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何勝虎,張晶,紀軍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常見的致死性疾病,但冠狀動脈(冠脈)栓塞引起的AMI較罕見。本文報道1例二尖瓣膜置換術后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仍發(fā)生急性冠脈栓塞病例的治療過程,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患者男性,38歲,因“突發(fā)胸痛5 h”入院?;颊弋斎瞻泶蚧@球后突然出現心前區(qū)疼痛,呈堵塞感,伴左上肢放射性痛,伴大汗淋漓、心悸、惡心,癥狀持續(xù)不緩解,由家人緊急送往當地醫(yī)院就診,考慮為AMI,遂轉至我院。急診心電圖示:①竇性心律;②超急性期前間壁心肌梗死可能(圖1)。心梗三項檢查:肌鈣蛋白I 0.1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2.5 ng/ml;肌紅蛋白>600 ng/ml。與家屬溝通后決定繞行CCU行急診冠脈造影。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6年前曾行二尖瓣置換術,平素規(guī)律口服華法林,入院時口服華法林4 mg(1+1/3片)qn。否認吸煙酗酒等嗜好。急診冠脈造影結果顯示:冠脈開口正常,為均勢型,左主干(LM)正常,左前降支(LAD)中段閉塞,血流TIMI0級;左回旋支(LCX)未見明顯狹窄,血流TIMI3級;右冠(RCA)未見明顯狹窄,血流TIMI3級。征求患者家屬意見,選擇處理LAD中段病變。將JL3.5導管送至左冠開口處,將SION導絲送至左冠遠段,可見明顯血栓影(圖2),選擇6FEXPORT抽栓導管抵達病變處反復抽栓,抽出大小約1.2×7 mm紅白色略透明樣混合性血栓,復查造影提示LAD遠端血流TIMI3級(圖2)。術后輔助檢查如下,生化:血鉀3.27 mmol/L,余未見明顯異常。血脂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8 mmol/L,余未見明顯異常。心肌損傷標記物:肌鈣蛋白I測定33.000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61.50 ng/ml。凝血常規(guī):凝血酶原時間20.70 s、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73、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46.20 s。血常規(guī)、NT-proBNP、D-二聚體、甲狀腺功能、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超聲心動圖:射血分數(EF)55%;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二尖瓣位機械瓣置換術后;機械瓣功能正常;三尖瓣輕度返流。治療上給予強化抗凝,調整華法林劑量為4.5 mg(1+1/2片)qn,復查INR 2.01,后再調整為6 mg(2片)qn,復查INR為2.38,并建議維持該劑量定期檢測INR。隨訪患者未出現胸痛再發(fā)。
圖1 患者急診入院心電圖
圖2 血栓抽吸前后的冠脈造影影像
急性冠脈栓塞是導致AMI較罕見的原因[1],導致冠脈栓塞的栓子一般來源于感染性心內膜炎形成的細菌栓子、心房血栓、心臟內植入的人工瓣膜、心臟外科手術修補主動脈夾層的凝膠、鈣化的主動脈瓣膜[2-7]。在長期有效抗凝的條件下仍發(fā)生冠脈栓塞事件的比例約1%[8]。研究表明冠脈栓塞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有高齡(大于70歲)、心功能差、合并房顫等[9]。二尖瓣植入術后栓塞的發(fā)生率要高于主動脈瓣植入術后[8],隨著內科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術的開展,TAVR術后的冠脈栓塞也有報道[10]。 冠脈栓塞的部位以左冠系統(tǒng)為主,左前降支最多見,主要與解剖結構相關,左主干粗大,左前降支一般為左主干的直接延續(xù),故栓子首先進入左前降支[11,12]。目前報道多為左前降支栓塞[8,13],也有少數文獻報道過右冠血栓栓塞[10,14]及左回旋支的栓塞[15]。
對于急性冠脈栓塞,介入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其原則是保證冠脈血流恢復。術中常用的方法是血栓抽吸術、冠脈內注射溶栓劑。一般不需要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易出現無復流[8]。術后藥物治療上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替羅非班等藥物強化抗凝治療。陳韻岱等在2004年報道1例二尖瓣置換術后右冠栓塞,利用動脈吸栓及冠脈內注射尿激酶治療[14],曾有報道術中多次球囊擴張后血流未能恢復,但術后抗凝及抗血小板10 d后復查造影提示血流恢復[15]。劉建新等報道了1例二尖瓣置換術后的左前降支栓塞,但造影提示遠端血流已恢復,故未做處理,術后僅應用華法林抗凝治療[8]。既往歐美研究表明對于新一代的人工瓣膜建議低強度抗凝,國內部分研究也認為INR可以控制在1.5~2.0,1.3~2.3,1.8~2.5,在保證有效抗凝同時減少出血風險[16-18]。但有學者認為,除抗凝外還應增加抗血小板治療,原因為人工瓣膜可能會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瓣閥處血流較快不易形成血栓,但瓣柱處由于血流發(fā)生渦流易導致血栓介質的激活,甚至發(fā)生血小板聚集[19]。本例患者為38歲男性,既往因二尖瓣置換術后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6年,但仍然出現冠脈栓塞事件,入院后INR為1.73,考慮該患者出現栓塞的原因與INR偏低有關,且該患者出血風險較低,故應將INR調至更高水平。綜上所述,急性冠脈栓塞的藥物治療要根據栓塞原因不同、栓子類型不同、栓塞部位及程度的不同而選擇,目前還缺乏統(tǒng)一的方案,期待今后的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