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古人渴慕林泉,將山水視作超越凡俗的圣境。山水畫成為一種被神圣化的文化意象,表達著人們向往自然的諸種訴求。作為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畫科,山水畫在魏晉時即已萌芽,唐末五代逐漸成熟,宋元時期燦然而求備,至明清而流派紛呈。
河北博物院藏山水畫以明清時期為主,也不乏南宋、近現(xiàn)代精品名作。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期間,該院從院藏山水畫中遴選出70余件策劃了原創(chuàng)展“清暉依然憺忘歸——河北博物院藏山水畫展”,在不能遠足的時候為公眾提供了“飽游飫看”的場所。
展覽中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展出的50件清代山水畫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在題跋中提及仿“元四家”某家筆法。通過這些作品,得以窺見“元四家”對清代畫壇的影響。
一、仿黃公望
黃公望被奉為“元四家之首”。他入世又出世、加入全真教的人生經(jīng)歷,形成“天真幽淡、似嫩而蒼”的繪畫風(fēng)格。黃公望在對自然山水深入觀察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技法,“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者,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前者以《天池石壁圖》為代表,后者以《九峰雪霽圖》為代表。晚年畫風(fēng)獨具一格,以披麻皴加點染表現(xiàn)山巒,風(fēng)格淡泊,意境悠遠。清初“四王”對黃公望推崇備至,家家大癡、戶戶子久。除清初“四王”之外,一些學(xué)“四王”畫風(fēng)的后人皆以學(xué)大癡為尊。吳升評黃公望曰“創(chuàng)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難摹,妙在生面獨開,仍不露自家法,一片精彩,神采氣來作也?!?/p>
1.清代陸恢《浮巒暖翠圖》軸(圖1),紙本設(shè)色,縱117、橫49.3厘米。
陸恢(1851—1920),原名友恢,字廉夫,號狷叟,一字狷盫,自號破佛盫主人。吳江(今江蘇蘇州)人。
該圖采用“S”形構(gòu)圖,描繪青山林立、煙云鎖腰的蔥蘢景致。山石在仿大癡筆法的基礎(chǔ)上,施以青綠色,云氣用留白法與淡墨勾染相結(jié)合。人物策杖前行,給畫面增添了引人入勝的趣味。此幅為陸恢晚年之作,時年66歲。畫面題款:“浮巒暖翠圖。大癡畫傳世無多,唯秋山圖焚余殘卷,不知果是煙客所見者,不獲已而借徑樓東。亦惟存高山景仰之思耳,丙辰(1916)二月印僧仁兄大人之命,即以就正高明。吳江陸恢在胥閶小筑所作?!扁j朱白文相間印“陸恢私印”。
2.清代溫儀《山水》扇面(圖2),紙本墨筆,縱63、橫33厘米。
溫儀,字可象,號紀堂。陜西三原人。少嗜畫,后入京師,從王原祁學(xué),畫藝遂大進。
此扇仿黃公望筆法,遠山重疊,云霧縈繞,山下有屋宇村落,山前樹木蓊郁,溪流坡渚,散漫天真,富有生活氣息。畫面題款:“康熙戊子(1708)夏六月,仿大癡筆法于雙藤書屋,溫儀寫”,鈐朱文方印“紀堂”。
3.清代潘聯(lián)桂《溪山獨釣圖》軸(圖3),絹本墨筆,縱83、橫40厘米。
潘聯(lián)桂(生卒年不詳),字師樵,號筱峰。從姜育楷習(xí)畫,山水師法王翚。
此畫仿黃公望筆法,以濕筆勾皴山峰,用淡墨點染樹木茅亭,墨色濃淡相宜,層次分明。畫面題款:“辛亥秋,仿大癡意,為研青三兄大人方家正之,筱峰,潘聯(lián)桂作”,鈐白文方印“潘聯(lián)桂印”、朱文方印“亦號師樵”。
二、仿王蒙
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曾在戰(zhàn)亂中居于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一生以游歷山川為樂,常?!芭P白云而看青山”。畫山水以繁密筆法表現(xiàn)草木蓊郁、山深林密的山川景象。其筆法被稱為“牛毛皴”,影響深遠。董其昌曾在王蒙《青卞隱居圖》中題曰“天下第一王叔明”“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程正揆稱:“山人黃鶴老山樵,三百年來竟寂寥”。清代畫壇,以細密、濕潤見長者,皆學(xué)黃鶴山樵。
4.清代王學(xué)浩《云山雨樹圖》軸(圖4),紙本墨筆,縱105、橫29厘米。
王學(xué)浩(1754—1832),字孟養(yǎng),號菽畦。江蘇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善書能畫,山水得王原祁正傳,結(jié)體精微,筆力蒼古。著有《山南論畫》。
此圖仿王蒙筆意,主峰用牛毛皴,墨法濕潤。林木蔥郁繁雜,屋舍錯落掩映。作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王學(xué)浩時年64歲。畫面題款:“曾在云臺中丞處,見昆陵唐氏所藏黃鶴山樵小幀,墨法如是。丁丑(1817)初夏,菽畦,浩”。
5.清代張崟《南村圖》軸(圖5),紙本設(shè)色,縱136、橫63厘米。
張崟(1761—1829),字寶厓,號夕庵、夕道人,又號樵山居士、觀白居士等。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善畫花卉、竹石及山水,早年宗吳門畫風(fēng),中年專師沈周,又上追宋元諸家。晚年畫作多表現(xiàn)本邑景色,獨辟蹊徑,自成風(fēng)貌。善畫松,時人謂之“張松”。其后追隨者甚多,形成“丹徒派”。
此圖仿王蒙筆意,得其閑雅。山峰秀潤,云氣彌漫,用積墨法皴染山頭;樹法精煉,掩映處有茅亭屋宇,山腰處云霧彌漫,突出雋秀之氣。用筆整飭,顯示出畫家涵養(yǎng)之深厚。
畫面題款:“王黃鶴為陶九成作南村圖,筆墨閑雅,氣韻純正,秀藏于骨。故也每欲效之,恨秀溢于外,弗逮古人遠矣,雖工力涵養(yǎng)種種之遜古,亦抑時代使然耶。道光三年(1823)二月清明后一日,背仿王黃鶴并志。張崟”,畫面鈐白文方印“張崟之印”、朱白文相間方印“夕庵”。
6.清代盧彤壽《奇峰峻岫圖》軸(圖6),絹本墨筆,縱75.2、橫31.5厘米。
此圖構(gòu)圖疏朗,山峰顧盼有姿,山石用細筆勾皴,學(xué)王蒙畫法。
畫面題款:“戊寅新正,擬王叔明畫法于春明之吟香寓齋,紹堂盧彤壽”,鈐白文方印“彤壽之印”、朱文方印“紹堂”、朱文長方印“畿輔先哲祠金石圖畫記”。
三、仿吳鎮(zhèn)
吳鎮(zhèn)(1280—1354),稟性孤耿,終生不仕,深研儒釋道。畫山水偏愛“漁隱”題材,常以披麻皴畫山,淡墨畫石,濃墨點苔。擅長用濕墨法,注重水的運用,畫面常有“水墨淋漓”之感。
7.清代王昱《仿梅道人漁父圖》軸(圖7),絹本墨筆,縱156、橫53厘米。
王昱(1662—1750),字日初,號東莊,亦稱東莊老人,又號云槎山人。江蘇太倉人。王原祁族弟。隨王原祁學(xué)山水,盡窺宋元諸家之奧。其山水淡而不薄,疏而有致,筆意在倪瓚、方從義之間。與王愫、王宸、王玖合稱“小四王”。
圖中遠山逶迤,鷺鳥齊飛掠過湖面。右側(cè)山勢陡峻,景致秀逸。近處有叢樹樓臺,屋舍林立,水波靜謐,一漁父端坐船邊垂釣。意境疏淡秀潤,頗有吳鎮(zhèn)之遺風(fēng)。
畫面題款:“海內(nèi)畫世家,二百年來莫盛于毘陵惲氏、婁東王氏,東莊先生為麓臺少司農(nóng)族弟,畫筆淡遠□宕而仍極渾厚。晚年喜寫吳仲珪法,尤得神味,聞其向館于我鄉(xiāng)張少宰家,故縑素流傳為最多。此軸是仿梅花道人筆意,洵先生得意之作也。時嘉慶庚辰(1820)秋日,少眉山人馮承輝跋于涇上草堂。仿梅道人筆法,東莊王昱”,鈐朱文方印“少眉”、朱白文相間印“馮承輝印”、朱文方印“少眉審定”、朱文長印“婁東馮承輝鑒賞書畫真跡記”。
四、仿倪瓚
倪瓚(1306—1374),幼時家境富足,中年后散盡家財游歷于山水之間。他一生喜好收藏,性格孤傲高潔。畫山水以平遠法構(gòu)圖,形成“一河兩岸”的典型范式。勾勒山石用筆疏松,以折角的方式表現(xiàn)自然肌理,后世稱之為“折帶皴”。畫面簡逸淡遠,王原祁稱之為“四家第一逸品”。
8.清代査士標《溪山客來圖》軸(圖8),綾本墨筆,縱164.5、橫52厘米。
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號梅壑,安徽休寧人。是清初新安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弘仁、孫逸、汪之瑞稱“新安四大家”,當時影響很大,有“家家畫軸查二瞻”之說。善書畫、工詩文、精鑒賞。山水遍仿宋元諸家,尤對倪瓚用力頗深,兼師沈周,書法受董其昌影響。晚年生活在揚州,膝下無子,清心寡欲,性情隨意,不與人計較,也不經(jīng)常作畫。過著一種清凈幽然的生活。
此圖構(gòu)圖簡逸,山石以勾勒為主,繪有疏林遠樹。山腳處茅屋數(shù)間,空寂無人,描繪了一幅荒寂清曠的境界。查士標時年43歲。
畫面題款:“卜筑溪山靜,坡回接遠岑??蛠砩顦湎拢鄬Πl(fā)豪吟。丁酉(1657)十月畫于于湖旅社并題,呈乾翁老先生大詞宗教。査士標”,鈐白文方印“士標之印”、白文方印“二瞻”。
9.清代王崇簡《仿倪云林山水圖》軸(圖9),紙本墨筆,縱77.2、橫31.5厘米。
王崇簡(1602—1678),字敬哉,宛平(今北京豐臺區(qū))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因喪母丁憂未任官職),入清后官至禮部尚書。著有《青箱堂文集》等。
此幅山水采用“一河兩岸”的三段式構(gòu)圖,寥寥數(shù)筆勾勒了枯樹、茅亭、遠渚,表現(xiàn)了一派荒寒孤寂的氣象。上方有蔣廷錫之子蔣溥題跋。
畫面題款:“江左三家外,惟公北地雄。詩篇爭秀發(fā),留華亦空濛。樹石倪迂近,云山楚塞同。香廚珍護在,得見古人風(fēng)。乾隆戊寅(1758),蔣溥,軒題”,鈐白文圓印“溥”、朱文方印“恒軒”、朱文方印“青宮太?!薄熬丛铡薄⒅煳拈L印“畿輔先哲祠收藏字畫金石印記”。
10.清代王大椿《秋林草亭圖》軸(圖10),紙本墨筆,縱65.5、橫43厘米。
王大椿(1717—1755),字八千,江蘇常熟人。王翚曾孫。
此幅自題學(xué)元代畫家高克恭,但畫中枯樹草亭是學(xué)倪瓚畫法,畫面題款:“辛亥(1731)秋日,仿高房山筆意,愧未能其得其仿似,以應(yīng)雪年仁兄先生雅囑,弟王大椿”,鈐朱文方印“王大椿”。
11.清代張之萬《遠山叢樹圖》軸(圖11),絹本墨筆,縱75.8、橫32.9厘米。
張之萬(1811—1897),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張之洞堂兄。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狀元。善書畫,畫山水筆墨綿邈,骨秀神清。與戴熙交好,時稱“南戴北張”。
此圖是張之萬為李鴻藻之子李石曾(李煜瀛)所作。畫面取倪云林“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筆墨疏淡簡遠,充滿蕭散荒寂之氣。畫面題款:“石曾姻兄雅正,弟張之萬”,鈐朱文方印“之萬”、朱文長印“畿輔先哲祠收藏字畫金石印記”。
受“元四家”影響的清代畫家,不僅有査士標、張崟等地方畫派的名家,也有王崇簡、張之萬等在清廷供職的重臣,還有盧彤壽、王承楓等主流之外的人士。在摹古之風(fēng)盛行的清代畫壇中,大體可分為兩種群體:一是學(xué)得“元四家”精髓者,如査士標,采用倪瓚的折帶皴來表現(xiàn)黃山的冷峭,簡逸的畫風(fēng)深得倪瓚精髓,成為“新安畫派”的領(lǐng)軍人物;張崟,吸取吳鎮(zhèn)的濕墨畫法,表現(xiàn)山川的氤氳華滋,開創(chuàng)了“丹徒派”。一是摹得“元四家”皮毛者,這種現(xiàn)象在小名頭畫家中非常普遍,受自身修養(yǎng)和境遇的局限,沒有機會觀看真跡,間接受時風(fēng)影響以摹古為榮,其作品僅有摹古之名并無摹古之實,往往僵化呆板。
河北博物院所藏清代山水畫微觀展示了摹古與創(chuàng)新在清代繪畫中的具體案例,讓我們得以窺見“元四家”對清代畫壇的影響。同時,不難看出摹得古人精髓者往往也是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摹古之風(fēng)的盛行,一方面制造了繪畫領(lǐng)域的藩籬,束縛了平庸之輩的思想;另一方面,對于富有創(chuàng)新力的畫家而言,摹古奠定了深厚的傳統(tǒng)根基,反而推動了繪畫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