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東 孫 松 李哲泓 洪麗漫 林觀見 鐘麗華 付曉玲 華 彥*
(1.廣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省森林培育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廣州,510520;2.東北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哈爾濱,150040)
鳥類是地球生物多樣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也是不可或缺的物種基因資源。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范圍擴增、環(huán)境污染、棲息地喪失,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下降[3]。城市中的景觀較為單一,人為干擾程度高,大多數區(qū)域并不適宜鳥類的生存與繁衍。國家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打造森林城市群,在城市中營造適宜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的環(huán)境。城市森林公園為留鳥和遷飛鳥類提供了重要的覓食、棲息和繁殖條件。城市森林公園的生境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qū)鳥類的容納量,鳥類多樣性成為城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生物指標[4-5],也常作為評價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參考指標。
廣州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現代化大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2005—2020年,廣州市區(qū)各大公園或城市綠地陸續(xù)完成了鳥類多樣性調查[6-14],為廣州城市鳥類的種類分布和生存現狀提供了基礎信息和對照樣本。廣東樹木公園樹種資源豐富,生境類型多樣,是天河區(qū)重要的城市綠地,也是當地留鳥和候鳥的重要居留地、繁殖地和越冬地。但樹木公園的鳥類資源一直未得到系統(tǒng)調查,為了解樹木公園鳥類資源現狀,分析城市公園在維持鳥類生物多樣性中發(fā)揮的生態(tài)作用,2019年7月—2020年12月對樹木公園不同季節(jié)鳥類多樣性進行調查,分析了園區(qū)鳥類群落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廣東樹木公園位于廣州市天河區(qū)的廣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內,占地面積約46.67 hm2,是1998年廣州市“新增二百公頃綠地”的一部分。20世紀30年代在此建設樹木標本園,院內樹種資源相當豐富,迄今為止共收集、種植各類樹種1 100種,是廣東林木種源資源保存基地。園區(qū)內部生境異質性高,鳥類棲息地類型豐富,包含河流、湖泊、濕地、草地、灌叢、闊葉林和人工林等,能夠同時滿足多種鳥類的棲息、覓食和繁殖需求。特別是樹木公園后山,依舊保存有大片連貫的喬木林,與銀排嶺公園綠地相連,成為廣州城區(qū)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圖1)。
圖1 廣東樹木公園
調查時間為2019年7月—2020年12月,每周2次,每組2人,共計完成624人次。每次調查分為2個時段:06:30—08:00和17:30—19:00。采用樣線法進行調查,共設置3條長約1.5 km的樣線,覆蓋園區(qū)內的主要生境類型。調查時步行速度為1~2 km/h,采用10×42倍的雙筒望遠鏡、單反相機、錄音筆進行觀察并記錄看見或聽見線路兩側各50 m內的鳥類種類和數量。行進時,從后方飛過的鳥類不作記錄。
為揭示樹木公園鳥類群落的時間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統(tǒng)計分析了不同季節(jié)的調查結果,包括鳥類種類、個體數量、優(yōu)勢度、生物多樣性、均勻度和豐富度,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優(yōu)勢度采用Howes等[15]的方法,按照鳥類不同種群數量占鳥類統(tǒng)計總數的比例(P)確定優(yōu)勢種,其中,P≥10.0%為優(yōu)勢種;1.0%
(2)鳥類多樣性指數(H′)采用香農-維納指數(Shannon-Wiener)計算:
式中:S為物種數目;Pi為物種i的個體數與所有物種的個體總數之比。
(3)物種均勻度采用Pielou均勻度指數:
(4)物種豐富度指數D:
D=N/S。
式中:N為所有物種的個體總數;S為物種數目。
采用相關性分析公園鳥類群落結構隨季節(jié)的變化,時間跨度包括半年、全年和一年半。所有分析用R4.0完成。
鳥類的分類系統(tǒng)依據《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3版)[16]。鳥類的居留型主要依據《香港及華南鳥類》[17]。
廣東樹木公園鳥類多樣性指數為4.40,均勻度指數為0.48,豐富度指數為0.01。調查到的鳥類隸屬13目37科81種(表1)。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60種,占74.1%,鵜形目(Pelecaniformes)4種,鵑形目(Cuculiformes)3種,鴿形目(Columbiformes)、鶴形目(Gruiformes)、鷹形目(Accipitriformes)及啄木鳥目(Piciformes)均為2種,雞形目(Galliformes)、雁形目(Anser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目(Podicipediformes)及鸮形目(Strigiformes)均為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普通鵟(Buteojaponicus)、褐翅鴉鵑(Centropussinensis)、蛇雕(Spilornischeela)、斑頭鵂鹠(Glaucidiumcuculoides)、畫眉(Garrulaxcanorus)和鷯哥(Graculareligiosa);有廣東省重點保護鳥類8種,分別是池鷺(Ardeolabacchus)、夜鷺(Nycticoraxnycticorax)、白鷺(Egrettagarzetta)、綠鷺(Butoridesstriata)、灰頭綠啄木鳥(Picuscanus)、黑水雞(Gallinulachloropus)、黑尾蠟嘴雀(Eophonamigratoria)和小鹀(Emberizapusilla)。
在區(qū)系分布上,廣布種鳥類居多,63種,占總種數的77.78%;其余皆是東洋界鳥種,18種,占22.22%(表1)。以居留型劃分,留鳥最多,有47種,占鳥類總數的58.02%,主要由雀形目鳥類組成;冬候鳥有14種,占17.28%;夏候鳥5種,占6.17%。其余鳥種居留型因亞區(qū)出現差異,詳情見表1。在優(yōu)勢度上,廣東樹木公園鳥類群落中的優(yōu)勢種為暗綠繡眼鳥(Zosteropsjaponicus)、烏鶇(Turdusmandarinus)和白頭鵯(Pycnonotussinensis);常見種15種,稀有種29種,罕見種34種。
表1 廣東樹木公園鳥類物種組成
由表2可見,不同季節(jié)鳥類物種多樣性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冬季的鳥類種類、種群數量最多,春季的生物多樣性、均勻度、豐富度指數最高。多樣性指數以2020年4月最高(4.42),2020年10月最低(3.46);均勻性指數2019年11月和2020年5月最高(0.73),2020年12月最低(0.56);豐富度指數2019年9月最高(0.13),2020年12月最低(0.03)。
通過相關性分析,在2019、2020年7—12月,樹木公園鳥類群落結構與月份呈現顯著相關性(表3)。其中,2019、2020年的9—12月,樹木公園的鳥類種類、個體數量和生物多樣性指數有明顯上升,個體數量增加兩倍有余(表2),此期間,冬候鳥種類與數量也有顯著增長。
表2 鳥類群落結構
表3 鳥類群落結構與時間相關性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廣東樹木公園共統(tǒng)計到鳥類81種,約占廣州地區(qū)鳥種數量的27%[6,14]。與廣州其他城市綠地相比,樹木公園的鳥類種類、多樣性指數均為最高。主要原因是樹木公園與銀排嶺公園相連,形成面積較大、景觀多樣的城市綠地,且與南面的火爐山森林公園、華南植物園,西面的龍眼洞森林公園,東面的鳳凰山形成城市綠地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樹木公園成為該區(qū)域遷徙鳥類重要的停歇地和棲息地。
在調查期間,樹木公園的鳥類物種數量、生物多樣性指數最高點出現在4月,個體數量最高點出現在2020年12月。結合表2發(fā)現,樹木公園的鳥類種類、個體數量、多樣性指數從秋季(9月)始至冬季(12月)逐漸上升。樹木公園鳥類群落出現周期性動態(tài)變化的原因主要是鳥類遷徙和集群的習性造成的[4-5,7,14,18]。
隨著北方氣溫降低,冬候鳥開始往南方遷移,廣東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2條候鳥南遷路線途經廣東:自西伯利亞伊始,一條線路沿海岸線從北京、大連、江浙地區(qū)、福建至廣東;另一條則從蒙古,內蒙古至北京、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再至廣東[10,19-21]。候鳥途經廣州時,由于樹木公園地理環(huán)境適宜,食物豐富,人為干擾較低,大量鳥類選擇樹木公園作為越冬地或遷徙的停歇地。在12月,鳥類個體數量達到全年的峰值,是9月的2倍有余。
4月,樹木公園鳥類物種數量、生物多樣性指數最高,推測這是由鳥類習性和氣候變化共同決定的。廣州春季氣候溫暖濕潤,鳥類食物豐富,加之鳥類進入繁殖期,活動頻繁,調查中遇見率增加;此時大部分冬候鳥依舊停留在此地,因此鳥類物種數和多樣性指數達到最高峰,這與胡君梅等[6]、李慧等[7]的調查結果類似。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廣州成為幅面廣、工業(yè)化程度高的現代化大都市,城市綠地是留鳥與候鳥殘存的自然棲息地和繁殖場所。樹木公園三面環(huán)城,是典型的城市綠地孤島,也因此發(fā)揮了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廊道的生態(tài)作用。為了使樹木公園更好地發(fā)揮其生態(tài)作用,應根據不同鳥種生活習性及分布合理規(guī)劃,或對現有棲息地環(huán)境進行改造。建議:(1)通過引水、造湖等措施,增加濕地斑塊多樣性,為南遷的水鳥提供棲息場所,種植蓮(Nelumbonucifera)、紅蓼(Polygonumorientale)、鳶尾(Iristectorum)等水生植物,提高環(huán)境容納量和隱蔽性。(2)種植鄉(xiāng)土樹種,包括柿、荔枝、龍眼、蓮霧等食源性樹種,充分考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搭配。高大喬木為猛禽、鴉科鳥類提供歇息、棲息環(huán)境,大中型灌木則是麻雀、紅脅藍尾鴝等小型鳥類棲息場地;草籽為麻雀、烏鶇、珠頸斑鳩等鳥類提供了食物來源。(3)減少在鳥類聚集處設置公共活動場所,避免造成更大的人類干擾。(4)開展觀鳥周等保護宣傳活動,提高民眾保護意識。(5)規(guī)范管理、清除生活垃圾,定期疏浚河流,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