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摘 要】“磨課”,它是實現學校和教師共同成長的教研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一節(jié)課的把握需要在課堂實踐中進行一次次的嘗試、摸索和調整。本文以“建造分數墻”一課為例,詳細闡述磨課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磨課 數學實驗 實驗課
一、結緣與嘗試
自從加入名師工作室,由于工作室每月要求上數學實驗專題課,筆者開始與數學實驗課結緣。在去年4月份的活動中,筆者選擇了目前工作室正在研究的方向“數學實驗”為主題,整合了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動手做”,開發(fā)了“建造分數墻”一節(jié)數學專題實驗課,走上了磨課的歷程。
(一)“磨”內容
雖然已經確定了上課的大致方向,教材上的“動手做”也提供了素材,但是僅僅用幾張圖片和幾句簡單的話就想串出一節(jié)課是不可能的。所以,筆者通過翻閱幾種不同版本的數學教材、上網查閱資料等一些方法收集了關于本課的許多資料,如有趣的分數條、分數單位的換算、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計算等,經過多次篩選確定了內容。
(二)“磨”目標
基于上面所選擇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確定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分一分、填一填、比一比、做一做和說一說等活動,聯系圖形直觀找到一些相等的分數,體會不同分數單位與單位“1”以及不同分數單位之間的聯系。
2.能力與方法。學生經歷探索分數墻的活動過程,積累探索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磨”設計
經過慎重思考,筆者將教學流程確定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分數的世界。
2.利用學具,認識不同的分數條。
3.利用學具初探分數墻,用相同的分數單位建造分數墻。
4.感知分數單位,會比較分數單位的大小。
5.觀察分數墻,會從不同的分數條中找到相等的分數。
6.再探分數墻,利用不同的分數條建構分數墻。
7.反思學習的過程,并提出疑問,引出每行建構單位“1”的不同方法,積累探索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經驗。
二、實踐與改進
帶著精心設計的教案,筆者在班級進行了第一次試教,隨之問題在實踐中產生了。雖然設定了三維目標,但是從教學設計與課堂的實施來看,只能達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由于建造單位“1”涉及的知識較多,特別是分數條的擺放耗時較多,最后每行利用不同的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只能草草收場;學生建造單位“1”沒有方法,只是借助直觀操作去完成,還有學生對于動手操作的興趣遠遠大于對課堂本身的興趣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比比皆是。顯然,這是一節(jié)有待改進的數學實驗課。
在聽取了工作室領銜人對目標的追問和其他教師的一些建議之后,筆者開始探尋失敗的原因。
(一)“方法的遷移”與“思維的提升”
(學生在用相同的分數條建造單位“1”后)
師:我們就一起動手建造“分數墻”,我們每行都是選用相同分數單位的分數條建造的,你還有什么不同的創(chuàng)意或想法?
生:每行選用不同的分數條建造分數墻。
組織學生進行分層研究:
第一層次:研究兩種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例如: +(? ?)=1。
觀察思考:和哪個分數就能建造出單位“1”?
(可以填、、、、、)你有什么發(fā)現?(這些分數可以替換成,分子剛好是分母的一半,就是)
第二層次:研究三種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例如: ++(? ?)=1。
思考:和哪個分數相加等于?
生: =? + ,? =? +
第三層次:拓展研究不同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
學生每行自由選擇不同長度的分數條(兩種或兩種以上)建造單位“1”。
雖然學生想到用不同的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在建造過程中也試圖幫助學生分層進行研究,從簡單的兩種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開始,過渡到三種分數單位,可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找相等的分數,使學生沒有從分數的意義上去理解兩個分數間的聯系。每種分數單位都是獨立的沒有聯系的個體,就像電影回放一樣在學生的腦海中過了一遍,卻沒有在學生的心中蕩起漣漪。而利用不同分數單位建構單位“1”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相等到替換的不斷發(fā)展的連續(xù)性過程。在讓學生經歷替換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體驗到運用方法巧妙解決問題的樂趣,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躍遷。顯而易見,課堂上,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方法的遷移”,更應該是“思維的提升”。
(二)“實驗的操作”與“經驗的建構”
數學實驗課,需要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積累探索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經驗。需要實驗是首位,實驗工具是其次,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而本節(jié)課,學生走進了一個誤區(qū):教師在讓學生用不同的分數條建造單位“1”中營造“濃墨重彩”,讓學生充分擺一擺分數條、寫一寫算式以及再交流等,結果學生只是從直觀上進行操作,根據分數條長短不斷調整變換,沒有從分數間的相互關系建構單位“1”,數學實驗只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沒有思維的含量,學生對于建造單位“1”沒有方法,建造的單位“1”錯誤百出。
認識到上面的問題后,筆者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大量的修改:
1.加強比較,凸顯工具自身的不足和工具之間的聯系。
2.強化替換,建構不同分數間的相等關系,彰顯工具的本質特征。
3.對比觀察,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演變過程。
4.空間想象,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教學設計被修改后,筆者在本校進行了第二次試教,過程中總體感覺較好,這證明第一次試教后靠集體的智慧進行的第二次預設調控是成功的。為什么說感覺“較好”,而不是非常滿意,因為筆者感覺學生對于用不同分數單位建造單位“1”方法的建構還是不到位。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再次思考,到底怎樣才能上好一節(jié)數學實驗專題課呢?
三、思考與展望
數學實驗是數學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數學實驗對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成長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重視數學實驗課的教學。結合“建造分數墻”一課,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實驗課要能覓得真實的“數學味”
在數學實驗課上,要保住“數學味”,如在“建造分數墻”的教學中,僅僅讓學生會用數學工具進行操作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分數角度發(fā)現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內在的魅力。
(二)實驗課要能覓得真實的“思維味”
數學思維需要邏輯性與簡潔性,因此在引導實驗前,我們應把每一個數學實驗片段都預設成思維火花不斷碰撞的舞臺,在數學實驗中緊扣學生的思維點,指導學生采用科學、獨到的思考方法。
(三)實驗課要能覓得真實的“實驗味”
在學生進行第二次分數墻建構時,教師要做到以實驗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學會觀察、比較、合理推理、交流思考、分析歸納,在數學實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優(yōu)化方法,得出規(guī)律。學生在“做中學”,并由此引發(fā)奇思妙想,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chuàng)新,使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
隨堂課養(yǎng)人,磨課更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與反思之中,必能磨出教師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師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將“磨”出一堂又一堂真實而又精彩的數學實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