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陳魏俊
【摘 要】內心獨白是《老人與?!返奈谋咎厣唬鼘坍嬋宋镄蜗?、揭示小說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學生在鑒賞《老人與海》時,常常出現(xiàn)不愿讀也讀不懂內心獨白,淺讀、誤讀人物形象等現(xiàn)象。研究者提出將鑒賞人物的內心獨白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鑒賞作品復雜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主旨內涵。
【關鍵詞】《老人與?!?內心獨白;人物形象;主題
【作者簡介】趙霞,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中的外國文學教學策略;陳魏俊,高級教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與古漢語。
不同文本在素材選取、藝術手法、語言特色、思想主題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文本特色為切入口,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和價值?!独先伺c?!肥鞘澜缥膶W經(jīng)典,但學生對這一名著的評價大相徑庭。有的學生認為這部小說主題明確,人物形象鮮明,值得閱讀;有的學生則認為其情節(jié)簡單,結構單純,人物性格單一,缺少閱讀興奮點。同一部小說,閱讀感受相差甚遠。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既和中外文化差異、人生閱歷、閱讀經(jīng)驗有關,也和文本特色有相當大的關系?!独先伺c海》有情節(jié)淡化傾向,情節(jié)簡單,人物較少,語言凝練,主題多解。從藝術手法上看,小說使用了大量內心獨白,這對學生而言已構成閱讀障礙,使學生出現(xiàn)了不愿讀、讀不懂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特色入手,幫助學生掃除障礙,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小說的價值。
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關注人物內心的起伏變化恰恰是《老人與海》的特色之一。內心獨白除了可以增加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復雜性,還對彰顯文本多重主旨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可以通過鑒賞《老人與?!分械膬刃莫毎赘兄@部世界經(jīng)典名著的魅力和價值。
一、挑戰(zhàn)極限、戰(zhàn)勝自我的硬漢形象和英雄主義主題
(一)歸納內心獨白特點,賞析硬漢形象
《老人與?!分械膬刃莫毎状笾驴梢苑譃椤八搿焙汀八f”兩類,二者主要集中在與鯊魚搏斗的間隙,常常交叉出現(xiàn),展現(xiàn)了圣地亞哥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如以下節(jié)選內容。
好景不長啊,他想。我現(xiàn)在真希望這是一場夢,希望根本沒有釣上這條魚,而是獨個兒躺在床上鋪的舊報紙上。
不過,攻擊我這條魚的鯊魚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見過的最大的尖齒鯊。天知道,我可見識過不少大魚。
“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很痛心,把這魚給殺了,他想。現(xiàn)在倒霉的時候就要來了,可我連魚叉都沒有。尖齒鯊很殘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強壯,很聰明。不過我比它更聰明。也許并不是這樣,他想。也許只不過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強。
“別想啦,老家伙,”他大聲說,“順著這條航線走吧,事到臨頭再對付吧?!盵1]89-90
分析上述節(jié)選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他想”表明圣地亞哥的思索、懷疑、退縮,展現(xiàn)了他內心的矛盾、無助、孤獨?!八f”則表明圣地亞哥在自我肯定,做出決定甚至宣言,代表他戰(zhàn)勝了內心的矛盾,展現(xiàn)了他的勇敢堅定。不僅如此,“他說”還常常以“大聲說”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圣地亞哥希望借助高聲說的形式幫助自己戰(zhàn)勝動搖和糾結。
(二)品讀反復語句,品析英雄觀
海明威曾在多家報社擔任新聞記者,多年的新聞工作經(jīng)歷影響了其創(chuàng)作風格。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短句,敘事簡潔、語言凝練,其作品有“電報式”風格之美譽。追求簡約文風的海明威卻在《老人與?!分惺褂昧舜罅恐貜偷脑~匯與語句,這種反常的語言現(xiàn)象通常蘊含著深刻的用意。鑒賞作品時,我們可分析那些反復出現(xiàn)的內心獨白,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在《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四次提到“這是一場夢”,教師可引導學生品析這四處內心獨白在刻畫人物形象和彰顯主題方面的作用。
1.他盯著那條緊逼而來的鯊魚,順便朝那條大魚望了一眼。這簡直像是做夢一樣,他想。我沒法阻止它攻擊我,但我也許能制服它。尖齒鯊,他想,見鬼去吧。[1]88
2.好景不長啊,他想。我現(xiàn)在真希望這是一場夢,希望根本沒有釣上這條魚,而是獨個兒躺在床上鋪的舊報紙上。
不過,攻擊我這條魚的鯊魚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見過的最大的尖齒鯊。[1]89-90
3.“我真希望這是一場夢,希望我壓根兒沒有釣上它來。魚啊,真抱歉。這下子一切都糟透了?!?/p>
……
算啦,他自言自語道,還是留神看看綁在刀上的繩子有沒有斷,再把手保養(yǎng)好,因為還會有鯊魚來襲擊。[1]96
4.我現(xiàn)在能想點兒什么呢?他暗自琢磨。沒什么可想的……真希望這是一場夢,他想。可誰知道呢?說不定有個好結果呢。[1]97
第一處提到“這是一場夢”發(fā)生在剛捕捉到大馬林魚,就被鯊魚盯上之時。圣地亞哥希望這一切沒有發(fā)生,面對不幸際遇,他非常失望,有逃避傾向,但很快就轉向直面不幸。第二處出現(xiàn)在他看到被咬得殘缺不全的大魚,心疼萬分的場景時,“真希望”有強烈的感嘆意味,他希望過著安逸閑適的生活,悔恨之意、退縮之情比第一次更強烈,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畏縮情緒,變得堅定起來。第三處和第二處的語句類似,但對大魚的抱歉之情、內疚之意更加強烈,他的悔恨之意,動搖退縮比上一次更強烈,但他還是選擇了直面現(xiàn)實,積極備戰(zhàn)。第四處雖然也有動搖傾向,但很快就被否定,“老人”的內心更為堅定。四處“這是一場夢”的強調,既是“老人”內心動搖與退縮的展現(xiàn),也是“老人”對惶恐畏懼的自己的一種撫慰,更是“老人”對自己一次又一次強烈的自我認同和肯定。
通過內心獨白的分析,我們能感受到圣地亞哥的矛盾退縮、孤獨寂寞?!袄先恕笔怯矟h,但在硬漢的外表之下也有萬般情絲,他也有矛盾糾結,也會脆弱退卻,也想中途放棄,這樣的矛盾性增加了“老人”形象的真實性。圣地亞哥不僅在和變幻莫測的大海、力量懸殊的大馬林魚、鯊魚等外在力量搏斗,也在和自己戰(zhàn)斗。他不斷挑戰(zhàn)極限,戰(zhàn)勝自我,這正是硬漢精神的體現(xiàn)。海明威通過豐富的內心獨白塑造了一個不斷挑戰(zhàn)極限,戰(zhàn)勝自我的英雄形象,同時揭示了作品的主題——贊頌個人英雄主義。
二、尊重自然,剛柔并濟的硬漢和敬畏生命主題
(一)細讀文本,分析形象
獨自航行在大海上的圣地亞哥面對孤獨的自己和海上的眾多生物,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透過其自言自語,我們可以從中探究其對待生物、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
1.圣地亞哥對待大馬林魚
(1)我希望能喂喂這條大魚,他想。它是我的兄弟。可我必須殺死它,為了這個還得養(yǎng)精蓄銳。[1]48-49
(2)這是條大魚,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決不能讓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奮力逃跑會有多大能耐?!贿^,謝天謝地,它們沒有我們這些要置它們于死地的人聰明,盡管它們更高貴,也更能干。[1]52
(3)“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他大聲說,“我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這樣一條魚。不過我必須殺死它。幸虧我們用不著非得殺死那些星星。”
……
接著,他又為這條沒有東西吃的大魚感到難過,但傷心歸傷心,他還是決定殺死它。它能夠多少人吃啊,他想??墒撬麄兣涑詥幔坎慌?,當然不配。它的舉止風度何等高貴,它的尊嚴何等偉大,誰也不配吃它。[1]64
(4)魚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過你有這個權利。兄弟啊,我還從來沒有見過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靜,或者更高貴的東西。來吧,把我殺死吧,我不在乎誰死在誰手里。[1]80
(5)它(指大馬林魚)活著的時候你敬愛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樣敬愛它。[1]92
圣地亞哥對待大馬林魚的態(tài)度矛盾復雜。一方面,他對大馬林魚充滿贊美和敬意,多次稱其為“兄弟”,認為大馬林魚是高貴的對手,是與自己平等的“朋友”。另一方面,“老人”又反復說“必須殺死它”,圣地亞哥渴望以戰(zhàn)勝大馬林魚的方式捍衛(wèi)漁夫的尊嚴,實現(xiàn)自我價值。
2.圣地亞哥對待鯊魚
(1)尖齒鯊很殘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強壯,很聰明。不過我比它更聰明。也許并不是這樣,他想。也許只不過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強。[1]90
(2)但是,殺死那條尖齒鯊你倒是樂在其中,他想。它跟你一樣,靠吃活魚為生。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某些鯊魚那樣,游來游去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它美麗而崇高,無所畏懼。[1]92
圣地亞哥對掠奪破壞自己戰(zhàn)利品的鯊魚的態(tài)度也很復雜。一方面,鯊魚是一個強悍的對手,他渴望戰(zhàn)勝鯊魚,捍衛(wèi)勞動成果。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欣賞對手,與鯊魚搏斗時情不自禁地表達出對鯊魚的欣賞和贊美。他連用三個“很”來贊美鯊魚,直言人類憑借武器才略占上風。
圣地亞哥不僅對大馬林魚和鯊魚的態(tài)度矛盾復雜,對其他海洋生物也充滿情感。他同情柔弱纖巧的小鳥、遭到殘殺的海龜,贊美活潑可愛的海豚,對自然萬物充滿敬畏之心。在硬漢的外表之下,圣地亞哥有一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柔軟之心。雖然他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存在矛盾之處,但其對生命的贊美與尊重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已初步具備生態(tài)倫理觀的萌芽。圣地亞哥對待生物的態(tài)度豐富了其形象特征,同時也蘊含了敬畏自然的主旨。
(二)比較閱讀,理論補充
除了細讀文本,我們還可借助比較文學的方法將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對照和評價,以開闊眼界,使認識更深刻,從而看到差別,把握小說的特點。在本專題中,我們可運用比較文學中平行研究的理論,比較《老人與海》與《魯濱孫飄流記》自然觀的異同,了解造成其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圣地亞哥的自然觀,從而了解這一人物形象和主旨內涵的特殊價值。
1.至于我的那些貓,前面也已說過,它們繁殖得實在太厲害了,迫使我一開頭就得開槍打死它們幾只,免得它們把我所有的東西都吃光。最后,我?guī)淼膬芍焕县埗妓懒?,我又不斷地驅逐那些小貓,不給它們東西吃,結果它們都跑到樹林子里,變成野貓了,只有兩三只,是我所心愛的,被我馴養(yǎng)在家里??墒敲慨斔鼈兩鲂∝垥r,我就把小貓投在水里淹死。[2]138
2.你看我用餐的時候,儼然像一位國王,一個人高高坐在上面,臣仆們在旁邊侍候著。波兒就仿佛是我的寵臣,只有它,才有權利跟我說話。我的狗(它現(xiàn)在已又老又昏聵了)照例坐在我的右手;那兩只貓呢,一只坐在這邊,一只坐在那邊,時時希望從我手里得到一點什么吃的,視為特殊的恩賜。[2]113
魯濱孫飼養(yǎng)貓是出于陪伴自己、排遣寂寞的需要,而非愛護動物。他既想馴養(yǎng)小貓供自己消遣,又不想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因而把小貓溺死,非常自私殘忍。他還把動物們視為臣仆,將自己視為海島之王凌駕于其他生物之上。他的自然觀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非常自私。圣地亞哥則將動物視為兄弟、伙伴,哪怕是對手,也飽含贊美之情、敬佩之意。雖然圣地亞哥也視大自然為對手,但與魯濱孫的自然觀相比,無疑是巨大的進步。
適當引入文藝理論可以為學生提供鑒賞文本的抓手,幫助學生更深入準確地分析、評價作品。同樣,概括圣地亞哥的自然觀后,教師可適當補充生態(tài)倫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借助生態(tài)倫理學對圣地亞哥這一形象和作品主題進行更為中肯的評價。生態(tài)倫理學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提倡人類將道德關懷從社會延伸到自然,倡導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對生物物種的關注,以人與自然協(xié)同進化作為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征服和統(tǒng)治自然觀、欲望動力觀、發(fā)展至上論等觀念。
圣地亞哥認識到其他生命與人的相似性,體現(xiàn)了對自然的敬畏,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雖然與倡導人和自然生態(tài)平衡協(xié)調的自然觀有些差距,但已具有生態(tài)倫理學的因子,有一定的進步性。
三、反思自我的思考者和反思欲望的主題
“冰山原則”的運用使《老人與?!肪哂辛搜院喴赓W、含蓄蘊藉的特點。作品中的大海、大馬林魚、鯊魚、魚骨架等都具有多重象征義,從不同角度解讀其含義,作品的主旨內涵大不相同。除了物象之外,很多語句也有多重含義,內涵豐富。細細品讀這些語句,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人物形象,探索作品主題。例如,圣地亞哥反復強調“出海太遠了”,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其深刻含義。
1.“魚啊,我本來就不該出海到這么遠的地方,”他說,“對你對我都不好。魚啊,真抱歉?!盵1]96
2.“你原來是一整條。很抱歉,我出海太遠了。我把咱們倆都毀了?!盵1]101
3.我還有半條魚,他想。也許我走運,能把前半條帶回去呢。我總該有點兒運氣吧。不會的,他說,你出海太遠了,你的好運氣都給毀了。[1]102
4.“沒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聲說,“都是因為我出海太遠了?!盵1]105-106
欲望是人的本能,是人類進化、社會發(fā)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欲望的過度釋放則具有破壞性,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jié)制。圣地亞哥執(zhí)意去深海捕魚是為了捕捉大魚,為了證明自己寶刀未老。大馬林魚既象征理想、目標,也代表人類的欲望,鯊魚既指人類實現(xiàn)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障礙,也象征著自然對人類欲望的懲罰。強調了四次的“出海太遠了”,既明指圣地亞哥為了捕獲大魚而到遠海捕魚,也暗指人類無休無止的欲望。圣地亞哥甚至后悔“希望我壓根兒沒有釣上它來”,認為“一切都糟透了”。老人帶著捕殺大魚的欲望,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上履行人生使命,結果只帶著一副白花花的魚骨回到岸邊,回到了當初出發(fā)的地方。海明威借大馬林魚變成魚骨、圣地亞哥的內心獨白對人類欲望進行了反思,提醒人類應合理節(jié)制欲望。正如雷切爾·卡森所說:“人類總是狂妄地大談特談征服自然,現(xiàn)在他有能力去實現(xiàn)他的夸夸其談了。這是我們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們的悲劇。因為這種巨大的能力不僅沒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約束,而且還以不負責任為其標志。人類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征服自然的最終代價是埋葬自己。”[3]這些內心獨白也刻畫了“老人”反思自我的形象特征,彰顯了小說反思欲望的主題。
在學習內心獨白專題之前,很多學生對圣地亞哥形象的認知停留在“不服輸”“不向命運低頭”等淺層次的理解上,將他誤讀為簡單的勵志人物,將《老人與海》看成雞湯文、簡單的勵志小說。通過學習內心獨白專題,學生感受到圣地亞哥形象的豐富性、復雜性——既有不畏艱險、挑戰(zhàn)自我的硬漢精神,也有敬畏生命、反思自我的鐵骨柔情。同時,又探究了作品蘊含的英雄主義、生態(tài)倫理、反思欲望等主題,實現(xiàn)人物形象和主題解讀的多重性。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老人與海[M].李育超,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2]笛福.魯濱孫飄流記[M].徐霞村,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3]鐘燕.藍色批評:生態(tài)批評的新視野[J].國外文學,2005(3):18-28.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