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秀
【摘要】勞動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6歲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指南》中健康領域提出,“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或用具,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fā)展其手的動作?!备鶕吨改稀返木瘢覉@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生活化勞動教育的實施,多種方式并舉,幫助幼兒在生活中自然習得勞動本領,體驗和感受勞動的樂趣,潛移默化養(yǎng)成愛勞動的良好品德,并通過勞動挖掘生活的意義。
【關鍵詞】生活化;勞動教育;有效途徑
生活化勞動教育,指向勞動教育是存在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基于幼兒的成長和現實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強調幼兒的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動手操作,通過幼兒一日生活中自然的勞動情境獲得勞動的感受和體驗,習得勞動技能,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品質。如幼兒在一日生活的進餐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抓握、咀嚼等動作,完成自我進餐的過程;當幼兒進餐完畢,自行收拾整理餐具、清理桌面,這是自我服務的過程;值日生負責清掃地面、收拾垃圾,這是服務他人的過程。幼兒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日常生活環(huán)節(jié)中,自然而然獲得勞動的體驗,感受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培養(yǎng)了幼兒自我服務和服務他人的良好品質。生活化勞動伴隨幼兒日常生活自然展開,真實成果的體驗和分享使幼兒得到了認可和尊重,幼兒也看到了自己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在享受價值認同和被人需要、尊重的氛圍中醞釀出根植于心的勞動情感。
一、在生活活動中喚醒幼兒的勞動意識,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勞動能力
幼兒的學習是在一日生活中隨時隨地發(fā)生的。因此,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也應該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和學習。我們應充分利用幼兒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開展勞動教育。
小班幼兒的勞動教育以“為己”為主,著重解決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種勞動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在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幼兒學習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獨立進餐等。如早上來園,引導幼兒獨立放書包,午睡起床后,自己學習疊被子……過程中,老師注意給與幼兒正面的鼓勵和引導,提高幼兒參與自我服務的積極性,養(yǎng)成自我服務的勞動意識。
在中大班,可以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逐步強化自我服務的能力和習慣,并鼓勵幼兒為同伴服務,為幼兒園服務。如開展養(yǎng)殖活動,每天給小動物喂食、清潔。幼兒一開始因為好奇、喜歡小動物而參與勞動,在陪伴和照顧的過程中,慢慢懂得了照顧和關愛,懂得了付出和收獲。在開展值日生活動中,教師與幼兒通過對話的方式,共同探討班級哪些地方需要值日生、值日生需要做什么、值日生是為誰服務等問題。并且,教師可鼓勵幼兒把每天的值日內容通過表征的方式畫下來或者說出來,形成班級的值日生公約。另外,可定期開展值日生交流活動。老師在活動后通過集體分享和鼓勵的方式,肯定幼兒的付出,讓幼兒感受到服務他人的愉悅和自豪,逐步把勞動意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在一日生活中喚醒幼兒的勞動意識,需要老師在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積極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習慣。
二、在游戲和特定情境中學習勞動的方法,發(fā)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幼兒習得勞動的方法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過程,勞動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通過個別化學習活動、戶外自主游戲等方式組織幼兒討論、實踐,找出解決辦法,再通過探索實踐,提升梳理出最好的經驗,這體現的是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
如在美工區(qū)活動中,可以思考如何利用美術或手工創(chuàng)作來美化班級環(huán)境,如何通過設計標識的方式讓班級環(huán)境變得更有序,如何利用收納讓美工區(qū)的物品更便于收拾和整理等。如在班級環(huán)境與勞動教育的結合中,為了展示幼兒的討論過程和勞動成果,教師可在班級設立主題墻,放置幼兒討論后畫出來的折衣服步驟圖、在家里練習折衣服的照片、可以如何快速折衣服的作業(yè)單等。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直觀地感知自己在勞動中的過程和表現,發(fā)揮環(huán)境的暗示作用,利用環(huán)境記錄幼兒的勞動全過程。把學習和勞動的內涵結合起來,潛移默化讓幼兒習得良好的勞動實踐能力,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三、通過“三個一”活動在勞動實踐基地中開展勞動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每天一勞動。在天臺農場,幼兒可參與拔草,種植,澆水,摘菜等活動。幼兒園把天臺農場按班級為單位劃分了不同的種植區(qū)域,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從種子的浸泡到發(fā)芽、從嫩苗成長到泥土耕種、從施肥澆水到除草趕蟲、從采摘到清洗,從烹調到享用美味——這一系列與天臺農場對話的基礎上,形成幼兒勞動實踐基地課程。圍繞幼兒的興趣愛好,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對話,通過對話推進項目從簡單到復雜的衍生,讓幼兒感知勞動的樂趣,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豐收的快樂。
每周一勞作。幼兒園開展每周一次的全園勞動日。幼兒自由選擇進行勞動的場地區(qū)域,有的刷皮球,有的掃操場,有的撿樹葉,有的抹小車……幼兒用自己的勞動實踐,為美化自己的校園貢獻一份力量。
每月一烹調。在生活館,老師家長通過與幼兒的對話,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及興趣,生成每月一次的班級烹飪主題。教師組織幼兒與家長共同商討菜肴的確定、食材的采購、分組的任務等確定烹飪框架。從天臺農場采摘蔬菜、現場清潔、分組合作烹調、共同享用美食、分組清潔整理等全過程都由幼兒親身參與,體現了幼兒的親身感知,動手操作,直接感受。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合作能力、交往意識、溝通和協調能力均得到鍛煉和提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四、在家庭生活中延伸勞動教育的需求,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品質
幼兒勞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生活化勞動教育更是貼近幼兒的一日生活,因此更需要家園同步,在家庭中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和配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等系列親子活動,倡導“懶媽媽,勤快寶寶”的理念,要求家長在家隨時提醒幼兒參與自我動手、自我服務、為家人服務等活動。家長用照片和視頻的方式記錄幼兒參與勞動的精彩瞬間,在班級微信群里跟小伙伴一起分享。老師對幼兒的積極參與進行鼓勵和肯定,激發(fā)幼兒和家長持續(xù)參與的積極性,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勞動從抽離幼兒生活到融入幼兒生活、整合幼兒生活,提高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情感。
總而言之,生活化勞動教育,以幼兒一日生活為載體,通過參與生活本身所蘊含的勞動,獲得勞動的體驗和感受,在勞動中成長。生活化的勞動教育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勞動,在親身參與中品味勞動,在實踐感知中習得勞動,使勞動成為幼兒生活常態(tài)。幼兒在勞動中學習服務自己,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逐步形成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內在動力,并把這些內在動力轉化為影響幼兒終身的良好品質,促進幼兒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四五”教育部重點課題“以勞動教育為載體的幼兒園德育生活化實踐研究”(立項編號:DEA210377)。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重點項目“基于對話的園本課程建構研究”(立項編號:A202022)】
參考文獻:
[1] 王浪.幼兒勞動教育實施策略[J] .教育觀察,2019(38):60-62.
[2] 任萍.幼兒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探討[J] .贏未來,2019(32):23.
3703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