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研究
全面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秦 宣 1-5
從第三個歷史決議看中國共產黨的大歷史觀
陳金龍 1-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鮮明標識
高中偉 1-12
在新發(fā)展階段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李善民 1-17
確立黨的領導核心:歷史自覺與時代擔當
王炳權 1-10
從雙重對象性關系中解讀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
魏小萍 2-5
從現(xiàn)實生活走向歷史深處——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存在論意蘊
陳艷波 2-13
重思“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經典命題
劉同舫 3-5
唯物史觀具體化:馬克思的探索及其意義
唐正東 3-12
“消失”還是“隱匿”:《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市民社會”存否辨析
徐 苗 3-20
馬克思具體總體觀的四重特征及其理論意義
章 衎 3-27
論中國共產黨人的“存在論”自覺
李 兵 6-5
政黨主導型現(xiàn)代國家建設:基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理論和歷史邏輯的闡釋
唐皇鳳 6-13
新發(fā)展理念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
黃金輝,鄭雯霜 6-23
政治學研究
國家的怨恨性崛起與全球失序
任劍濤 1-23
三次大變局與人類命運——從知識生產到生活形態(tài)的巨變
鄧曦澤 1-39
“歐亞現(xiàn)象”的時間與空間——兼對烏克蘭戰(zhàn)爭一種超越地緣政治思維的思考
胡 鍵 4-14
中華民族復興與民族理論創(chuàng)新
周 平 5-159
壓力與挑戰(zhàn):拉薩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對綜合承載力的影響
何一民,郭明攀 5-171
平均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國家治理
孫曉春 5-183
哲學與宗教學研究
劉沅易道會通思想研究
張 濤 1-52
劉沅對朱子《大學章句》的辯駁及其思想史意義
李敬峰 1-61
經學、歷史與歷史書寫——以鄭玄論圓丘禮為例
陳壁生 2-23
明代儒經學術與科舉制衡作用下的儒家類叢書編纂
王玉超 2-32
蔡元定對邵雍先天易學的繼承與闡釋
宋錫同 2-42
從隱喻看邏輯推理的起源——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的啟示
鄧曉芒 3-35
何以批判?——對這個問題的康德式回答
丁三東 3-48
阿多諾論理論的自主性
楊順利 3-57
陸象山的解經法
何 俊 3-66
《中庸》地位提升的主因:宋初儒士推崇
張培高 3-75
“吾喪我”:莊子的存在觀念辨析
王玉彬 4-78
葛洪南海游記:《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新證
韓吉紹 4-88
異而之一:早期中國哲學的“同”觀念
何 繁 4-100
評正義理論的能力進路
顧 肅 5-87
先驗經驗主義與休謨問題——重思德勒茲哲學的一個視角
姜宇輝 5-95
論西方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心學”翻轉
陳建洪 5-105
時間性與否定性——《存在與時間》中黑格爾的反襯意義及其局限
馬 飛 5-115
歷史學研究
美國勞工史的跨國轉向及其路徑
蔡 萌 1-69
19世紀末巴西的南歐移民及其特征
杜 娟 1-78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歷史演進及其當前困境探析
樊 越 1-88
中國近代的“造國”論爭與實踐演變趨向
陳廷湘,曾 琦 2-51
近代城市社區(qū)公產變易與地方權勢演變——廣州文瀾書院產業(yè)案探析(1925—1936)
徐 躍,王志麗 2-65
夾縫求存:在日中國人研究(1858—1871)
呂品晶 2-78
認識被化外的自我:后五四時期對鄉(xiāng)村的關注和農村的問題化
羅志田 3-84
鄉(xiāng)政建設與社區(qū)研究——讀蔣旨昂的《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
陳春聲 3-100
從村莊到市場:施堅雅中國市場體系理論的華西社會學背景
趙大琳 3-105
歷史解釋為什么有力量?——一種食品、一場戰(zhàn)爭、一部文獻和一幅地圖
葛兆光 4-5
《但丘銘文》與以色列古史研究的現(xiàn)實面向
梅華龍 4-25
先秦指定服役制度述論
盧中陽 108
明清時期管業(yè)制度的再解讀
鄒亞莎 4-118
明代蜀府王莊的來源及管業(yè)模式探析
李思成 4-127
應對想象的“威脅”:肯尼迪政府恢復核試驗的決策分析
趙學功 5-122
論英國對德經濟戰(zhàn)中的中立貿易因素——以《倫敦海戰(zhàn)法規(guī)宣言》的簽署和廢棄為中心
王 黎,范堯天 5-135
跨大西洋視野下的雙層博弈——迪安·艾奇遜與美歐聯(lián)盟之構建
王 道,夏亞峰 5-147
美國外語教育的歷史考察
肖華鋒 6-154
陸懋德的“信古”與“考古”
查曉英 6-166
“弱智者的威脅”:戈達德與19、20世紀之交美國對智力缺陷者的形象建構及其影響
王光偉 6-177
文化、文學與文獻學研究
論北宋神宗朝科舉制度之演變
諸葛憶兵 1-99
論蘇軾的“物我平等”思想與詩藝
沙紅兵 1-109
禮樂精神與女子教育——“《關雎》之義”辨證
孫尚勇 2-85
“漢賦”確立與漢帝國文化政策的展開
孫少華 2-95
中國愛情詩的類型開創(chuàng):重讀聞一多《紅豆》組詩
李 怡 2-106
“道德視景”與“感時憂國”: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再審視
喬 琦,鄧 艮 2-113
器物比德與中國文學批評——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考察
閆月珍 3-114
朱熹人欲思想在日本近世的誤讀——以古學派對“無欲說”的批判為線索
高 偉 3-125
漢文佛典與揚雄《方言》研究——兼及方言詞的形、音、義關系
董志翹 3-137
論聲調語言的節(jié)奏與重音模式
劉春卉,李可純,F(xiàn)rancis Nolan 3-151
美的藝術:藝術學科成型的三大因素及其意義
張 法 4-38
“自然美”何以可能及其作為“問題”的理論啟示
彭成廣 4-46
曲種分類法、小字注釋與胡文煥的選本制作——基于晚明曲選《群音類選》的考察
陳志勇 4-57
晚明詩學中的主體質素論述及其演生過程——從李贄的“二十分識”到公安派的尚趣重學
楊遇青 4-67
石刻文獻之“四本論”
程章燦 5-45
明末清初的唐宋文之辨
何詩海,王 涵 5-55
“我”如何寫“我們”:“殷夫矛盾”與現(xiàn)代主體性難題
邱煥星 5-66
歷史與機構場所中話語建構的譯本面目與譯者身份——吳經熊《道德經》英譯個案研究
劉驥翔 5-77
論敘事的節(jié)奏和速度
張 檸 6-33
詩歌的日記化與長詩題:記憶張本即信史張本?——以日本五山文學為中心
張哲俊 6-43
日韓三輪山型神話傳說與中國神話
占才成 6-57
西晉名士“約言”觀之成因及其文學影響
何劍平,劉學濤 6-66
法學研究
我國法律方法研究之建樹、不足和補足
謝 暉 1-119
論行政慣例的規(guī)范性質
武 飛 1-135
收益權信托關系之否認與雙債務人合同之肯認:純高案的民商法原理反思
王文宇,繆因知 1-147
卜辭所見商代寇賊的犯罪與懲罰
周 博 2-124
審判權與西周國家權力的構建
王 沛 2-136
秦漢行書律與帝國行政運作
閆曉君 2-148
漢“苛人受錢”及其法律規(guī)制試探
張傳璽 2-160
時代更新背景下政治學理論發(fā)展的新方向
郭忠華 3-164
中級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試點中的地位與作用——基于司法改革典型案例的分析
顧培東,吳紅艷 3-171
司法實踐中后果考量的證立與規(guī)范
張劍源 4-137
為風險刑法理論辯護
葉良芳 4-149
刑法罪名“僵尸化”的現(xiàn)象、機理及對策
莫曉宇 4-161
全球化困境的跨越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杜煥芳,郭詩雅 5-5
論“一帶一路”視域下中國涉外司法公信力鑄造之道——以最高人民法院為中心的考察
張春良 5-17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法治驅動的三個進路
王軍杰 5-32
司法評估定性方法的理論反思
吳洪淇 6-120
論技術偵查證據(jù)庭外核實的性質調整與程序完善——以2021年《刑訴法解釋》為中心的考察
艾 明 6-130
論地方自主性立法中的立法事實查明與論證
丁 軼 6-144
經濟與管理學研究
雙循環(huán)格局下西部大開發(fā)促進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機理效應論析
李 杰 1-16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發(fā)展績效及驅動因素研究
杜 莉,馬遙遙 1-173
“一帶一路”東南亞沿線國家投資的勞工風險研究
劉健西,鄧 翔 1-184
社會網(wǎng)絡數(shù)字化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配置的作用機制及效應
張紅偉,何冠霖 2-173
新形勢下在美孔子學院的組織合法性問題研究
侯宏虹 2-182
近代中國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研究(1910—1936)
倪 坤,劉 巍 3-182
智慧監(jiān)管賦能流行病疫情風險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
劉 鵬,鐘 曉 4-172
身份變遷視角下中國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邏輯——以深圳光明農場職工身份變遷的個案為例
陳世香,王崇峰 4-184
關系式社區(qū)動員: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角色、困境及實踐路徑
韋仁忠 6-187
藝術學研究
世界墓室壁畫研究體系建構
汪小洋 6-76
“道德鏡鑒”與“帝國榮光”:漢畫“武王伐紂”與古羅馬戰(zhàn)爭壁畫比較研究
朱 滸 6-87
古希臘青銅時代晚期彩繪棺畫圖像體系研究
王 倩 6-99
日本列島裝飾古墳中圓紋的象征意義
方 艷 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