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 妍
(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幌子,肆意篡改歷史情節(jié)、編造歷史現(xiàn)象、抹黑歷史人物,以“戲說”“惡搞”等大眾娛樂方式迎合社會心理需求,竭力歪曲和夸大某些歷史現(xiàn)實問題,其“實質在于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1]。這種錯誤的社會思潮蔓延至思想文化領域之中,同極端民族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和恐怖主義等“聯(lián)姻”,人為制造了民族差異與民族隔閡,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特點,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風險與挑戰(zhàn)。這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可能會消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解構他們對“四個自信”的堅守,悄然沙化他們的思想道德領地,致使部分大學生對黨的領導以及對黨的民族政策產生質疑。因此,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而衍生出的沉疴痼疾,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雖然,我國學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展開了深入的批判并撕下了它的偽裝,使其傳播受到一定遏制。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不斷變換傳播表達策略,“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并且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借助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其傳播滲透方式從赤裸裸的直接交鋒轉為迎合大眾社會心理需求的柔性滲透?,F(xiàn)實中,部分大學生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誤導,與其傳播滲透方式的隱蔽性、迎合性、潛隱性密不可分。一方面,絞盡腦汁抹黑、惡搞英雄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者習慣將目光鎖定在英雄人物和偉大歷史事件上,運用“反諷、暗喻、戲謔”等變異扭曲手段[2],通過圖文并茂、視覺渲染力強的小段子、小視頻、小曲子等符合大學生接受心理的娛樂文化創(chuàng)作方式抹黑、惡搞英雄人物,潛移默化地瓦解大學生的歷史觀。如《黃河大合唱》被改編為“精神病醫(yī)院合唱團演繹版”,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被惡搞為背的是涂雙面膠的炸藥包,在戰(zhàn)火中犧牲的邱少云被調侃為“半面烤熟肉”等。另一方面,竭盡全力歌頌、美化那些已被歷史定論的反面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者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地去找尋反面歷史人物身上的“文化細胞”,依據抽象人性論竭力為汪精衛(wèi)、袁世凱、馬步芳等辯護和“翻案”。在他們的“美化”下,漢奸汪精衛(wèi)成了修養(yǎng)出眾的“書法藝術家”、軍閥馬步芳成了“環(huán)保先驅”。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戲說和惡搞制造“笑料”,迎合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在不知不覺中英雄人物的榜樣意義被逐漸消解,長此以往,大學生對民族歷史和國家記憶將逐漸失去敬仰之心。
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幌子,斷章取義、主觀裁剪、碎片化拼接是其慣用的伎倆。一是主觀剪裁大歷史,編寫碎片化的“揭秘史”,以此迷惑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編造放大“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jié),偽造歷史真相,給人似是而非的感覺以此來滿足大學生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對處于價值觀形塑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如蓄意編造雷鋒“照片擺拍”“日記造假”“白天打手電看書”等網絡謠言,將雷鋒污蔑為“影帝”,無非就是要損毀英雄人物的形象,稀釋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引領力。二是建構看似客觀科學的數(shù)據模型,企圖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如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抗戰(zhàn)時期國共雙方犧牲的將軍人數(shù)對比、日方公布的日軍死于國共雙方的人數(shù)等,鼓吹國民黨軍隊才是真正抗日、共產黨軍隊是“游而不擊”的荒謬言論[3],實則卻是以“科學”之名行否定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之實。三是為滿足人們窺私欲和獵奇心理,惡意拼接“名人故事”,編寫低俗媚俗的“私生活”段子,而這些庸俗的段子,在各類“網絡大V”的復制、轉發(fā)、評論、點贊中瞬間成為輿論熱點。可見歷史虛無主義者為還原所謂的“歷史真相”,絞盡腦汁對形形色色的“史料細節(jié)”進行裁剪、拼接、闡釋,巧妙地將錯誤立場滲透其中,以更加隱蔽柔和的方式參與青年意識形態(tài)的競逐。
從根本上講,歷史虛無主義根植于西方傳統(tǒng)之中,其向中國滲透的目的就是要“擾亂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否定唯物史觀”[4],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剪裁篡改歷史情節(jié)、編造歷史現(xiàn)象、戲說惡搞歷史人物等拙劣手段,鼓吹“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有意曲解、夸大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上的失誤和曲折,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消解大學生從小建構起來的傳統(tǒng)歷史觀和國家民族記憶,淡化其對“近代社會民族危機和殖民掠奪的歷史記憶”[5],虛無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政治觀。雖然,大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教育,但他們尚處于價值觀、歷史觀形塑的關鍵時期,加之歷史虛無主義以娛樂化的柔性方式滲透極具迷惑性,極易造成大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剝離其主體精神,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價值觀[6]。歷史虛無主義的這一手法,就是企圖以唯心史觀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對社會主義的分化。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解構他們對“四個自信”的堅守,悄然沙化他們的思想道德領地,對青年價值的危害極大。
歷史虛無主義從多個角度“布下虛構的輿論陷阱”[8],悄然沙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領地。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極力丑化貶損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動搖大學生的崇高理想信念。歷史虛無主義者一方面美化西方列強侵略史,另一方面以所謂的“歷史假設”來貶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史,這嚴重地沖擊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信心。二是企圖以“精日”言行顛覆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慘痛歷史記憶,消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近年來,“精日”言行被偽裝成“哈日”潮流肆意蔓延,網絡頻頻現(xiàn)身著侵華日軍軍裝者在抗日遺址處“搔首弄姿”,微信群中常見侮辱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言論,甚至在自媒體平臺上驚現(xiàn)某著名高校研究生黨員發(fā)布的“精日”言論,這種目無法紀、罔顧民族感情、迷失身份認同的媚日辱國價值取向,勢必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三是以娛樂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迎合大學生的閱讀方式和接受習慣,造成他們的價值觀選擇困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是我們勠力同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歷史虛無主義者極盡“去史亂史,亡黨滅國”之能事,企圖攻擊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堅守[9],以此達到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徹底顛覆社會主義政權的險惡目的。具體而言:一是竭力消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認同。歷史虛無主義者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為圭臬,極力鼓吹“侵略有功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蠱惑人們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二是企圖通過革命改良主義徹底否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導致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三是奉行自由主義的基本信條,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致使部分大學生質疑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四是惡意通過“放大歷史細節(jié)”“解密揭秘歷史真相”等低劣手段,貶損歷史英雄人物,極力“打撈”反面人物,解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消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古人云:“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睔v史虛無主義在傳播滲透中同極端民族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和恐怖主義等“聯(lián)姻”,人為制造了民族差異與民族隔閡,使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整體產生疏離之感。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直接關系做人立國的根本問題”[10],不論是以“秘史”“翻案”“還原”等詞匯為噱頭,還是打著“公知”旗號無限放大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細小問題,其最終目的都是散布歪曲歷史事實,達到“消解意識形態(tài)”[11]、沖擊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的險惡用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過程中始終堅持自我革命,堅持“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破解時代難題,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戰(zhàn)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zhàn),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高校應積極組織青年大學生深入各地紅色教育基地、革命圣地等參觀學習,努力給青年大學生講好“四史”故事,讓偉大建黨精神如春風細雨般潤物無聲,從而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衍生出的沉疴痼疾,高校必須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批判力,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集聚地,在防范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荼毒時,必須大力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不斷滿足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期待。一是要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唯物史觀教育,進一步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他們能夠在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侵蝕時保持理性。二是要注重整合思政課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師資隊伍,傾心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學內容。滌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荼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修好真實的“四史”這門必修課。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加強教學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更加關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新內容、新語言、新表達,提升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三是增強思政課的理論透徹度和現(xiàn)實解釋力,運用生活化的敘述方式[12],講清講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和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深化大學生的理論認知,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深層次提升其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堅守,高校應當在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采取多重措施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青年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就要幫助他們真正掌握科學的理論和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3]。馬克思主義是指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的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因此,青年大學生要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自覺運用這一理論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高校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化歷史傳統(tǒng)教育,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特別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激勵大學生自覺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之中;學校還要不斷深化基本國情教育和基本路線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發(fā)展成就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大學生對黨的領導的擁護,堅定“四個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蠱惑人心、迷惑受眾,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抓住了大學生理論認知不深、價值觀批判能力不強的弱點。為此,高校應采取綜合措施增強大學生的價值批判能力。一是要堅持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為一體的多元教育體系,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價值觀教育,深化他們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識和批判,引導他們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武器保護英烈,堅決回擊丑化英烈的惡劣行徑。二是要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傳播好各類“中國故事”,將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生動展現(xiàn)出來,給大學生傳遞真實的歷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驅逐出大學生的思想領地。三是要以優(yōu)良家風為載體,引導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優(yōu)良家風的榜樣性和傳承實踐性對大學生價值觀形塑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優(yōu)良家風對大學生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化,可以有效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侵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