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鐸 邱海英
【摘要】本文論述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價值,從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紅色文化育人氛圍淡薄、紅色文化育人環(huán)節(jié)存在疏漏三方面具體分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問題,從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提升課程教學活力、打造多方協(xié)同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三方面提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對策,以期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者。
【關鍵詞】新時代 紅色文化 高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3-0030-04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長期積累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品質,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需要的鮮活教材。因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內涵豐富、體現方式多樣,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能夠堅定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在紅色故事中跨越時空與革命先輩進行對話,體會先輩的家國情懷,從而自覺銘記百年黨史,不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為此,新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積極主動將紅色文化貫穿育人全過程,引領大學生繼承與發(fā)揚紅色精神,賡續(xù)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一、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過程的價值
(一)豐富高校課堂教學內容
紅色文化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作為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紅色文化在物質層面包括遺址遺跡、歷史博物館、人物故居等,這些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持,如百色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桂林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桂林興安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河池東蘭的紅色旅游區(qū)等。高校組織學生開展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重走紅軍路線等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走進紅色文化,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同時有效開拓第二課堂。紅色文化在精神層面上主要指豐富的革命精神,如百折不撓的百色起義精神、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等。高校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融入這些革命精神,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認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大學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呈現多元化與多樣化的特征,他們會對各種思想、學說、理論進行比較和選擇,吸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信念。當代青年大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因此他們信仰哪種主義、高舉何種旗幟,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凝聚而成的優(yōu)秀文化,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文化根源?!捌D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井岡山精神、“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百折不撓、實事求是”的百色起義精神等精神層面的紅色文化,可以成為推動學生向前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戰(zhàn)爭遺址、人物舊居、紀念碑、博物館等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其背后銘刻著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奮斗史,折射著革命先輩矢志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不屈意志。大學生通過學習紅色人物的英雄事跡、觀看紅色影片、參觀博物館和革命遺址、走訪老兵等活動,設身處地感受革命前輩的紅色精神,從心靈深處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充分吸取紅色文化因子,進而更加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理想信念。
(三)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歷經無數的風雨洗禮,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用鮮血澆筑起中華民族的脊梁,用生命換取國家獨立與人民解放,他們不屈的精神意志影響著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高校作為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的主體和推進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的主陣地,要把紅色文化作為育人的重要著力點,使青年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洗禮,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24個字,但它是紅色文化的高度凝練,“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革命先輩的美好夙愿,是他們追求的人生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革命先輩的價值目標,也是他們?yōu)槿颂幨赖男袨闇蕜t;“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體現革命先輩維護祖國統(tǒng)一、振興中華的強大意志,是他們恪守的道德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革命先輩崇高理想與無私奉獻的體現,紅色文化是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源泉,兩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由此,高校開展育人工作應該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鼓勵大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先烈的革命精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體系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育人氛圍不夠濃郁、育人環(huán)節(jié)存在疏漏等,這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體系的效果,阻礙了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一)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高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專業(yè)必修課程、公共選擇性必修課程等,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程涉及紅色文化的內容,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地運用到其他課程中。當前,高校課堂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主要依賴教科書,思政教材中雖然有較為完整的黨史知識,但是出于編寫的需要,這些黨史知識是碎片化的,且其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現,學習起來相對枯燥,難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此外,每名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需求,這種個體差異使統(tǒng)一的教科書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的效果,難以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紅色文化育人氛圍不夠濃郁
新時代的高校社團和協(xié)會眾多,各類活動辦得風風火火,但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在這些社團和協(xié)會中缺乏真正專門宣傳紅色文化的活動,只是偶爾在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等特定節(jié)日才會開展有關活動,沒有形成長效機制。除了缺少相應的紅色文化社團,高校的宣傳欄、廣播站、網站、微信公眾號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也不多,導致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的存在感不強,紅色文化育人氛圍不夠濃郁,因而無法引起大學生的重視。
(三)紅色文化育人環(huán)節(jié)存在疏漏
當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大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許多課程的授課仍然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模式,師生間缺乏互動式的交流與探討,使紅色文化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這在一定程度制約學生從更深層次感悟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大學生通過課堂灌輸式教學或者學校的各類宣傳所獲得的知識是被動式接受與學習,缺乏實踐探索,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熱情。此外,出于對經費、安全、組織等問題的考慮,高校較少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遺址遺跡、人物故居等紅色景點開展實踐活動,使得紅色文化育人的方式被限制在校園和課堂的狹小范圍內。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的缺乏導致學生理解紅色文化比較片面,無法身臨其境體驗和探索其中的內涵,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對策
為擺脫上述困境,高校應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面加大紅色文化融入力度,進一步完善紅色文化育人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紅色文化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育人作用。
(一)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活力
當前,課堂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主陣地。要使紅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育人路徑,首先是高校的教務管理部門要重視紅色文化內容進課程的設計與安排,有意識地將與課程密切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納入教學體系中,為課程配備相應的圖像、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素材,豐富課堂教學所需的紅色文化資源,帶動教師積極構建紅色文化育人課堂。其次是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積極尋找思政課程與紅色文化的契合點,靈活地將紅色文化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深入闡述紅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密碼,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和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當下較流行且較吸引學生的教學方式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播放紅色電影、紅色紀錄片等影視資料,如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關于敵后抗戰(zhàn)根據地的內容時,可以播放紅色經典電影《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這兩部電影都是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根據地人民靈活機動抵御和打擊日寇的故事,動態(tài)的影視畫面,相比靜態(tài)的文字更具趣味性、吸引力,學生能從影片中多角度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英勇抗戰(zhàn)的革命歷史。此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是提升課堂教學活力的有效途徑,可以促使學生在黨史國史的學習中,深入地感悟革命先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理想信念,由此明確人生追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補足精神之“鈣”。
(二)打造多方協(xié)同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校園文化是特有的文化環(huán)境,以整個校園環(huán)境為空間,以全體大學生為主要教育主體,以文化育人為主要目標,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讓濃厚的文化氣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師生。高校校園文化可分為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前者包含校風、校規(guī)、校史等內容,后者包含宣傳欄、雕塑、建筑物等設施。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時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凝結著革命先輩的優(yōu)秀品質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對個體價值觀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風驟雨”,而是“潤物無聲”,逐漸將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個體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因此,要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的目標,可以從校園文化建設著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學習紅色文化。例如,在校園內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建造紅色人物雕像、張貼紅色宣傳板報等,將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以校園環(huán)境為載體呈現,讓學生在無處不在的紅色文化熏陶下,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又如,高校學工處定期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形式為故事會、歌詠比賽、讀書分享會、知識競賽等,通過豐富學生校園紅色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高校宣傳部可以通過學校的新聞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廣播站等媒體平臺,講述紅色經典故事、播放經典紅歌,積極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網絡環(huán)境,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紅色宣傳平臺,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目標。
(三)構建多樣化實踐體驗平臺,展現紅色文化影響力
當代大學生是生活在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里的一代,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獲得知識,但卻是缺少實踐與探索。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不僅要承擔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重要任務,還要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高校應重視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活動的作用,積極構建多樣化的紅色文化實踐體驗平臺,使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切實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功能。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大多來源于課本、網絡,普遍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夠具體和深入。要想讓大學生感知革命先輩在革命年代的浴血奮戰(zhàn),需要還原當年歷史場景,或聯(lián)合地方紅色教育基地共同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人物舊居、革命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實地參觀,在現實情境中體驗紅色文化。紅色教育基地通常保存有許多當年革命先輩使用過的生活用品、戰(zhàn)斗工具、居住場所,如百色市粵東會館就保留了當年鄧小平同志居住過的小閣樓,閣樓中還保存著他穿過的草鞋、蓑笠等物品;百色市田東縣更是在革命原址原貌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一條紅軍運槍的小道,學生通過參觀現場、重走紅軍路,可以直觀、深入地體會革命先輩當年的艱辛不易。
高校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高校應主動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出課堂,走進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啟發(fā)學生從深層次學習與思考紅色文化內涵,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提升紅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全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種優(yōu)秀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寶貴資源。新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紅色教育實踐等契機,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傳遞給學生,讓大學生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敢于奮斗的紅色精神,由此主動賡續(xù)紅色基因,積極做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秦在東,莊芩.論增強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1).
[2]來慶立.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N].光明日報,2019-9-20(10).
[3]張大衛(wèi).依托紅色資源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探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提升項目“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廣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編號:2020KY28001);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習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研究”(編號:2020LSZ005);2021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高?!颊n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編號:GXGZJG2021B1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達鐸(1990— ),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邱海英,廣西防城港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