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摘要: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對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根據小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況,設置合理的案例,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對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對案例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案例教學;小學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好奇心強、愛玩的小學生來說,單純的傳授理論性的數學知識是十分困難的,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數學教師應利用科學合理、生動有趣的案例,使小學生對數學不排斥,而是充滿熱情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以而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
一、利用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節(jié)課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的開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用簡單、直白的敘述開始知識的講解,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很好的集中起來,很多學生還沉浸在課下的游戲中,教學效果自然就不理想。所以,為了提高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利用合理的案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案例情境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上下位置”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豐收了,小兔子忙著收蘿卜,準備回家過冬呢;可愛的小鳥正忙著摘果子呢??此鼈兊奈恢?,問學生發(fā)現了什么,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學生說正確之后,教師再啟發(fā):小松鼠也想來聽一聽,觀察小松鼠的位置,你還能用“上”或者“下”來說說小兔子、小鳥以及小松鼠現在的位置嗎?說“小松鼠在上面”對嗎?“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說小松鼠的位置呢?這樣教學,通過有趣的案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二、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小學生的天性是愛玩,而且他們對外界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在課堂中,小學生不可能做到40分鐘都集中注意力聽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教師還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引入案例,引起學生的關注,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
在學習“10的認識”時,在學生明確10的位置、大小比較等問題后,教師可引入案例:一個星期天,小芳準備去看望奶奶,給奶奶帶點什么呢?對了,這里有10個蘋果,給奶奶帶去吧!但是一個袋子裝不下,就把10個蘋果分別裝到兩個袋子里,小芳可能會怎樣裝這10個蘋果呢?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氣氛很活躍。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進一步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由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數學能力。
三、引入生活中的案例,開展數學教學
有些學生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無聊的,不愿意學習數學,而且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以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大量習題為主的,數學教學脫離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教師應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思維鍛煉,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更好的學習。生活中數學案例的引用,能夠使學生的數學意識逐漸增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數學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乘法除法時,可以利用打掃衛(wèi)生的場景,假設一個學生一天亂扔一張廢紙,那么一個學校一年會產生多少張廢紙,這些廢紙是由多少棵大樹做成。 這樣不僅能增加問題的趣味性,還讓學生接受了不亂扔廢紙的思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四、利用多媒體展示案例,促進數學教學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長期使用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漸漸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在教學中已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案例內容感興趣,從而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前后位置關系”時,教師先讓學生們初步體驗前后的位置和順序,然后利用多媒體引入案例,小動物賽跑,小鹿、小狐貍、小白兔,小蝸牛參加賽跑,起跑后不久,他們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問:你看到了什么?現在誰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動物?誰第二?小白兔跑第幾?小蝸牛跑第幾?通過多媒體展示動畫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加強興趣,從而積極的開展學習。
數學是小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科目,教師應認識到案例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積極作用,合理的選擇和使用案例,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