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 鄭向國 劉艷鳳 梁俊鳳 呂 茵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開始,我國一直在持續(xù)推進法治化建設,說明法治建設對國家發(fā)展意義重大。法治是相對人治的一個概念,法治現代化意味著國家文明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現代契約精神是法治的核心,也是法治化發(fā)展對思想、倫理、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換言之,要實現法治現代化,必須樹立現代契約精神。
“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依法治國愿景美好,只有個體和社會協(xié)調統(tǒng)一發(fā)展,只有民眾理解、接納契約精神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大學生的素質水平關乎中國的前途命運。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最佳年齡,思想開放、思維靈活,對新鮮事物理解、接受迅速,并且有膽識踐行、推廣契約精神。
“契約”最早是一個經濟概念,但“契”和“約”卻有不同含義。契,是古時在龜甲、獸骨上鐫刻文字的行為和工具。《說文解字》釋:“契,大約也?!贝颂幍募s是“纏束之義”?!吨芏Y》鄭玄注云:“大約,邦國約也。”很顯然,這里以“約”釋“契”,而在此契乃“政約”。至于“約”本身就與法律政治相關,如漢初的“約法三章”。契約二字作為一個詞使用則見于《魏書·陸悆傳》,“契約即固,未旬,綜果降?!笨梢?,當二字同用時,已經與現在說的經濟含義的契約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給契約一個定義:為保障交易安全,交易各方訂立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的文書。就其載體而言,曾有樹葉、樹皮、羊皮、磚刻、甲骨等幾十種,從甲骨文之后的古文書記載來看,契約文書主要有金屬質、石質、竹木質和紙質。
古代中國有豐富的契約實踐,契約既是一種交易工具,也是一種守信、自治的精神。大量事實證明,中國有悠久的契約行為,在財產和人身問題上有豐富的契約文案,從國家層面也有完善的表述,公法和私法之間有較明顯的區(qū)分。買賣是契約的前提,我國商品經濟曾一度受到重創(chuàng),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衰,很遺憾傳統(tǒng)的中國契約精神沒有能順利轉型為人們所倡導的以自由、平等、守信、自治為基本價值的現代契約精神。
西方契約的表達英文為“contract”,法文為“contrat”,德文為“Vertrag”,但它們都源于拉丁語“contractus”,意思是指幾個主體相互簽訂協(xié)議,對彼此產生約束,以期達到各自目的,簡言之是“自治法”。以時間發(fā)展為基本線索,西方契約精神研究的時間順序為“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近代時期”;契約精神的理論演化過程為“自然與約定的爭論—契約法與自然法—統(tǒng)治契約論—社會契約論”。
概而言之,就契約發(fā)展而言,它首先是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一種保障交易安全的手段,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它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關系的互動方式,即以法律的手段監(jiān)督社會主體的自由、自律與公正,規(guī)范市場經濟運轉秩序,實現交易各方的利益訴求。在政治領域,契約還是西方社會國家公權力的理論來源,它改變了人們的政治思維模式,明確了國家權力的來源,影響了公民與國家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公共政治生活的制度建構,孕育出了規(guī)范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公民、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法治理念??梢?,契約早已從一種保障交易安全的工具升華為一種價值理性,滲透到政治、經濟、倫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契約的內在要素包括以下幾點。
1.契約主體不可能為單數,它是雙方或多方共同的約定。無論是經濟領域、宗教領域、政治領域還是哲學領域,契約主體均為復數。
2.契約主體有一定的自治權,他有選擇訂約或不訂約的權力,有選擇跟誰訂約的權力,有討論訂約內容的權力,還有經協(xié)商變動、中止或終止約定的權利,以及糾紛發(fā)生后是否維權、以什么方式維權的權利。
3.契約意味著各方有各自追求的目的,具有一定功利性,這也是定約的原因,所以沒有欲求則不會成約。
4.契約意味著達成某種合意,定約各方都能接受對方的條件,也有信心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契約真正生效的先決條件。
5.契約意味著各方要有某種承諾,以示交易的真誠和履約的能力,更使避免風險有了保障,這是保障契約交易安全的實質性內容。
6.契約意味著各方要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要積極協(xié)作,誠懇的兌現自己的諾言,促成對方實現協(xié)議內容,才能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契約精神是一種社會理念,它以誠信為基礎,是現代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它包括誠實守信、意思自治、平等互利、權責一致四個方面。誠實守信是指訂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不能欺詐、隱瞞真實情況;意思自治是指定約人有自主決定定約的權力,不受任何脅迫或外界壓力;平等互利是指定約雙方地位平等,契約內容要使雙方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權責一致是指定約各方享有的權利與其要履行的義務、承擔的責任相一致。
契約精神從狹義理解寓于經濟領域,從廣義理解則涉及整個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
超越經濟范疇的當代契約精神,最早發(fā)源于古希臘智者關于“自然”與“約定”的爭論,其認為人的權利來源于自然或約定,并用契約解釋了法的起源。最早將契約界定為法律概念的是古羅馬,在《羅馬法》中以契約的方式處理債的關系。在宗教神學文化中也有關于契約的體現,《舊約》和《新約》就是上帝和人類的契約。從政治學角度考慮,契約是社會和國家權力的合法來源。從哲學倫理學角度考慮,契約被視為社會正義的起點,同時還是各種社會關系主體之間道德義務演繹的指導原則。從教育學的角度,對契約的遵循是教育的成果。
本文所討論大學生的契約精神,與社會主流的契約精神相一致,同時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它更微觀的界定是指大學生在校內、校外,進行學習生活、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契約關系中,應該具有的綜合素養(yǎng)。它包括對契約內容的決策、對契約的守信、對自我權利義務的認知、對對方權利義務的認知、對自己行為的擔當、對契約的尊重。所以,大學生的契約精神不僅僅是法治概念上的契約精神,也是道德倫理上的契約精神,法律層面的契約精神是對公民的底線要求,而道德倫理上的契約精神則對主體品行修養(yǎng)有更高的要求。
當代大學生雖然主體意識極強,自我、獨立,但同時表現出了自私、冷漠、責任意識淡薄。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時代對契約精神的需求再次被推上了舞臺,同時隨著各國經濟、政治的交融,西方契約精神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國。這是中國發(fā)展契約精神、建設法治社會的歷史契機。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未來改革的繼承者和推動者,他們思想單純、活躍,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較強,承擔這份責任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