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華
(魯東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煙臺(tái) 264025)
中華書局標(biāo)點(diǎn)本《晉書》出版于1974年,在當(dāng)下通行的《晉書》版本中校勘最為精良,對(duì)于書中存在的問題,??闭咭浴靶?庇洝钡姆绞礁接诿烤淼哪┪?。筆者通過爬梳諸種史料,對(duì)涉及地名、人名的六則“校勘記”進(jìn)行了考辨,以期有裨于《晉書》的研究。
校勘記[八] 辛恭靖 原作“辛恭靜”。周校:“恭靜”當(dāng)照本傳作“恭靖”。按:《通鑒》一一一、《通志》一〇下亦作“恭靖”,今據(jù)改(第271頁)。
沈約《宋書》卷一《武帝紀(jì)上》:“(劉)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盵1]1辛恭靖乃晉末人,劉宋史官避宋高祖祖諱,改稱恭靜,唐初史官因襲之,脫漏改回?!稌x書》非獨(dú)《安帝紀(jì)》作辛恭靜,卷六七《郗恢傳》亦誤作“辛恭靜”,但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卷八九本傳、卷一一七《姚興載記下》皆作辛恭靖。據(jù)《晉書》謝安本傳,安謚號(hào)文靖,但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規(guī)箴》最末“桓玄欲以謝太傅宅為營”稱謝安為“文靜”(1)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思賢講舍堂刻本《世說新語》附錄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按:今傳宋本《世說新語》均作“文靖”,蓋宋人改回?!妒勒f新書》乃《世說新語》原名,此不贅述)究其原因,當(dāng)因《世說新書》作者劉義慶避曾祖劉靖諱,(按:劉義慶為宋武帝劉裕弟道鄰次子)改“靜”為“靖”也。
晉人入宋者,名犯高祖祖諱者,皆以字行或改稱靜?!端螘肪硭奈濉断蚓?jìng)鳌罚骸跋蚓缸址钊?,小字彌,河?nèi)山陽人也。名與高祖祖諱同,改稱小字。”[1]1373又卷五四《孔季恭傳》:“孔靖字季恭,會(huì)稽山陰人也。名與高祖祖諱同,故稱字?!盵1]1531《晉書》卷七九《謝奕傳》奕子“靖”,同卷《謝尚傳》作“靜”,但新出土之《謝珫墓志》作“靖”[2]34,可證作“靜”之誤。
??庇沎三八] 安平王球之薨 上年云“武陵王季度薨”,球之為季度子,作“安平王”誤,《元四王傳》并可證(第274頁)。
??闭`,此“球之”乃重名也。安平王與武陵王皆有名“球之”者,且生活時(shí)代相仿。武陵王球之入宋時(shí)仍在,《晉書》有明文載錄。卷六四《武陵忠敬王遵傳》:“及晞追復(fù)封武陵王,以遵嗣,歷位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太常、中領(lǐng)軍。桓玄用事,拜金紫光祿大夫?!x熙四年薨,時(shí)年三十五,詔賜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策贈(zèng)太傅,葬加殊禮。子定王季度立,拜散騎侍郎。薨,子球之立。宋興,國除?!?/p>
晉宗室重名者甚多,既有同宗兄弟,又有叔侄輩,甚至祖孫輩,依據(jù)《晉書》,筆者統(tǒng)計(jì)如下:安平王祐與汝南威王祐;中山王緝與高陽王緝;新蔡王晃與下邳王晃;樂城王融與淮陵王融;譙王承與南宮王承;新蔡武哀王騰第三子紹與晉明帝紹;武陵王遵與遼東王遵;安平貞王邕世子崇與新蔡王崇;南頓王宗次子超與淮陵王超;譙王恬次子恢之與高密王恢之。
??庇沎二] 湖 原作“湖城”。周校:“城”衍文。按:《地理志上》及《宋志四》并無“城”字,今據(jù)刪(第910頁)。
??笔杪?,妄改舊籍。
晉代單名縣加“城”字而稱之者頗多,在當(dāng)時(shí)成為一種習(xí)慣稱謂,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不必出校?!段逍兄鞠隆贰昂弊鳌昂恰辈⒎枪吕?,卷六七《郗恢傳》、卷八四《楊佺期傳》、卷一一七《姚興載記上》、卷一一九《姚泓載記》皆作“湖城”,《晉書》“??庇洝苯晕闯鲂?。弘農(nóng)郡湖,《宋書》卷四五《王鎮(zhèn)惡傳》亦作湖城,《隋書》卷三〇《地理志》“河南郡”條云:“閿鄉(xiāng):舊曰湖城,開皇十六年改焉。”[3]834《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河南道”條云:“湖城:漢湖縣,后加‘城’字。乾元元年,改為天平縣。大歷四年,復(fù)為湖城?!盵4]1430湖何時(shí)改稱湖城,無明文記載?!稌x書》關(guān)于湖城的記載無一例外為東晉十六國之事,姚興、姚泓為后秦君主,生活于東晉后期,郗恢、楊佺期與后秦交戰(zhàn)皆發(fā)生于此時(shí),《晉書·載記》提到弘農(nóng)郡湖縣,全部稱作湖城,據(jù)此可知,至少在東晉后期,弘農(nóng)郡湖縣已經(jīng)被普遍稱作湖城縣了。
以《晉書》之《地理志》和其余諸志傳做對(duì)比,單名縣稱某城者,筆者統(tǒng)計(jì)如下(括號(hào)內(nèi)數(shù)字表示出現(xiàn)次數(shù)):
司州:河南郡鞏(1),弘農(nóng)郡湖(7)、陜(9),河內(nèi)郡懷(5),魏郡鄴(37);
豫州:梁國項(xiàng)(9)、陳(1),魯郡卞(1),弋陽郡邾(17);
雍州:京兆郡鄭(4),扶風(fēng)郡郿(3)、雍(6)、汧(2);
荊州:南陽國宛(5)、雉(1),順陽郡酂(3)。
冀州:中山國唐(1);
幽州:燕國薊(15);
并州:太原國盂(1),上黨郡潞(1);
秦州:天水郡冀(2);
益州:蜀郡繁(1)、郫(4);
青州:城陽郡莒(6);
徐州:彭城國留(4),東莞郡廣(11);
揚(yáng)州:廬江郡皖(5)。
上述二十七單名縣,《晉書·地理志》外出現(xiàn),部分或全部稱作某城,“??庇洝苯晕闯鲂?。魏晉之后,單名縣有雙名化的傾向,最常見做法是單名后加城字。如項(xiàng)、鄴、薊、冀等縣,自《宋書·郡國志》與《魏書·地形志》起,皆稱作項(xiàng)城、鄴城、薊城、冀城,不再以單名行。
??庇沎一二] 史疇 《斠注》:“《御覽》三七八引《晉中興書》‘史疇’上有‘陳留’二字。江泉、張嶷皆有郡名,此疑脫?!?第1387頁)
??比哂?。江泉、史疇、高平、羊聃同為兗州人,州人號(hào)為四伯,即“兗州四兇”,與褒義之“兗州八伯”相對(duì)而言。羊聃泰山郡人,因本傳已明之,故不重出。江泉、史疇同為陳留人,江泉據(jù)前,故史疇之籍貫承前而略之,重出則失簡(jiǎn)潔。如本傳言及“八伯”時(shí)云:“時(shí)州里稱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鑒為方伯,泰山胡毋輔之為達(dá)伯,濟(jì)陰卞壸為裁伯,陳留蔡謨?yōu)槔什?,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綏為委伯,而曼為濌伯,凡八人,號(hào)兗州八伯,蓋擬古之八雋也?!辈讨?、阮孚同為陳留人,蔡謨已言陳留人,故阮孚之籍貫承上省之。南宋汪藻《世說敘錄》卷上引《世說新語》南齊敬胤注共五十一條,其“王丞相過江”條有“兗州四伯”,材料出處不明,史疇籍貫亦承上略之。
筆者按:江泉,“泉”當(dāng)作“淵”,初唐史官避高祖諱改。汪藻《世說敘錄》卷上引《世說新語》南齊敬胤注與《太平御覽》卷三七八引《晉中興書》皆作“江淵”。
??庇沎二〇] 遣子祐距之 越子未聞?dòng)忻v者。據(jù)本卷《汝南王傳》,汝南威王名祐,“永興初,率眾依東海王越,討劉喬有功”云云?!白印弊忠烧`(第1629頁)。
校勘誤。祐乃豫州刺史劉喬之子,而非東海王司馬越之子,《晉書》之《東海王越傳》及《劉喬傳》二傳所載甚明,??贝苏`過于疏闊。
卷五九《東海王越傳》曰:“豫州刺史劉喬不受越命,遣子祐距之,越軍敗。范陽王虓遣督護(hù)田徽以突騎八百迎越,遇祐於譙,祐眾潰,越進(jìn)屯陽武。山東兵盛,關(guān)中大懼,颙斬送張方首求和,尋變計(jì)距越?!比踅粻?zhēng),河間王颙控制關(guān)中和洛陽,西遷惠帝于長(zhǎng)安,東海王越為控制朝政,唱義山東,率眾討河間王。豫州刺史劉喬支持河間王颙,率眾抵御東海王越西進(jìn)。喬軍先勝于蕭,后敗于譙,譙敗,喬南奔南陽,關(guān)中震動(dòng)。祐為劉喬子,若解為東海王越子或汝南威王則行文不通。
劉喬與東海王越交爭(zhēng),亦見于本書卷六一《劉喬傳》,所記甚詳:“時(shí)河間王颙方距關(guān)東,倚喬為助,不納其言。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guān)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於蕭縣之靈壁?!?/p>
??庇沎四] 袁悅之 《王恭傳》《世說·讒險(xiǎn)》及注引《袁世譜》并無“之”字(第1996頁)。
筆者按:卷八四《王恭傳》??庇沎一]亦云:“袁悅之 各本作‘袁悅’,今從宋本,與本傳合?!?第2202頁)校勘兩出,但校勘者未闡釋異說形成之緣由。
東晉南朝人名后之“之”字甚為常見,一些世家大族普遍存在不避家諱的情況,如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對(duì)此如何解釋?“陳寅恪從《魏書》與《北史》記寇謙之之名字有異這一現(xiàn)象中得到啟發(fā),以為《北史》中只記作‘寇謙’,‘之’字并非脫漏,此字實(shí)為道教徒的一種標(biāo)志,故可省略;然若同用一字,家族之中亦不以為嫌犯。這是一個(gè)重要的發(fā)現(xiàn)”[5]17-18。據(jù)陳寅恪先生之說,袁悅之蓋為天師道信徒。
東晉南朝之人名后省之者,不勝枚舉。《晉書》卷七三《庾冰傳》庾廓之,《宋書》卷五三《庾登之傳》作庾廓;《晉書》卷七四《桓石綏傳》傅歆之,卷九九《桓玄傳》與《宋書》卷七八《蕭思話傳》及《南史》卷十六《傅弘之傳》皆作傅歆;《晉書》卷十《晉安帝紀(jì)》阮腆之,卷四九《阮裕傳》作阮腆;《晉書》卷七七《顧悅之傳》傳主顧悅之,《世說新語·言語》“顧悅與簡(jiǎn)文同年”條及注引《晉中興書》、“顧長(zhǎng)康從會(huì)稽還”條注引丘淵之《文章錄》皆作顧悅;《晉書》卷八四《殷仲堪傳》與《南史》卷二七《殷景仁傳》之殷茂之,《晉書》卷十《安帝紀(jì)》、《宋書》卷十四《禮志一》及卷二三《殷景仁傳》皆作殷茂;《晉書》卷七四《桓沖傳》與卷七九《謝玄傳》之張玄之,卷七五《王忱傳》與卷七九《謝安傳》及卷九六《王凝之妻謝氏傳》皆作張玄;《晉書》多次出現(xiàn)之高雅之,《宋書》卷一《武帝紀(jì)》作高雅,但卷二五《天文志》、卷四七《劉敬宣傳》又作高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