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質量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命線。剛步入大學的新生面臨學習方式、人際關系、社會環(huán)境等變化的客觀問題,學業(yè)表現可以說是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晴雨表。通過對部分掛科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發(fā)現掛科學生的群體特征為:中學教育管理相對嚴格或母親陪讀,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角色缺失;學生時間管理紊亂,沉迷于游戲追劇,運動鍛煉較少。人際關系一般,師生互動較少。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 掛科;新生適應;學業(yè)表現;個案研究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書院制’育人模式及其效果評估——以南方科技大學為例”(GD20XJY11)
[作者簡介] 王令軍(1984—),男,山東東平人,教育學碩士,南方科技大學致新書院學生事務副院長,講師,主要從事學生事務管理、學生發(fā)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6-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09
一、問題提出
人才培養(yǎng)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20世紀中期,發(fā)達國家陸續(xù)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階段,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發(fā)展中國家也陸續(xù)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高校更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雖然大學生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參加了無數次的考試,沖過了高考“獨木橋”的佼佼者,但進入大學校園后,大一新生在學業(yè)上還是會出現“考試掛科”的現象。作為學生教育工作者,亟待了解學生掛科背后的原因、掛科學生群體的特征、家庭結構與教養(yǎng)方式、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以及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受教育經歷,深入剖析以上問題有助于提出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在新生入學時做到事前預防。為此,筆者于2021年3月在N大學進行實地調查。本文著重對學生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期更多地認識和了解這類學生群體的特征。本文中的掛科學生是指在上學期課業(yè)結束時,任課教師根據既定的考核標準,給予總評成績在學校教務系統(tǒng)的成績單上標記為F的學生。
二、調研基本情況
N大學地處深圳,是一所成立時間較短但定位較高的研究型大學。學校借鑒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以理、工、醫(yī)、商為主,兼具特色人文社科的學科體系,在本科、碩士、博士層次辦學。N大學實行四年制全員書院管理,書院以通識教育為主。所有大一新生入校后不分專業(yè),雙向選擇進入書院。N大學Z書院2020—2021學年秋季學期大一學生共有178人,掛科學生有21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人。該女生明確表示物理基礎差是掛科的主要原因。所以調查主要選取了6名掛科的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6名學生均為男生(見表1)。
學生訪談主要圍繞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職業(yè)、父母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習情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學習成績)、自我認知(日常作息、掛科原因分析、學習困難的感知、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專業(yè)選擇、學業(yè)規(guī)劃)、成長經歷(住校經歷、陪讀經歷、挫折應對措施)、制度了解(學籍管理制度、學業(yè)警示)、人際關系(舍友關系、師生互動)、興趣愛好等幾方面展開。因受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主要由輔導員聯(lián)系學生,訪談地點為辦公室、會客室、餐廳等場所。訪談提綱維度表如表2所示。
三、研究發(fā)現
掛科學生的科目主要為數理基礎課,掛科學生具有如下群體特征。
1.掛科學生基本都有高中時家長陪讀的經歷或高中階段學校管理較嚴格。通過訪談了解到,大部分掛科的學生都是高中時和母親租房子住在學校周邊,或住在家中,由母親陪讀,負責日常生活的照料。
大學相對于高中來說,管理更加自由靈活,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需要學生學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長期父母陪讀或嚴格的高中管理模式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掛科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類型多為寬容(放縱)型,父親在其成長中陪伴較少。美國著名的女心理學家鮑姆林特(D.Baumrind,1967)從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養(yǎng)四個方面來評定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寬容(放縱)型和專制型三種。權威型的父母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該具有權威,而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是通過親子之間的交流而建立的;寬容(放縱)型的父母給孩子自由的行動空間,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尊重孩子個人意愿,甚至聽之任之;專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絕對服從自己,他們與子女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2]。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圍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堅實保障。父親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榜樣和引領的作用,長期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男孩的發(fā)展十分不利。
3.掛科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做事缺乏計劃性,行動力差。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對于大一新生而言,中學階段主要是在教師帶領下,統(tǒng)一進行學習、復習、備考。進入大學后,寬松而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自主選課、自主安排作息等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更需要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做計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按照計劃去執(zhí)行。掛科學生大多屬于自我管理能力較弱,需要家長、教師、輔導員不停提醒,而且沒有做計劃的習慣,從而造成行動力較差。高中時期,學生是嚴格按照學校的統(tǒng)一作息進行學習和生活,共同的目標是迎接高考,通常由任課教師安排教學的進度和節(jié)奏。而大學則更加要求學生學會靈活合理地安排學習和業(yè)余生活。掛科學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普遍較弱。
4.掛科學生的人際關系一般,師生互動較少。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適應大學的主要表現之一,代表著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里找到了可以進行交流的朋輩,可以有效緩解學生求學在外的孤獨感。除此以外,高質量的師生互動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前提和基礎[3],引領學生成長進步的主要途徑之一。掛科學生的交際圈子基本停留在宿舍范圍內,遇到問題較少主動聯(lián)系教師。
5.掛科學生興趣愛好單一,大部分沒有運動鍛煉的習慣。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外,學生有較多自主安排生活的時間。加之現在學校實習學分制和自主選課制度,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安排大量的活動,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鍛煉身體。但通過訪談,筆者發(fā)現,掛科的這些學生都比較宅,喜歡課余時間待在宿舍,主要是進行打游戲和追劇等活動。
6.掛科學生習慣于教師講授,學習策略單一。學生在高中時期主要以高考為導向,學習節(jié)奏主要以教師主導。高考的考點都會明確公布,教師會根據考試內容,有計劃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會非常認真地講解考點,或者通過一次次的考試讓學生熟悉掌握知識。而大學的學習,教學進度安排較快,教學內容較多,教師主要講解知識的大綱和核心知識點,以及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進行拓展,基本不會像高中教師那樣帶領大家進行集中的復習和刷題、講題。筆者發(fā)現,掛科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停留在高中階段,未能及時做出調整。
四、對策建議
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和歸類,為學校下一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對策。
1.面向新生家長,做好新生入學的社會性成長問卷調查工作。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經歷是非常熟悉的,對孩子的性格特點也基本上了如指掌。在新生入學報到,甚至在新生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可以同時提供給家長調查問卷二維碼,供家長填寫孩子的相關社會性信息,便于學校提前掌握,做好針對性的工作。
2.報到前,前置部分內容,提前開展入學教育。學校開發(fā)網課資源,在網絡平臺發(fā)布大學相關的注意事項,如規(guī)章制度、安全教育、行為規(guī)范等,供新生提前學習并進行考核。
3.入校后,扎實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注重實效。國外高校非常重視新生入學教育的開展,近年來,我國高校也陸續(xù)開展形式多樣的新生入學教育,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校史校情、規(guī)章制度、學校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等。為提高入校教育的效果,應盡量采用小班化、參與式的形式開展。
4.發(fā)揮朋輩作用,邀請優(yōu)秀大學長做好學習經驗分享。朋輩間具有很多共性,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學習成長有更多共同點,容易產生共鳴,邀請優(yōu)秀大學長進行經驗分享,可以讓新生避免重復同樣的錯誤,盡早找到人生的方向,同時做好規(guī)劃。
5.輔導員與新生進行一對一談話,做到全覆蓋。大一新生入學,面對全新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圈子,亟須建立新的朋友圈。輔導員第一時間介入會更容易和學生建立信任關系。通過一對一的談話,結合家長調查問卷的數據,對學生的情況會認識得更深刻,并提供相應的建議。篩查出第一批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并做好后續(xù)的跟進事宜。
6.開設新生研討課和工作坊,讓新生對大學學習生活有全新的認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新生研討課的開展,從內容到形式做了很多創(chuàng)新。開設新生研討課[4],可以讓新生認識到大學階段教師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等都完全不同于高中階段,引領新生轉變觀念,做好適應。
7.注重過程管理,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干預。學業(yè)表現是檢驗學生適應效果的最好晴雨表。輔導員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出勤、作業(yè)提交和考試成績、活動參與等情況,盡早發(fā)現潛在的需要更多關注的學生,及早介入進行干預。
總之,學生間的差異性非常大,掛科的原因比較復雜,也不盡相同。通過對重點學生的訪談,我們可以找到一定的共性,并通過在工作中接觸到的案例積累的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yè),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陳春梅.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的理論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1-5.
[2]趙汗青.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的發(fā)展進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6):160-162.
[3]汪雅霜.大學生學習投入度對學習收獲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分析結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7):76-81.
[4]劉俊霞,張文雪.新生研討課:一種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Case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Academic Adaptation of the Freshmen in N University
WANG Ling-jun
(Zhixin College,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is the lifeline of school development. Freshmen who just enter university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changes in their learning sty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barometer for their adaption of university life.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ome failing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failing students are as follows: their middle school life is usually strictly controlled by others or they are often supervised by his or her mother in their study, so their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s weak; the absence of the role of father in their life as they grow up; the disorder in their time management, the addiction to games and movies, and the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not very good; the lack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etc. Based on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 the freshmen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study and life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urse fail; freshmen adaptation; academic performance; case study
345750058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