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阿敏
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價值——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
卜阿敏
(江蘇省昆山市柏廬高級中學,江蘇昆山215300)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存在極大價值。從教師層面來講,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變更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重構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內(nèi)容;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節(jié),加速專業(yè)成長。從學生層面來講,有利于學生樹立比較意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增強學習效果。
比較閱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價值;部編版教材
2019年9月,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始全面推行。在部編教材中,中國古代詩詞占比極高,這給高中語文教師展開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十八個學習任務群,在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中明確提出要運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存在極大價值。
比較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兩篇及兩篇以上材料并通過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終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式。比較閱讀不是簡簡單單地比較,它需要“在充分調(diào)動已有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上,拓展閱讀面,加大閱讀信息量,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思考,在比較中學會對信息的篩選、加工和儲存”。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不僅會對學生產(chǎn)生強大助益,而且對教師本身而言也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1.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變更教學方式
教育觀念是指教師對語文教育活動的基本態(tài)度和看法。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在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時,語文教師并沒有將兩首及兩首以上古詩詞放在同一時間段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他們總是沉浸于其中某一首古詩詞的單一解讀。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課為《芣苢》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如果教師腦海中無比較閱讀的意識,他們依然會將這兩篇課文分成兩節(jié)課來上,依然會采用講授法,將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修辭手法之類的知識輸送給學生,這大大違背了教材編者的用意。但是如果教師腦海中存在比較閱讀的意識,他們會主動將這兩篇課文放在同一課時里,讓學生主動閱讀并尋找比較角度,此時學生會自發(fā)進行深層解讀,教師在一旁點撥即可。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有利于教師在腦海中夯實比較閱讀的觀念,轉變傳統(tǒng)的單一解讀古詩詞的教育觀念;有利于教師采取更靈活的教學方式,變更傳統(tǒng)僵化的教學方式。
2.有利于教師重構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內(nèi)容
比較閱讀需要在同一課時內(nèi)閱讀兩首及兩首以上的古詩詞并比較,比較閱讀的材料不限于教材內(nèi)的課文,也可以延伸至課外古詩詞。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九課有三首古詩詞,即《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聲聲慢(尋尋覓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首詞,借此讓學生明了宋代不同時期不同詞風的轉變過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其中《念奴嬌》和《永遇樂》,借此讓學生分析豪放派詞風的特點;教師也可以聯(lián)系語文教材“古詩詞誦讀”板塊內(nèi)的古詩詞,比較閱讀《鵲橋仙(纖云弄巧)》和《聲聲慢》,借此讓學生了解婉約詞風的相關知識;教師還可以引入課外古詩詞,比較閱讀《蝶戀花·春景》和《念奴嬌》,借此讓學生了解同一作者在同一種文體中寄托的不同情感……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為了使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比較閱讀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在備課時對比較閱讀涉及的每一首古詩詞進行深入學習,學習后再進行資源重構,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補充大量的課內(nèi)外古詩詞,有利于教師重構復雜、廣泛的教學資源,大大豐富了原本單一的課堂內(nèi)容。
3.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節(jié),加速專業(yè)成長
如果教師在語文課堂內(nèi)使用比較閱讀,那么一課時內(nèi)承載的教學容量必然很多。而一節(jié)課時間又很短,教師不可能引導學生對幾首古詩詞進行面面俱到的比較閱讀。為了避免在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對比淺、空、泛等情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往往需要針對比較閱讀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步驟繁多,講究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適當取舍,只保留與比較閱讀相關的最核心的、最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他無法對比較閱讀有烘托和支撐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則大膽改造或刪去。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課有兩首古詩,分別是《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如果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引導學生對這兩首古詩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進行比較閱讀,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的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只能巧妙地為這一目標服務。因此教師運用比較閱讀,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性重組,這樣能夠加速教師專業(yè)成長,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1.有利于學生樹立比較意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
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時,學生需要在熟讀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語文教材和搜集的資料,抓住古詩詞的細節(jié)完成比較任務。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課學習提示:“體會兩首詩不同的韻律、節(jié)奏和表達技巧,結合詩人的身世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在比較閱讀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性思考分析的狀態(tài)。如果教師在日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比較閱讀,將比較閱讀作為一種慣常性的教學方式使用,久而久之學生于無意識中就在腦海中樹立了比較意識。當學生在閱讀中樹立比較意識后,無論課內(nèi)課外,都能幫助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迅速看透問題的本質,找出問題的重點,解決問題時考慮更加全面,這無疑大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教師長期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文本細節(jié)的比較分析,有利于學生在腦海中樹立比較意識,培養(yǎng)嚴密的邏輯性思維。
2.有利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高中生時間非常寶貴,多門學科壓得學生無法喘息,語文學科除了常規(guī)課時外占據(jù)的時間少之又少。而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廣泛且深度的閱讀又必不可少。在這種形勢下,比較閱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比較閱讀打破了一節(jié)課只圍繞一篇文本精讀的限制,由教師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大量中國古代經(jīng)典詩詞。比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九課中選了一首辛棄疾的《永遇樂》,教師可以同時在課堂引入同一作者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青玉案·元夕》等詞作。這幾首詞與教材中的《永遇樂》在手法、情感等多個方面有很多共性,同時也存在不同之處。學生在比較閱讀的同時,能從各個角度品味這些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詞作,無形中在一課時內(nèi)就完成了幾倍的古詩詞積累,大大提升了閱讀效率,拓展了古詩詞的閱讀范圍。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課堂中有規(guī)律地、有計劃地使用比較閱讀,那么經(jīng)過長時間積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有顯著提升。
3.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增強學習效果
傳統(tǒng)的古詩詞課堂,以介紹文章、分析文本、記錄答案為主,教學時一般是由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答出問題答案并重復以上流程完成教學任務的。而那些教師在備課時未預設到的問題,很少有學生會主動質疑,這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缺失。而在古詩詞教學中使用比較閱讀,則很大程度上能緩解這一現(xiàn)狀。比較閱讀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性,需要學生根據(jù)比較閱讀的古詩詞,自己搜集資料、自己小組討論、自己解讀文本、自己對比分析,這樣一來,就完成了從之前的被動性學習到如今主動性學習的轉變。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產(chǎn)生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產(chǎn)生頭腦風暴,挖掘出教師都未曾注意到的新穎解讀,產(chǎn)生強大的古詩詞學習效果。因此相較于往常那種死氣沉沉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進行古詩詞的比較閱讀,更容易使學生對語文古詩詞產(chǎn)生參與熱情,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時值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改革,高中語文教學形勢十分嚴峻。筆者從新課標中的“比較閱讀”出發(fā),基于新教材,探尋了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給師生雙方帶來的價值,希望能給高中古詩詞教學帶來些許啟發(fā)。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B018
A
1002-7661(2022)0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