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千百年來,金融為社會實體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血脈核心作用。“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wěn)中求進”精神,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發(fā)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抑制其消極作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本刊特約晉商專家高春平研究員對中國傳統(tǒng)金融業(yè)中信用票據的沿革演變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以饗讀者。
中國傳統(tǒng)金融典當業(yè)起源很早,先秦典籍《周禮·地官》已有典質記載,信用票據則在春秋戰(zhàn)國便已出現。它的產生是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產物。中華先民曾以貝殼、珠玉和貴金屬金、銀、銅、鐵、鉛以及糧食、絲絹、布帛之類的實物充當貨幣。漢代發(fā)明造紙術,貨幣鑄造流通、文書遞送更加便利,動產抵押借貸相當普遍。魏晉南北朝時,寺僧放貸更成為典當業(yè)的一種特有經濟形態(tài)。進入唐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重心南移,尤其是商品經濟和海陸絲路貿易的繁榮,貨幣流通更加廣泛,并產生最早的紙幣雛形——飛錢和交子,開辟了人類貨幣歷史的新紀元,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繁榮進程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到明清兩代,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商品貨幣經濟更加發(fā)達,以晉商、徽商為代表的中國十大商幫空前活躍,并催生完備了金融機構與信用票據——會票、信票、票號等。這都是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它們既有內在聯系,又有一定差異。
先秦時期的“質”“券”
春秋戰(zhàn)國之際,隨著商業(yè)勃興、貨幣周流天下,商業(yè)資本和高利貸資本更加活躍,作為買賣交易憑證的“券”已普遍應用,并延伸到社會政治、經濟甚至外交領域。券有長短之分。通常大的生意買賣用較長的券,這類券叫作“質”;較小的買賣交換采用短券,這種券稱作“劑”?!吨芏Y·質人》云:“大市以質,小市以劑”。一般是先把買賣合同或契約借據刻在竹木上,然而剖分為二,由債權人執(zhí)右券,債務人持左券。到約定期限,債權人就可憑右券責成債務人前來“合券”,向債務人討要所欠債物。如果交易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或糾紛,官府一般就根據質、劑來判決。當時高利貸者開始侵蝕貧苦小民,普遍使用契、券之類質押放債。甚至官僚機構在行政管理年終上計考核中也采用券、契來責成臣下。每年中央的重要官員和地方長官,都要把一年需完成的主要政績數字寫在木“券”上,送國君那里,國君把“券”剖分為二,由國君執(zhí)右券、臣僚執(zhí)左券。到年終臣僚必須到國君那里去報核??己瞬畹?,便可當場收璽免職。而且軍事征伐中遣將調兵也用合虎符的辦法,外交上弱小的國家還把太子或皇子質押到強國。《史記·平原君、孟嘗君列傳》就記載有“合券”佩“虎符”“竊符救趙”“操右券以責”之類的史事。最典型事例莫過于燕太子丹,他早年入質于秦國,后來秦兼并六國,燕國危在旦夕,太子丹“國仇質恨”集一身,結果處心積慮地策劃上演了一出“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的生動鮮活歷史劇。
唐代的飛錢、便換、書帖
到了盛唐,城市商品經濟更加繁榮。但在安史之亂后,社會經濟失序,憲宗元和年間,商貿流通領域為安全利便出現一種用于異地款項匯兌的飛錢,俗稱“便換”。這是一種近似于現代匯票的匯兌憑證,但還不是完整的紙幣?!缎绿茣肪?4《食貨志》載:“憲宗以錢少,復禁用銅器。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室,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绷頁兑蛘Z錄》載:“有士鬻產于外,得錢數百緡,懼以川途之難赍也,祈所知納錢于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笨梢姡倘税芽铐椊唤o某地某商家,領取票證,然后持票到該機構所屬單位、道府,核對憑據無誤后,提取款項。唐代諸道、州、府曾因銅錢少的緣故禁止銅錢流出本界,導致“課利有缺,商賈不通”,政府只好解除這種禁令,以保證國家財稅收入和各種貿易暢通。加之銅錢份量重、價值輕,客觀上對商人攜帶和貿易結算很不方便,社會上需要一種新的匯兌辦法。而飛錢為交兌方和承兌方都提供便利,既避免了帶大量現金的不便;又免去地方政府不斷運錢到京的煩勞,極大地滿足了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對資金調撥的需要。
除飛錢外,唐代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帖與書帖。這是一種類似于近代支票功能的信用票據。帖上注明出帖日期、支付日期、付款數額、收款人姓名,再加上出帖者簽名,持此帖便可向指定商鋪兌換現金。與現代支票不同之處在于,書帖“是臨時書寫,而不是印好的空白格式”。出帖人隨時都可在款項數目內開票取款,存款處憑票給錢。嘉祐年間,有人取筆書帖給伍生說:“持此于梳行郭家,取十千錢……遂持詣郭家取錢,郭如數與之?!焙拇跋壬摹吨袊洕枷胧泛喚帯氛J為,書帖與支票不同處在于:“書帖是臨時書寫的便條,而支票則系預先印好的空白待填憑證而已。匯票在古巴比倫時代早已出現,而書帖則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支票?!碧某霈F,是唐代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的新飛躍。
依據現存史料分析,唐中后期內外交易,特別是絲路貿易已出現了實物信用向票據信用的轉變。社會上憑帽、杖等信物取錢現象十分普遍?!短綇V記》記載有開元年間憑帽取錢情節(jié):“遂持帽詣王家求錢。王老令送帽問家人,審是張老帽否?其女云:前所綴緣線猶在。李問張是何人。王云:今有二千余貫錢在藥行中。李領錢而回。”另有波斯商人見信物手杖領取付錢之事?!安ㄋ挂娛终龋@曰:此盧二舅叔杖,何以得之?依言付錢?!辈贿^,政府并沒有專設接收存款匯兌的機構,各種行業(yè)店鋪形式的存取款,多是民間商業(yè)往來和其他人際間賒欠因素促成。而且這類存取款一般只重信物和票據,無須支付利息,也未見收取手續(xù)費。
兩宋時期的交子、關子、會子
唐代飛錢匯兌制度的進一步規(guī)范。唐代飛錢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到宋代商品貨幣經濟水平更高,不僅打破唐代坊市限制,同時受到飛錢原理啟發(fā),創(chuàng)出更進步的貨幣兌換代用券——交子、關子、會子,而且民間便換錢務得到了官方認可和推廣。據《文獻通考》記載:“太祖時,取唐朝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于諸州便換?!贝撕?,京師用度益多,諸州錢皆輸送,其轉易當給以錢者,或移用他物。關于這件事的起因,史書記載:“先是,許商人入錢左藏庫,以諸州錢給之,而商旅先經三司投牒,乃輸于庫,所由司計一緡私刻錢二十。開寶三年,置便錢務,令商人入錢者詣務陳牒,即日輦至左藏庫,給以券,仍敕諸州:凡商人赍券至,當日給付,不得住滯,違者科罰。自是毋復停滯?!庇纱丝芍阂皇撬未摹氨銚Q”規(guī)制是先在商人實踐基礎上,吸取唐后期飛錢的經驗教訓,設計更加規(guī)范,且有官營商運匯兌制度,由專門管理機構“便錢務”負責。二是便換制度嚴密有序,商人“向三司投遞牒→輸錢左藏庫→領取憑證券→到諸州兌換”各個環(huán)節(jié)緊扣,而且明文規(guī)定商人持券到指定場所必須當日給付,不得逾期或拖延停滯,并建立“違者科罰”約束懲治機制。三是因有限期兌付保障機制,故信用得到保障,既加快了資金周轉,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收到商業(yè)發(fā)展、財稅增加的經濟社會雙重效益。于是商人交納的便錢,至道年間(995~997年)達170萬貫,到天禧末年復增113萬貫。
新型金融匯兌工具交子、關子、會子的發(fā)展演變創(chuàng)新。北宋流通貨幣有銅錢、鐵錢。交子最先出現于蜀地,起因是四川境內只流通鐵錢,鐵錢分量重,單價比銅錢低,加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買賣用鐵錢支付極不方便,遠不能適應大額異地貿易交換的需求。當時成都富商大賈云集,商品交易頻繁,常來成都做大宗生意的富商,為免除攜帶運輸鐵錢的勞苦和旅途安全,便把現金交付本地素有聲望信譽的殷實商鋪,商鋪把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入用楮紙制作的票券,交給存款方。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貨幣代用楮券稱為“交子”,經營此類貨幣信用業(yè)務的商鋪便稱“交子鋪戶”。楮券上寫收錢數額,并在券上做隱秘記號,以便辨認。持票存款人兌取現錢時,需支付每貫三十錢息錢,即3%手續(xù)保管費。這樣,四川商民之間,私自大量使用交子,產生了類似飛錢而又只在一省區(qū)域內流通并要加收手續(xù)費的交子,后來發(fā)展為富商16戶主辦交子業(yè)務,俗稱“私交子”。
私交子流通未久發(fā)生收錢戶不能償付兌現,信用缺失引發(fā)多起爭訟。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鑒于私交子的信用不足引發(fā)債務糾紛,決定整頓交子業(yè)務并收歸官營,同時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派京官二人監(jiān)管,主管交子發(fā)行兌換,史稱“官交子”。政府同時鼓勵民辦交子對商人交錢換取的票據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確定了每張楮券的票面值,發(fā)行數量也按比例控制,還用鐵錢作為儲備金。同時,保留私交子3%的手續(xù)費,商人兌取時繼續(xù)收取30文息錢,并將楮券的流通兌換周期延長為兩年一屆,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了信用風險,使交子初步有了類似銀行券的支付功能。
關子是根據軍事需要發(fā)行的兌錢憑券。南宋曾在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屯駐大軍。為解決巨額軍餉,紹興元年(1131年)仿照北宋便錢務,設御前關子務,印發(fā)關子。規(guī)定商人納錢于婺州榷貨務,領取關子券后,便可前往杭州、越州等地榷貨務兌換現錢。時隔六年之后,臨安商民私造便錢,由富戶主持發(fā)行,稱作“會子”。它比交子、關子更便利靈活,可以直接進入市面流通。政府為避免其妨礙關子,起初對會子采取排斥態(tài)度,后來看到會子作為資本要素在融通民間資金、發(fā)展商業(yè)貿易、繁榮市場、增加稅收諸方面的積極作用,就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設置會子務,將會子的印制發(fā)行權由官府經營監(jiān)管。官方會子允許在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城內外與銅錢一并流通。至此,會子的地位由民間上升為南宋政府的法定流通貨幣。
普遍推行,延伸到國民經濟和邊防。兩宋交子、會子因順應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需要,故而具有較強生命活力。它在宋代經歷了由商人在局部地區(qū)實行,到政府規(guī)范統(tǒng)一監(jiān)管,再推廣到社會經濟的主要領域和職能部門的發(fā)展演進過程。太宗雍熙年間(984~987年),由于西北戰(zhàn)事吃緊,政府曾擴大交子的流通地域和兌取物資的范圍,使交子延伸到軍政部門,演化為專賣制度下商人參與折博茶鹽商貿的交引。《宋史》稱:“雍熙后,用兵切于饋餉,多令商人入芻糧塞下,酌地之遠近而為其直,取市價而厚贈之,授以要券,謂之‘交引’,至京師給以緡錢,又移文江淮荊湖,給以茶及顆末鹽?!惫覔苏J為宋代商人的茶鹽貿易采用了飛錢匯兌業(yè)務的辦法。這樣,交引制的實行既通過放松政府對茶鹽專賣品的控制解決了軍費問題,又使商人得以販賣茶鹽獲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惠商。后來,宋政府為了滿足西北駐軍的軍需要求,采用折中法,令商人輸糧草至西北邊地,發(fā)給交引,讓商人到京師或指定地區(qū)換取現錢或茶、鹽、釩、香藥、犀象之類專賣品。明代以納糧換鹽引解決邊儲的開中制實即濫觴于宋代折中法。
可見,交引制的實質仍是異地延期付款,只是支付對象有了拓展,除現錢外,還包含了政府原屬禁榷,現在讓利于商民的專賣品。所以說,唐代的飛錢原理與宋代禁榷制相切換整合形成新的交引制。它是唐宋時期社會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封建專賣制矛盾斗爭的產物。
元代在信用票據制度方面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元朝建立地跨亞歐的統(tǒng)一王朝后,將用銅錢作為價值尺度的習慣改為以白銀作價值尺度,這是中國貨幣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變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式發(fā)行不兌換紙幣,這是我國第一個發(fā)行不兌換紙幣的王朝,也是世界貨幣史上最早實行紙幣本位制的國家。元朝接受南宋會子膨脹和金人交鈔通貨膨脹的教訓,故對紙幣發(fā)行采取穩(wěn)健的政策。而且,元人對貨幣理論貢獻頗多。諸如葉李(1242~1292年)的《鈔幣條畫十四條》對新舊鈔折算、鈔銀兌換比價、準備金制度、防止物價飛漲、打擊偽劣幣、懲治官員舞弊均有獨到見解;王祎的《貨泉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實行黃金與白銀鑄幣的高人;葉子奇關于貨幣流通“引水渠與泄水溝”的認識,盡管不能與馬克思用蓄水池的收放來比喻“貯藏貨幣”對流通中貨幣的影響,但確屬難能可貴。(待續(xù))
(作者系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副院長)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