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法典》第1073 條(親子關系認定制度)評注*

    2022-03-01 17:47:07游文亭
    法治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生父血緣婚姻家庭

    游文亭

    一、規(guī)范意旨

    (一)規(guī)范內涵

    (1)親子關系認定制度,包括親子關系的確認和否認制度。親子關系的確認,即非婚生子女的認領,是生父承認自己為非婚生子女之父而將該子女領為自己的子女,包括任意認領和強制認領。親子關系的否認,即婚生子女的否認,是父或母否認已推定為婚生子女的婚生性,向法院提出否定性證據(jù)以推翻該婚生推定,否認該子女為婚生子女。

    (2)認領,是非婚生子女成為婚生子女的法律途徑。我國《民法典》第1073 條第1 款“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系?!鄙笇Ψ腔樯H子女承認并領為婚生子女的行為,實質上就是子女的認領。

    (3)婚生否認,是對子女婚生性的否認。依父母婚姻推定父子關系,可能存在推定錯誤。①參見吳梓源:《打破“分娩者為母”的主導格局——新時代〈民法典〉妊娠代孕親子關系的“開放包容式”認定》,載《河北法學》2021 年第7 期。法律之所以以“推定”方法認定婚生子女,而不采“視為”,因為事實可能與之相反,存在被推翻的可能。②參見張海燕:《“推定”和“視為”之語詞解讀?——以我國現(xiàn)行民事法律規(guī)范為樣本》,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2 年第3 期。因婚生推定而成立親子關系的,都可以提起否認之訴,尋求救濟;也正因如此,婚生推定僅適用于婚生子女,對于非婚生子女,不適用婚生否認之訴。

    (二)規(guī)范性質

    我國親子關系認定制度是原則性規(guī)定。親子關系歷來是司法裁判的難點,裁判常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作為裁判依據(jù),原因是現(xiàn)有的親子關系法律制度不完善。婚姻家庭立法幾經(jīng)修訂,親子關系立法條文數(shù)量與制度構成顯得愈發(fā)單薄闕如。相較《民法典》其它編章的“精細”,我國親子法略顯“粗糙”。婚姻家庭編多為一般性規(guī)則,需要法理支持以補充立法規(guī)定的規(guī)則不足,形成具體的操作性規(guī)則供司法裁判適用。

    (三)體系關聯(lián)

    1.《民法典》第1071 條“非婚生子女”

    認領是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地位的法律途徑。認領制度建立在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基礎上,體現(xiàn)在《民法典》第1071 條,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不受歧視。這符合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國際立法趨勢,目前有些國家已經(jīng)取消了“婚生”與“非婚生”的劃分(如德國③參見薛寧蘭:《我國親子關系立法的體例與構造》,載《法學雜志》2014 年第11 期。),以體現(xiàn)對非婚生子女的尊重與保護。認領,就是父母對非婚生子女的承認與領養(yǎng),使其成為婚生子女,這與《民法典》第1071條相配套,共同構成親子關系制度體系的一部分。

    根據(jù)《民法典》第1071 條,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相同,但若要取得婚生子女身份,在法律上有三種方式:一是生父的任意認領;二是生父與生母結婚的準正;三是請求法院強制認領并得到法院支持。此三法,子女可確認親子關系,同時取得婚生子女身份。

    2.《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39 條“親子關系推定”

    2020 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是對《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配套司法解釋,其中第39 條是對親子關系制度的規(guī)定:父或者母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否認(確認)親子關系,并已提供必要證據(jù)予以證明,另一方?jīng)]有相反證據(jù)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否認(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3.《民法典》第26 條、第1067-1072 條“親權”

    第26 條是關于父母子女間法律義務的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應當“撫養(yǎng)教育和保護”,子女對父母應當“贍養(yǎng)扶助和保護”。此條存在于民法總則監(jiān)護一編,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具有指引、統(tǒng)領作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監(jiān)護義務充分體現(xiàn)出基于家庭成員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敬老愛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親子關系的認定,目的在于有力保障子女的親權?!睹穹ǖ洹返?067-1072 條的規(guī)范內容是父母子女之間的具體權利義務,實質是親權。親權的行使要建立在合法有效的親子關系基礎之上,因此,完整的親子關系認定制度是保障親權的前提條件。

    4.法律擬制的兩種親子關系

    (1)繼父母子女關系。繼父母子女關系可分為三種情形:(a)父或母再婚時繼子女成年并已獨立生活。(b)父或母再婚時,繼子女成年或未獨立生活,再婚后繼子女與繼父母長期共同生活,繼父或繼母對繼子女進行了撫養(yǎng)教育。(c)父或母再婚時,繼子女未成年或未獨立生活,但再婚后,繼子女未與繼父母共同生活或未受其撫養(yǎng)教育。其中(a)(c)情況下,繼父母和繼子女之間只是姻親關系,只有在(b)種情況下,繼父母和繼子女之間形成擬制血親關系,適用《民法典》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guī)定。

    (2)收養(yǎng)關系。收養(yǎng)人在符合收養(yǎng)條件時,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后,收養(yǎng)關系成立。經(jīng)生父母同意收養(yǎng)繼子女后,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形成收養(yǎng)關系,此時由直系姻親關系轉變?yōu)閿M制直系血親關系。也正因此,《民法典》第1108 條關于“(外)祖父母優(yōu)先撫養(yǎng)權”規(guī)定時,因其與子女之間具有直系血親關系,故而不能進行收養(yǎng),否則引起倫理沖突。但在面臨子女死亡、(外)孫子女被送養(yǎng)時,可優(yōu)先撫養(yǎng)該(外)孫子女。

    5.為其他法律行為結果提供法律解決途徑

    認領解決了因強奸出生子女的親子關系問題。強奸而生子女,依母意思表示不同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母要求生父承擔撫養(yǎng)責任,生父“生而不養(yǎng)”,需要生父經(jīng)自愿認領或子女向法院請求強制認領,由生父承擔撫養(yǎng)責任;二是母要求子女與生父之外的人建立親子關系,則母之丈夫推定為父,此為父的任意認領,該子女為婚生子女。無論何種認領均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

    親子關系認定解決了因代孕出生子女的親子關系。在代孕關系中,產(chǎn)生胎兒的精子和卵子可能來自于委托代孕的夫妻雙方或一方,依婚生推定,孕母及其丈夫為代孕子女的父母,與代孕目的不符。依親子關系認定制度,孕母及其丈夫(如果有)可提出婚生否認之訴,推翻與代孕子女的親子關系;同時委托方夫妻對子女進行認領或收養(yǎng),從而形成的親子關系最有利于子女利益。

    二、親子關系的推定

    (一)親子關系推定規(guī)范

    1.我國的親子關系推定習慣

    《民法典》及《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雖未明確規(guī)定親子關系的推定規(guī)則,但在撫養(yǎng)撫育、監(jiān)護、繼承等制度設置上,均以婚生推定方法確定親子關系,否則,每個子女出生后都需要通過確認之訴確認親子關系,不必要且不可能。由此形成默認規(guī)則,以“習慣”的形式作為民法淵源進行適用,避免了每個子女出生后都要通過訴訟確認親子關系。

    從推定主體看,我國沿羅馬法之規(guī)定,依分娩推定母親,依母親婚姻推定父親。

    從推定內容看,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出生或受胎、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或婚姻關系解除后300 日內出生的子女,一律推定為婚生子女;人工生育子女為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視為婚生子女。

    2.親子關系推定規(guī)范的法律屬性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39 條親子關系的推定,是可以反駁的法律推定。④參見張海燕:《我國親子關系訴訟中推定規(guī)則適用之實踐觀察與反思》,載《政法論叢》2015 年第1 期。因拒絕親子鑒定而作出不利推定是基于邏輯上的高概率,而在保護親子關系安定性之外,更主要目的是保護利害關系人對于親子關系是否存在的知悉權,確保血統(tǒng)真實。據(jù)此規(guī)定,當一方當事人主張確認親子關系,另一方拒絕親子鑒定且無相反證明時,推定親子關系存在;若有其他證據(jù)證明該子女生身父親另有他人,則可推翻“存在”的親子關系,以確保血緣真實性。

    (二)親子關系推定的基礎事實

    1.基礎事實的條件

    親子關系推定中,推定事實是親子關系是否存在,此推定過程不難,而對于基礎事實的判斷是較為困難的。根據(jù)《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對親子關系作出推定有三個條件:一是一方有證據(jù)證明親子關系的存在與否,二是另一方無相反證明,三是另一方拒絕做親子鑒定。這一法律規(guī)定形式上非常像基礎事實的條件,但如果僅依這三個條件作為邏輯推定的大前提,可能造成錯誤判決。即使一方有證據(jù)證明親子關系不存在,對方未反駁且無親子鑒定時,也并不必然產(chǎn)生親子關系不存在的事實,這一法律推定只是法律對于親子關系推定中證明責任的分配規(guī)則,而不是基礎事實。親子關系推定的基礎事實應當是父母雙方是否具有與該子女產(chǎn)生親子關系的事實行為。

    2.基礎事實的內容

    對親子關系推定的基礎事實的判斷必須要清晰。如果基礎事實為女方受孕期間與男方發(fā)生過性關系,則可推定親子關系存在;但是,如果基礎事實是,在女方受孕期間,雖然兩人同居,但男方與女方未發(fā)生性關系(如在外出差),或男方無生育能力,或女方受孕期間與其他男方發(fā)生過性關系等,則可能推定親子關系不存在。反之,如果親子關系不存在,是因為女方未與男方發(fā)生性關系,或男方生育不能,或與女方發(fā)生性關系者另有他人,而非一方無相反證明且無親子鑒定結果的舉證。

    (三)親子關系推定的效果

    1.程序效果

    親子關系推定的程序效果,就是將原本難度較大的抽象的證明,轉變?yōu)殡y度較小的更為具體的證明。推定作為一種證明責任,之所以能夠在待證事實真?zhèn)尾幻鲿r認定事實,是因為這種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客觀上降低了負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的證明難度,改變了訴訟中的程序權利義務分配,進而在實體上改變了權利義務配置。親子關系推定,改變了原告的證明對象,原告從對親子關系存在或不存在提供必要證明,改變?yōu)樘峁┠軌蛲茢喑鲇H子關系是否存在的基礎事實的證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對基礎事實的證明比對推定結果的證明難度要小得多。親子關系存在或不存在是抽象的,但女方在受孕期間是否與男方發(fā)生性關系這一基礎事實,則更為具體,對當事人而言更易舉證。

    親子關系推定從程序上減輕了原告的證明責任。證明責任本質上是主張一方對于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承擔的不利風險,而這種改變,無疑減少了原告一方的證明負擔。但是,這種負擔不會消滅,如果原告無法證明基礎事實,仍然面臨敗訴的風險。

    2.結果效果

    親子關系推定的結果效果表現(xiàn)為推定事實可以受到對方當事人的反駁。婚生推定,可能造成法律上的父親與生理上的父親不是同一人,由法律上的父親對子女承擔撫養(yǎng)、教育、保護的親權責任。《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39 條中的“另一方?jīng)]有相反證據(jù)”即表明,我國親子關系推定可被反駁,被告可以通過提出相反證據(jù)來推翻原告主張的親子關系是否存在這一推定事實。

    被告對抗性權利的享有對應于原告證明責任的減緩,以平衡當事人雙方訴訟利益。正因如此,當原告在程序上受到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的“減負”時,被告也應當受到相應的權利“照顧”,法律給予被告的對抗性權利,就是為防止因程序權利過度傾斜于原告而導致當事人之間利益失衡。因此,法律賦予被告一方推定事實的反駁權,允許被告在訴訟程序中提出相反證據(jù)來反駁推定事實。如果推定事實被推翻,原告應當重新舉證,否則承擔不利后果,即原告負擔證明責任。

    三、親子關系的確認:認領制度

    (一)認領規(guī)范

    1.認領的類型

    親子關系的確認,實質上為認領,學理上包括自愿認領和強制認領。自愿認領,即任意認領,生父依自己的意思表示,愿意成為非婚生子女生父,這是生父的單獨行為,無須得到母或子女的同意。⑤參見張學軍:《中國“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之立法研究》,載《江海學刊》2018 年第6 期。強制認領,是子女基于生父應當對其進行認領而生父不為認領時,向法院請求確認父子關系,以防止生父逃避撫養(yǎng)責任,通過司法機關強制力對親子關系進行干預來實現(xiàn),母作為子女的代理人,可向法院提起強制認領的訴訟。

    2.認領的性質

    基于各國家地區(qū)的規(guī)定,認領的性質為單獨行為,但成立要件不同。(a)單純的單獨行為,父作出愿意認領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不需生母等其他人同意,這樣規(guī)定的原因是保護非婚生子女盡早有人對其承擔教養(yǎng)撫育保護的職責,如中國臺灣地區(qū)⑥參見戴東雄:《從民法認領體系論生父與非婚生子女血緣之連系》,載《法令月刊》2018 年第7 期。。(b)單獨行為且要式行為,生父除作出認領的意思表示這一單獨行為外,還要向戶政機關申報或訂立遺囑寫明這一行為,以突顯重視身份的安定性與確定性,如瑞士民法⑦參見黃娟:《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比較研究——兼及立法建議》,載《比較法研究》2006 年第4 期。。(c)單獨行為、要式行為,且實質要件成立,生父的認領,要經(jīng)生母或子女同意,公證后送達到父、母、子女的戶政機關,才發(fā)生認領效力。⑧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595 條、1597 條。從《民法典》第1073 條規(guī)定看,我國均不屬于以上三種,認領需向法院請求確認為之方可發(fā)生效力。我國對子女身份采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親子身份的變動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干預,確保血緣真實性與身份安定性。

    3.認領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主要有幾種情況:其一,生母未婚所生子女;其二,生父與生母在受胎期間內無婚姻關系所生子女;其三,同性伴侶領養(yǎng)或自己通過人工生殖技術生育的子女;其四,被婚生推定的子女,因父或母提出否認之訴并得到法院支持,使其從婚生子女成為非婚生子女;其五,認領人以生父身份認領非婚生子女,而成立父子關系時,另有“父或母”對此認領提出否認并得到法院支持,該子女從婚生子女再恢復為非婚生子女。依《民法典》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要取得婚生子女身份地位,有兩種法律途徑:訴訟認領和生父與生母在子女出生后結婚之準正。

    依《民法典》,父或母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親子關系,即生父可以通過親子確認之訴認領非婚生子女,這是我國現(xiàn)行的認領制度。除父母外,成年子女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確認親子關系,這里的“成年子女”,當然地包括非婚生子女。我國親屬法并沒有嚴格區(qū)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兩者的親子關系沒有實質區(qū)別,司法實踐中沒有特殊要求。⑨參見楊立新:《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完善我國親屬制度的成果與司法操作》,載《清華法學》2020 年第3 期。

    對于非婚生子女的任意認領,因沒有保障家庭的必要,所以可以最大化地追求血緣真實。立法機關在設計親子關系制度時,亦作出了血緣關系優(yōu)于家庭制度保障的衡量。比如,規(guī)定親子關系確認之訴不受期間限制,無論什么時候,當事人知道非婚生子女存在時都可以實現(xiàn)認領,正是傾向于追求非婚生子女的血緣真實性。

    (二)任意認領與強制認領

    1.任意認領

    我國《民法典》未作出任意認領與強制認領的明確區(qū)分,從經(jīng)起訴方可認領的程序上看,任意認領與強制認領程序無異。我國認領需向法院請求確認為之方可發(fā)生效力,這意味著,原告應當提供“必要證據(jù)”證明父子關系,才可能得到法院支持。由此,認領非婚生子女,以父子有血緣關系為基礎事實。盡管可能對生父認領產(chǎn)生一定阻礙,但可通過司法程序確保親子關系確認的有效性。比如,生父的認領有時可能產(chǎn)生錯誤,或是受欺詐、脅迫,甚至認領人明知與子女無血緣關系而愿意認領,經(jīng)法院對于基礎事實的認定而推定父子關系,則可有效減少上述錯誤。

    由此產(chǎn)生一個問題,生父民事行為能力有瑕疵時,認領因其訴訟能力受限而受到阻礙。因認領具有人身專屬性,一般情況下,禁止以授權方法由意定代理人代理。即使認領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也應當親自認領;是否得到法院支持,由裁判者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綜合考量子女意愿、子女現(xiàn)有家庭情況、生母撫養(yǎng)能力、生父撫養(yǎng)能力等因素,作出裁判。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訴訟,由其意定代理人為之。如果認領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且生母無法履行監(jiān)護職責,則認領應當經(jīng)子女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生父進行訴訟由其法定代理人為之。

    2.強制認領

    強制認領,又稱客觀認領,是基于血緣事實,非婚生子女或生母有權向法院請求確認生父與該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睹穹ǖ洹冯m未明確強制認領的概念,但從第1073 條親子確認訴訟的條文表述及其立法本意可知,我國認可強制認領制度,這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趨勢一致。依此規(guī)定,有權提起強制認領的原告為生父、生母與子女。

    強制認領的立法本意,在于保護非婚生子女以及生母的利益。當前,我國婚生子女的法律推定方式主要包括三種,基于父母婚姻、任意認領、妻因夫死亡再婚后出生的子女,均推定為婚生子女;此外,為非婚生子女。多數(shù)情況下,因父親與子女未形成保護教育撫養(yǎng)的事實,使非婚生子女利益受損,因此立法上通過強制認領制度對非婚生子女進行保護,子女及父母可隨時向法院提起要求與未形成撫養(yǎng)教育保護事實的父或母一方確認親子關系的訴訟,令其承擔親權義務。非婚生子女或生母對于有血緣關系的生父,應當認領而未認領,是其針對生父提出訴訟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血緣關系,則訴訟可能無法得到法院支持。

    (三)認領否認與認領無效

    1.認領否認

    據(jù)《民法典》規(guī)定,我國的認領否認,通過訴訟方式得以實現(xiàn)。認領否認,是學理上的概念,是指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對生父的認領可作出否認。實務中,當事人只需在認領訴訟中,以對抗形式做出即可,即對于原告提出的認領主張反駁。

    認領否認的事由不以血緣為必要。這是因為,認領不以血緣為必要,生父任意認領非婚生子女或形成教養(yǎng)事實即為婚生子女,這種無血緣關系建立的親子關系為法律擬制血親,體現(xiàn)為繼父母子女關系與收養(yǎng)關系。⑩參見鄧麗:《收養(yǎng)法的社會化:從親子法轉向兒童法》,載《法學研究》2020 年第6 期。另外,即使有血緣關系,也可以通過否認之訴加以推翻?參見“陳某某與王某婚姻家庭糾紛案”,(2014)鄂武漢中民終字第00116 號。;相反,生父因錯誤、受欺詐、脅迫而做出認領,一旦認領生效,不能因無血緣關系而主張撤銷。?參見中國臺灣地區(qū)“民事法律規(guī)定”第1070 條。否則,在具有血緣關系的生父不能確定時,孩子自始為無父子女,有違家族血脈傳承的自然規(guī)律,也與認領建立父子關系的立法本意相悖。因此,實踐中的認領否認,可基于多種事由,包括未形成教養(yǎng)事實、保障子女身份安定、尊重子女意愿等,而不以無血緣關系為必要條件。

    認領否認,是對任意認領提出的反駁,對于強制認領,不得以無血緣作出對抗。任意認領,是具有血緣關系的一方期望承擔對子女的教養(yǎng)保護,一方面不會對子女造成利益損害,另一方面訴訟雙方主觀上均無過錯,因此可以依個體情況而得到否認,保持原親子關系。而強制認領,是有教養(yǎng)事實一方對原本不愿意承擔教養(yǎng)義務一方的過錯糾正,是應當履行而未履行,未履行親權義務一方主觀上存在過錯,因此只要其與子女具有血緣關系,就不得基于其他事由進行認領否認,逃避教養(yǎng)義務。

    2.我國沒有認領無效制度

    認領無效,是學理概念,是指生父對于子女的認領因違反法律規(guī)定或不符合法定條件而不發(fā)生效力,當前只有德國規(guī)定了認領無效的情形。?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594 條。我國《民法典》對于認領是通過訴訟方式進行的,原告的認領主張是否可以成立,裁判者可以基于基礎事實查明并作出裁判,或支持或駁回。當裁判者作出駁回原告認領的訴訟請求時,認領不發(fā)生效力,此時達到與認領無效相同的法律結果,但這一結果系基于裁判產(chǎn)生,而非制度性規(guī)定。

    (四)準正

    1.制度史略

    男女雙方在未建立婚姻關系時生育的子女為非婚生子女,當雙方締結婚姻關系后,該非婚生子女自動轉變?yōu)榛樯优礊闇收?。準正制度在我國,最早見于清朝《民律親屬編》第93 條,經(jīng)父認領之私生子,其生父與生母成婚后,即為嫡子。其立法本意在于提升私生子的法律地位,只要生母與生父有結婚的事實,不論子女出生在結婚前還是結婚后,都可由私生子身份轉變?yōu)榈兆由矸荨?/p>

    2.準正制度的法律淵源

    我國《民法典》第1073 條內容未涵蓋非婚生子女準正的內容,但準正在我國民法中確實存在,以社會秩序和倫理習慣的形式作為親屬法淵源。我國的社會生活中事實婚姻很多,期間所生子女推定為非婚生子女,當雙方當事人進行婚姻登記后,該子女為婚生子女,不需經(jīng)過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的確認,可見我國具有事實上的準正制度,但沒有明確規(guī)定于婚姻家庭編中。

    從《民法典》第1071 條承認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之規(guī)定來看,我國法律對于非婚生子女不具有任何歧視性,準正也不必要作出特別的操作性說明,因為其親子關系的制度沒有原則性區(qū)別或特別要求??梢钥隙ǖ氖牵覈c世界各國保護子女利益的立法潮流是相適應的,對非婚生子女的利益保護與婚生子女相同。?Prophecy Coles.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on Illegitimacy,Adoption an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Strangers as Kin[M].Taylor and Francis:2020:264.

    (五)確認親子關系之訴

    確認(否認)親子關系之訴的性質是確認之訴。親子確認之訴,是子女或父母基于基礎事實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目的是建立起新的親權關系;婚生否認之訴,是父或母主張否認已成立的親子關系,原告向法院提起的對于推定不符合事實的否認請求。從法律目的和法律結果上看,原告即使受到法院支持,也只是在現(xiàn)有親子關系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親子關系,如在原有的母子關系上增加了父子關系,或是對現(xiàn)有的婚生子女關系進行了消極確認,不產(chǎn)生新的親子關系。因此,親子關系確認或否認之訴的性質應當是確認之訴。只要當事人具有“訴的利益”,即具有為子女利益尋求血緣真實或身份安定的必要性,就符合起訴條件。

    《民法典》第1073 條第2 款賦予成年子女獨立提起訴訟的權利,但僅限于對親子關系確認的訴訟,不包括否認親子關系的訴訟。子女作為婚生確認之訴的訴訟主體,原始法律依據(jù)在于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與德國立法例中對子女血緣知悉權的保障,我國將其落實于《民法典》第1073 條中。對于子女的訴權,我國民法僅允許成年子女提起婚生確認之訴,這樣規(guī)定很好地避免了成年子女借此逃避贍養(yǎng)義務。

    需要注意:第一,法律僅允許子女提起要求確認親子關系之訴;第二,提起確認親子關系之訴的主體必須是成年子女。子女對于血緣的知悉權,是基于其人格保障;但是,我國立法者還考慮到了權利的濫用,為防止成年子女因逃避對父母的贍養(yǎng)而提起的婚生否認之訴,立法者在進行權衡之后,限縮了子女婚生否認之訴的訴權,而將權利保留給父、母。?參見江晨:《婚生否認之訴原告資格的立法完善和規(guī)范適用》,載《政治與法律》2020 年第5 期。

    子女僅在成年后可成為確認之訴的主體,未成年子女不能成為親子關系的訴權主體。單從子女利益出發(fā),在其未成年階段最重要的考量,無非是使其受有家庭的保護照料,而成年之后,家庭的保護不再如此迫切。此時法律允許子女追求血緣找其生父,對子女利益的傷害不大。因此,對于子女血緣的知悉權,應當限定在自我認同?參見周尚君:《兒童人權的中國語境》,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 年第5 期。,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子女有權改變法律上的親子關系。

    四、親子關系的否認:婚生否認制度

    (一)婚生否認之訴的主體采列舉式規(guī)定

    基于對公民人格的尊重,親屬法的親子關系制度面臨挑戰(zhàn)。親子關系逐漸由父母本位轉向子女本位,各國修訂法律時,也將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奉為圭臬。?參見王洪:《論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載《現(xiàn)代法學》2003 年第6 期。由我國婚姻家庭法律規(guī)定沿革看,婚生否認之訴制度于2021 年實施的《民法典》中首次出現(xiàn),并將婚生否認之訴的主體,限定于父、母;將婚生確認之訴的主體擴張為父、母、成年子女。

    依《民法典》規(guī)定,我國可提起婚生否認之訴的主體僅包括父母。與德國、瑞士等國相比,我國的原告范圍較窄,因為否認之訴是解除親子關系,是在破壞已經(jīng)形成的穩(wěn)定親子關系,尤其在未確認新親子關系的情況下,子女可能處于“單親家庭”中,因此對否認親子關系的起訴要從嚴把握。但是,我國也并非一味限縮婚生否認之訴的提起主體,相比日本規(guī)定僅夫為主體,我國增加母為主體??梢娢覈鴮τ诨樯裾J之訴的原告范圍,采折衷態(tài)度。

    婚姻家庭法具有社會倫理性。?參見肖新喜:《論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社會化》,載《中國法學》2019 年第3 期?;樯裾J之訴作為對親子關系推定錯誤的救濟措施,關系到家庭生活秩序,因此要充分考慮婚姻家庭制度的穩(wěn)定性。出于對已形成事實的親子關系之維護,婚生否認之訴的操作細則,應當遵從謹慎穩(wěn)妥的原則。

    (二)婚生否認之訴的主體范圍

    1.父

    受婚生推定為父、生母再婚所生子女受前夫或后夫推定為父的人,都可以提起婚生否認之訴,以排除先前成立的父子關系。這里的“父”,是指與子女共同生活形成撫養(yǎng)教育事實的父。如果父子之間沒有事實上共同生活,也沒有基于父子關系產(chǎn)生其他社會關系,則不得成為婚生否認之訴的原告,而與其有實際教育撫養(yǎng)關系的人可作為父提起否認之訴。父之起訴,以子女為被告,生母為第三人。?參見四川閬中法院判決“廖某訴廖姓二子女婚姻家庭糾紛案”,(2014)南中法民終字第780 號。

    如果婚生否認之訴中,主張否認親子關系的父親一方死亡,如何處理?借鑒《瑞士民法》第257、258條規(guī)定:因死亡使婚姻關系解除之日起300 日前出生的子女,生母在此期間再婚的,推定為后夫之子女,后夫的父子關系得到否認后,推定為前夫之子女;如果夫在法定訴訟期間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可由其父或母完成訴訟,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夫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起一年內行使權利。

    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出于對子女利益的保護,父不可否認母子關系,除非母無分娩事實。第二,如果第三人請求確認與該子女的父子關系,則父不得就該子女再提起否認之訴,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更主要的原因是,民法具有倫理性和公共性?參見謝鴻飛:《后〈民法典〉時代的中國民法學:問題與方法》,載《社會科學研究》2021 年第1 期。;親子關系不僅是子女的親屬關系,也是社會關系,新親子關系一經(jīng)法院確認,原有親子關系自動解除。在對父之否認之訴加以限制的同時,應盡可能為子女成長創(chuàng)設可能性,形成最利于子女成長的親子關系。

    生父是否可提起婚生否認之訴?生父,是相對于與子女沒有血緣關系的男子而言的。21參見張學軍:《〈中國民法典〉“親屬”法律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21 年第3 期。如果子女未成年時,發(fā)生侵害子女利益的情形,比如無實質家庭生活或受父母虐待,而夫妻不愿或不能提起婚生否認之訴,子女可否自行提起,以消除彼此的親子關系,作為救濟?如果允許未成年子女提起婚生否認之訴,則由其訴訟代理人(父或母)為之,而父或母又具有利害關系,有“矛與盾”之嫌,實難保障子女意愿以得到理想的判決。因此,在無實質家庭保護和必要,生父身份明確并愿意認領該子女的情況下,可允許生父提起婚生否認之訴。22參見陳漢:《未成年子女利益之保護:意大利法的經(jīng)驗與借鑒》,載《北方法學》2015 年第3 期。

    2.母

    一般情況下,婚生否認之訴主要適用于父子關系的否定。從前述國家和地區(qū)的規(guī)定來看,夫妻結婚后,在結婚第180 日后出生及婚姻關系解除之日后300 日內出生的,推定為婚生子女;如果丈夫在生母受胎期間與生母共同生活,則其為婚生推定之父。如果子女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出生,母欲否認父子關系的,原告應當證明生母之夫非該子女之父。

    母提起婚生否認之訴,分兩種情況:一是否認自己與子女的母子關系,適用于人工生育子女的捐卵者、代孕母23參見游文亭:《〈民法典〉確認代孕子女親子關系的立法建議》,載《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3 期。,母為原告,子女為被告;二是否認父親與自己子女的父子關系,母為原告,父為被告。這意味著,如果父死亡,父之親屬欲否認父子關系,有兩種途徑得以實現(xiàn):一是由生父通過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否認原來的父子關系;二是由母向法院提起訴訟否認父子關系。

    母之婚生否認只適用于上述兩種情況,不得再做擴張性解釋。這是因為母性為人類天然屬性利于女子,不可阻斷。一般情況下,母親基于分娩事實不得提出婚生否認母子關系,除非具有血緣關系的生母另有她人且愿意與子女形成事實上的撫養(yǎng)教育,如代孕。從子女利益角度出發(fā),允許代孕母提起婚生否認,有利于實現(xiàn)子女利益最大化。

    3.父和母

    為保障子女利益,父母不可同時提起否認與未成年子女的親子關系之訴。如同時否認雙親,可能使子女喪失家庭撫養(yǎng)教育的機會,法律不能增加這種風險;但例外情況是,如果第三人已確認與該子女的親子關系,則使子女喪失撫養(yǎng)教育機會的風險降到最低,此時原父母不得也不需再提起婚生否認之訴。對于已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受此限,父母雙方可同時提起婚生否認之訴,以阻斷其繼承權。

    (三)繼承人不能成為婚生否認之訴的提起主體

    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將繼承人排除在婚生否認之訴的訴權主體范圍之外,與現(xiàn)行程序法立法體例是一致的。依實體法規(guī)定,在婚生子女認定中,有權對該子女法定地位提出質疑的,只有直接利害關系人,即推定之父(夫)、生母(妻)與子女。夫或妻在法定起訴期之內或開始之前死亡,如果法律允許其繼承人此時依補充之訴提起婚生否認之訴,顯然違反身份行為人格專屬性的特點,而繼承人替代當事人的夫或妻認定親子關系,也顯然不妥。24參見郭美松:《日本人事訴訟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太平洋學報》2009 年第11 期。

    繼承人本身具有繼承利益沖突,即使法院作出審判,也需要揣測當事人的意愿,推斷當事人在此認為,該家庭成員的夫或妻在提起婚生否認之訴前死亡,其親子間的共同生活便無可期待,其所依托的家庭保障也無存在的必要,故此時才可因追求血緣真實,而允許家庭成員之外的繼承人提起婚生否認之訴,排除已經(jīng)受到婚生推定的親子關系。25參見姜棟:《論19 世紀美國普通法對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的規(guī)制:以法律與社會互動為視角》,載《山東社會科學》2015 年第12 期。這種推斷性審判的前提,是當事人一方確無實質家庭生活且法官可依證據(jù)推斷出這一點,并且應當符合實體法,而不是單單規(guī)定在程序法中,形式上與實體法或其司法解釋作出法條銜接。總之,《民法典》第1073 條對于婚生確認(否認)之訴的主體范圍加以嚴格限縮解釋,是符合實體法與程序法一致性的。

    (四)有正當理由

    父或母對親子關系有異議時,需要舉證證明其有“正當理由”,何為“正當理由”?依我國親子關系推定規(guī)則,子女在婚姻存續(xù)期間所生,均推定為婚生子女,由此可能產(chǎn)生五類案件:離婚糾紛26參見“李某訴蔣某離婚糾紛案”,(2018)渝0103 民初69 號。、撫養(yǎng)權糾紛27、撫養(yǎng)費糾紛28參見“李某訴石曉某撫養(yǎng)糾紛案”,(2017)京0111 民初10637 號。、繼承權糾紛29參見“郭某甲等與郭某乙等法定繼承糾紛上訴案”,(2013)榕民終字第3436 號。、認定親子關系糾紛30參見“河南洛陽西工區(qū)法院判決張建水等訴張玉龍確認非親子關系糾紛案”,(2015)西民一初字第14 號。。據(jù)此可知,否認親子關系的事由主要有二:一是父無生育能力31參見“小麗訴張某撫養(yǎng)費糾紛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調解書,2014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98 例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典型案例之一。;二是母受胎期間與第三人發(fā)生性關系32參見“楊某與張某返還撫養(yǎng)費糾紛上訴案”,(2008)渝一中法民終字第2999 號;又見“喻某某訴喻某與自己無血緣關系請求否認父子關系案”,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原江蘇省淮陰市中級人民法院)2000 年12 月3 日審結(本案判決書字號不詳),北大法寶案例引證碼:CLI.C.22366.,具體包括婚姻存續(xù)期間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婚前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夫妻關系惡化妻與他人同居。

    對于婚生否認事由的舉證,應當符合我國《證據(jù)法》“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guī)則,由主張否認親子關系一方提出證明。一般而言,母與第三人同居之事實具有隱私性,給父一方舉證造成困難,因此在實踐中,裁判者可通過父一方對于基礎事實的舉證與親子鑒定結果相結合作出裁判。

    需要說明的是,結婚前所生子女,或夫妻不再共同生活后出生的子女,不能成為婚生否認事由。這一規(guī)定主要是防止男方借此逃避撫養(yǎng)義務,有其合理性,瑞士法采此規(guī)定。

    (五)婚生否認之訴不受期間限制

    《民法典》沒有規(guī)定婚生否認的期間限制。對此問題,可從以下角度考慮:這一期間如果過長,可能使子女處于不利的婚姻家庭關系中,而情感的不穩(wěn)定和家庭關系的變化,會影響子女成長,所以要盡早明確親子關系;如果過短,則會限制主張一方的權利行使,也不利于追求血緣的真實。對于婚生否認之訴提起期間的限制,應當盡可能平衡血緣真實與身份安定。

    我國婚生否認不受期間限制。根據(jù)我國《民法總則》第196 條關于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支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扶養(yǎng)費的請求權不受時效限制。對這一條的理解應作擴張解釋,即基于身份關系產(chǎn)生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規(guī)定,如離婚請求權,夫妻一方可隨時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樯裾J之訴,是基于父子身份關系提起的訴訟,可類比于前述《民法總則》之規(guī)定,不受訴訟時效之限制。由此可知,生父或生母在子女出生后的任何時候,都可向法院請求提起婚生否認之訴。

    血緣真實與身份安定是親子關系裁判最重要的原則,兩者如何平衡是立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的難題,期間的規(guī)定,目的在于保障子女關系的安定性。我國《民法典》對于婚生否認之訴的期間未作明確規(guī)定,可看出我國立法偏重于保障血緣真實。

    五、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闡釋

    (一)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具體案件中得到落實

    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是不確定的法律概念,應當作為原則通過具體案例加以落實。子女利益原則,體現(xiàn)出保護子女權益的法律價值觀,是一種指導性原則,需要在具體案件下進行詮釋,并且其解釋方向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33Dettenborn,Kingdeswohl und Kindeswille,S.10.但對于一再重復發(fā)生的案件,立法者則將其成文化,成為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一部分34參見陳愛武:《論家事案件的類型化及其程序法理》,載《法律適用》2017 年第19 期。,將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滲透于法條中。比如,根據(jù)婚生推定,在離婚程序進行中所出生的子女,因在婚生推定范圍內,所以仍是夫的婚生子女;但此婚生推定可在夫、妻與第三人的同意下推翻,也就是說,第三人在夫妻離婚程序終結前認領該子女的,可以改定該子女的父母關系歸屬35同前注⑤。。這一制度設計,排除了形式上存在的婚姻家庭這一考量,也不以血緣真實主義作衡量,而以子女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衡量在新的親子關系歸屬中,子女會受到更好的撫養(yǎng)與照護。

    (二)子女最佳利益與家庭安定、血緣真實相輔相成

    親子關系認定不能以破壞家庭與身份的安定為代價。一般而言,子女的認領是對非婚生子女的認領36同前注④。;對于已具有婚生性地位的子女,因該子女已處于安定的家庭關系中,其生父基于與該子女的血緣關系請求法院確認親子關系的,法院通常因子女安定的家庭關系和法律上的父母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而維持其原家庭關系。生父親子關系確認之訴的權利受到限制,也是明顯保護已受婚生推定的家庭的,血緣上的生父是原有婚姻家庭以外的第三人,應當避免因訴訟而破壞他人婚姻家庭的安定性。此時血緣真實同樣居于家庭安定的價值考量之后。

    親子法在盡可能地追求血緣真實?!睹穹ǖ洹芬?guī)定了與子女無血緣關系的“生父”(即法律上的父親)否認親子關系的救濟渠道,但在具有血緣關系的情況下,生父無法否認親子關系;也就是說,法律無法完全阻止違反血緣真實的認領,這也是婚生推定制度導致的血緣不符。但是,如果違反血緣真實的認領被法院否認,則《民法典》沒有其他制度可以否認該父子關系,以此體現(xiàn)法律對血緣真實的保障。相較于生父的任意認領,當事人通過婚生否認之訴提起認領的,法院多依DNA 親子鑒定結果判斷血緣關系,一般不會有違反血緣真實的情況出現(xiàn)。

    但是,追求血緣真實不是親子關系建立的唯一標準。DNA 親子鑒定結果的準確度達99.9%以上37參見陳銘聰:《DNA 鑒定證據(jù)于親子關系事件的適用研究——以臺灣地區(qū)法院判決分析為例》,載《證據(jù)科學》2013 年第1 期。,盡管證明親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存在與否并非難事,但追求血緣真實仍有其界限。就婚生否認制度而言,其本質是追求法律上親子關系的真實,即血緣相互一致;但是,婚姻家庭作為建構社會生活秩序的基本單位,在我國受到憲法層次的制度性保障。因此,在兩者相互沖突時,多數(shù)情況下,維系婚姻家庭的安定優(yōu)于血緣真實。38參見戴瑀如:《從德國立法例論臺灣“人工生殖法律規(guī)定”對親屬法之沖擊》,載《法令月刊》2007 年第58 卷。

    (三)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沖突與解決

    親子關系認定制度與血緣知悉權保護不沖突。僅憑借血緣知悉權以及事實上的血緣聯(lián)系,就有權請求變更并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系,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是必然的。以血緣優(yōu)先的親子關系,導致對于血緣真實或血緣獲知的過度強化,在特定的親子關系問題上,如自幼收養(yǎng)、人工生殖等非基于血緣的法律擬制的親子關系中,可能會危及婚姻家庭安定,這會成為親子法的隱患。39參見吳煜宗:《子女自我否認婚生性之權利——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的挑戰(zhàn)》,載《月旦法學雜志》2005 年第119 期。

    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優(yōu)先于血緣真實,或者家庭安定。從我國婚生否認制度設計來看,親子法追求真實血緣與子女利益一致,并且優(yōu)先于婚姻家庭保障,于是增加了婚生否認制度。但是,如果子女利益與追求血緣真實相沖突,而與婚姻家庭保障一致時,則應當限制或禁止婚生否認之訴的提起。比如我國臺灣地區(qū)“親屬法律規(guī)定”全面禁止生父提起婚生否認之訴,當推定之父與子女并沒有實質家庭生活,而真正生父與生母在生子后結婚,并與被推定子女共同建立家庭生活時,血緣生父被排除在婚生否認之訴的主體范圍之外。

    如果血緣真實與婚姻家庭保障相一致,但與子女利益相沖突,則應慎重衡量。當夫死亡未提起婚生否認之訴時,其繼承人是否有權就該夫與其子女的親子關系提起婚生否認之訴,以達到保護或剝奪該子女繼承權的目的?提起親子關系確認(否認)之訴的主體采列舉模式,且未作擴大解釋,就意味著繼承人不能以夫或妻的名義,代為提起婚生否認之訴。當血緣真實利益與繼承人的繼承利益相一致時,如果擴大婚生確認(否認)之訴的主體范圍,可能將子女利益置于不利地位,更不論血緣真實與家庭安定孰重孰輕了。

    猜你喜歡
    生父血緣婚姻家庭
    包公斷案故事之冒牌生父
    試論青年婚姻家庭話語主導權
    愛與血緣的較量
    公民與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2
    山西:“五色”分級預警處置婚姻家庭矛盾糾紛
    致生父
    牛犢錯牽難以要回 血緣鑒定確定歸屬
    延平區(qū)推動婚姻家庭 矛盾糾紛化解
    海峽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6
    英國女子與失散28年生父重逢
    奧秘(2016年6期)2016-07-30 17:46:38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超出血緣親情的大愛
    中國火炬(2012年1期)2012-07-24 14:12:06
    武定县| 菏泽市| 肃南| 长寿区| 望谟县| 弋阳县| 长岭县| 盐亭县| 湟中县| 合作市| 龙井市| 高尔夫| 巴南区| 隆化县| 张北县| 朝阳市| 工布江达县| 鸡泽县| 太康县| 贡嘎县| 绥宁县| 淳安县| 保定市| 祁阳县| 蕉岭县| 民丰县| 五台县| 宁德市| 灵台县| 漠河县| 利津县| 南宁市| 班戈县| 佛教| 临沧市| 海安县| 大足县| 威海市| 米脂县| 达尔|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