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遠 曲彭
摘要:新時代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對于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從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方式和行為三個方面分析其特征,探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對于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負向效應,最后立足于高校民主黨派提出智力支持、立德樹人、包容開放和建言獻策四點建議,能進一步優(yōu)化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民主黨派
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有助于大學生依法、依規(guī)參加政治生活,通過合理程序表達個人或者集體的意愿,進而優(yōu)化政治體系的構成、規(guī)則、運行方式等,對于維護大學生合法權利,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政策,乃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都有著深遠意義。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在政治參與的意識、行為、形式、內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其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負向效應一定程度干擾著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1],聚焦于高校民主黨派的智力、和諧、環(huán)境等正向因素,探索高校民主黨派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引導。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富有激情、抱負、理想和情懷的階段,一個民族青年人的成長關乎整個民族的未來。當代青年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親眼見證并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神州大地的滄桑巨變。面對日新月異的祖國和面對公共危機的國際比較中,當代大學生普遍有著極高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自尊心、自信心,分析并研究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征特點,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并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成為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意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呈現(xiàn)分化特征
伴隨著我國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的生活也日漸信息化,紛繁復雜的互聯(lián)網使得不同興趣愛好的大學生在云端相遇相知,大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強化。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使得大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關注網絡熱點事件,分享信息、發(fā)表意見、抒發(fā)感情,由于相關監(jiān)管的缺失,也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程度呈現(xiàn)出適度與極端參與分化的特征。
大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通過學生組織、社團、俱樂部、工作室等途徑進行政治參與,有效參與基層人大代表等選舉工作,逐步形成政治參與行為,但是仍存在部分學生受到網絡輿情、個人與家庭觀念等影響表現(xiàn)出過激與過冷的政治參與行為。根據(jù)我國相關法律,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集會、游行等權利,但存在極少數(shù)大學生易受境外非法組織的影響,進行非法集會、暴力游行示威、違法翻墻。與此相反,也有部分大學生卻過分關注個人興趣、個人發(fā)展,而忽視了將個人融入集體、社會,沒有珍惜享有的相關權利。
(二)方式: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
隨著我國政治參與方式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特別是近幾年互聯(lián)網技術快速普及、融入日常生活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方式日趨多樣化[2]。大學生已經達到了相關法律所規(guī)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階段,依法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等相關權利,在校園中思想觀念的交流碰撞與自由表達更能使他們傾向于發(fā)揮政治結社、政治表達等自由。
各大高校中,由各級共產主義青年團及其他相關部門指導下的學生組織、社團、俱樂部與工作室等制度日趨規(guī)范,其主要負責人的民主選舉、活動開展的民主研討等活動均有政治參與的雛形;學生對于個人發(fā)展的追求、個人技能的提升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也不斷驅動他們積極投身于類似政治參與的相關活動中來。
從參與形式來看,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的政治參與得到了大多數(shù)年輕人的普遍廣泛接受,新媒體的使用方便與交互便捷等特點也使其政治參與度極大提高;同時,也誕生了“重大活動線下開展、日常工作線上為主”等線上、線下兩個陣地互補的政治參與形式。從參與內容來看,大學生在不同特點的學生組織中主要參與選舉、決策、管理、監(jiān)督等多樣的政治參與內容。
(三)行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方式呈現(xiàn)淺表化特征
處于互聯(lián)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部分平臺過分關注用戶流量,使得不同文章、資料不同程度地趨于時效化、碎片化、淺表化。又因為當代大學生學業(yè)課程繁雜,校園事務也多種多樣,因此學生習慣于快速處理與應對各種事務。
根據(jù)相關文獻的調查結果,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行為以“瀏覽時政新聞”“論壇討論回復”“參與基于網絡的問卷調查”“基于網絡的公共事務投票表決”等內容為主,大多數(shù)的行為并不需要個體深入參與或思考。對于“瀏覽時政新聞”行為的進一步調查顯示,會同其他人討論時政新聞并表達自己見解的大學生則少之又少,部分大學生只在意引人注意的標題、圖片,并不會對資料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調查,更不會繼續(xù)跟進、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
大學生處于身心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重要時期,隨著移動網絡與多媒體的普及與廣泛應用,高校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往往呈現(xiàn)出內源型、外源型等多種負向因素。科學分析負向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更有利于營造一個科學的、民主的、健康的、可持續(xù)的政治環(huán)境。
(一)非理性因素的負向作用:參與惰性和盲目跟風
高校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因惰性而抵制的行為[3]。通過對遼寧省某高校本科生的調查表明,部分同學對于研究討論、采訪分享、建言獻策等行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消極抵制心理;相較于流程復雜、花費較多時間精力的實地參與型活動,高校學生更傾向于參加易于操作、無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的線上活動;在針對網絡行為的調查中,部分學生“基本沒有參與過時事熱點的討論”,也有部分學生“僅參與過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時事熱點的討論”,大多數(shù)學生的網絡行為呈現(xiàn)“送來主義”而非“拿來主義”的特點,一味地接受或部分接受網絡輿論的觀點,而缺乏深入思考、研究、探討與繼續(xù)跟進的耐心。
高校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因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往往會傾向于表相處盲目跟風的行為。當代大學生生長于我國改革開放后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通過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應對與處理的國際比較,通過自身生活、成長的親身體驗,在心理上呈現(xiàn)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因此對于涉及我國國家安全、國際地位或民族尊嚴的事件表現(xiàn)出強烈的政治熱情。但由于思想上的不成熟和社會閱歷的不足,面對網絡全球化、復雜化的情形,面對多種價值觀念并存、多種思想觀點激烈交鋒的情況,他們易于表現(xiàn)出言論過分理想化以及黨同伐異等行為。加之相關監(jiān)管不足,相關規(guī)定政策尚不完善,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導致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易于受蠱惑煽動、被誤導利用,從而做出不嚴肅、不理智、不成熟的行為。
(二)理性因素的負向作用:消極抑制和迷茫誤導
高校大學生面對關乎切身安全、發(fā)展利益或國家、民族重大決策時,往往呈現(xiàn)出消極逃避態(tài)度。根據(jù)相關調查研究,大學生在回答“考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學有作弊行為”的時候,部分同學選擇“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更有部分同學選擇“可能會提供適當幫助”。在關于校園中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jiān)督參與情況的調查中,自感不夠積極或者很不積極的學生占到受訪人群的大多數(shù);部分學生傾向于參與基于網絡的匿名形式的調查、訪談活動,也從側面影射出大學生對于直面參與的積極性不足,消極情緒導致抑制性心理、行為的現(xiàn)象。
在網絡環(huán)境紛雜的當下,大學生還容易產生迷茫心理,特別是面對多元價值觀的時候,崇尚金錢、崇尚個人私利等不良觀念往往會對青年的思想與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對其觀念與行為造成誤導。在大學生面臨就業(yè)、升學等關鍵抉擇或面臨突發(fā)情況時,不良價值取向往往容易迷惑或誤導大學生的理性選擇,而偏離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
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根據(jù)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面臨的多種類型的負向因素,充分利用高校民主黨派先天獨厚的優(yōu)勢,從智力支持、立德樹人、包容開發(fā)、建言獻策四個方面分析總結高校民主黨派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優(yōu)勢與正向效應。
(一)智力支持:貫穿專業(yè)和文化教育教學過程
在大學校園中聚集著科研能力過硬、學術造詣較深、文化素質偏高的不同民主黨派教師,且這些高校民主黨派人士大多具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會將自己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符合實際國情、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教育觀、價值觀、人才觀、世界觀等思想融入并貫穿整個教書育人的過程。而學識淵博、聲望較高的民主黨派教師往往會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嚴謹?shù)目茖W探索精神和樸實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并對學生包括智商、情商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著深遠意義。
(二)立德樹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
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等老師長期工作在陪伴學生成長的教學、科研一線,肩負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與獨特優(yōu)勢。在長期的教學陪伴過程中,高校民主黨派老師也是不容忽視的育人力量。他們往往能夠形成包容、開放、以身作則且顧全國家大局、放眼民族未來的處事風格與人格修養(yǎng);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了解世界大勢、國際形勢、國家大事,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團結認同、國家和平統(tǒng)一等正確的觀念,認同愛國主義思想與教育,堅定“將個人抱負同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相結合”的崇高理想信念。
(三)包容開放:營造和諧、民主的校園文化氛圍
長期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工作的高校民主黨派老師,也長期同年輕人、不同黨派的老師朝夕相處,更加倡導彼此尊重、開放包容、求同存異、以理服人的觀念。他們能夠通過民主協(xié)商等方式參與選舉、決策、管理、監(jiān)督等過程,在維護學校穩(wěn)定、促進校園和諧的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合法平臺,善于綜合各方利益訴求,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在不斷糾正偏差的過程中,較為理性、公正地達成共識,進一步形成和諧、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
(四)建言獻策:順暢內外溝通、民主監(jiān)督的渠道
高校校園內部門眾多、事務繁雜,校內外事務交織,共同構成復雜的校園,而就職于高校的民主黨派教師往往有合作組織活動,以團隊為單位承擔任務的經歷經驗,有著社會聯(lián)系較廣、活動能力較強的特點,并且也善于溝通交流、觀察研究、調查研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處事禮儀較為規(guī)范。在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建言獻策中,善于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總結經驗、探索策略方法,類似示范的政治參與表現(xiàn),既有利于推進高校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和水平。
高校環(huán)境中的民主黨派政治協(xié)商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有著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本文從分析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征入手,提煉總結出大學生面對政治參與,在意識、方式和行為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又根據(jù)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社會環(huán)境,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理性負向因素;最后,本文從高校學生在政治參與等方面的特點、面臨的負向因素出發(fā),有針對性地總結高校民主黨派教師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正向效應和引導,有利于高校充分開拓立德樹人陣地,深入挖掘育人新思路,對于高校大學生正確政治參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培松.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定義及特征[J].法制與社會,2020(7):133-134.
[2]胡蕊.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關注及動機[J].青年記者,2017(11):34-35.
[3]涂序堂.發(fā)揮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協(xié)商民主的優(yōu)勢,優(yōu)化非理性因素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消極影響[J].市場論壇,2017(1):85-86,92.
(作者簡介:鄧春遠,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曲彭,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