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龍
(天津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57)
重視歷史教訓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歷史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有著基礎性意義?!爸袊F(xiàn)代史綱要”課程是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內容主要是中國1840年以來的歷史進程。該課程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在了解國史、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從而堅定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①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于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對于歷史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若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不僅可以增強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獲得感,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歷史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都有其積極意義。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問題作重點探討。
歷史事實是客觀認識歷史的首要前提,是科學認識歷史的重要基礎。馬克思開創(chuàng)的史學理論是科學的理論系統(tǒng),其宣揚的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事實頗為重視。馬克思曾言:“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頁。馬克思認為,人們總是在“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歷史,也就是說,人類的實踐活動,會受到歷史條件、歷史事實的制約。
恩格斯在討論黑格爾以來的理論發(fā)展進程時指出:“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頁。在恩格斯看來,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歷史科學,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來開展研究。從歷史事實出發(fā)來認識歷史,而不是從某些“觀念”出發(fā),應當是認識人類歷史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此問題亦有精辟的論述,其在論及思想、觀念、意識與現(xiàn)實生活、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時強調:“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fā),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lián)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頁。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理解歷史上的觀念、思想以及意識形態(tài)時,要從不同時期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要以“實踐中”的人的“具體經驗”和“物質生活”為認識的前提、基礎。
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客觀地認識歷史,這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重要特征。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應當堅持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從中國近現(xiàn)代的社會實踐出發(fā),這樣才有可能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進程。一方面,在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某一歷史人物時,不能只看其某種言論,也不能只關注其某種著述中的某種表述,而要著重看其在當時特定的歷史場景下所作出的具體的實際行動。在歷史事實面前,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這一歷史人物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另一方面,要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基本歷程,應該大量地占有材料,即盡可能多地掌握近現(xiàn)代史上的具體史實,因為歷史事實是認識歷史的出發(fā)點,是客觀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基礎。
例如,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大革命的失敗及其教訓”這一問題的教學中,講授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時,可以運用上述有關“從歷史事實出發(fā)”的相關理論著重進行分析。在該問題的講授中,要引導學生從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從中國共產黨早期發(fā)展的歷史事實出發(fā),來認識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大革命興起之后,隨著北洋軍閥勢力的潰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地制造事端,企圖對中國革命進行武力干涉。在孫中山先生病逝之后,國民黨右派公開打擊中國共產黨及革命力量,使得大革命中形成的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面臨著復雜的局面。1922年,中國共產黨二大決定加入共產國際,從而直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在大革命中,由于共產國際及其在中國的代表并不真正了解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即上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革命的干涉及國民黨右派對國共合作的破壞),所以作出了某些錯誤的指導。由于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處于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社會及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還不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難以擺脫共產國際的那些錯誤指導,這對大革命后期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中占統(tǒng)治地位有著直接的影響。①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13—114頁。通過引導學生了解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的上述相關歷史事實,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大革命失敗的客觀原因;基于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發(fā)展的歷史事實進行講授,也會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大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
又如,在有關“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這一專題的教學中,也要堅持“從歷史事實出發(fā)”這一原則。首先應該引導學生真切了解在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所面臨的艱難環(huán)境這一歷史事實,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運動遭到國民黨的嚴酷鎮(zhèn)壓,黨組織遭到破壞,大量中國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殘酷殺害,全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革命運動走向低潮。②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0頁。有了如上對相關“歷史事實”的基本了解,才有可能讓學生客觀地認識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歷史背景。在這一時期,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各地起義紛紛失敗,而毛澤東領導部隊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qū),開創(chuàng)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并且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文章,系統(tǒng)論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理論。通過講授上述歷史事實,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毛澤東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新道路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③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124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一個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變化的時期,因此,應該從“整體”上對這段歷史進行全面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重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整體性”,并將其作為研究、認識歷史的重要理念。馬克思在作于1858年的《馬志尼與拿破侖》一文中提到:“現(xiàn)代歷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進步,都是當歷史學家從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深處時才取得的”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頁。,就特別強調了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恩格斯于1890年在批評德國青年學者的學風時也指出:“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杠桿。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存在條件,然后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頁。歷史進程是社會生活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歷史上參與作用的多方面因素都要有認真的了解。恩格斯此論,對于我們從“整體”上認識歷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922年,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蔡和森在論述某一歷史時期“政治”的變化與該時期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時說:“一個時代的政治變化,有一個時代的經濟變化為基礎,所以近世政治史上的民主革命,不過是經濟史上產業(yè)革命的伴侶。中世紀末,封建制度既成為新興資本主義大企業(yè)的桎梏,所以被桎梏的資產階級便起來推翻封建而建筑近世的民主政治?!雹薏毯蜕骸段淞y(tǒng)一與聯(lián)省自治——軍閥專政與軍閥割據》,見《蔡和森文集》(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頁。按照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某一時代“政治”的發(fā)展變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以該時代經濟的發(fā)展變化為基礎。在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歷程時,亦要特別注意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其對于“政治”演進的影響。
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他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時,曾批評以前的歷史認識只重視“政治”的弊端,說:“從前把歷史認作只是過去的政治,把政治的內容亦只解作憲法的和外交的關系。這種的歷史觀,只能看出一部分的真理而未能窺其全體?!雹倮钍爻#骸段ㄎ锸酚^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見《史學要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4頁。他還進一步指出:“人類的歷史,乃是人在社會上的歷史,亦就是人類的社會生活史。人類的社會生活,是種種互有關聯(lián)、互與影響的活動,故人類的歷史,應該是包括一切社會生活現(xiàn)象廣大的活動。”②李守常:《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見《史學要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4頁。在李大釗看來,人類的歷史應當是包括所有社會生活的“整體”的歷史,而“政治”只是“整體”社會歷史的一個方面而已。李大釗的上述觀點,顯然與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只重視“帝王將相”的特征大不相同了。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中重視從“整體”上認識社會歷史的觀念與方法,很好地避免了傳統(tǒng)歷史認識中只重“帝王將相”的弊病,并且漸漸深入人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學的進展,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歷史認識。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要堅持從“整體”上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歷程。在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事件時,要從政治變革、經濟發(fā)展、社會演變以及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全面地理解。這樣進行歷史認識,才會使客觀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成為可能;如此得到的經驗教訓,才或許能為我們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例如,在關于“中英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原因”這一問題的教學中,不但要介紹英國政府具體的侵略準備,而且要從經濟、財政等多方面,讓學生從“整體”上對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英雙方有更多的了解。在分析戰(zhàn)爭之前中英雙方的貿易狀態(tài)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歷史的整體發(fā)展和中英雙方的經濟貿易傳統(tǒng)等多方面綜合分析:英國的對華貿易長期處于“入超”,其雖然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經濟實力雄厚,但其工業(yè)產品卻遭到中國“自然經濟”及清王朝“閉關鎖國”政策的頑強抵抗,因此在華銷量并不是很大。英國殖民者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以走私鴉片作為牟利手段,這一方面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另一方面,更是導致了“銀貴錢賤”的后果,進而加重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負擔。③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頁。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這樣多方面、多角度的“整體”認識,可使學生更為全面地把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在“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這一專題教學中,也需要大力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理解。從經濟方面來看,20世紀初葉以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中國的產業(yè)工人人數已經達到200萬左右,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新的社會力量得到成長與壯大。從思想文化方面來看,五四運動之前的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有著廣泛影響,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很多人逐漸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成為之后五四運動的骨干力量。此外還有國際上的因素,如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給中國知識分子新的革命理論和革命方法的啟示,以及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激起國內各階層人民的憤慨,等等。④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4—95頁。通過引導學生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了解,并從“整體”上進行綜合分析,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
根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民群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毛澤東曾在批評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教科書把群眾的斗爭只看作重要條件之一的說法,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歷史是計劃工作人員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頁。在毛澤東看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看待歷史,一定要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在總結人民軍隊的歷史時,毛澤東亦指出:“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軍的歷史證明,只要堅持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保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完全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能夠打倒的,任何嚴重的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雹凇睹珴蓶|軍事文集》(第5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53頁。毛澤東于此強調人民群眾在軍事戰(zhàn)爭史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一貫思想。
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也較為重視。郭沫若談到有關歷史人物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時說:“我的好惡的標準是什么呢?一句話歸宗:人民本位!”③郭沫若:《歷史人物·序》,見《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他撰寫的有關屈原、王安石以及李自成的著述,都是在“人民本位”的觀念下展開的。呂振羽于1949年曾提到:“歷史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我們要了解勞動人民如何創(chuàng)造歷史,他們的生活和斗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必須從實踐中去體會,從群眾中去學習?!雹軈握裼穑骸蛾P于治史方法方面的零片意見》,見《史學研究論文集》,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頁。呂振羽此論,也明確強調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理論。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史、國情。例如,在“抵御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這一專題的教學中,應當首先依據史實,向學生重點介紹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情況,如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19世紀60年代太平軍多次重創(chuàng)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斗爭,等等⑤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3—34頁。。然后,在介紹上述史實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才使得中華民族屢遭磨難而不亡,進而引出教材中的另一重要問題——“義和團運動與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通過講授1900年前后義和團運動的諸多史實,使學生明白,包括義和團運動在內的中國人民為反侵略所進行的斗爭與犧牲,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滅亡中國的圖謀。⑥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8—39頁。
“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這一理論,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其他專題的教學中也應充分運用。如在講授“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時,可重點分析戊戌維新派脫離人民群眾、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的因素;⑦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頁。在“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這一問題的講解中,要明確指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敢充分發(fā)動、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因此導致了這場革命的根基相當單薄;①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87頁。在指導學生學習“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專題時,應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堅持動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并帶領人民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這是全民族抗戰(zhàn)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參見本書編寫組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62頁。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有著重視歷史認識、歷史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大釗就曾為人們介紹馬克思的歷史觀,并結合中國與西方兩個文化傳統(tǒng)中的史學思想,將研究歷史的任務修訂為:“整理事實,尋找它的真確的證據”以及“理解事實,尋出它的進步的真理”。③李守常:《研究歷史的任務》,見《史學要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3頁。而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來指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客觀地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從“整體”上全面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程,并且理解人民群眾在近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找到“真確的證據”,尋出“進步的真理”,把握歷史的規(guī)律。
歷史與現(xiàn)實人生的關系密切,現(xiàn)實人生終究會成為“新的歷史”。因此,“歷史觀”對于“人生”的意義頗為重要。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授課時曾指出:“歷史觀者,實為人生的準據,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雹芾钍爻#骸妒酚^》,見《史學要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1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歷史觀”的養(yǎng)成,另一方面對于培養(yǎng)廣大學生的“人生觀”亦有重要意義。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指導,從歷史的維度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也可以進一步強化該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