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龍
【摘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卻存在忽視朗讀教學的現(xiàn)象。做好朗讀教學,需要從文本理解入手,通過挖掘文本隱含信息、品味生動語言、把握問題特征、體察動靜結合幾方面進行分析,以此獲得更加理想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文本理解
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的《齊東野語》一書中記載:有一名書生,帶著剛創(chuàng)作的詩作去拜見大文豪蘇東坡。他在朗讀了詩作后,便請東坡先生予以指教,并問這首詩可以打幾分。蘇東坡回答說:“十分?!睍犃T分外高興。哪知東坡先生卻說:“此三分詩七分讀而已。”此雖一時戲言,卻道出了朗讀的積極效用。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卻存在忽視朗讀教學的現(xiàn)象。深究原因,除了教師本身朗讀基本功欠缺、朗讀指導的方式單一外,還在于教師無法厘清朗讀和文本理解之間的關系。朗讀就如在一篇文章中“走”上幾個來回,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系統(tǒng),去看清作品中描寫的對象 ,形成一種可感可讀的文本形象。
一、挖掘隱含信息,讀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說起解剖文本細節(jié),于永正老師是一位“庖丁解?!钡母呤?。關于教學方法,他曾經(jīng)說過:“這法兒,那法兒,不讀課文就沒法了。否則,方法越高明,教學目標越是南轅北轍?!彼麍?zhí)教過《藤野先生》一課,堪稱朗讀教學的典范。課文中有這樣幾句話: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p>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
于老問學生,這幾句話怎樣讀才算讀好了?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庇诶辖又鴨枺骸霸撟x出怎樣的感情?”學生頓時語塞。于老進一步指導:“讀正確容易,讀流利容易,讀出感情比較難?!薄拔恼乱x出怎樣的語氣、怎樣的感情,就藏在這句話中?!庇诶系脑掞@然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都把目光集中在句子上。于老接著問:“什么時間讓‘我抄寫講義?”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周六?!薄笆裁磿r間把改好的講義還‘我?”學生答:“第二三天便還‘我?!薄暗诙焓悄囊惶??”學生說:“大概周日或周一?!庇诶喜[起了眼睛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藤野先生是犧牲了休息時間去批改作業(yè)的。于老順勢點撥:“課文寫得簡單,但意蘊豐富,簡單的幾個時間點,就把嚴謹、認真的藤野先生給展現(xiàn)出來了?,F(xiàn)在你們知道怎么讀了嗎?”如此尋別人之未尋,探別人之未探,朗讀教學才有出其不意的精彩。
二、品味生動語言,讀出絢麗多姿的美感
朗讀教學成功與否,字、詞、句、段是影響朗讀成功的關鍵。拿《火燒云》一課的朗讀指導為例:
“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边@一段集中寫了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變化。文字樸實流暢、瑯瑯上口,富有兒童口語的韻味。盡管只有寥寥幾段,卻把云朵的色彩之美描繪得層次鮮明,質感十足。這首先得益于作者在用詞上獨具匠心的構思?!凹t彤彤”“金燦燦”“半黃半紫”“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等表色彩的詞給人以陌生感、新奇感。其次,這幾種色彩依據(jù)時間的變化出現(xiàn),要想讀好,就需要按照視覺反應的規(guī)律來加以考慮。再者,一句“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突出了作者無比喜悅之感,而“一會兒……一會兒……”的排比句式更是讓人倍感驚奇,但又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去逐一發(fā)現(xiàn)。朗讀時要慢一點,慢到要把每一種色彩讀清楚。
三、把握文體特征,讀出傳神入畫的意境
不同的文體,在文體表達上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表達效果。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提出了“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反復朗誦課文,體會詩歌的韻味”等詩歌學習要素目標。在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中又提出“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的要求。這三個詩歌教學目標層層推進,梯度上升?!傲私狻笔菍W習現(xiàn)代詩的前提, “朗誦”是內化知識的關鍵,詩歌的特點不能僅僅靠講給學生聽,更重要的是在朗讀中去關注句段、品味語言,感受節(jié)奏、理解內涵。如第十課《綠》課后第三題:“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宗璞筆下的綠,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結合‘閱讀鏈接說一說?!?教學時,教師可以適時切入如下兩句話加以點撥:“親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葡萄,我把它吃了?!薄坝H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葡萄/我/把它吃了?!钡谝痪涫呛唵蔚谋銞l,按實用的取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信息。而同樣的文字,改為詩歌,讓學生反復吟詠,細細品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詩的味道。
四、體察動靜結合,讀出蓬勃激昂的情感
要想讀得有聲有色,還必須掌握朗讀的另一“門道”——語言的動態(tài)美。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一課的朗讀需要有“朗讀做到連貫而有氣勢”的鮮明特點。“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朗讀時需要緊緊抓住“紅日”“江河”“潛龍”等事物雄偉壯觀的特點,想象一下,假如你就在現(xiàn)場,一定會讀得眼熱心跳、呼吸加速。相信你會情不自禁揮動臂膀,挺起胸膛,雄赳赳地唱響:“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可見,化靜為動,能夠激發(fā)聽眾的興趣,引起讀者情緒上的共鳴,可以把靜態(tài)的語句變得立體而富于生命張力。
總之,要做好朗讀教學的功課,追求朗讀教學的別樣天地,就需要不斷關注文本內涵,錘煉朗讀技巧。如此這般,才能在朗讀教學上取得良好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獨墅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