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日新
摘? 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當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責任所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理應擔當起傳播黨的聲音、講好黨的故事的大任。文章以“踏上強國之路”一課為例闡述如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黨史學習教育;核心素養(yǎng)
面對當前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如何讓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是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教師應當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功能和價值功能,引導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學生成為胸懷崇高理想的樂觀主義者。因此,將百年黨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時代要求。文章以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為例,探討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教育是否有實效。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滲透中共黨史學習教育,能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師將黨史學習教育通俗化,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從而促使其堅定理想信念。
二、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
1. 建構目標體系,目標引領教學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紐帶和歸屬。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要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并遵循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的原則。例如,“踏上強國之路”一課包含了兩個框題,第一框題是“堅持改革開放”,第二框題是“走向共同富?!?。教師在對上述兩個框題進行分析、解讀后,定位以下學科素養(yǎng)目標。并根據(jù)目標定位,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以提高課堂教學育人的實效。
(1)政治認同。
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公共參與。
自覺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3)科學精神。
認清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階段性特征,立足基本國情,提高思維辯證能力,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2. 挖掘黨史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要將教材內容轉化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尋找、選擇、運用教學案例中的素材,突出強調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踏上強國之路”這節(jié)課著重強調對學生進行黨史與改革開放史的教學,其中涉及的黨史素材比較多。因此,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可以依據(jù)《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教學提示,基于課時議題,突破框題限制,將復雜交錯的黨史素材整合為一個問題鏈。首先,設置一個大議題: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通過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向富強?接著,在兩個框題下再設置若干個小議題。
議題1:中國是通過哪些領域的改革走向強國的?
議題2:為什么現(xiàn)階段我國仍然需要改革開放?
議題3: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何打贏?
教師以該問題鏈作為教學思路的縱向邏輯線建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將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結構與黨史素材的處理有機整合起來(如下表),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認識、體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明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執(zhí)政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3. 依托黨史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道德與法治課知識內容理論性比較強,引入黨史素材,可以在一定程度豐富學科的教學方式。而如何運用黨史素材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則需要教師合理選擇、精心設計。
(1)課前5分鐘黨史故事,感悟政治認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百年黨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歷史。其中,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改革開放的40多年歷史,就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史詩?;诖耍ㄟ^課前5分鐘講黨史故事活動,讓學生在講黨史的過程中達到政治認同。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學生盡可能地根據(jù)當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選擇有關的黨史故事,可以是通過一個人物、一首歌謠、一件文物來講述黨史。例如,在“堅持改革開放”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講述革命領導人鄧小平“春天的故事”,簡述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的巨大變化,講述改革先鋒人物的故事。講故事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通過收集黨史人物事跡和相關文物的故事感悟黨的初心和使命,在講述中認同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2)黨史素材與議題式教學相結合。
議題式教學指基于學科教學內容,選取一個能夠統(tǒng)領學科課程的議題,同時以真實的生活情境作為背景,設計可探究的研學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究、辯論,獲取問題解決的方法,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走向共同富裕”中關于“黨如何使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通過最新的脫貧攻堅素材,引出“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做到以人民為中心”這一議題,引導學生根據(jù)脫貧攻堅的素材深入思考、分析,并得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結論。
(3)開展研學旅行,在實踐中踐行愛黨、愛國。
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行走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走一走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比改革開放40多年的變化。通過對比,“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的想法自然能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調查分析的政治小論文“我身邊的改革開放變化”等;還可以通過演講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演繹、感悟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從而達到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的。
歸根結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教師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想信念只有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與課堂教學相滲透,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內化于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和信念認同。
參考文獻:
程敏,黃瑋. 黨史素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論
析[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