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莉
(韶關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徽州是典型的山區(qū),山多田少。當?shù)厝藗円虻刂埔?,大力發(fā)展林業(yè)生產,林業(yè)成為徽州歷史上的重要產業(yè)。宋代以來,徽州木材暢銷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木材行業(yè)的一大“品牌”。而較高水平的林業(yè)技術是成就這一“品牌”的重要因素。目前學術界對徽州的林業(yè)技術已有探討,但缺乏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研究。尤其是對明清時期的徽州林業(yè)技術鮮有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擬就明清時期徽州傳統(tǒng)林業(yè)技術作初步探討。
宋元時期,南方經濟加速發(fā)展,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成為當時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中心。徽州山區(qū)周圍多是發(fā)達富庶的“漁米之鄉(xiāng)”,徽州人用山產與平原水鄉(xiāng)交換糧食和生活日用品,徽州木材業(yè)隨之發(fā)展起來。與此同時,林業(yè)技術也有了較大進步。從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羅愿所撰的《新安志》來看,宋代徽州人對林木的形態(tài)與習性、加工和利用、栽培管理與采伐利用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如在林木的形態(tài)與習性方面,《新安志》描寫栟櫚的葉為“葉大如車輪”[1]卷二,物產,53。僅五字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栟櫚的葉片呈圓形,掌狀分裂的形態(tài)特征。描述木槿開花的習性為“木堇以夏華”[1]卷二,物產,53,科學而準確。在林木加工和利用方面,根據(jù)林木的特性,物盡其用。杉和松樹利用干;桑和柘樹利用葉;櫧和楝樹利用果實。在栽培管理技術方面,徽州人已能營造出地方小氣候?!缎掳仓尽份d:“大率山寒不宜橘、柚,種者筑池,中為交午之道,列植其上,水氣四面薄之,則不畏霜雪?!保?]卷二,物產,53-55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徽州亦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全國取得了重要地位。徽州林業(yè)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性的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以杉木的栽植和采伐為例。杉木由于生長較快,產量高,材質好,歷來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商品用材樹種之一。宋代,杉木已成為徽州本土商品輸出的大宗,源源不斷地從新安江運往杭州等地銷售。范成大的《驂鸞錄》載:“休寧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種杉為業(yè)。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難窮?!保?]宋淳熙《新安志》曰:“歲聯(lián)為桴以下浙河,大抵松、杉為尤多。”[1]卷二,物產,53宋代徽州人對杉木易生長的特性已有認識,已從采伐天然杉木轉向人工栽培,并經河運大量輸出外售。也表明,當時徽州人在扎排運輸方面的技術已頗為成熟。徽州人販運杉木至杭州一帶,“往者多取富”[1]卷一,州郡,17,其經濟效益之高可見一斑。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明代徽州杉木的生產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弘治《徽州府志》載:
大抵新安之木,松、杉為多,必栽植,始成材。而婺源、祁門之民尤勤于栽植,凡栽杉以三十年為期乃可伐。
桐子樹:其子可取油,凡栽杉必先種此樹,以其葉落而土肥也。[3]45-46
杉林的更新可以利用萌蘗讓其自行生長、自然更新,也可以通過人工將成材的杉木全部砍伐后,再行整地,進行人工更新。從這二則材料來看,徽州人更多的是選擇人工更新,更新的時間以30 年為期。現(xiàn)代科學工作者認為,將人工杉木林的輪伐期定為30 年是非常準確和科學的。選擇人工更新較之自然更新更能獲取粗大優(yōu)質的杉材[4]?!缎掳仓尽份d:“女子始生則為植杉,比嫁斬賣以供百用?!保?]卷一,州郡,17說明宋代徽州人已知杉木成材的大致周期。若女子二十歲左右出嫁,那么杉木更新周期約為二十年,這與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結論有較大出入。而弘治《徽州府志》的記載“以三十年為期”更為確切和科學。材料二中提及栽杉必先種桐樹,說明到明中期時徽州人已經知道肥料對杉木成長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桐杉輪作,針闊混交”的種植法。山場墾復后種上速生的油桐,三年就能開花結果。樹下栽種或扦插杉苗,夏季可獲桐樹的蔽陰,冬天桐樹葉落又可成為肥料。待杉苗長至數(shù)年后,桐樹老化,自然取桐而代之[4]?!陡]山公家議》載順治十二年(1655)十一月長至日“眾立重造青真塢莊屋并禁山保業(yè)合文”中述及程氏族產因荒于管理,祖山杉苗“萌蘗無遺”,而“佃人桐樹襟帶成林”[5]。表明明末清初時“桐杉輪作”的方式已經普遍。此時,徽州的栽杉技術又有了重大進步。徐光啟《農政全書》載:
插杉法,江南宣、歙、池、饒等處,山廣土肥,先將地耕過,種芝麻一年,來歲正二月氣盛之時,截嫩苗頭一尺二、三寸,先用橛舂穴,插下一半,筑實。離四、五尺成行,密則長,稀則大,勿雜他木。每年耘鋤,至高三、四尺,則不必鋤。如山可種,則夏種粟,冬種麥,可當蕓鋤。杉木斑文有如雉尾者,謂之野雞斑。入土不腐,作棺尤佳,不生白蟻,燒灰最能發(fā)火藥,今南方人造舟屋多用之。[6]
徐氏的這段話至少包含四個方面的林業(yè)技術:一是插條育苗?;罩菀粠降貜V闊,耕翻土地后,先種一年耐旱、耐瘠的芝麻來改良土壤。第二年春天氣溫與地溫日益增高,插穗內部的代謝作用日趨旺盛,這時插條有利于傷口愈合,也有利于生根。插條前先用橛舂穴,可以減少插穗皮部的損傷[7]540。說明在徐光啟生活的年代,徽州人已經掌握了插條的關鍵技術。據(jù)《江氏家規(guī)》記載,天啟二年(1622),佃仆唐圣等人給山主吳元臣立下的契約有“前去鋤種,插栽松、杉木苗”[8],可見插苗不但用于杉木,還可用于松木。二是林糧間作。明代徽州人已經知道,杉木在長至三、四尺以前,尚不甚粗壯,還難于跟雜草、雜木競爭,因而需要每年耘鋤。待長至高三、四尺之后,為了減少耘鋤的工作量,在可以種植粟、麥的山地則以種代鋤,以獲林、糧二利。三是合理密植。即隔四、五尺成行。按今人的計算為每畝300-400 株左右。適當?shù)拿苤?,可使林木適時郁閉,減少林下雜草,同時也可確保增高和增粗的平衡[7]540。四是杉木的加工利用。對于林木的加工利用,明弘治《徽州府志》記載烏臼“其子可為燭”[3]46。到清代前中期,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其利用技術又有所突破。如柿“生可為漆,而熟可食也”;“皂之為物,莢經所謂宜皂物者也”[9]。柿漆的制法是:農歷八月間采下油柿果實,加以搗碎之后,每斗油柿加水五升,浸泡至十小時。然后用布包起來,就可以榨得柿漆。柿漆可以用來制傘和扇[10]。皂莢可以去污除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至清末時期,徽州林業(yè)技術達到了傳統(tǒng)時代的高峰。民國時期,石國柱、許承堯等人纂修的《歙縣志》對徽州歙縣傳統(tǒng)林業(yè)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該書主要反映了明清尤期是清末時期徽州林木栽培管理和林木利用技術的發(fā)展水平。以下依據(jù)民國《歙縣志》卷三《食貨志·物產》中果屬、木屬和貨屬史料對徽州林木栽培和林木利用技術試作專門論述①見民國《歙縣志》卷三《食貨志·物產》(第101-103、107-108 頁)。該志“例言”曰:“既因襲舊例,故編纂至清末為止。入民國后,國體既更,非舊例所可包舉,自應更定,別為記載。今未遑及,以俟后人。”。
1.品種改良和育苗技術多樣化。明清時期,徽州人已頗為關注引進林木良種來取代原有品種。如“桃種甚多,吾國若北之深州,南之南京、奉化,并有嘉植,可移栽”;“鄰邑旌德產芮棗,色紅味甘,核中雙仁,佳品也,可移植”;“陔口一帶(橘)出產不少,味遜衢州橘,宜選種”[11]101。并且通過無性繁殖技術來改良品種?!埃罚┮私又Γ糇臃N則核大而肉薄”[11]101;又載?!耙砸吧楸?,以湖桑接之,則根固而葉茂。蓋桑與梨、桃等樹皆須接枝,取子種則復故本”[11]102。接枝,即嫁接,“以野桑為本”即是以野桑為砧木,“以湖桑接之”則是以湖桑為接穗。
明清時期,徽州林木的育苗培植技術也趨于多樣化。時人根據(jù)林木特性和林農需要,分別采用種子育苗、插條、萌蘗、移栽和嫁接等培植方法,或者多種技術手段并用?!鞍嘏c石楠其種子皆自落而生,近時圃家治肥田,或于柏林中取子種之,或拔其秧栽之,逐年分植由密而疏育成苗本,售人栽植?!保?1]101一些重要經濟林木的培植技術已頗為成熟。如桑樹“惟接枝須距根數(shù)寸以上乃佳,近時邑人所植皆湖桑,其購來之樹皆一年苗,二年接,三年分栽者。所接枝與根齊,易生蟲而枯”[11]102。經過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踐,有些育苗培植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如枇杷“移栽數(shù)次則肉厚核小”;棠梨“接枝果與蜜汁梨略殊”;楝“接梅則開墨花”[11]101-102。
2.施肥和更新。明清時期,在徽州,施肥技術在林木生產中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技術水平。當?shù)氐牧洲r不僅注意施肥,還特別注意肥料的“因物制宜”。如枇杷“肥料忌糞”;柿“忌糞澆”;橘“忌豬糞”;石榴“易植,無土不宜,能于烈日中澆濃糞,與茉莉同”[11]101;“桐子之粕為桐餅,俗稱枯糞,培苞蘆及珠蘭花極肥?!保?1]107
徽州林農對不同林木的生長周期和更新周期皆有較深入的觀察和總結。如載楝“生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柏與石楠須一、二十年乃成材”;柘“非三、四十年不能成材”[11]101-102。
林木的利用包括木材、樹木汁液、樹木枝葉、樹花、樹皮和果實的加工利用等。關于木材的用途將另文探討。本文就樹木汁液和樹花、樹木枝葉與樹皮、果實的加工利用及樹木形態(tài)的認識和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1.樹木汁液和樹花的加工利用。在樹木汁液的利用方面,漆的應用由來已久。明清時期徽州人進行技術改進,結合本地區(qū)的條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漆“五月取者曰霉漆,六月取者曰伏漆。取漆之法,夜刺以斧,而插筧承之,凌曉收其涓滴。每樹日不及兩余,賈人有和外產而混為歙漆者”[11]107。又載柿漆曰:“椑柹,俗呼鳥柿,取其汁制漆可漿網(wǎng)及髹紙制傘等用。邑人髹紙為囊,就樹以裹梨令色白。”[11]107羊桃和榆樹的樹汁也得到應用。史載羊桃“蔓汁甚黏,可和土筑墳塋”;榆“樹根之汁利制紙”。樹花的食用價值亦得到一定的開發(fā)。如槐“花為染料……花炒熟亦可食”;棕“其花方孕者,于正二月間剖取以為饌,味苦微甘,過時則澀不可食”[11]101-103。
2.樹木枝葉和樹皮的加工利用。樹木枝葉和樹皮的用途頗多。有的可供制器和日常生活所需。如柳“春日以柳秧分栽,至次年春分割其條,經數(shù)日即生新條。至合度時,采以編制扒斗、筐筥、提笥之屬”;榆“俗呼木刑樹,無甚大者。其皮為制神香必需之料……榆木灰中富堿質,以樹皮碎粉作榆面,可接合瓦石”;梧桐“即碧梧……而邑之農家多扦種園籬側,二、三年后樹小如傘柄,即斫之。撕其皮以緣筐筥,呼曰‘梧皮’,竹工需此甚多。其根仍存籬下,翌年重生,蟠存甚久”[11]102。有的可供食用、藥用或書寫。如榆“葉含養(yǎng)分甚富,其有刺者為古人所茹”;“樗白皮入藥用”;梣“皮入藥名秦皮……取皮漬水書紙作青字”;鹽膚木“羽狀復葉,略如椿,夏開小白花,結實味咸,蚜蟲寄生于葉背間,作巢成瘤,名‘五倍子’,為染黑料,并入藥。俗稱‘五倍子樹’”[11]102。還有的用來作肥料、殺蟲、飼蠶和清潔等。如楝“葉供肥料,曬干為粉,撒布稻葉及煙草上,或煎汁灌菜并著殺蟲效”;銀杏“葉夾書冊中可辟蠹”;柘“實紅能病蠶,黃柘最少而宜蠶”;沙棠梓“葉似梨棠深青色,糙澀可磨滌舊錫器,令潔”[11]101-103。
3.果實的加工利用。明清時期徽州在桐、桕油的加工和銷售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如桐油“昔惟黃山源及東北交界山中有植桐者,今則安慶人在五都坦頭墾山種之,通計年產油量約四千擔桐油,為髹屋及制器要品。外人以之制漆,銷用極廣,近年油之輸出價極昂,然制漆轉售于我,利仍外溢。宜廣植,并求制漆之法,以圖挽救”;桕油“子外之肉制成者稱桕油,俗稱皮油。子內之仁制成者稱青油。邑南出產較多,次則西北。通年產桕油約四千擔,青油數(shù)百擔。桕油輸售于浙,青油曩為燃燈料。今則當另辟銷路,宜研究。又青油合藥去毒勝麻油,皮餅止能充薪,青餅肥田能松土”[11]107。
果實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更大。櫧“實味苦澀,食之不饑,令人健行”;枸骨“子紅如天竹,子味微甘”;沙棠梓“結小實,初青后赤,有核,味甚甘”;杏“有二種,實大者仁苦,小者仁甜。其仁生熟食均可,惟半生熟有毒”;梨“歙縣雪梨為上品,色白氣香。按:梨稱雪,狀其色也。吾邑梨初結實時,用柿漆紙就樹上裹之,故色白;不裹則青而皮粗”。[11]101-103還注意將果實進行加工,如梅“近人有清水梅皮、梅干、梅酒、梅膏及其他果類之膏制法,皆可仿制”;櫧實“有甜、苦二種,均可炒食。甜者制腐,與橡子同苦者須浸去苦汁為之”[11]101。有的加工品還行銷全國,得到外地人的贊賞,如棗“蓋始于咸同以后,其制為蜜棗有京莊、天香、貢棗諸目。武陽深渡人工制之,以三陽川東南山上之高山棗所制品為最上。行銷全國,外人因購自滬,呼為‘春申棗’云”[11]101。對于果實的藥用價值,徽州人也有較高的認識水平。如無花果“裨益脾胃,陰干久藏,燒灰治痢”;柿“產十都姬公尖者最美,其柿制法亦佳,柿霜治喉痛奇效”;槐“實入藥”;娑羅樹“邑止北鄉(xiāng)呈坎一株,相傳為明代物。葉似栗較短闊,實如櫟栗,稱娑羅子,入藥”;女貞“子味苦,為上藥。近人炒之,以代咖啡,能養(yǎng)神除疾”[11]101-103。
4.樹木形態(tài)的認識和利用。明清時期,徽州林農已關注到樹木的細微之別,并能以葉、果實、枝、梢等不同的形態(tài)鑒別其不同之品種。如羅漢松“名松而非松,樹高二、三丈。葉狹長互生,實大如豆。熟則色紫,狀若羅漢,故名”;柜“此樹生子成串掛林間,蜀人有麻柳開花似飛蛾吊線之語,實則飛蛾者非花,乃其子也”;杉“與沙木之分,謂杉枝披拂葉細潤;沙木則亂葉攫拿,蓋一類而有巨細、精粗之別”;青岡“葉如橡樹,梢頭往往結一、二細絲,綠球頗硬”[11]101-103。
林木形態(tài)各異,可謂千姿百態(tài)。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又挖掘出它們的觀賞價值。如楓“邑中甚繁,有大葉、細葉二種……經霜色紅,可玩”;石楠“羅愿所謂‘聳而蒙密’,古之交讓也。其春穎紅赤至,可賞詠。白居易詩云:‘葉剪紅箋花撲霜’,又曰‘春芽細炷千燈焰’,可謂刻畫盡致。昔明皇幸蜀,至扶風,道畔見石楠樹團圓,愛玩之,呼為‘端正樹’”[11]102。如泡桐“花紫者名‘岡桐’,甚妍美”[11]102;如紅豆樹“即海紅豆……結實累累若豆莢,形扁圓,端尖略曲,豆似藊紅艷可愛?;蛩摹⑽迥暌唤Y,或十年二十年一結,不恒有也”;南竹天“多植于庭館,冬間朱實累累,頗可玩賞。亦有白色黃色者相間而植,尤饒風致”[11]103。有的則以干枝奇特讓人留連忘返。如松樹“以產黃山者為最奇,因形為名,有迎送、蒲團、擾龍、接引等稱”;又如黃楊“邑人多植庭館中,或作盆玩”[11]101-103。
明清時期徽州在同一種樹木的綜合利用方面成績斐然。如橡樹:
邑俗呼“橡”,如擇實曰“橡子”,即橡栗。形似蓮實,邑人取以制腐,其圓而大者曰“橡螺”,即槲實。其葉曰“槲若”。按:橡之名類最 多,曰“柞”、曰“櫟”、曰“芧”、曰“栩”、曰“樣”、曰“槲”,皆是也。橡栗可食,柔葉可代茗,又可飼蠶,材適薪炭,皮及殼斗可為染料。近又有以樹皮為鞣皮之用者,附皮之材可培以生菌。今邑人但伐木以為薪炭,拾斗以為染料而已。[11]101-102
一種樹木的用途竟達如此之多,可謂令人稱奇。樹木的綜合利用既是徽州林業(yè)技術較高水平的綜合反映,也是徽州人智慧的結晶。
學者們主要通過古農書史料來研究傳統(tǒng)林業(yè)科技,很少見到有地方志將林業(yè)科技記載得如此詳盡。這是徽州傳統(tǒng)林業(yè)技術的匯粹,也是傳統(tǒng)時代中國林業(yè)技術的奇葩?;罩輦鹘y(tǒng)林業(yè)技術在宋元時代的基礎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在林木栽培方面,品種改良和育苗技術多樣化,施肥和林木更新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在林木利用方面,不僅在木材、樹木汁液和樹花、樹木枝葉與樹皮、果實的加工利用及樹木形態(tài)的認識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技術水平,而且在同一種樹木的綜合利用方面成績斐然。林業(yè)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徽州林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成就了“徽木”這一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