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崗 蔣孝禹 童麗麗 夏重立 萬廣軍
摘要 從植物學角度對茉莉花及其文化背景溯源探討,通過“文獻追述”“實地生境踏查”“回歸比較”分析茉莉花文化的本源、傳播以及演變,探索茉莉花文化植物載體傳承演變。結果發(fā)現,茉莉(Jasminum sambac(L.)Ait.)的生物及生態(tài)學習性難以適應我國茉莉花文化興盛的江浙一帶的氣候;當下所認為的“茉莉花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史實存在諸多疑問;民歌《茉莉花》的植物載體曾被混淆;該文化傳承存在諸多錯位和斷層。經綜合分析后認為,佛教進入中原后,伴隨佛教傳播傳承的茉莉花文化植物載體可能被中國廣布的安息香科野茉莉類(Styrax spp.)所替代,與江南的熱帶木犀科茉莉(J.sambac)并存,共同承載著茉莉花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茉莉花;安息香;花文化;植物載體;斷層
中圖分類號 S-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3-02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61
Exploration of Plant Carrier of Jasmine Culture
XU Xiao-gang1, JIANG Xiao-yu1, TONG Li-li2 et al
(1.Co-innovatio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 College of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2. School of Horticulture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We discussed the jasmine and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to trace to the source from the botanical point of view.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habitats survey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origin,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jasmine 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habits were difficult to adapt the climate in the area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where the jasmine culture prevails in China;Also, there were a lot of doubts about the historical facts generally considered at the moment that jasmin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Buddhism;the plant carrier of folk song ‘Jasmine’ once confused;and there were many misplacement and faul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lant carrier of jasmine culture was possibly substituted by Styrax spp., which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coexisted with jasmine (Oleaceae, Jasminum sambac)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and they jointly undertook propagation of jasmine culture.
Key words Jasmine;Styrax;Flower culture;Plant carrier;Fault
基金項目 江蘇省林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推廣項目(LYKJ〔2018〕13);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
作者簡介 許曉崗(1968—),男,江蘇南京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植物資源利用的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26
我國花卉文化起源較早、歷史悠久,在長期的外來與本土文化接觸、沖突、融合中難免出現文化載體的斷層,造成傳承錯位,在花文化傳承與演變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上述問題。在我國的花文化中,茉莉花無論從物態(tài)、行為、精神3個方面都承載了不同于中國本土的舶來并歸化的花文化[1]。鑒于此,筆者從植物生物學的角度出發(fā),以木犀科茉莉(Jasminum sambac(L.)Ait.)和安息香科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et Zucc.)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其文化背景為研究對象,對茉莉花文化形成、傳承和變遷經歷進行整理與分析,從其傳承歷程探討茉莉花文化的變遷及其載體的更迭,將植物學與文化相結合,綜合多個領域交叉分析,求證歷史真相。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追述法
通過搜集、整理古今文獻中有關茉莉花的文化直接或間接的記載,以獲得對茉莉花文化傳播脈絡的科學認識。
1.2 實地生境踏查法
在文獻追述的基礎上,通過到野外實地生境尋找線索,以彌補文獻追溯的不足。筆者團隊實地考查了民歌《茉莉花》發(fā)源地南京六合[2]、江蘇多個寺廟及宗教遺址周圍茉莉花植物分布與生境,并與當地居民訪談,對茉莉花的野外及人工栽培狀況進行勘察。
1.3 比較分析法
通過對2類茉莉的形態(tài)、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以及分布區(qū)等進行橫向比較,對茉莉花文化傳播和我國氣候的歷史變遷關系進行縱向比較,分析其中的聯系,探索其文化傳播脈絡與茉莉花文化的載體傳承和轉變的關系。
2 研究結果
2.1 我國茉莉起源及傳播歷程
茉莉(J.sambac)音譯自梵名Mallika,別名“末利”“抹厲”“沒利”等[3]。茉莉是木犀科素馨屬木質藤本或直立灌木,原產印度[4],南嶺以南地區(qū)可露天過冬,我國長江流域廣泛盆栽供觀賞;熱帶、亞熱帶長日照偏陽性植物,喜溫畏寒,喜光怕陰[5];花、葉、根入藥,花可提香精或熏茶;茉莉花不但形態(tài)優(yōu)美、色彩素雅、氣味芬芳,而且品種繁多,如今已達400多個[6]。
晉永光元年(公元304年),稽含的《南方草木狀》卷中記載:“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芬芳,竟植之?!笨梢?,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記載茉莉花的文獻。唐朝以前吟詠茉莉花的詩文甚少,宋代《鶴林玉露》記載:“素馨茉莉其花之清婉皆不出蘭芷下,而自唐以前墨客槧人曾未有一句話及之也者。何也?”北宋文學家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李氏仁豐園》記載:“遠方奇卉如紫蘭、茉莉、瓊花、山茶儔。”南宋王十朋在《又覓沒利花》詩中記載:“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茉莉原產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廣人栽蒔之?!薄度悍甲V》記載:“原出波斯,移植南海,此花入中國久矣。弱莖繁枝,葉如茶而大,綠色尖,夏秋開小白花,花皆暮開,其香清婉柔淑,風味殊勝。”對于茉莉的原產地,美國學者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年)在《中國伊朗編》(Sino-Iranica)中指出,jasmine是古波斯語,原意是“花朵”的意思,也就是說茉莉的原產地在波斯,與我國古籍的記載相吻合。但是從當地的氣候來看,該地區(qū)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均不適合茉莉的生長,而中國植物志里記載茉莉原產印度,這與李時珍、勞費爾的記載相矛盾。茉莉花(J.sambac)從外邦傳入我國后,先在我國南方開始栽培,這與茉莉花喜溫畏寒的生活習性相符。
茉莉花在印度最初被作為佛教用花,用于祭祀、婚喪等隆重場合,在佛書中又名曰“鬘華”“柰花”,被尊為“圣花”。早在漢代,“茉莉花”就從印度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北傳佛教[7]也是沿絲綢之路進入我國,因而絲綢之路又稱佛教之路。最初只有在佛教寺廟、皇室家族才能栽植茉莉[8],古代婦女有用茉莉花簪花的習俗等[9];宋朝時民間經濟發(fā)達,中國與波斯等地的通商遠勝六朝,與南海商船靠季風[10]往來,當權者重視文化立國,茉莉出現了民間種植,文人墨客也逐漸開始關注、贊詠茉莉;明清時期,《本草綱目》記載茉莉已入藥用,歌曲《茉莉花》歌詞也有了明文記載[11],隨后茉莉花茶、香料也開始發(fā)展,茉莉花得到廣泛種植;加之近年來在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茉莉花元素(茉莉花茶、如茉莉精油[12]、茉莉化妝品),使得“茉莉花”逐步滲透并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2 茉莉及其文化傳播歷史存疑
茉莉花在漢朝時期從地處熱帶的印度傳入我國,最初在我國南方的福建、兩廣一帶種植。漢代古籍《南越行記》中記載:“南越(今兩廣一帶)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茉莉、素馨)特芬芳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桔北而為枳異也”。到了晉代,茉莉花似乎逐漸克服了溫度氣候的障礙,在江南地區(qū)開始栽種。唐朝記載茉莉的文獻甚少,宋代張邦基所著《墨莊漫錄》中記載:“今閩人以陶蠱種之,轉海而來浙中人家以為嘉玩”。說明在宋代茉莉已經從福建一帶傳到浙江一帶并盆栽。北宋宣和年間,茉莉花又向北遷移,從江南一帶跨越長江來到河南開封一帶??梢姡岳蚧▊魅胛覈笥謴奈覈鴰X南地區(qū)逐漸向長江流域傳播,再而逐漸北上。金元時期,茉莉花傳播到遼東一帶,詩人元好問有詩云:“江南秋泉云液濃,遼東抹利玉汁镕。”詩人生于金、卒于元,以此詩悼念亡國,因此金時期遼東已有茉莉花。到明清時期,茉莉飛渡黃河,已經傳到甘肅一帶。至此茉莉花開始遍布全國,傳遍了大江南北。
以上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茉莉從南向北的傳播過程。然而,茉莉花(J.sambac)喜高溫,畏寒、畏旱,不耐霜凍,冬季氣溫低于3 ℃時,枝葉易遭受凍害,如持續(xù)時間長就會死亡。宋代茉莉傳到江浙一帶,若僅僅作為盆栽“以為嘉玩”,養(yǎng)護在溫度及濕度較高的室內得到悉心照顧,尚且可能存活,若是室外栽培,茉莉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法越過寒冬,更別說越過長江傳播到開封甚至更北的地帶,茉莉花文化的植物載體因此出現了疑問,可能存在另一類植物承載著具有濃烈佛教符號的茉莉文化。此時安息香屬植物[13](野茉莉)隨佛教傳播到溫帶氣候的長安、洛陽一帶,茉莉文化植物載體有可能部分被該類植物替代。這些都是茉莉文化傳播歷史中的存疑。
2.3 “野茉莉”(安息香Styrax)生態(tài)學特性與文化載體傳播地域的關系
安息香是波斯語mukul和阿拉伯語aflatoon的漢譯,原產于中亞古安息國、龜茲國、漕國、阿拉伯半島及伊朗高原?!队详栯s俎》中記載,安息香出自波斯國,作藥材用。野茉莉屬陽性樹種,生長迅速,喜生于酸性、疏松肥沃、土層較深厚的土壤中。在我國的分布較為廣泛[14],北自秦嶺和黃河以南,東起山東、福建,西至云南東北部和四川東部,南至廣東和廣西北部。
竺可楨在《南京的天氣》[15]一文中提到,1934年南京的冬天開創(chuàng)了距當時30年來嚴寒的新紀元,12月時的平均氣溫比往年低3.3 ℃。在人工氣候栽培技術不發(fā)達的時代,茉莉花在江南一帶很難越冬?,F如今,隨著民歌《茉莉花》的流行,各地爭相爭取《茉莉花》發(fā)源地稱號,舉辦茉莉花節(jié)[16],然而筆者在被稱為“茉莉花故鄉(xiāng)”的南京六合以及眾多所謂《茉莉花》發(fā)源地,發(fā)現茉莉花(J.sambac)在雙層大棚內越冬盆栽,沒有野生或露地栽培的茉莉。在《茉莉花》創(chuàng)作發(fā)源地的南京金牛山金光禪寺附近,卻生長著大量野茉莉屬的垂珠花(S.dasyanthus)。筆者實地踏查了南京棲霞山、浦口老山、六合金牛山、高淳游子山、安徽黃山等地,在棲霞寺、兜率寺、金光禪寺、真如禪寺、云谷寺等諸多寺院或遺址的周圍均發(fā)現安息香科野茉莉屬的諸多種,且有大量采伐跡地,并無茉莉花(J.sambac)存在的痕跡。
2.4 兩類“茉莉”性狀比較與文化載體的關系
表1顯示了2類“茉莉”在生物學、生態(tài)學及資源價值上的差異與聯系。不難看出,2類茉莉在形態(tài)地理分布、資源用途上存在諸多交集[17]:茉莉花(J.sambac)與安息香科野茉莉類(S.spp)都與印度佛教有關;木犀科茉莉分布在熱帶、部分亞熱帶,而安息香科野茉莉分布在溫帶、亞熱帶氣候區(qū)域;以野茉莉(S.japonicus)為例,其與茉莉(J.sambac)的花瓣都是潔白且芬芳,因此在植物形態(tài)分類學不發(fā)達的古代容易被混淆。
以上的這些交集帶來了如下懸疑:茉莉(J.sambac)的畏寒性使得其在人工氣候栽培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古代難以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越冬存活,而安息香屬野茉莉種類(S.spp.)[18]則可以在這些地區(qū)彌補茉莉花文化載體上的缺失,古代茉莉文化的“茉莉花”載體是否曾被混淆或替代;歷史上茉莉文化的植物載體到底是哪種“茉莉”。
3 討論
3.1 茉莉文化植物載體變遷與古代中國的氣候關系
通過對梅樹、柑橘等物候和農作物生長期的對比,從物候學角度進行研究[19],分析其他歷史氣候的記載,得出大多數學者都認同唐代屬于氣候溫暖期[20]。竺可楨[21]指出,我國宋、元時代冬季特別冷,歷史記載中的冰雪災荒次數很多,且這一事實也在歐洲文獻中顯示出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氣候也比現在冷;南宋在公元1 200年前的氣候是延續(xù)了我國自北宋前中期以來持續(xù)了約200年的“第3個寒冷期”,并指出“12世紀是中國近代歷史最寒冷的一個時期”;接著南宋中后期又向“第4個溫暖期”更替,南宋的氣候屬于“第3個寒冷期”大周期變遷的延續(xù)[22-23]。
張全明[24]對南宋兩浙地區(qū)152年相對連續(xù)的氣候變遷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其中大部分時間是處于相對寒冷的時期,南宋前中期的氣候有5/6的年份在冬季是偏寒、寒甚或奇寒、苦寒,當時的柑橘出現大量凍死(柑橘耐受的最低溫度為-8 ℃),大雪數尺,凍死人的現象數見不鮮,冬暖現象在宋徽宗到南宋紹興末年的幾十年里未見記載,可見寒冬的漫長與劇烈。
假若茉莉是從漢朝開始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茉莉花的原產地為全年溫暖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而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即今西安)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并不適合其生存,因而只能在同為熱帶氣候的海南及兩廣一帶種植栽培。溫室技術在唐朝時宮廷應用,在宋朝時才見于民間[25-26],但是宋朝整體時期江浙的氣候并不適合茉莉花的露地越冬生存,古人記載中的“茉莉花”便存在系統(tǒng)分類上的歸屬問題。
東漢公元148年,安息國王子安世高東來洛陽布教,參與了翻譯佛經的佛教活動,但其對安息香科野茉莉種類引進卻并無記載。安息國是今伊朗東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年溫差大,干燥少雨,氣候呈現極端大陸性[27]。而當時的首都洛陽與長安相近,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與當時的安息帝國氣候相似,適合多數野茉莉種類的生長。
3.2 茉莉花與佛教在我國傳承的淵源
東漢以后,都是以洛陽、徐州等地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區(qū);東漢佛教的傳播[28]也是以洛陽、徐州為中心的黃淮中下游地區(qū);東漢后期,洛陽仍是佛教中心。據文獻記載,在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把經書和佛像帶到了中國五臺山[29]。由此可見,佛教是從黃淮河流域為中心向全國傳播的。
無論是茉莉花,還是安息香屬的野茉莉種類,在佛教經典中均有記載。茉莉與安息香都是隨著佛教引入中國,茉莉用于僧人沐浴凈身,可蕩滌心靈;安息香因其香味濃郁,被用作香薰材料來焚香熏香。乾隆3年建的成都青白江壽佛寺中主要的植物中出現了茉莉花[30],但是何時種植卻不得而知;廣州佛教四大園林中,茉莉花出現在其中2個寺廟,該地適合茉莉花的種植[31]。
茉莉花是從海南、兩廣一帶向北方傳播,而佛教卻是由中原地區(qū)的黃淮河流域開始傳播的,佛教的傳播與茉莉花的傳播方向與路線的不一致使得茉莉花伴隨佛教傳播[32]的說法難具說服力,而安息香屬的野茉莉種類,如野茉莉、垂珠花、賽山梅、玉鈴花等因為其生態(tài)學特性,隨著佛教向北方的傳播卻成為可能。推測可能有另一種“野茉莉花”代替了木犀科的茉莉花承載著這段文化載體斷層,導致“茉莉花”文化的載體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混淆和錯位現象。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野茉莉為本屬在我國分布最廣的一種,北自秦嶺和黃河以南,東起山東、福建,西至云南東北部和四川東部,南至廣東和廣西北部。在佛教初入的秦嶺淮河地區(qū)和之后傳入的南方地區(qū)均有野茉莉的分布,并且野茉莉(S.japonicus)是安息香屬的一種,安息香則是著名的佛教熏香重要來源,廣義的野茉莉可以是上述安息香屬的諸多種,眾多的因素都把野茉莉與佛教緊密聯系起來。
3.3 民歌《茉莉花》的植物載體
《茉莉花》不僅僅是對純真愛情的贊美,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載體,研究其傳播與發(fā)展過程會發(fā)現,《茉莉花》出現在1837年,之后不久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民歌發(fā)源地的人們顛沛流離而遠離家園[33],也把《茉莉花》帶到祖國大江南北,它寄托了戰(zhàn)爭中的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茉莉花》能夠廣泛傳播于祖國大江南北的原因之一。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最早記載了《茉莉花》的歌詞,但是對于其曲譜來源卻少有文獻談及,這也是造成《茉莉花》起源地混亂的主要原因。目前比較公認的《茉莉花》曲譜來源有江蘇揚州、江蘇南京、安徽鳳陽、山西五臺山[34];夏琳[35]從全國十幾個省份的《茉莉花》版本中挑選了典型的4個進行對比,同時與南方民歌《孟姜女》比較,發(fā)現《茉莉花》的曲譜有著典型的北方民歌結構特點;《茉莉花》的前身是《鮮花調》[36],《鮮花調》曲譜來自山西五臺山佛樂《八段錦》。袁潔對佛教植物文化研究時提到域外茉莉花傳入五臺山后,由于香味濃厚,可作佛香,僧人以“茉莉花”為原型,譜寫《八段錦》來贊頌“茉莉花”,僧人四處云游,曲調便傳至江南,繼而經過人們加工,漸漸成為《茉莉花》民歌。通過欣賞五臺山佛教音樂可以發(fā)現,《八段錦》的曲調酷似《茉莉花》的曲調。顯然,該曲調的植物載體很可能是野茉莉(Styrax)種類,非茉莉(J.sambac)。
茉莉到了中國的傳播是由南向北,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卻是由北向南,因此安息香科野茉莉類的生物學特性符合佛教傳播途徑的地理氣候。從地理氣候來看,當時佛教傳播中心洛陽難以適合茉莉花的生存;從栽培技術上看,僧侶們很難用人工氣候技術栽培熱帶茉莉,《八段錦》里贊美的“茉莉”很可能是安息香科野茉莉屬植物。文化藝術包括民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事物的認識或主觀反映,各地人們對《茉莉花》詠嘆及吟唱的對象必然是在其生活環(huán)境周圍觀察并欣賞的植物,其中之一也就是“茉莉花”。
民歌《茉莉花》的前身無論是江南小曲還是佛樂,在當時氣候、地域的限制下,曲譜植物文化載體很難全都是木犀科的茉莉,各地所傳唱的也應該是其周邊喜聞樂見的植物(茉莉)。由此可以推測,《茉莉花》的曲譜植物載體很可能有一部分是安息香科的野茉莉類,而歌詞里“又怕它來年不發(fā)芽”恰恰暗示了茉莉花畏寒、不適合在當地栽培的生物學特性,表明歌詞中的植物載體應該是木犀科茉莉花。
3.4 植物載體在文化傳承中的混淆替代與轉換
古代人對植物的認知并不精準,此類事例不勝枚舉。王安石曾笑話北方人分不清梅和杏;南宋許梅屋的詩《茉莉》中有“荔枝香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夏日期間盆栽茉莉有可能生長,但是長安是溫帶氣候,根據南宋的氣候條件,長安并不適合茉莉的生存,說明作者對植物生活習性的認知有所局限;南宋朱熹的詩《茉莉》中有一句“密葉低層幄,冰蕤亂玉英”,“蕤”是形容草木的花下垂的樣子(茉莉花的花序是直立頂生或腋生),加上當時南宋的氣候因素,顯然朱熹看到的“茉莉”是安息香科野茉莉屬植物的花序形態(tài)寫照,但是該詩的名字用的卻是茉莉,這些詩詞都表明了茉莉花文化的載體存在被混淆的可能。
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在很長時期曾與野茉莉混淆[37],據考證,明朝的《本草綱目》里有紫茉莉的名字,然而在清代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里[38],卻將紫茉莉命名為野茉莉。由于野茉莉與安息香長期混用或并稱,有的人甚至誤以為二者為同物異名[39]。
古代早有中藥名與植物名分離[40]現象,植物同名異物現象[41-42]在歷代本草多有記載;據考證,《植物名實圖考》共記載了97種同名異物植物[43],其中包括同科同屬甚至同種的植物,出現了“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由于形態(tài)的差異被誤認為不同的植物”的現象;古代各地植物名稱混亂不一,皆因于我國古代植物分類學水平的局限。
此外,類似植物文化載體替代現象比比皆是:如佛教來到中土傳播,因為精神文化傳播的需要而又受到客觀環(huán)境氣候條件的限制,以椴樹代替菩提樹、以七葉樹代替娑羅樹等等。安息香科野茉莉與茉莉花的花瓣都是潔白且芬芳,且形態(tài)和名稱具極高相似度,在植物分類學尚不發(fā)達的古代被誤傳或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很大。由此,推測出人們在生境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把相似的安息香野茉莉作為茉莉花文化的替代載體。
一種植物的傳入與發(fā)展和一種文化的流入與傳承本身就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植物本身對外界環(huán)境的要求、植物生長的不可逆性等都限制著植物的傳播和繁衍。這讓外域的茉莉花配合佛教同步傳播成為一種阻礙,而本土的野茉莉因其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與佛教共存共榮成為可能。由于植物生活習性對氣候的要求,茉莉花無法在長江流域露地越冬,茉莉花文化載體的缺失使其傳承造成斷層。由此,需要有相應的替代載體彌補這一斷層。這就使得2類“茉莉”在不同時空相互替代與并存,承載著同一種文化的傳承。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當一種植物資源缺失時,人們能夠很快地尋找到另一種形似的植物替代它,彌補了斷層,從而延續(xù)了文化的傳承,雖然造成了載體的錯位或替代,卻也使得我國古代花文化能夠不斷地延續(xù)、傳承至今。
參考文獻
[1] 周武忠.中國花文化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2008,24(6):79-84.
[2] 胡琴.南京六合開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N].江蘇科技報,2015-03-18(A03).
[3] 李麗,周興文,王彩云.中國茉莉花文化研究初探[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2,39(2):186-189.
[4]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61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218-219.
[5] 冉悅.論我國古代的茉莉花文化[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6):321-323.
[6] 方秋萍.茉莉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
[7] 王國慶.佛教傳播系統(tǒng)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8] 王佩弦.從茉莉花的傳播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現象[J].攀登,2017,36(1):111-114.
[9] 王藝霏.《簪花仕女圖》年代考[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103.
[10] 竺可楨.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J].地理學報,1934(1):1-27,197.
[11] 王一媛.揚州清曲與民歌《茉莉花》的溯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12] AHMED N,HANANI Y A,ANSARI S Y,et al.Chapter 55-Jasmine(Jasminum sambac L.,Oleaceae)oils[M]//PREEDY V R.Essential oils in food preservation,flavor & safety.Amsterdam:Academic Press,2016:487-494.
[13] 嚴小青.中國古代植物香料生產、利用與貿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
[14] 陳濤,陳忠毅.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植物研究,1996,16(1):57-66.
[15] 竺可楨,薛鐵虎.南京的天氣[J].氣象雜志,1936(4):201-206.
[16] 丁睿旖.《茉莉花》音樂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3.
[17] 王哲宇,童麗麗,湯庚國.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進展[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29(1):65-71.
[18] FRITSCH P W,MORTON C M,CHEN T,et al.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Styracacea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01,162(S6):S95-S116.
[19] 藍勇.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16(1):4-15.
[20] 許會娟.唐代氣候變遷的研究簡述[J].蘭臺世界,2013(23):150-151.
[21] 竺可楨.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J].氣象學報,1962,20(S1):275-288.
[22]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2):168-189.
[23] 竺可楨.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J].科學,1925(2):151-164.
[24] 張全明.南宋兩浙地區(qū)的氣候變遷及其總體評估[J].宋史研究論叢,2009(1):1-29.
[25] 安志信,鞠佩華,郭富常,等.溫室發(fā)展進程初釋[J].農業(yè)工程學報,1990,6(2):22-25.
[26] 呂珊雁.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之溫室栽培[J].農村.農業(yè).農民(A版),2013(6):56-57.
[27] 涂厚善.地理因素在印度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6):71-79.
[28] 劉紅梅.東漢佛教傳播特點探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4):70-74.
[29] 曹琳.五臺山佛教音樂中保存唐曲子的考證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
[30] 石佳.川西林盤條件下的成都佛寺園林植物景觀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yè)大學,2013.
[31] 胡新月,劉亞,莊雪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園林植物及其特色[J].中國園林,2014,30(2):82-86.
[32] 袁潔.佛教植物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33] 熊秋玲.民歌《茉莉花》的傳承變異及在不同音樂體裁中的運用[J].四川戲劇,2013(10):63-65,91.
[34] 王飛燕.民歌《茉莉花》源頭之我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6):127-129.
[35] 夏琳.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J].黃河之聲,2011(13):18-20.
[36] 楊璐璐.民歌《茉莉花》近現代流傳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37] 祁振聲,谷建才.關于訂正“野茉莉”一名的商榷[J].植物學通報,1999,34(5):537-539.
[38]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修訂版)[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671.
[39]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641-642.
[40] 蔡少青,陳虎彪,馮毓秀,等.關注中藥與原植物“同名異物”現象:倡議將原植物中文名與中藥名分離[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6):727-731.
[41] 白宇明.九種常見中藥的本草考證、經驗鑒別及其混亂使用的辨析[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
[42] 王志萍.試論中藥的同名異物、同物異名[J].淮海醫(yī)藥,2013,31(6):553-554.
[43] 杭悅宇,陳建群.《植物名實圖考》同名異物辨正[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1):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