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在我悠遠的記憶中,1992年之前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二,是我們家族最熱鬧的日子,宛如佛祖圣誕,各路親戚、十里八鄉(xiāng)的鄰里蜂擁而聚,共同慶祝太奶奶的生日。太奶奶的一生橫跨兩個世紀——生于1897年,卒于1992年,享年95歲。彼時在當?shù)靥棠桃菜愀邏劾先?,她的高壽得益于兩個兒子和兒媳。太奶奶是太爺爺?shù)牡谌纹拮樱ㄇ皟扇我虿≡缡牛?,她為太爺爺生育兩子一女,其中我的爺爺?927年~1996年)為長子(家族排行老四)。爺爺?shù)母赣H去世時,爺爺僅有17歲,爺爺?shù)拿妹?4歲,弟弟12歲。在政局不穩(wěn)、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家四人相依為命,幸免于難。爺爺身為家中長子,自小吃苦耐勞,剛正不阿,特別是太爺爺去世之后,更是代替太爺爺挑起家庭的重擔。爺爺自小在當?shù)馗桔酉壬x了一些書,練就了一手打算盤的絕技。爺爺打起算盤的神態(tài)仿似鋼琴大師的蓮花指精準演奏著每一個音符,技藝高超,享有盛名。
1955年的一次偶然機會,杭錦旗糧食局招聘有一定識字基礎(chǔ),德才兼?zhèn)?,且會財會的有識青年,通過基層推薦,上級考核等相關(guān)程序,爺爺脫穎而出,被糧食局錄用。參加工作后,在黨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下,爺爺逐漸養(yǎng)成了對黨忠誠,敢于吃苦,清正廉潔,公正透明的工作作風,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好評。爺爺在糧食局當保管的幾年中,正逢我的父親(他的大兒子)在杭錦旗第一中學上初中。爺爺在每個周末將自己省下來的口糧做成增量飯,能為我的父親充饑一下干癟的肚囊,他從沒有把公家糧食占用一粒為自己的兒子充饑。但即便這樣,父親僅讀到初二便因饑餓被迫輟學。爺爺在糧食局工作五年后調(diào)入信用社工作了兩年。因為孩子越來越多,自己捉襟見肘的工資遠遠無法滿足家人的基本生活,其二是割舍不下年邁的母親,于是,爺爺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工作,回歸農(nóng)村,一邊撐起全家人的生活,一邊悉心照料自己的母親。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爺爺舍棄了自己相對輕松的工作,選擇了回家盡孝,挑起重擔,艱難生活著。到農(nóng)村后,爺爺憑借著自己在外工作的經(jīng)驗和眼界,再加上公道、正直的作風,很快成為當?shù)氐摹靶∶餍恰?,他為當?shù)匕傩照{(diào)解各種矛盾,成為說大事了小事的能手。在爺爺?shù)呐ο拢數(shù)氐娜宋纳鷳B(tài)有了很大的改觀,爺爺也被村民們選舉為生產(chǎn)隊長。自此,爺爺更是帶領(lǐng)當?shù)卮迕窦紡V益,開拓思路,利用當?shù)赜欣匦危谇?、山洪澄地、興修水利,在短短幾年就迅速改善了村民的基本生活,超標準上交了國家分配的公糧任務(wù)。
爺爺自幼心靈手巧,自強自立,參與農(nóng)村勞動時,看到農(nóng)具笨拙且匱乏,生產(chǎn)效率低下,爺爺用兩口袋糜子和鄰村牧民換了一套打鐵的設(shè)備,在沒有任何基礎(chǔ)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反復演練,不斷推敲,逐漸地掌握了鋼鐵的性能,技藝有了很大的提升。鋼筋、鋼板、鐵胚,通過爺爺?shù)撵褵?,在他手里瞬間變成了“面團”,爺爺就像“捏面人”似的,將之變成一件件供大家使用的應(yīng)手工具,如,小刀、菜刀、鍋鏟、鐮刀、斧頭、鉗子、刨斧、耕地犁、捅樹鏟、野菜鏟、鐵鍬、鐵耙、鐵叉、鐵馬掌、馬嚼、馬鐙、馬鞍飾品等,幾乎涵蓋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大部分工具,深受老鄉(xiāng)們的喜愛,極大的減輕了周邊百姓的苦力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太奶奶聽到鄰里們夸贊兒子技藝高超,喜在心上樂在臉上。在制作農(nóng)具的過程中,爺爺經(jīng)常要求家人們給他當助手,其間講給家人們打鐵應(yīng)注重掌握火候,掄錘時要鼓足氣挺起腰,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就不會傷著人?!澳サ恫徽`砍柴工、打鐵必須自身硬”這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哲理也慢慢地滲透并扎根在了后輩的心里。爺爺不但吃苦耐勞,敢為人先,而且特別注重家風,對自己的子孫要求特別嚴苛。他決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占別人的便宜,并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孝敬長輩、關(guān)愛孩子、團結(jié)鄰里、誠實守信,做一個懂規(guī)矩、守規(guī)矩、一身正氣的明白人。爺爺不僅這樣嚴謹要求別人,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事事以孝為先,深得村民的愛戴。當年遠離家鄉(xiāng),在旗里工作的近七年里,他時刻掛念在家操勞的母親,時時感念母親持家的不易。這種以孝為先的行為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家風與感召。他的弟弟當時也是被旗里運輸公司選拔招收的進步青年,在完成推薦和考核后,背著行李走出幾里地,母親含淚相送,久久不肯停步。此后,他的弟弟也放棄前程,歸鄉(xiāng)盡孝。
農(nóng)村生活雖然艱辛,但爺爺?shù)膬?nèi)心始終充滿陽光,積極樂觀,生活也頗有規(guī)律。每年過春節(jié)的時候,大年初一爺爺早早便起床,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帶著他的兒男子孫迎接新鮮的陽光。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體面的禮物,他用僅有的三個粗糧饅頭,三個觸地響頭,三炷高香為自己的母親獻上最真誠的祝福。期間,一家人其樂融融,談天說地,籌劃來年的生計。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傳統(tǒng)禮儀,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特別有趣。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在這些平凡的小事中得以增強。爺爺一生雖然清貧,但對母親的孝敬從沒因生活壓力而減少。在太奶奶進入耳順之年后,每年五月初二,哪怕是用僅有的一點哈喇豬油燴菜,也要和他的弟弟為太奶奶慶祝生日。這個歡慶的節(jié)日(五月初二)一直延續(xù)到太奶奶去世而告終。
在當今這個浮躁物質(zhì)的年代,我再次回想起爺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身先士卒、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向善孝忠、關(guān)愛幼弱等優(yōu)良美德,這些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后輩兒孫一生慢慢去領(lǐng)悟與品味,堅守并傳承,這是我們最為珍貴的人生富礦。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