸功能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h 排氣時間/h排便時間/d對照組63 25.39±6.23 54.87±4.98 5.17±0.69觀察組63 16.54±5.31 36.95±5.39 3.29±0.72 χ2 8.518 19.382 14.963 P <0.001<0.001<0.001
2.3 營養(yǎng)指標觀察組TP、ALB、RBC、HG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營養(yǎng)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營養(yǎng)指標比較(±s)
注:TP為總蛋白;ALB為白蛋白;RBC為紅細胞;HGB為血紅蛋白。
組別例數TP/(g·L-1)ALB/(g·L-1)RBC/(×1012 L-1)HGB/(g·L-1)對照組 63 54.69±8.15 28.37±6.59 3.17±0.31 118.75±1 2.14觀察組 63 62.78±8.72 43.15±7.92 4.39±0.42 154.31±11.48 t 5.380 11.386 18.550 16.892 P <0.001<0.001<0.001<0.001
2.4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6]。早期接受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延長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義。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發(fā)展,手術切除已成為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可延長患者生存期,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7]。但術后胃腸功能喪失,導致營養(yǎng)吸收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較多,何種方式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仍有爭議。Roux-en-Y式與Billroth-Ⅱ式是臨床較常用的兩種消化道重建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其中Billroth-Ⅱ式操作簡單,學習曲線短,便于掌握,且受腫瘤大小限制較小,同時吻合口無張力,適用范圍較廣。但該方式同樣存在缺陷,可使患者胃腸道正常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進而改變食物通道,增大傾倒綜合征風險,引起反流性胃炎、膽汁反流、吻合口感染等功能性并發(fā)癥發(fā)生[8-9]。
Roux-en-Y式是遠端胃癌消化道重建方式,能降低反流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不受殘胃大小限制,且能治療2型糖尿病,另外在降脂、減重方面優(yōu)于Billroth-Ⅱ式[10]。該術式適應證較廣,更符合生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其操作難度較大,可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風險,且腸道完整性遭到破壞,易引起Roux滯留綜合征[11]。據統(tǒng)計,國內出現(xiàn)Roux滯留綜合征發(fā)生率為24% ~42%,而在國外患者術后出現(xiàn)Roux滯留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約30%,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13]。近年來,基于Roux-en-Y式發(fā)展的非離斷式Roux-en-Y吻合能降低Roux滯留綜合征的發(fā)生風險,且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操作更為簡單,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14]。
本研究對進展期胃癌患者全腹腔鏡根治術后實施Roux-en-Y術式與Billroth-Ⅱ術式重建消化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Billroth-Ⅱ術式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方面其效果優(yōu)于Roux-en-Y術式,但Roux-en-Y術式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在改善腸胃功能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TP、ALB、RBC、HG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可見采用Roux-en-Y術式在改善機體營養(yǎng)情況的效果較Billroth-Ⅱ術式更為顯著,從而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利于術后恢復。究其原因Roux-en-Y術式能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保持患者食物通道暢通,促進患者術后營養(yǎng)情況恢復,進而維持血液中營養(yǎng)指標水平[15]。
綜上所述,Roux-en-Y術式與Billroth-Ⅱ術式用于進展期胃癌術后消化道重建均有優(yōu)缺點,Billroth-Ⅱ術式操作簡單,在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Roux-en-Y術式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在實際臨床實踐中,應結合患者病理特征(腫瘤位置及分期)選擇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