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遼寧省沈陽鐵路第五小學)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語文教學,則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一系列語文教學活動。
如何使小學語文課真正促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我們教師努力探索的方向。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探索特點,培養(yǎng)學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才能營造良性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在思辨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思辨語文,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反應、質(zhì)疑、辨別、分析、總結(jié)、遷移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教學前期備課階段,教師就要將語文學習目標與任務,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轉(zhuǎn)化成思辨性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全班討論交流,運用思考、辨析、闡述等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拓展了其思考范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們的思維水平,使其有了思維意識。
思辨語文的課堂區(qū)別于常態(tài)課堂,其功夫不僅在課內(nèi),更在課外。課前預習時,學生經(jīng)過閱讀文本,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找到與新知聯(lián)系的切入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由于學生個體的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反應也不同。教師在思辨語文的課堂中,連接學生不同層次的閱讀體驗和文本的不同層次,讓他們讀出屬于自己價值的故事,然后進行全班交流,共同完成更接近真相的閱讀體驗。
筆者在教學中,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總結(jié)出以下幾種可提出思辨問題的切入點:
(1)文章矛盾處。例: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中,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葉圣陶老先生為什么寫“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理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2)相同文本對比。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送元二使安西》,雖同為送別詩,可有什么不同?
(3)假設法提問題。例: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燈光》一課中,如果郝副營長能活到今天,他會見證歷史,會如何給我們講光明的故事?
(4)追源頭。例: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題目可以改成《家鄉(xiāng)的桂花》嗎?重點的場景描寫以及以物穿珠的寫法凸顯深情,就立顯出來了。
(5)要結(jié)果。例: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草船借箭》中,到底誰贏了?學生開始以為是諸葛亮贏了??墒沁@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會立刻引起學生的思考:周瑜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十萬支箭。他得到?jīng)]有?那么魯肅呢,作為周瑜手下的大將,他幫助諸葛亮完成草船借箭,他贏得了什么?劉備和孫權(quán)共同抗曹的局面,得以鞏固了沒有?這樣想開去,學生的思維就不拘泥于一處了。
(6)作者意識。例: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中,梁曉聲能成為中國作家中有杰出成就的代表人物,與他的母親有沒有關(guān)系?只是因為母親給他買了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嗎?
這類問題往往沒有統(tǒng)一答案,卻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學生深刻思考,深度學習也就從這兒開始了。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學生也可以自己提出問題,還要查閱相關(guān)資料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帶著思考進課堂,和同學交流,完成再啟發(fā)、再思考的過程。
思辨語文不同于辯論,不是單純要得到問題或是事件觀點肯定或否定的結(jié)論,而是需要更開拓闊視野,從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問題,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進而達到接近真相的語文教學模式。
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中“澠池相會”的部分教學中,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趙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藺相如舉起缶準備與秦王拼命,這時他是“真拼”還是“假拼”?
持“真拼”觀點的學生比較多,因為藺相如想保住趙王的顏面。 但是馬上出現(xiàn)的空白時間,說明學生進入了另一個高階思考過程:
(1)藺相如是趙國使臣,陪著趙王出使秦國,必須做好各種預案。羞辱趙王是秦王的目的,他又怎么會如此草率殺了秦王。這一定是威脅對方。
(2)如果真拼,趙王因此死在秦國是必然的結(jié)果。藺相如會拿自己國君的生命開玩笑嗎?
(3)此次出使秦國,如果秦王死了,趙王也死了,這是一次重大外交事故,發(fā)生戰(zhàn)事不可避免。兩國百姓又該陷入何種境地?
從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臨危不亂、勇敢機智、有外交才能的藺相如。更可貴的是,有的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藺相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藺相如是在做好萬全考慮的基礎之上,拿出準備“真拼”的姿態(tài),爭取“假拼”的結(jié)果。
學生能全面、客觀地看待藺相如此舉的真實目的,接近歷史真實事件、真實人物,又訓練了思維的全面性。當然,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思維轉(zhuǎn)換的訓練。學生各自找到自己的觀點、理由后,我們還可以安排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闡述不同的理由。這個思維訓練就有深度了。學生的思維是單線的,經(jīng)過兩次角色轉(zhuǎn)換后,這就可以回環(huán)往復了。在不同的課文中堅持這樣的訓練,思辨的味道就有了。
思辨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成熟后,學生能主動把思辨的方式帶到課后自主閱讀上。思、辨,思是基礎,思的基礎又是什么呢?要學學前人的經(jīng)驗,多讀書,多吸收。前人的觀點也是百家爭鳴,要分辨、辨析,然后方能接近真實。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講的是周瑜讓諸葛亮十日內(nèi)造十萬支箭,結(jié)果諸葛亮三日內(nèi)就草船借箭成功。這樣的故事,塑造了一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但是歷史上的周瑜真的就是心胸狹隘、妒忌諸葛亮、要致人于死地的壞人嗎?其實,這就是講故事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要小說好看,就要弱化周瑜,重點突出諸葛亮?!耙愫每础笔切≌f的需要,也是課文中塑造人物的需要,但是歷史和故事總有區(qū)別。
據(jù)史料記載,正史里的周瑜是風流倜儻的才子,又極具雄才大略。課文中那樣寫,顯然不合情理。聊到這兒,作業(yè)都不用布置,出了課堂,學生們立刻又投入查閱資料、思辨學習之中了。
思辨語文課堂不僅使學生在“已知”中讀出“未知”,也讓教師更關(guān)注自己的成長。這樣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
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思考,根據(jù)各類不同信息,分析綜合,得出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jié)論。思辨方式也可以使學生看待事物更全面、合理,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師要想取得思辨語文課堂的成功,必須對所講內(nèi)容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還要認真考慮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小組、全班討論的時候應變能力也要很強。所以,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也是陪伴者和學習者。
在思辨語文課堂上開展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總能從學生角度碰撞出來獨有的閱讀體驗和見解,在動態(tài)的語言實踐中,理性而完美地達到文本新的閱讀高度。
思辨語文的教學主張,在很大范圍內(nèi)已經(jīng)得到認可。4 月初,我去沈陽師范大學給研究生上課,他們認為思辨語文課堂很震撼。我?guī)У囊晃粚嵙暽呀?jīng)把畢業(yè)論文定為思辨語文,導師正在幫她指導。另外,5 月14 日,遼寧省教育學會去凌源送教下鄉(xiāng),四縣兩區(qū)的300 多名同仁,在聽到我的教學主張時,無一不凝神靜思。很多場合,只要我一提到思辨語文,大家都會產(chǎn)生濃厚的研究興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思辨語文一定會被更多的教師應用于自己的語文課堂。
思辨語文,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示出的平等、尊重、積極思考探討的狀態(tài),也會吸引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其養(yǎng)成自主思辨的習慣,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