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涌現(xiàn)出一大批如雷貫耳的名字:魯迅、瞿秋白、丁玲、周揚、陽翰笙、田漢……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左聯(lián)盟員也曾以各自的方式戰(zhàn)斗著,比如本文講述的宣俠父、耶林、蔣光慈,雖然他們生命短暫,卻亦如煙花般綻放一生。
宣俠父左聯(lián)『秘密盟員』
1899年,宣俠父生于浙江諸暨,其父是小學教員。1920年,宣俠父在日本學習期間,接觸到馬列著作,開始滿腔熱情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之中。不久,他的活動引起學校當局的警覺,留學之途由此中止。
1922年,宣俠父回國后來到杭州,不久成為中共黨員。后受浙江黨組織派遣投考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只因他公開頂撞校長蔣介石,遭到開除。
1925年夏,宣俠父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李大釗負責的中共北方區(qū)執(zhí)委會工作。不久受命以左派國民黨員的公開身份,到駐扎在張家口的馮玉祥部國民軍中從事政治工作。后因“清黨”,宣俠父按組織決定,回到家鄉(xiāng)開展秘密斗爭。
1930年,宣俠父的長篇紀實文學《灰夢》完成,他在作品中講述了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自己在馮玉祥西北軍中參加政治活動的經(jīng)歷和故事,從中探討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忠實地記錄了在北方參加革命斗爭的史實。當時在復旦大學任教的陳望道偶然讀到《灰夢》書稿后,非常贊賞,并把它推薦給上海北新書局。之后,北新書局編輯建議將書名改為《西北遠征記》。
1931年初,宣俠父來到上海,他找到陽翰笙,兩人一見如故。不久,宣俠父自傳體小說《入伍前后》問世。
陽翰笙知道宣俠父想加入左聯(lián),便對他說,憑你這兩本書和你的文學才華,加入左聯(lián)本不成問題。但以你現(xiàn)在的身份,公開加入左聯(lián)恐怕不妥。最終,他被吸收為左聯(lián)“秘密盟員”。
不幸的是,1938年7月,宣俠父在西安慘遭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wù)暗殺。
耶林:從“社員”到“盟員”
耶林,原名張?zhí)鳎?901年出生于山東濰縣一知識分子家庭。耶林17歲時在公立小學執(zhí)教。五四運動爆發(fā),耶林帶領(lǐng)學生參與游行、罷課,四處演講,并接觸到魯迅的作品。其時耶林開始從事西洋畫創(chuàng)作。24歲時他辭去教職,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到青島做起自由畫者。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卅運動,青島在共產(chǎn)黨人鄧恩銘領(lǐng)導下,也掀起轟轟烈烈的罷工斗爭,耶林積極參與其中,并加入了中共組織。
1929年,耶林在杭州考入林風眠創(chuàng)辦的西湖藝術(shù)院研究部(后改為杭州國立藝專),師從法籍教授克羅多和林風眠。耶林和一些傾向進步的同學成立了一個文藝社團,取社名“一八藝社”。
沒過多久,耶林因在藝術(shù)院傳閱進步書刊等活動遭當局逮捕。最后當局因為找不到證據(jù),只得讓林風眠以校長的名義擔保,釋放耶林。
耶林便前往上海,開始了他成為左聯(lián)盟員的經(jīng)歷。耶林在左聯(lián)時期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村中》刊登于《北斗》1931年第1卷第4期。
耶林曾給素未謀面的丁玲寫過四封信。他在第二封信中寫道:“在《北斗》前面那一張畫是很好?。 边@幅畫即是指為紀念左聯(lián)五烈士,刊登在《北斗》創(chuàng)刊號上的珂勒惠支的黑白木刻《犧牲》。對這幅木刻的肯定,折射出耶林對犧牲的左聯(lián)盟友的懷念之情。
從耶林與丁玲的通信中,還可察知盡管忙于左聯(lián)各項文化工作和社會活動,耶林也沒有放下文學創(chuàng)作,他相繼寫出《開辟》《月臺上》等小說及一些評論和散文。
1933年初,耶林被中共中央派往贛東北蘇區(qū)開展工作,不幸在那年冬季去世,時年33歲。
蔣光慈:革命文學的“開路先鋒”
蔣光慈,本名蔣如恒,1901年生于安徽,祖籍河南。蔣光慈11歲時,父親送他去離家40多里外的河南固始縣志成高小讀書。畢業(yè)后,考入固始中學。1920年8月,蔣光慈只身前往上海,進入“外國語學社”學習,并結(jié)識了陳獨秀等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
1921年5月,蔣光慈赴蘇聯(lián),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并于1922年入黨。1927年,回國后在上海大學任教的蔣光慈,所著長篇小說《麗莎的哀怨》問世。小說描述一個白俄女子在十月革命后流浪到上海,為生活所迫,含羞忍辱出賣自己肉體的哀怨故事。
讀者的評價,尤其是革命文藝界對這部作品的批判和指責,讓蔣光慈感到郁悶不已,加之當時感染上了肺結(jié)核,精神和肉體倍受打擊。于是他便去日本休養(yǎng)了三個月。
從日本返回上海后,組織上委派蔣光慈和錢杏邨到“南國社”與田漢聯(lián)系,以促進“南國社”盡快走向“左傾”,為新興的普羅戲劇奠定基礎(chǔ)。田漢見蔣光慈獨身,便把“南國社”才女吳似鴻介紹給他。蔣光慈對吳展開了熱烈追求,兩人愛情也修成正果。
不久,左聯(lián)召開成立大會,選舉魯迅、夏衍、馮乃超、錢杏邨、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wù)委員,周全平、蔣光慈為候補委員。蔣光慈還負責主編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拓荒者》月刊。
1930年11月,蔣光慈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以大革命前后開展的農(nóng)民運動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但是這部作品遭到當局查禁。
1931年6月,蔣光慈病情突然加重,被送醫(yī)院,兩個月后終告不治,去世時年僅30歲。
(摘自《解放日報》)
孫悟空的海外身份
19世紀晚期,《西游記》故事跟隨廣東、福建移民進入東南亞諸國。在以《西游記》故事為藍本的潮州戲曲里,孫悟空往往被視作危難時可以提供庇佑的神靈。這種信仰在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也可以看到。
1895年,上海華北捷報社出版了塞謬爾·伍德布里奇翻譯的小冊子《金角龍王,皇帝游地府》,這可能是西游記文本最早的西文譯作。
真正將《西游記》帶到西方的,是美國著名漢學家亞瑟·韋利的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該譯本在1942年出版,篇幅約為原著的三分之一。
之后,西方各國紛紛對該譯本進行轉(zhuǎn)譯,均以“猴”或“猴王”為題。這或許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這只神通廣大、智勇雙全的猴子,很容易得到個人英雄主義的讀解,在西方能激起強烈的共鳴。正如韋利在序言中所說:“書中主角‘猴’是無可匹敵的,它是荒誕與美的結(jié)合?!?/p>
如果說有哪個國家熱愛《西游記》僅次于中國,那一定是日本。早在奈良時代,日本的知識分子就流行傳抄《大唐西域記》。
1758年,日本著名小說家西田維則(筆名國木山人)開始著手將《西游記》(百回本)譯成日文。為了滿足不諳漢字的婦孺的閱讀需求,隨后又出現(xiàn)了對后世影響很大的繪圖本《繪本西游記》。這一浩大工程,從始譯到1831年翻譯結(jié)束,共經(jīng)過了前后三代人長達74年的努力。
北京奧運會期間,英國BBC推出的宣傳片名為《東游記》。短片里,孫悟空破石而出,經(jīng)觀音指點后前往東方的鳥巢取經(jīng)。東去路途中,與豬八戒、沙僧相識,結(jié)伴同行,降妖除魔。到達中國國家體育館后,孫悟空點燃奧運會場主火炬的圣火。
2007年6月,華裔導演陳士爭執(zhí)導的現(xiàn)代歌劇《猴子:西游記》在英國曼徹斯特皇宮劇院首演,這也是《西游記》首次被改編為歌劇。200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制作的“The Monkey King”(《猴王》),講述一個名叫尼克的美國學者拯救世界的故事。
這些改編,都不可避免融入新的文化,這在社會學里被稱之為“文化轉(zhuǎn)移”——當兩種文化相互碰撞時,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吸收、改造、更新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摘自《今日中國》 王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